黄侃

黄侃
  • 姓名:黄侃
  • 别名:字季刚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北蕲春人
  • 出生日期:1886年4月3日
  • 逝世日期:1935年10月8日
  • 民族族群:

黄侃(1886年4月3日—1935年10月8日),字季刚,又字梅君、禾子、季子、季康,别署运甓、奇谈、不佞、信川、病蝉、病禅、乔鼐、量守居士等。湖北蕲春人。父云鹄(祥云)精于经学,久宦四川。黄侃生于成都。自幼秉承家学,从父读《千字文》、《说文解字》。光绪二十九年考入湖北文普中学堂,因湖广总督张之洞与其父有旧,选送日本留学。翌年因故回国。继而再赴日本,拜章炳麟为师,专攻文字声韵之学,学业大进。同时加入中国同盟会,并助章炳麟编辑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且在该刊发表《专一之排满主义》、《哀贫民》等文。光绪三十四年因母疾回国,母卒,守制,并组织爱国团体孝义会。因官府严拿革命党人,遂再度赴日本。宣统二年(1910)回国,在河南教书。次年六月,返家途经汉口,《大江报》主编詹大悲以同乡之故,设宴款待,黄侃撰《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一文。詹以社论刊布于《大汉报》,以致报馆被封,詹大悲与编辑何海鸣被捕下狱。同年八月,黄侃闻武昌起义讯,赴汉口,投奔汉口军政分府主持人詹大悲,参加守卫汉口之役。事败,回乡暂避。1912年赴上海,任民社机关报《春声日报》主编。同年由柳亚子、叶楚伧、陈陶遗介绍加入南社,又加入国学保存会和思辨社。同年冬应袁世凯政府国务总理赵秉钧聘,任国务院秘书长,因见赵陷害革命党人,毅然辞职。1913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5年,“筹安会六君子”之一的刘师培曾拉其入会,婉谢。1919年创办《国故》月刊。师事刘师培,习“三礼”之学。同年秋辞去北大教授,改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文教授。1921年应山西大学之聘至太原,因病返回武昌。1923年7月任佛教暑期讲习会讲员。1926年再任北京大学教授。从1927年8月起,历任东北大学、金陵大学国文教授,中央大学国文副教授。其间于1932年1月应聘为国难会议会员。1935年10月25日病逝,终年五十岁。


黄侃能诗文,尤精经学、音韵、文字、训诂之学,被公认为近现代国学大师。著有《量守居士诗集》、《量守居士词集》、《量守庐日记》、《黄侃论学杂著》、《文心雕龙札记》、《诗品注释》、《音略》、《声韵通例》、《集韵声类表》、《集韵声类》、《说文古韵》、《尔雅略说》、《三礼通论》等。生平事迹见黄念田《先君子事略》(《安雅》第一卷第十一期)、章炳麟《黄季刚墓志铭》(《国立中央大学文艺丛刊》第三卷第一期)、汪东《蕲春黄君墓表》(同上),贺觉非《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黄侃》(1982年10月中华书局出版)等。

黄侃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木钟集

木钟集

南宋陈埴著。十一卷。凡论语、孟子、六经总论、周易、尚书、毛诗、周礼、礼记、春秋、近思杂问、史等各一卷。其体例皆先设问后答之。书名取“善问者如攻坚木,善待问者如撞钟”(《宋元学案·木钟学案》)之意。在论述心、理和性情的关系时说:“道理只是一个道理。有就吾心性上说者,有就事物上说者。”认为“理”既存在于“心”中,又表现在“千条万目”的“事”上。圣人能“一心而贯万事”达到“统体光明”的“上达境界”(天理)。又说“性者,人心所具之天理”,“心居性、情之间,向里即是性,向外即是情,心居二者之间而统之”。基本墨守程朱之说。有明弘治十四年(1501)温州重刊本。

俨山集

俨山集

诗文集。明陆深(1477—1544)撰。一百卷。深,初名荣字子渊,号俨山,上海人。弘治进士。曾官太常卿兼侍读、詹事府詹事。少与徐祯卿相切磨,以文章有名于世。善书,仿李邕、赵孟頫体。平生著述甚多。有《南迁日记》、《蜀都杂钞》、《书辑》、《玉堂漫笔》等。其集由其子陆揖编辑,于嘉靖二十五年至嘉靖三十年(1546—1551)陆续刊刻行世。陆揖先发其所藏稿,编成《俨山文集》100卷,外集40卷,后又搜散佚随笔札录,编成续集10卷。文集前有徐阶、费寀序,末有文徵明后序。

黄庭外景经

黄庭外景经

守一术经典。全称《上清黄庭外景经》,亦称《太上黄庭外景经》,相传为魏晋之际魏夫人华存从景林真人处取得秘藏草稿,于晋成帝成和九年(公元334年)撰成而流传于世。三卷。王羲之于晋穆帝升平元年(公元357年)书以换鹅者,即此经。北宋欧阳修因曾亲见王氏写本(石本),认为此经的写成在《内景经》之先。《黄庭内景经》重在存想,此经重在守一。意守丹田、气贯丹田之说,即肇始于本经。在中国养生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历来注本甚多,其中务成子注本比较重要。务成子,唐代人,姓名事迹不详。

春愁何处是归程

春愁何处是归程

我有一件事情可以自傲的:就是无论在什么环境中,我总未曾忘记过“自我”的伟大与尊严……
这就是我现在还能挣扎于万恶的人间绝大的原因。庐隐的创作生涯很短,但其思辩才识相当健全,文学创作体悟非常,在文化、历史、艺术等方面的涉猎也相当广泛和深入。她提出了妇女独立获取人生价值的必要,也提出了文学对历史进步应起推动作用及革命之于文学的重要性等看法。文如其人,庐隐的作品展现出她的豪爽、朴实、倔强和她的独特的温柔。她无掩盖地暴露她的思想感情,她无顾虑地摊开矛盾、爱憎。从她作品中,可以寻到她“游戏人间”的踪迹,可以看到是怎样“玩火”,可以听出一个挣扎在时代车轮辗轧下的女性的怨诉与哀吟。

忍古楼诗话

忍古楼诗话

番禺梁文忠公鼎芬(节庵)先生遗诗六卷,为龙游余绍宋所编。公殁后,余氏捡其钞存之稿不可得,乃取龙氏《知服斋丛书》稿本,得二百五十二首。复遍从朋游钞集,得七百四十余首,多由公往所书贱扇录出,诠次校警,可谓勤矣。公诗孤怀远韵,方驾冬郎,而身世亦相若。近人诗可与公比类者,惟曾刚甫京卿习经,公诗较刚甫疆宇为大也。子得公遗诗四首,盖余氏所未及搜得者。《晓来十七柳亭》云:“早觉鸟声好,始知今日闲。池光新水到,柳色旧人攀。从政无能事,看花笑世颜。及时归正好,吾自有深山。”题下公自注:“陈觉叟按察湖北,筑于乃园。”《怀季莹》云:“登亭念所知,人去独来迟。细马池边影,寒花雨后姿。初逢惊病状,当别问归期。事与心违久,吾生有钓丝。”《题汤贞愍梅花》云:“犯冷穿行数十松,老夫乘兴不支筇。寒云淡日梅花世,伴我衰迟有鹿踪。”“苦意贞心偶见花,人生各自有天涯。纷纷桃李千杯酒,何似寒家一茶。”

阿弥陀经疏

阿弥陀经疏

宋智圆撰。一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的注释书。为作者十部经疏之作的最后一部,作于宋天禧五年(1021)。释经文分为三部分:(1)从“如是”至“列众”为序分;(2)从“尔时”至“生彼国土”为正宗分;(3)从“舍利弗如我今者”至经末为流通分。此疏有明正德四年(1509)刊本,藏于日本大谷大学。国内诸藏不载,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