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

  • 胆剑篇

    胆剑篇

    《作者:曹禺5幕历史剧。原名 《卧薪尝胆》,发表时定名为《胆剑篇》。与梅阡、于是之合作,曹禺执笔。创作于1960年,连载于1961年《人民文学》第7、8两期,1962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勾践卧薪尝胆、兴越灭吴的历史事实,《左传》《史记》《吴越春秋》等史籍中早有记载。曹禺在掌握史实,把握历史精神与人物事件的真实面貌的基础上,发挥戏剧家的想象,成功地进行了艺术虚构,生动地表现了两千多年前吴越之间的那场争斗,反映出遭受欺凌、污辱的弱小国家,只要全国上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齐心协力,就能转弱为强,反败为胜; 反之,貌似强大的国家横行霸道,必然终遭自毙。《胆剑篇》 中范蠡、伍子胥形象的塑造十分成功。刚毅果敢、正气凛然,善于应变、智勇兼备的范蠡形象栩栩如生; 刚烈忠贞又专横偏激、老谋深算而又骄矜自负的伍子胥的复杂性格也比传统戏曲更为丰富。《胆剑篇》的情节纵跨20年,在戏剧结构上,曹禺用一把“镇越宝剑”穿针引线,勾连全剧。吴王立下“镇越宝剑”是为了镇慑越国,接着苦成拔剑高呼:“越国是镇不住的!”几年后苦成献剑于越王。接着有吴兵搜剑、苦成殉剑、越王舞剑、乌雍磨剑,最后结束于夫差兵败用自己插下的这把“镇越宝剑” 了结生命。一只剑挑出一连串戏剧冲突,环环相扣,层层生发,20年变幻风云前后得以有机地相连相生,又画龙点睛地象征了主题,表现了人物。

  • 家

    《作者:曹禺四幕话剧。曹禺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1942年12月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作者改编的《家》,不是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从事件到人物的再创造。小说《家》着重描写觉慧对封建家庭的反抗,而剧本《家》则着重表现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和青年一代对它的反抗。剧作保留了小说中“觉新成亲”、“兵变”、“高老太爷寿诞”、“瑞珏之死”等四个情节。在揭露这个封建大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同时,着重描写了觉新、瑞珏和梅小姐三个善良青年之间的爱情和婚姻悲剧。展示了旧制度的黑暗、腐朽和年轻一代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对于人物性格,作者根据表现爱情制度婚姻悲剧的总体艺术构思和戏剧艺术的特点,作了不少改动。剧作《家》剔除了原作中觉新那种令人愤概的性格弱点,而着重表现他的善良、无辜和内心充满着的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以此突出年轻一代与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瑞珏这个人物在小说地位并不突出,在剧作中则上升到重要地位,成为主要人物。改编的《家》还别具一种诗剧的神韵和风采。作者努力开掘和发挥原作中青春与爱情的诗意,不着重表现人物性格复杂的成份,而集中展示他们纯洁晶莹的情,对形成他们爱情悲剧的矛盾冲突作戏剧性的强化处理,把剧中年轻人爱情的痛苦不幸与美好向往升华为诗的情致,格外动人心弦。

  • 三案始末

    三案始末

    《作者:温功义作者曾为民国时期《大公报》报人,后专研文史。全书以不足十万字篇幅,聚焦明代万历至天启年间梃击、红丸、移宫三大宫廷案件,解析其政治根源与制度关联。该书从明初废除宰相制度切入,梳理内阁权力演变与宦官干政背景,结合万历帝立储风波,揭示三案背后的皇权博弈与朝局动荡。通过案件始末及《三朝要典》引发的翻案之争,呈现明末权力斗争对政治生态的影响,串联起朱元璋定制至崇祯覆灭的制度性矛盾。作者融合新闻叙事与史学考据,以微观个案折射明代皇权集中化进程中的结构性危机。

  • 花月争艳·情奔

    花月争艳·情奔

    《作者:冯玉奇冯玉奇著。八章。一名∶花月争辉。1942年上海武林书店出版。1948年上海汇文书局出版。1948年上海广艺书局出版。一册。 作品围绕锦花、月娟与志万的情感纠葛展开,情节跌宕起伏。从春闺寂寞时的风流情切,到池旁诉衷肠的同病相怜,再到花月争艳的逼闹情奔,情感脉络丝丝入扣。而“情奔”部分,主人公同奔天涯的历程充满惊喜与失望,引人入胜。 其写作风格哀婉动人,以爱情为主线,却巧妙折射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时代风云。书中通过主人公之口,呼唤青年为国家人民做有益之事,反抗列强和军阀欺凌,思想积极向上。

  • 黑字二十八

    黑字二十八

    《作者:曹禺4幕话剧。原名《全民总动员》,出版时更名为《黑字二十八》。创作于1938年,1940年由正中书店出版单行本。该剧由宋之的与曹禺合编,第3幕由曹禺执笔。底本为宋之的、陈荒煤、罗烽、舒群等集体创作的4幕剧《总动员》,但只借用原作个别情节和姓名,剧名改为《全民总动员》。这个剧本是为1938年10月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重庆举行第1届戏剧节,进一步唤起民众的抗战热情而创作的。剧本围绕着保卫大武汉而展开剧情,写了一群救亡工作者、热血青年,如邓疯子、韦明、耿杰等。他们投入动员民众的工作,演出宣传抗战的戏剧,救济难民,同时还组织人员到敌占区去开展工作。尽管如夏玛莉、夏迈进、江云峰等人,他们爱国为国的思想尚嫌稚嫩,有时难免过于简单冲动,但他们的心是赤诚热烈的。他们勇于献身的热情,感染了处于战争中不利地位的人们,唤起了大家的正义感和使命感,就连过去把钱看得很重的商人夏晓仓也慷慨地拿出10万元来支持抗战。在剧中,曹禺写了一个代号 “黑字二十八” 的日本间谍,潜入我抗日后方基地进行破坏活动,特别是破坏抗日团体向敌占区派遣特工人员的计划,并收买汉奸进行恐怖暗杀活动,最后被抗日团体所破获。剧本歌颂了前线浴血奋战的战士和将领,歌颂了爱国青年积极投入救亡工作的高昂热情,揭露了沈树人之类出卖灵魂变节事敌的汉奸。这个剧本因为写到了隐藏的汉奸、潜入我方的日本间谍、从事秘密工作的我抗战团体领导人而具有较强的悬念。《黑字二十八》 的创作演出,其意义也许不在戏剧上,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部话剧的演出,团结了一大批戏剧界人士。由于一批著名作家、导演、演员共同参与此剧的演出,因而在当时产生了十分强烈的政治影响。

  • 红尘

    红尘

    《作者:高阳《红尘》是高阳尝试揉合间谍与爱情为题材的一部现代背景的长篇小说,但以人性贯串期间,因而显得意境高超,趣味隽永。至于人物刻画之生动,情节安排之诡谲,场景描写之简炼,这些高阳小说中的特色,当然完全表现在本书中。

  • 中国兵器史稿

    中国兵器史稿

    《作者:周纬周纬著。1957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研究中国兵器史专著。全书分石兵、铜兵和铁兵三章共十六节。书中记述了从原始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至清朝历代包括边疆各族攻守作战的各种器械武器,对于中国兵器的变迁沿革、铸造的递变、形式的更易及受外族影响、向外族传播等方面均作了深刻的说明。书后附128器插图854器版,总计982器,除其中前人所拟理想图数十器之外,其余有九百数十器均采寻于中外博物馆、图书馆、皇宫及私藏器,有百数十件系清乾隆藏兵,有一部分兵器属本书首次摄影公诸于世。这些插图和图版为读者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兵器资料。作者写此书参阅了中、日、英、法、德、意等文多种关于亚洲兵器的著作,收寻了全国各地博物馆、图书馆、各大学、古物陈列所、民众陈列所及其他有关公私收藏之处,同时,还向蒙、藏、回、苗、瑶、彝诸民族进行征集。前后碌碌30年,抗战期间成书,但未及修改即逝世,后经郭宝钧先生审阅删削,全书22万9千字,插页56。【插图参阅PDF版】

  • 北京人

    北京人

    《作者:曹禺三幕话剧。曹禺著。写于1941年。剧本表现旧北平一个封建世家曾家的没落与崩溃。曾家曾经显赫一时,而今老太爷曾皓行将就木,只想保住自己那口15年里油漆了100多道的棺材,同时不让姨姪女愫芳出嫁,成为他“永远的奴隶”。大少爷文清,沉湎于琴棋书画而毫无实际本领,终因无力谋生与个人情感上的矛盾痛苦悄然自尽。姑老爷江泰,留洋学过理工,仍然百无一用,寓居丈人家成天吹牛皮、发牢骚、闹个不休。大奶奶思懿,两面三刀,精于家庭斗争,但只能加速曾家的破败。在这个腐朽的旧家庭中,只有愫芳和瑞贞逐步觉醒。她们最终勇敢出走,去寻求新生活。剧本着重揭示封建阶级精神统治的破产,从旧家庭由外到内的彻底溃烂,表现封建制度崩溃的历史必然性。剧作具有十分典型的生活化的戏剧特征,在貌似平淡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展示出人物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在相对平静的人物关系中表现尖锐的矛盾冲突;既有淡淡的悲剧气氛,又有讽喻的喜剧特征,一切都象生活那样复杂、丰富而自然。而剧作者对这种生活的评价和对人物鲜明的爱憎,又使全剧自始至终充溢着浓郁的抒情性。剧作标志着作者艺术风格的进一步成熟。<br/><br />

  • 恩怨江湖

    恩怨江湖

    《作者:高阳10章,1987年2月出版。 藉一段徒弟与师娘的畸恋故事,及一个由赌场郎中做了除暴安良的县太爷人物,刻划出“清帮”的源流、内幕。生在杭州的高阳,在《恩怨江湖》中,把他对清帮的来龙去脉、性质、组织、规划,做了清楚的剖析。其中描写江湖上的重重纠缠恩怨,尤有独到之处,叫人不忍释手。

  • 艳阳天

    艳阳天

    《作者:曹禺电影剧本。创作于1947年,1948年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这是曹禺创作并亲自导演的唯一一部电影。《艳阳天》表现了一个明辨是非,敢于为被压迫者打抱不平的律师阴兆时的特殊经历。阴兆时的朋友魏卓平所办的孤儿院因为靠近码头,又很偏僻,被巨商金焕吾看中,强行购买,作了他的秘密仓库。阴兆时明知金焕吾有钱有势,但他不畏强暴,挺身而出,要为朋友打抱不平。可是,魏卓平已被迫在契约上签了字,已无法挽回。不久,金焕吾因囤积居奇被人揭发,他的秘密仓库也被查封。金焕吾怀疑是阴兆时在暗中和他作对,就在阴兆时40寿辰那天指使打手,殴打阴兆时并捣毁了他的家。阴兆时忍无可忍,起而抗争,经过多方调查,终于查明金焕吾原来是大汉奸,检举了金焕吾,使这个汉奸被判了刑,归还了孤儿院旧址。这部电影的主题总的来说是积极的。曹禺愤激地揭露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世界,仍然是汉奸横行、流氓打手为非作歹的世界,而底层人们仍然过着被摧残被蹂躏的生活。作者还表现了人们渴望“大地洒满了阳光” 的 “艳阳天” 的内心追求。作品的缺憾在于把“法律” 看得太重要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法律是不可能真正维护被压迫者的权益的。

  • 王昭君

    王昭君

    《作者:曹禺话剧剧本。编剧曹禺。载《人民文学》1979年11月号。汉朝统治者为了边疆的安宁,对北方匈奴采取了和亲政策。19岁的江南民女王昭君被选入汉宫封为“待诏”,长期不得见御,过着凄苦孤寂的生活,她不愿按姑妈姜夫人的安排去取悦皇上,又不甘心把青春白白地浪费在深宫。因此当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汉求亲时,她毅然主动请求出塞和亲,以摆脱孙美人老死宫中的悲惨命运。到匈奴后,为了汉匈友好和民族团结,她不仅在爱情上忠于单于,而且帮助单于平息了温敦的叛乱,突出表现了王昭君的远见卓识和宽阔胸怀,以及她为民族团结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作者把王昭君置身于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浓墨重彩,以动人的诗句展示王昭君的心声和情怀,使其形象更加丰满。不足之处是过于拔高了王昭君,有悖于历史真实。曾获文化部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评奖话剧创作一等奖。

  • 草莽英雄

    草莽英雄

    《作者:高阳高阳著,小说以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六月为时间节点,围绕日本勘合贸易船队抵达明朝宁波港的真实历史事件展开。书中详细描写了六百名身份复杂的日本人(包括商人、武士及浪人)在港口引发的贸易争端与政治博弈,通过外交交涉、利益冲突等情节,揭示明朝中晚期海禁政策与东亚国际贸易体系的矛盾。

  • 争强

    争强

    《作者:曹禺3幕话剧。1929年由张彭春、曹禺根据英国高尔斯华绥的名剧《斗争》改译,曹禺执笔。这是曹禺从事编剧活动的第一次试笔。1930年4月,由曹禺负责编辑出版,作为“南开新剧团丛书” 之一发行。书前有曹禺以万家宝署名的序,并附首演剧照6幅,3幕布景设计3幅及即将新建的南开新礼堂建筑图3幅。书末附南开新剧团致国内各剧社 《通信》一则。原剧通过对伦敦一家铝板公司工人罢工运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无耻欺骗,寄托了剧作家对工人的深厚同情,对资产阶级残酷剥削的憎恨。1929年曹禺执笔改译时,为了便于中国观众了解,剧情、人名、地名均加以 “中国化”。故事写大成铁矿工人罢工3个月,要求增加工资。董事会几次开会商洽,均无结果。董事长安敦一 “宁可公司破产,也不接受工人复工条件”,形成僵局。这时,工人队伍中也出现分歧意见,有些主张向资方让步,罢工领袖罗大为坚决不同意。结果双方让步,工人复工。两个个性刚强的人,安敦一和罗大为都被众人甩了,两人又互相握紧了手。

  • 原野

    原野

    《作者:曹禺话剧剧本。曹禺作。载1937年《文丛》1卷2—5期。焦阎王与仇荣原是好朋友。后焦阎王当上军阀连长,将仇荣活埋,抢走仇家好田产,并将其子仇虎关进监狱,又抢来仇虎未婚妻花金子做儿媳。八年后,仇虎越狱还乡,誓报血海深仇。此时焦阎王已死,其妻瞎子焦氏向侦缉队告密,再次加害仇虎。仇虎杀死焦阎王之子大星。焦氏企图暗害仇虎,却误杀自己的孙子。深夜,仇虎携金子逃进黑林子,焦氏抱着孙子尸体,恸哭呼号,追踪仇虎、金子。在侦缉队追捕之下,仇虎精神恍惚,自杀身亡。剧作情节紧张,故事曲折,气氛恐怖,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惊心动魄,是一部探索农民命运的独具风格的剧作。

  • 蜕变

    蜕变

    《作者:曹禺话剧剧本。曹禺作。连载于1940年4月16日—6月3日《国民公报》。伤兵医院的丁大夫医术高明,工作认真负责,而院长秦仲宣、庶务主任马登科等人贪污腐化,致使医院秩序混乱。丁大夫无法正常工作,决定辞职。梁专员来院视察,洞悉内情后,竭力挽留丁大夫,并采取措施加以整顿,医院在短期内发生了变化。作品塑造了一位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女大夫形象,并如实反映抗战初期全国人民高涨的抗日救国热情,鞭挞腐败邪恶,表达出作者对社会变革所寄托的希望。

  • 魏晋南北朗史讲演录

    魏晋南北朗史讲演录

    《作者:陈寅恪由历史学者万绳楠整理陈寅恪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的授课笔记而成,全书二十一篇,以政治沿革、社会结构、民族融合及文化互动为脉络,重点剖析士族阶层兴衰、胡汉文化交融与制度变迁。内容涵盖曹魏与司马氏政权更迭的阶级本质(儒家豪族与非儒寒族之争)、清谈的政治属性、北魏汉化政策的矛盾等议题,注重通过诗词、制度文本等史料揭示社会演变的深层逻辑,延续“以诗证史”“文史互证”研究方法。书中提出的关陇集团学说、民族融合双线论等观点,为理解中古史提供了独特视角。

  • 尚书史话

    尚书史话

    《作者:马雍中华书局,1982出版,马雍著,《尚书》是我国古老的一部历史文献,其中保存了殷周时代的若干历史文件和原始材料,对于研究先秦史的人来说是一部必读书。这部史籍素以文辞古奥难懂著称,而且从先秦到唐代这部书的版本和内容经历有多次变化和曲折离奇的历史,其中还掺进了不少伪造的篇章,后经宋代以来许多学者的怀疑、辨伪和考订,才分清其中的真本和伪品。史学大家马雍先生在这本小册子里,用通俗的直述方式把《尚书》这部古籍本身流传所经历的复杂历史交待明白,同时还对一些存在有争端的地方做了一些必要的考据工作,对个别重要问题上也大胆提出了独到见解。

  • 水龙吟

    水龙吟

    《作者:高阳故事以乾隆末期至嘉庆初年为时间轴,开篇即展现权臣和珅倒台引发的朝局震荡。主角彭华从底层武将起步,通过平定边疆战事逐步晋升,其仕途轨迹串联起京城官场运作、地方治理实况及边疆战事细节。叙事线索延伸至漕运改革、科举制度等社会肌理,穿插对江南市井文化、西北边塞风情的考证式描写。

  • 董小宛

    董小宛

    《作者:高阳高阳以小说手法,生动描绘了明末 “秦淮八艳” 之一董小宛的传奇人生。 董小宛名白,字小宛,号青莲,江苏苏州人,因家道中落沦落青楼,名隶南京教坊司乐籍。她名震秦淮,千娇百媚的姿色引得名公巨卿、豪绅商贾明争暗斗,但董小宛鄙视权贵,常巧妙周旋、勇敢斗争。 1639 年,董小宛结识复社名士冒辟疆,二人一见钟情,后董小宛嫁与冒辟疆为妾。书中展现了董小宛的青楼生涯,将秦淮河的波光柳影与美人的恩重情深相融合,为读者呈现出一幅鲜活的艺妓风情图。透过作者细腻的文笔,可让人感受到琴棋书画之韵,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 作文法讲义

    作文法讲义

    《作者:陈望道陈望道编著。 12章, 1922年出版。作者在《小序》中说:“这一册书,将告诉青年们作文上各个重要的问题,又将告诉青年们这些问题底地位和这些问题基本的解决方法”。在“各个重要的问题”一章中,列有“文章底体制”一题。这本书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写的,以一种新的文体论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

猜你喜欢的书

儿童教育心理学

《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确、健康的人格这一核心问题来展开。他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儿童独立、自信、勇敢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总的来说,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才是儿童教育的首要任务。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孩子害羞、孤僻、口吃、尿床、打架、说谎,甚至不爱学习等。关于这些问题的心理诱因以及解决方案,阿德勒的这本书中也有详细的介绍和分析。阿德勒告诉我们,儿童的这些行为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只是表象,家长暴力地制止和打骂,只能让问题更严重。 《儿童教育心理学》基于个体心理学这个理论依据,对儿童人格构成做了全面、透彻的分析,对为人父母者、教师及所有关心或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都有着非凡的意义。此外,《儿童教育心理学》还介绍了人的天性、遗传等因素对一个人儿童时期的影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儿童教育心理学》还是一部探讨人性、人的心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心理学佳作。

自我与本我

古典精神分析学基本著作。弗洛伊德著。最初发表于1923年。后编入《弗洛伊德全集》(12卷本)第6卷,1924—1934年在维也纳出版。本书有前言和5章,3万余字。1—5章题目依次为:“意识与什么是无意识”、“自我和本我”、“自我和超我”、“两类本能”、“自我的从属关系”。书中系统地论述了“三部人格结构”理论和“两类本能”学说。书中把人格或心理区分为3个相互联系的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的心理结构,它是由遗传的本能和欲望构成的,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它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始终力图获得满足。“自我是本我在外部世界的直接影响下通过知觉一意识的作用发生变化的一部分”。它代表理性和常识,接受外部世界的现实要求,因此它根据现实原则行事。其大部分精力用以控制和压抑来自本我的非理性冲动。它主张克制,但不否定本能的要求。它通过迂回的途径来满足这种要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两个部分。它是儿童通过自我作用将双亲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内化的产物。它以良知的形式严格支配着自我。人格的动力学就在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交互作用。书中还认为,储存在本我中的能量就是生和死两种本能。生的本能即性本能或爱的本能,包括自我保存和种的保存诸种本能。死的本能表现为破坏、毁灭、侵犯等冲动,其任务是“把机体的生命带回到无生命的状态”。这两种本能也是自我和超我能量的泉源。本书提出的理论是弗洛伊德前期人格结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标志着他的理论进入成熟阶段。国际学术界人士认为,本书对人的心理及其活动的描述不仅是“新颖的”,而且是“革命性的”。至少从使用的术语看,其后发表的所有精神分析著作无一不带有它的烙印。

在路上

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长篇小说,“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该流派的“圣经”,发表于1957年。作者将一卷白纸塞入打字机,不加思索地进行自发性创作。创作前,凯鲁亚克以吸大麻来刺激并培养一种超越真实生活的独特感受。他也曾为了同一目的,浪迹天涯,放荡形骸,此作即他的经历的真实反映和记录。作品以自然主义的笔触,描写几个“垮掉”分子周游全国的生活经历,除了精心描绘主人公萨尔·帕拉戴斯的形象之外,还采用“人像陈列式”结构,刻画了一群“垮掉”分子的形象,如狄恩·邦克尔等。这群近乎狂癫的“垮掉”分子,没有固定职业,四处流浪,大量吸毒、群居杂交、通宵饮酒、寻欢作乐、追求刺激等等,不一而足。作品表现出对“美国天堂”的失望、对资本主义文明的不满、对传统道德的鄙视。作品也宣扬了“看透一切”的人生哲学、人生如梦的虚无主义思想,和空虚堕落的颓废情绪,是战后美国青年精神世界和病态心理的真实写照,从一个侧面表现了美国社会的腐朽。作为“路上派”小说的代表之作,作者在小说的结构形式和艺术表现上,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垮掉的一代”作家的艺术追求和风格。小说情节较松散,兴之所至,信手成章。作品质量粗糙,格调低下,只是作为反抗传统道德、不满美国现实、厌恶资本主义文明的美国青年的心声,小说才获得了一定认识价值和思想意义。

百川书志

私人藏书目录。二十卷。明高儒撰。成书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高儒,字子醇,号百川子。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明弘治嘉靖间。涿州(今河北涿县)人。父亲高荣,字邦庆,家多藏书。高儒的武艺老师是折桂,字天香,别号月蜜,乃文武全才。高儒在父亲、老师的教育和影响下,虽跻身戎伍,却颇好读书,并锐意访求图书。或抄之于士大夫,或购之于市肆。经辛勤搜求,图书大增,连床插架,难于检阅,故十分重视整理和编目,认为“书无目,犹兵无统驭,政无教令,聚散无稽矣。”遂启家中先世之藏,发自己数年之积,开始编纂《百川书志》。经过六年努力,三易其稿,此书乃成。本书共著录图书二千多种,近万卷,分经史子集四志九十三类:经志十六类:易、书、诗、礼、春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孝经、经总、仪注、小学、道学、乐、蒙求。史志二十一类:正史、编年、起居注、杂史、史钞、故事、御记、史评、传记、职官、地理、法令、时令、目录、姓谱、史咏、谱牒、文史、野史、外史、小史。子志三十类: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兵家、小说家、德行家、崇正家、政教家、隐家、格物家、翰墨家、农家、医家、卫生术、房中术、卜筮家、历数家、五行家、阴阳家、占梦术、刑法家、神仙家、佛家、杂艺术、子钞、类书。集志二十六类:秦汉六朝文、唐文、宋文、元文、圣朝御制文、睿制文、名臣文、汉魏六朝诗、唐诗、宋诗、元诗、圣朝御诗集、睿制诗集、名臣诗集、诏制、奏议、启制、对偶、歌词、词曲、文史、总集、别集、唱和、纪迹、杂集。本书体例仿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四志没有大序,但各类所著录图书之下均有小序即简明解题,或记撰人小传,或详篇数,或详该书艺术、使用价值,或撰校勘得失、内容介绍,或记著述起止时间,从不同角度予以题解,言简意赅,使用甚为方便。

广嗣纪要

又名《万氏家传广嗣纪要》。十六卷(又有五卷本,前四卷与十六卷本同,末一卷为《小儿全书》。明·万全撰。约刊于16世纪中期。本书主要论述有关广嗣、妊娠及婴儿疾病的病因、证候及治疗方药,并附幼科医案18例。书中还归纳了影响生育的男女生殖器畸形、损伤“五不男”、“五不女”等10种病证内容。

大中国史

《大中国史》是我国第一部完整意义上的通史著作,上起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以时间顺序为经,以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为纬,详细记叙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朝代更替、制度沿革、疆域变迁、风俗更易、学术源流等诸多问题,将中国历史抽丝剥茧般层层拨开,向大家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长画卷。《大中国史》观点权威,体例严谨,考证精详,实为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本。此外,作者不时发一家之言,打破大家固有的历史印象,如讲述汉武帝为穷兵黩武的帝王,王莽为值得景仰的改革家,岳飞为骄横跋扈的地方军阀等等,常令读者产生耳目一新之感。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