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

  • 口诀钩玄录

    口诀钩玄录

    《作者:陈撄宁《口诀钩玄录》是陈撄宁授意缪德俊根据清朝光绪时代江西丰城黄元吉先生所撰的《道德经讲义》和《乐育堂语录》二书编著而成。 陈撄宁是中国近现代道教领袖人物,被誉为 “近代仙学” 倡导者。他少年立志学仙,研究并实践丹道功夫,一生著述颇丰,涉及丹道、史论等诸多方面。 《口诀钩玄录》分丹道总纲、论玄关、论药物、论火候、辟旁门、警世俗、阴骘文、丹法余论八部分。陈撄宁在书中提到,黄元吉先生昔日教人理与诀并重,而坊间通行的道书往往言理者不言诀,言诀者不言理,学者难以从中找到入手之处或容易执著死法而不知变化。他希望通过此书,将黄元吉先生所传的包含历代圣哲口口相传秘诀的内容介绍给今世好道之士,让读者明白书中有切实可行的修行方法,按其所说去实践,就有可能实现了道成真的目标。 不过,陈撄宁也指出,《乐育堂语录》是因人说法,文辞由各门人所记载,当时的社会环境与现代大有不同,书中语意未必适合现代人的思想,且初稿未免芜杂,还需进一步删削和整理。

  • 假洋人

    假洋人

    《作者:白薇上海湖风书店1931年12月20日初版。某绅士自称是“东洋人”,家住上海租界内的一个弄堂口。女仆为自己能给这东洋主子做事而沾沾自喜。来收冰钱和酒钱的被这家人口口声声“我们东洋人”而吓得小心翼翼的。少顷,绅士夫人艳服女坐黄包车来到弄口。她随手丢给车夫一些钱,车夫看钱太少,求她多给些,艳服女不予理睬。车夫再求,艳服女还是不理睬。车夫大叫起来,引来警察。绅士从家中走出,用日语凶狠狠地骂车夫,警察惊畏,立刻要赶走车夫。车夫不服,与警察发生争执。绅士对自己的行为颇为得意,正好来他家的病容女看到这情景感到不满却又无奈。弄口一片混乱,另一车夫的车被撞翻,坐在这车上的素服女被压在车下,造成重伤。警察赶到现场,打算要重罚车夫,但素服女不同意,车夫对她很感激。素服女是绅士的表妹。绅士要替表妹解恨出气,想通知巡捕房逮捕车夫,素服女不同意。说:“也许我流的血的那些精神,会跑到人们灵魂里去,化为劳动者解放的呼声。”这话引起行人的共鸣。大家一起呼喊:“解放万岁!”日本暗探及巡捕们赶来,要搜查绅士的家。他们逮捕了素服女,在此之前已逮捕了病容女。原来病容女是台湾著名的女革命家。绅士也是台湾人,但他向暗探和巡捕表明,他是爱戴日本政治、拥护日本政权的绅士。病容女也说她的这位同胞“已经不像台湾人了”。病容女和素服女临危不惧,大声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绅士的假东洋人的面具被撕破,遭到车夫和弄口人们的讥笑。

  • 徐悲鸿随笔

    徐悲鸿随笔

    《作者:徐悲鸿徐悲鸿达到了艺术的至高境界,却并不是一个圣人。他有他的博大的精神世界,也有我行我素的独特个性。他的随笔作品,流露出的正是他喜怒哀乐的性情,还有他那立体的人格魅力。

  • 黄庭经讲义

    黄庭经讲义

    《作者:陈撄宁《黄庭经》包括《内景经》和《外景经》,文字多术语,辞意隐约,不易理解,且各种注本说法不同。陈撄宁在辛酉年撰有《黄庭经讲义》,对其中玄理和方法择要解说,使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黄庭经》的主要内容。 在《黄庭经讲义》中,陈撄宁先从 “黄庭” 二字的含义讲起,指出黄乃土色,土位中央,庭乃阶前空地,“黄庭” 即表中空之义,在人体中,脐内空处即为 “黄庭”。他还对《黄庭经》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泥丸(上丹田,在头顶中,即百会穴,为修炼家最重要之关键)、魂魄、呼吸、漱津、存神等进行了详细阐释,并结合道教修炼理论和方法,对相关经文进行了解读。

  • 乐土

    乐土

    《作者:白薇独幕剧,上海湖风书店1931年12月20日初版。军阀戴天已有十房小妾,却还诱惑教育厅长的女儿范英。天真的范英被戴的花言巧语所蒙骗,以为戴是她心目中的英雄。戴为范买下一所庄园取名别园,说这里是他们的乐土。这时,一位青年来到,他是范以前的未婚夫,因领导农民起义被逮捕,后从狱中逃出入伍,现为师部传令。他专奉师长之命请戴下令停战,但戴却要传令回复师长,命令他们向民众的军队开炮,传令惊愕却无奈。 一位清瘦老人带着少女边走边唱来到潭边,神色怆然,歌声里忆起了少女的母亲(即老人的妻子),一位在战争中死去的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而鞠躬尽瘁的伟大女性。 戴的两兵工带着戴的两箱鸦片烟偷跑了,他们一面咒骂这个社会的杂乱无章,一面做着娶个女学生老婆的美梦。传令赶上来刚要制止他们,反被他们击昏在地。老人和少女救起了传令。 范英被戴的表面的光环所迷惑,对于朋友丁锐的劝告根本听不进去,说只有和戴生活在一起,才处处都是乐土。丁愤而离去,被戴暗地里秘密处置了。 少女和老人与一群孩子们载歌载舞,他们装扮成雷、水、电、花、蝶等表演歌唱,唱出了他们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憧憬一片真正太平乐土的愿望。 戴的姬妾的出现,使范如梦初醒;老人揭穿了戴的残暴、淫乱本性。范抱着丁的尸体,悔恨不已。恼羞成怒的戴拔刀刺向老人…… 翌日,老人在一位寺役的救护下苏醒过来,发觉田园荒废,满目疮痍,无限凄凉。他感叹真正的乐土难寻,但相信世界终究是要转变的。寺役决定追随着老人一同去寻找真正的太平乐土。

  • 如此世界如何中国

    如此世界如何中国

    《作者:雷海宗主要收录了雷海宗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以及民国时期世界局势等方面的论述。精选其关于中国历史、时政及世界局势的深度论述,集中展现这位学贯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对时代命题的思考。全书以 “如此世界”“如何中国” 为核心脉络,前者剖析民国时期的国际格局与西方文化特质,后者聚焦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困境,形成历史纵深与现实关怀的双重观照。雷海宗以文化形态史观为基石,既认同人类高等文明皆历经封建、贵族国家、帝国主义等五阶段的发展节奏,又提出中国文化独有的 “两周论”—— 以淝水之战为界,从殷商西周至 “五胡乱华” 为第一周的古典华夏文明,此后至 20 世纪为胡汉融合、梵华同化的第二周文明,打破了其他文明 “一亡而终” 的定律。他将这一历史洞见融入时局分析,对比中西文化差异,审视中国在世界变局中的定位,既追溯文化基因的优劣,也探讨民族复兴的路径,其观点兼具学术创见与时代敏感度,成为理解 20 世纪中国史学界对 “国家出路” 思考的重要文本。

  • 周易参同契讲义

    周易参同契讲义

    《作者:陈撄宁成书于 1939-1940 年,初以连载形式刊行,后经校订收录于《中华仙学养生全书》。作为 “丹经之祖”《周易参同契》的现代注本,它打破传统 “注不破经” 的桎梏,以科学实证精神重构丹道理论。​ 核心内容上,陈撄宁以 “天人同构” 为基,将《参同契》中 “坎离匡廓”“铅汞龙虎” 等隐喻,解读为心肾交媾、内分泌运化等人体生理过程;创造性结合卦象与生理节律,提出 “一日两卦直事” 的火候调控模型,还明确区分 “仙学” 与宗教道教,剥离符咒法术等神秘主义,保留 “延年益寿” 的实修核心。​ 学术特色体现为跨学科融合与批判继承:既以易学十二辟卦对应修炼阶段,又关联医学任督二脉与解剖学脊髓神经、化学黄金稳定性与内丹结丹;同时辩证吸收伍柳派、阴阳双修派精华,去除房中术等糟粕。​ 其历史价值深远,标志着内丹学从 “师徒秘传” 转向 “学术公开”,影响王明等后世学者;书中 “静功疗养法”“呼吸吐纳术” 经现代医学验证,能调节自主神经;更打破东西方思维对立,成为传统养生文化与现代生命科学的对话桥梁,尽显古老智慧的当代活力。​

  • 受难的女性们

    受难的女性们

    《作者:白薇短篇小说。白薇作,载《文艺画报》1935年5期。写娇永一生的悲苦生活:她因安徽家乡水灾,拖儿带女去关外逃荒,九一八事变后,当掉16岁的爱女,换得盘缠进关,到上海后,小女儿又被公公卖入堂子,最后,娇永也被迫离开“我”走了,不知去向。作品慨叹:“中国!……中国的人好像太多了,多少的人啊,他们的生命财产简直没有保障!尤其是女子更没有保障!”<br/><br />

  • 陈独秀演讲录

    陈独秀演讲录

    《作者:陈独秀《陈独秀演讲录》辑录了他横跨数十年的二十余篇演讲精粹,从安徽藏书楼的振臂高呼到中央会议的战略擘画,从文人雅士的聚谈到工农群众的宣讲,完整呈现了这位思想巨擘在历史转折处的思考轨迹,为解读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转型提供了珍贵的文本密钥。​ 全书以思想演进为暗线,构建起多维立体的时代镜像。早期演讲中,《安徽爱国会演说》奏响 “安徽革命第一声”,字里行间满溢救亡图存的焦灼与赤诚,堪称其爱国思想的起点;《在北京大学开学式上的演讲》则立足高等教育阵地,传递出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的办学理念,为新文化运动播撒火种。在思想启蒙维度,《我们为甚么要做白话文?》以犀利笔触拆解旧文化桎梏,《教育缺点》与《教育与社会》则直指教育革新的核心命题,彰显启蒙思想家的深邃洞察。

  • 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与艺术

    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与艺术

    《作者:梁思成梁思成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 “祖国的建筑”,包含《中国古代建筑史》(六稿)绪论、中国建筑的特征等内容,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伟大传统。第二部分 “建筑创作中的重要问题”,探讨了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建筑的民族形式等问题,涉及建筑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第三部分为 “随笔”,收录了《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等文章,以轻松的笔调分享了关于建筑的思考。第四部分 “北平文物”,有《北京 —— 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等,关注北京的文物保护和城市规划。

  • 炸弹与征鸟

    炸弹与征鸟

    《作者:白薇现代长篇小说。白薇著。最初连载于1928年《奔流》第1卷第6至10期、1929年第2卷第2至4期。上海北新书局1929年12月20日出版单行本,1930年再版。作品描写第一次大革命时期两位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生活和斗争经历。当南粤掀起轰轰烈烈的革命风暴的时候,北京官僚阶层的投机者们纷纷南下,试图谋求更荣显的地位,余玥、余彬两姐妹也充满了对革命的渴望和向往。余彬有着“纯洁的天真”和“炸弹一般的热情”。她怀着用“炸弹去炸毁黑暗”的理想来到新都武昌,进了汉口妇女协会交际部。但她很快失望了,她在这里名为工作,实为“花瓶”,整天沉溺在交际、舞会和谈情说爱之中。她痛苦地感到自己的热情和勇气“没有机会可以应用”,枯燥无味的工作将会把她炸弹一样的心与力渐渐耗尽,“自己的一点灵光,将在阴霾的黑夜里被暴雨打灭了”。经过一段彷徨、消沉的生活,她与爱人一起参加了北伐军,踏上了真正的革命道路。姐姐余玥性格软弱,她在父母的强迫下匆匆地嫁到一个寡妇家做媳妇。新婚之夜,她遭到了婆婆和丈夫的粗暴虐待,她恨透了吃人的旧礼教,勇敢地逃出火坑,并以“征鸟”的英姿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在武昌,她先后在中央党部、妇女部和政府某部任职。当她看到妇女部并没有为妇女解放而斗争,而只是“装模作样”地喊喊口号,许多党国要人实际上是一些混迹革命的新官僚、新军阀以后,便参加了暗杀反动魁首的秘密活动,最后被捕入狱。作品通过余玥、余彬两姐妹的不同性格和生活经历,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大革命的一个侧面。

  • 打出幽灵塔

    打出幽灵塔

    《作者:白薇现代话剧。作者白薇。发表于1928年《奔流》第1卷1、2、4期,后收入春光书店1931年出版的同名戏剧集。其剧情是:在农民革命斗争中,农协会员凌侠带领农民到土豪劣绅胡荣生家,清算他无故打伤农民的罪行并责成其开仓粜谷赈灾。胡荣生不认罪、不赈谷。胡家儿女受革命影响纷纷觉醒,要求摆脱家庭。七姨太郑少梅本是农家女,他正式向农会提出离婚要求;儿子胡巧鸣决意带父亲的养女肖月林逃出“幽灵塔”式的家庭,并自动到乡下开仓赈粮和低价粜谷以救济灾民。农协女干部肖森为郑少梅办好离婚手续来到胡家,发现胡荣生是自己的杀父仇人,也是当年强奸自己的罪人,而肖月林可能是自己与胡当年所生。胡荣生在强奸养女肖月林时与儿子发生冲突并刺死儿子,后又诬陷来他家清查鸦片的凌侠杀人。凌侠被诬下狱。胡荣生正准备带肖月林旅行结婚,在狱中的凌侠带警察到胡家搜查鸦片。胡的管家贵一是肖森当年的情人、肖月林的养父,他暗中指示凌侠胡家私藏鸦片处。正当胡荣生强行带走肖月林之际,贵一与之搏斗,肖森等人赶来,肖森、胡荣生互相开枪,胡被击毙,肖月林为掩护肖森而受重伤,母女相认。该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有代表性的剧作,阿英在《中国现代女作家传》中评价该剧时称道:“这是多么古典浪漫写实的悲剧哟!”

  • 梅光迪学案

    梅光迪学案

    《作者:梅光迪梅光迪著,该书收录梅光迪发表于报刊的文章及私人信函、日记等文献,涵盖其对近代中国人文主义的探讨,涉及文化思想、文学思想、教育思想研究,并收录《评提倡新文化者》《英美合作之必然性》等代表性篇目及与胡适等人的往来信件。作为学案体著作,该书系统整理梅光迪的学术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其思想脉络,并弥补相关研究资料不足的缺憾。

  • 陈独秀文集

    陈独秀文集

    《作者:陈独秀文集以编年体例收录陈独秀1903年以来的政论、演说及社会评论等文稿,涵盖民主革命思想、文化批判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等内容。第一卷包含《安徽俗话报》系列文章与《亡国篇》,后续各卷延续其思想脉络,系统展现从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历程。

  • 刘半农诗歌精品

    刘半农诗歌精品

    《作者:刘半农刘半农是 “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其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该书分三辑,收录了《卖萝卜人》《他们的天平》《牧羊儿的悲哀》《教我如何不想她》《巴黎的菜市上》等诗歌作品。《教我如何不想她》:创作于 1920 年刘半农留学英国期间。全诗共四节,通过对不同自然景象的描绘,如微云、微风、月光、海洋、落花、游鱼、枯树、野火等,营造出优美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对祖国、亲人或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这首诗在形式上具有整饬之美,音韵和谐,还首创了 “她” 字的使用,具有重要的语言文化意义。1926 年,赵元任将此诗谱曲,使其广为传唱。

  • 萧红萧军情书集

    萧红萧军情书集

    《作者:萧红收录了两位现代作家1931至1938年间的情感往来信件及创作手稿。全书分上、下两篇,收录萧红致萧军书信43封(含佚信1封)及回信4封,按“爱需要距离”“适应孤独”等四章展现两人从相知同居到最终分离的情感轨迹。信件内容既包含日常生活的困顿记录,也涉及《生死场》《八月的乡村》等作品的创作背景,附录中收录萧红诗作《苦杯》《沙粒》。书中通过原始书信与手稿,客观呈现了二人在鲁迅支持下文学成长与情感裂变交织的历程。

  • 红军长征记

    红军长征记

    《作者:丁玲《红军长征记》是1937年2月由丁玲主编的一本记述长征的书,原名初为《二万五千里》。由于抗日战争爆发等原因,直到1942年,才由总政治部更名《红军长征记》,作内部参考印制发行,现已难见其踪。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发现由朱德亲笔签名赠给知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军长征记》孤本并引起各方关注。《红军长征记》是极为珍贵的一本书,也是我党我军历史上最早、最真实、最具文化特色的纪实文学作品。

  • 红楼梦探源

    红楼梦探源

    《作者:吴世昌吴世昌在英国牛津大学讲学期间,因指导学生研究《红楼梦》,并受 1954 年国内《红楼梦》问题大辩论以及 1955 年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出版七十八回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抄本等因素影响,开始收集材料,对《红楼梦》及其作者进行全面性的研究,最终完成了《红楼梦探源》。该书以英文写成,1961 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按照吴世昌所考察的五个步骤分为五卷,分别是抄本探源、评者探源、作者探源、本书探源和续书探源。通过对当时可能见到的抄本和相关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分析比较,完成了一部考证报告。

  • 中国古代塔刹艺术探源

    中国古代塔刹艺术探源

    《作者:刘敦桢刘敦桢(1897-1968),字士能,号大壮室主人,湖南新宁人。他是现代建筑学、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也是中国建筑教育及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书中收录了刘敦桢对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塔、刹、石窟、寺院的调查笔记等内容。如北平护国寺残迹、河北定县开元寺塔、云南之塔幢、苏州云岩寺塔等,从学术和建筑审美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包括 “佛教对于中国建筑之影响”“中国之塔”“略述中国的宗教和宗教建筑”“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北平护国寺残迹”“云南之塔幢”“苏州云岩寺塔” 等章节。

  • 蒋经国自述

    蒋经国自述

    《作者:蒋经国收录蒋经国1937至1975年间撰写的日记、回忆录及散文等十余篇文献。内容聚焦作者早年苏联留学、赣南主政实践、随父迁台经历等关键人生阶段,涵盖对西北开发构想、与斯大林谈判等历史事件的回顾。全书以第一视角呈现作者政治理念的变迁轨迹,包含《我在苏联的日子》《训练日记》等核心篇章,着重展现务实革新与社会建设思想。文献涉及家庭教育、党政实践等领域,附录补充他人撰写的相关回忆文章。书中部分内容因历史环境存在删略或隐讳,但作为研究两岸关系及近现代史的原始文献,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的书

太华盖山三仙真君解冤灭罪度人心经

太华盖山三仙真君解冤灭罪度人心经

太华盖山三仙真君解冤灭罪度人心经,一卷,收入《藏外道书》(第22册)

长河

长河

长篇小说。沈从文著。1945 年1月由昆明文聚社初版,列入《文聚丛书》。作品以三十年代湘西辰河中游的小码头吴家坪为背景,描写了辰河岸边兼务果园和水上运输的乡绅滕长顺一家的日常生活。他们辛苦经营的桔园丰收了,却有保安队长来讹诈;他们胼手胝足驾船来往于风波烈日之下,却有水上警察来勒索;他们家有纯洁姣好的女儿夭夭,却有土霸、反动军官来调戏;时局不稳,政出多门,对他们更是难测的威胁。这一切象一片阴影,使人民的生活黯淡无光。人们祈愿有一个公平合理的世道,并深信有一天天下事会由这些“手足贴地的人”来作主。正如作者在《〈长河〉题记》中所说:“就我所熟悉的人事作题材,来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以及在两相乘除中所有的哀乐。”由于作者的一颗心贴着自己的人民和土地,所以他能以饱蘸故乡“哀乐人事”的现实主义彩笔,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如真如梦的境界,并在其中歌颂美与善,鄙弃丑与恶,给人们以淳真的欢乐,宽和明净的心地和朴实无华的理想,不失为作者独特的民族的乡土的艺术风格。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下卷中曾给予高度的评价: “《长河》是沈从文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最好的一部小说。读过《长河》你才知道什么叫‘美不胜收’。”

古语拾遗

古语拾遗

日本史书。平安初期学者斋部广成著。807年 (大同二年) 成书。一卷。斋部氏自“神代”起就与中臣氏对等共掌朝廷神事,平安初期以来其势日衰,中臣氏凌驾其上。时值平城天皇命广成撰家史献上,广成以为此乃复兴其家世良机,遂在书中以家传《古传》为据,叙述其祖神天太玉命及祖神之孙天富命之功,强调斋部氏地位与功绩不在中臣氏之下。以此为中心记述“神代”至天平年间的历史。书中载有不少末见于《记·纪》的历史材料而被珍视。书中也记载了“归化人”和上古文化交流情况。

归元直指集

归元直指集

归元直指集,二卷,明宗本集并序,卷上附西方百咏,卷下附山居百咏,万表序,定融回向,后有补遗一页。嘉续51

华严经文义记

华严经文义记

一卷。北齐释灵裕撰。释灵裕,俗姓赵,定州钜鹿曲阳 (今属河北省境内)人。身世生平不甚详。出家入寺后,钻研华严宗义。终身事佛奉法,有“裕菩萨”之称。曾担任宝山寺集记,由此开始笔耕。先后撰有 《华严经疏》、《华严经文义记》、《自余内外章疏》、传记等五十余部,总百余卷。其中,灵裕所撰华严疏及旨归合九卷,今所存乃卷六,释经卷第四十九至第六十,盖即疏之末卷也。灵裕从师于道冯,为惠光律师的再传弟子。《华严经文义记》一书内容:所释始自第十知识弥多罗尼,终于第四十三知识普贤菩萨。……故所序知识之数,仅有四十三。此《华严经文义记》一书的价值,较之灵辩之论,惠光之记,诚为逊色。而断句判章,间有独到之处。揆其用意,凡此记所详,多是当时他人文疏所略者。欲洞研华严者,此记亦不可废也。《华严经文义记》的不足之处是,于方广之致,未能多所发挥。此《义记》常见版本为续藏经本,或 《高僧传》 本传。

庐山莲宗宝鉴

庐山莲宗宝鉴

凡十卷。元代庐山东林寺之优昙普度撰。又称庐山莲宗宝鉴、庐山优昙宝鉴、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因、念佛宝鉴。普度自称为东晋庐山慧远白莲社念佛之正系,基于南宋慈照子元白莲宗之教旨,编集有关念佛三昧之经说、史传等。盖因慨叹当时称莲宗者多,然不能基于初祖慧远之意,不能了悟开祖子元之本旨,更为邪说谬解所惑,为救此流弊,遂集诸书之善言加以增删或润色而成此书。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撰集,至大元年(1308)白莲宗被禁行,普度针对情势,上进本书,此书遂得御览刊行。本书广述念佛要旨,其纲目与章数依次为:念佛正因十四章、念佛正教十九章、念佛正宗八章、念佛正派二十二章、念佛正信六章、念佛正行十四章、念佛正愿七章、念佛往生正诀十二章、念佛正报五章、念佛正论二十五章。每卷初置总说,以下则接经论要文、古德行状、教语等。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