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

  • 八代传叙文学述论

    八代传叙文学述论

    《作者:朱东润朱东润于1942年抗日战争期间在四川乐山撰写,该书为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研究的奠基性学术专著,以西方传叙理论为参照,系统梳理汉魏至南北朝时期传叙文学的发展脉络,聚焦于人性真实性的探讨。 全书基于对四百余种传叙文献的辑佚与考订,评析《曹瞒传》《法显行传》等作品,提出传叙文学的核心在于揭示人性真相。正文分十二章,从传叙文学的概念流变、蒙昧阶段至自觉时期的演进展开论述,附录收录《东方朔别传》等十八篇古代传记文本。书中首次将“传记文学”改称“传叙文学”,强调其史学与文学的双重属性,主张突破传统史传框架,融合中西学术视角。全书采用繁体竖排形式,为研究早期中国传记文学的重要文献。

  • 吴佩孚将军传

    吴佩孚将军传

    《作者:陶菊隐陶菊隐著,1941年5月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全书204页。全书以纪实笔法梳理北洋军阀吴佩孚从落魄秀才晋升为直系军事领袖的历程,通过直皖战争、驱逐张作霖与段祺瑞等事件,剖析其军事策略与政治抉择,兼述其“不纳妾、不积财、不出洋”原则及拒绝投日的立场。作品依托民国初期军政史料,结合作者视角还原军阀混战格局,呈现人物多重面向与时代复杂性。著者编著本书时采取极客观态度,是则是,非则非,对吴的错误不加掩饰,所写的是真实的吴传,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 红粉飘零

    红粉飘零

    《作者:冯玉奇冯玉奇著。1947年1月上海大明书局出版。一册。该书包含《红粉飘零》《叶落西风》《情海归帆》三部小说。《红粉飘零》讲述了主人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经历的情感纠葛与生活波折;《叶落西风》围绕着人物在情场失意后的种种遭遇,以及最终手刃大仇却难以释怀的悲剧故事展开;《情海归帆》则着重描写了主人公们在爱情道路上的彷徨、挫折,最终部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情节。

  • 盲目之爱·情天血泪

    盲目之爱·情天血泪

    《作者:冯玉奇冯玉奇著。续集为《情天血泪》。1948年上海汇文书局出版。1948年上海三益书店出版。1949年上海广艺书局出版。一册。讲述了士成在一次的偶然的避雨中搭救孤女丽霞,孤女是个瞎子,却对音乐极有天赋,生的也异常美丽。所以士成的儿子也爱上了她,但父亲因为也爱丽霞而百般阻挠与哄骗,这一系列的背后有人性的善与恶,值得深思。

  • 中国传叙文学之变迁

    中国传叙文学之变迁

    《作者:朱东润朱东润著,该书为朱东润先生生前未刊稿,书中包含十五篇论文,对中国传叙文学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内容涵盖了从《晏子春秋》《史记》到唐代文人传叙、宋代行状年谱、全祖望《鲒埼亭集》碑铭传状等多个方面,探讨了传叙文学的名称和流别、真实性等问题,还对刘邦和项羽、隋文帝和炀帝等人物进行了独特评价。该书整体学术水准很高,虽写成于上世纪 40 年代,但不少文章和观点至今仍具魅力,体现了朱东润先生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治学探索精神,为研究中国传叙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左传故事

    左传故事

    《作者:朱文叔春秋史书巨著《左传》在民国大家笔下的新生!从故纸堆中选取精华,化古奥文言为浅近白话,不变的是精彩传神的内容与趣味。 本书从春秋编年体史书《左传》中选取原文片段,编译成白话故事,讲述当时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和政事。本书时间跨度大,事件和人物较多,在故事中还保留了一部分文言字词。 老少皆宜,雅俗共赏,故事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常识让人受用一生。 风起云涌的时代,此消彼长的势力,仁义杀伐的冲突……千年前的奇谲历史在本书中缓缓展开。

  • 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

    《作者:罗常培语言学著作。罗常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50年出版,语文出版社1989年重新排印出版。重排本对初印本排印上的错误、与现在通用译法不同的译名、因材料不齐而遗留的问题均加以校正。重排本书前有吴玉章题词、吕叔湘的再版前言、邢序(邢公畹)、及一版时的陆序(陆志韦)、自序,全书共八章,第一章“引言”,概述了该书的范围、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第二章“从语词的语源和演变看过去文化的遗迹”,用中外语词里的例子阐述、论证了语义演变反映文化进展的阶段。第三章“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运用丰富例子论述了从语言的习用词或俚语中窥探造词的心理过程及其民族文化程度的问题。第四章“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论述了中国语借字所显示的中外文化交流、近代中国语借字的四种方式、贷词的有关问题等。第五章论述了“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的问题。第六章论述了“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的问题。第七章“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论述了亲属称谓在初民社会里的重要性、亲属称谓所反映的婚姻制度、从亲属称谓推断婚姻制度应持的态度等问题。第八章“总结”,阐述了语言随着社会的演变、语言学的有机联系、中国语言学的新方向等问题。书末附“论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茶山哥”、“从客家迁徙的踪迹论客赣方言的关系”、“语言学在云南”。该书系中国最早从语词的涵义探讨语言和文化关系的专著,较多涉及了语义学方面的问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怎样判别是非

    怎样判别是非

    《作者:殷海光逻辑学家殷海光的代表作之一,该书聚焦于如何通过逻辑思维和理性判断来区分是非真伪,尤其针对日常生活中易出现的认知偏差、逻辑谬误提供了清晰的辨析方法。 全书核心围绕 “逻辑” 展开,强调逻辑是判别是非的基础工具。殷海光在书中指出,人们常因情感、偏见、传统观念或不当推理而陷入判断误区,例如混淆事实与价值、误用因果关系、以偏概全等。他通过具体案例,如日常对话、社会争议中的逻辑问题,剖析了常见的逻辑谬误(如诉诸权威、人身攻击、滑坡论证等),并阐述了如何运用逻辑规则(如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进行有效思考。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 “认知态度” 的重要性,强调判别是非需保持理性、客观,避免盲从,同时需具备反思精神,审视自身判断的依据。殷海光结合哲学与逻辑学视角,将抽象的逻辑原理转化为易懂的实践指南,旨在帮助读者提升独立思考能力,在复杂信息环境中更清晰地判别是非。 该书语言通俗,案例贴近生活,既是逻辑学入门读物,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实用书籍,对于希望提升判断能力、避免思维误区的读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报人张季鸾先生传

    报人张季鸾先生传

    《作者:徐铸成中国现代报人徐铸成撰,该书系作者晚年传记作品之一,初版于1986年,记录与张季鸾共事经历及《大公报》发展历程。全书以张季鸾主持新记《大公报》期间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方针为主线,展现其以文人议政理想推动报社成为舆论重镇的过程。通过考辨史料,回应"小骂大帮忙"争议,记述其两度入狱仍坚守报业的气节,并旁及吴鼎昌、胡政之等报人群像,穿插文坛掌故与报界秘辛。书中收录周恩来对张季鸾"优哉游哉"的评价,兼具报业史与人物传记双重特质。

  • 徐铸成回忆录

    徐铸成回忆录

    《作者:徐铸成中国记者徐铸成撰写的自传体著作,该书初稿《八十自述——自编年谱》创作于1985至1987年,1998年初版后经校订恢复原稿内容,并参考台湾繁体版完成最终修订。全书以编年体形式记述作者1907至1987年间的人生经历,重点呈现其新闻职业生涯,包括主持《大公报》《文汇报》等报刊经历。回忆录援引作者日记等原始资料,记载其参与中国现代史重大事件的过程,涉及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政界人物的交往。书中包含《“阳谋”亲历记》《死的解放》等附录,并设立“民主报人”专章记录1949至1957年经历。徐铸成自述秉持“事无不可对人言”原则写作,结构上侧重1949年新旧交替时期记述,解放后经历则以简笔呈现。全书通过记者视角留存现代史片段,体现“不私、不盲、不卖、不党”的新闻理念。

  • 未晚斋杂览

    未晚斋杂览

    《作者:吕叔湘语言学家吕叔湘著,读书札记合集,吕叔湘,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是近代汉语语法的开创人之一。共收录 7 篇文章,这些文章曾在《读书》杂志的 “未晚斋杂览” 栏目发表过。 “未晚” 者,已晚也,作者怀着 “已经晚了” 的心情选择 “未晚” 作为斋名,体现了学术研究的紧迫感,同时也取自作者以 “未晚” 自警的反训修辞。以跨文化视角评析西方学术与文学,涵盖了霭理士论禁忌、赫胥黎社会改良思想、葛德文政治哲学及李尔谐趣诗等主题。

  • 南侨回忆录

    南侨回忆录

    《作者:佚名《南侨回忆录》于1946年初版,1979年后多次再版。这是陈嘉庚先生于1943年至1945年躲避日寇、在印尼避难时所写的回忆录,他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记忆力,以真诚质朴的笔调,详尽地描述了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记录了南洋华侨为襄助祖国抗战而做出的贡献,并陈述了他为发展教育和社会进步所进行的种种艰苦卓绝的奋斗。书中所记叙的事实,都是他亲身经历的历史。身处南洋,心向中国,特别是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日子,他领导南洋侨界筹款,抵制日货,并动员南洋侨界参与抗日运动。1940 年,率侨团返国,不辞舟车劳顿,奔走于南北各地慰劳考察,并访问了共产党治理的延安,认为延安“勤劳诚朴,忠勇奉公,务以利民福国为前提,并实行民主化,在收复区诸乡村,推广实施,与民众辛苦协作,同仇敌忾,奠胜利维新之基础”。他为抗战奔走呼号,为胜利竭尽全力,所作所为,正印证了他“毕生以诚信勤俭办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崇高信念。

  • 花溅泪·情天劫

    花溅泪·情天劫

    《作者:冯玉奇长篇言情小说,冯玉奇著。八章。后集为《情天劫》。1946年4月上海大明书局出版。1948年10月三版。一册。全书由《花溅泪》《情天劫》两部中篇小说构成,各分八回章回体叙事。作者通过花明、志清、云萍、畹芬、雁宾几人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意在向我们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如果只是两性之间肉体的吸引,注定是浅薄而无法长久的,只有心灵的相通、灵魂的相契才是爱情的真谛。

  • 正在想

    正在想

    《作者:曹禺独幕喜剧。1939年根据墨西哥作家约瑟菲纳·尼格里的 《红丝绒的山羊》大意重写。1940年7月发表于上海《剧场艺术》第2卷第6、7期合刊,同年10月由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曹禺认为原作是个“很有乡土气息的作品”,因而在改编时,把背景搬到了北京天桥,那里是各种艺人麇集的地方。此剧写马家班班主老窝瓜自小跑江湖,至今已有几十年,妻子小甜瓜曾经在平民娱乐场所说书、弹唱,盛极一时。现在徐娘半老,只好帮助丈夫变些滑稽戏法,拌以半洋歌舞,聊以糊口。但生意还是一天比一天清淡,戏法没人看。马家班不改行,眼看着只有饿死。老窝瓜便同班里人绞尽脑汁,改演时下最受欢迎的 “文明” 话剧,由于洋相百出,仍然不受欢迎。小甜瓜催逼老窝瓜拿出新的能招徕人的节目来,老窝瓜无可奈何,只好推说“正在想”。剧本在一片嘈杂混乱喧嚣中,写出了战乱频仍年代民间艺人谋生的艰难和辛酸。老窝瓜耽于梦想又琐屑烦躁,小甜瓜伶俐势利,性情轻浮,小秃子无知无识爱好虚荣……,这些人物的性格都得到了鲜明的揭示。其他如老盖儿、哈哈笑等形象也较生动。剧本揭示了社会底层生活的真实状貌,特别是人物语言具有底层社会人物的鲜明特色。曹禺改编此剧的目的,是为了讽刺大汉奸汪精卫,但是人们大多只把它当成一幕滑稽喜剧,了解它的真正面目的人很少。

  • 新食经

    新食经

    《作者:张竞生《新食经》是中国现代性学奠基人张竞生所著的一部饮食文化著作。该书的创作背景与张竞生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他早年因在北大任教时出版《性史》而蒙上恶名,1948 年前后,在家乡闲来无事的他,在汕头的《大光报》上开设专栏,由此撰写了《新食经》。书中内容丰富,涵盖 “食的革命与医药革命”“食与运动及内分泌”“食与性情及色欲”“绝食与精神食法”“饥民食法 —— 盐与水的利用”“素食果食的根本食谱” 等章节,还附录有 “食礼初步”。张竞生站在科学前沿,提出了 “食什么” 和 “怎么食” 的科学饮食主张,强调食物革命能引发医药卫生革命,并且肯定素食是比肉食更科学、更卫生、更经济、更人性的饮食方式。这部著作吸取了当时营养学的新成果,罗列了一些食物的生素(维生素)含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同时,书中文字优美,如赞美素食 “谷粒类其美如珠玉,青菜类有花者、有叶者…… 不但其味清沁肺腑,抑且其色令人魂醉神摇”,不仅呈现了美食,也是美文,其发挥的功能不仅作用于人的物质世界,更滋润着人的精神世界。

  • 语文常谈

    语文常谈

    《作者:吕叔湘共分八章,是吕叔湘先生所著。本书是本很有分量的普及读物,有实用价值,知识性也很强,如旧字典中的反切法、古典诗词中的压韵问题,都有精要的叙述。重点分别为:一、语言与文字的辩证关系,二、汉字的语音、音韵;三、文字三要素的形、音、义;四,语句的结构;五、词义和句义;六、古今语言的变化;七、各大方言及推广普通话;八、汉字改革与汉语拼音。

  • 日出[话剧]

    日出[话剧]

    《作者:曹禺日出 四幕话剧。创作于1935年,连载于《文学季刊》 第1期至第4期,1936年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日出》所展示的是30年代中国都市生活的真面目,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世界。剧中的重要人物陈白露,少女时代,为了追求光明与自由,毅然与旧家庭决裂,踏上寻求个性解放的道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勇气。后来她和一位诗人相爱并结合,又因孩子夭折,志趣不合而分道扬镳。追求而又遭遇挫折,使陈白露不能不产生心灵的倦怠,对物质生活和精神刺激的欲求在她心中滋生膨胀,诱使她靠着年青美貌和曾有过的演艺明星的经历而成了一名交际花,过着“舞女不是舞女、娼妓不是娼妓、姨太太不是姨太太” 的生活。然而,她内心对自由与光明的渴望并未完全熄灭,她厌恶这样的生活,特别是当旧日情人方达生出现在她面前,力图说服她走向新的生活的时候,她深藏内心的对于善与美的渴求被进一步唤醒。最后她以自己年轻生命的陨落,完成了对黑暗社会不屈反抗的绝响。围绕着陈白露的命运和悲剧,剧本展示了那个社会的各色人等,表现了金钱社会对人的毒化与虐杀。剧中的潘月亭耍尽手腕,笼络异己又翦除心患,裁员扣薪又虚张声势,为逃避银行倒闭他加入公债投机,可最终也没能逃出大买办金八的魔掌,银行还是倒闭了,潘月亭也从银行家变成了欠有大笔债务的丧家狗。银行职员李石清为了得到升迁,用极不光彩的手段掌握了潘月亭经营亏空的底细,到头来机关算尽终未免人财两空。在上层社会纸醉金迷、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的时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却充满了苦难。银行小职员黄省三为养家活口带病工作,受尽屈辱,最后还是失去了每月只挣十块二毛五的机会,无奈之下只好毒死全家。下等妓女翠喜为了一家老小,强颜欢笑,出卖肉体,内心充满了痛苦。而年纪幼小的“小东西”不愿忍受污辱,含恨自尽。《日出》在艺术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表现在戏剧结构上,它采用了 “横断面的描写”方式,呈现出 “人像展览”式的结构特色。由小东西的命运遭际串联起“有余”与“不足”,上层社会的奢糜与底层社会的悲凄,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剧中没有绝对重要的动作,也没有绝对主要的人物,生活面的横向展示同人物形象的纵深发展结合在一起。《日出》充满了诗意的抒情,具有丰富的象征意味,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戏剧色调。在表现旧中国都市生活这一题材领域,《日出》是突出代表和成功范例。

  • 食经

    食经

    《作者:张竞生饮食养生,又名《新法长生术》,张竞生著,主要论述了植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如谷粒类、青菜类等,将谷粒类形容其美如珠玉,称青菜类无论是有花者、有叶者、有心者、有芽者、有苞者,人们看之无异茹香餐霞,不但味清沁肺腑,其色也令人魂醉神摇,肯定了植物性食物有利于人体健康与祛除疾病的保健功能。 肯定和论证了我国人民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方式,强调以自然主义的素食为主,但也没有完全否定肉食的价值,同时提倡节食。 吸取了当时西方营养学的新成果,提出了 “食什么” 和 “怎么食” 的科学饮食主张,比如还罗列了一些食物的生素(维生素)含量,强调食物的革命能引发医药卫生的革命。 食与生活多方面的关系阐述:《新食经》中有 “食的革命与医药革命”“食与运动及内分泌”“食与性情及色欲”“绝食与精神食法”“饥民食法 —— 盐与水的利用”“素食果食的根本食谱” 等章节,探讨了饮食与运动、内分泌、性情、色欲等多方面的关系,还附录有 “食礼初步”。

  • 日出[电影剧本]

    日出[电影剧本]

    《作者:曹禺故事片。载《收获》1984年第3期。根据曹禺同名话剧剧本改编。上海电影制片厂1985年摄制,曹禺、万方据曹禺原著改编,于本正导演。陈白露(方舒饰)和诗人丈夫分手,带着他的《日出》诗集来到上海,很快以美色和手腕变成名噪一时的交际花。她忙碌极了,刚拍完电影就被邀请到俱乐部参加为河南灾民募捐的义卖晚会。洋行买办、银行巨头、富豪劣绅都向她献媚,一掷千金,可募捐得来的钱被洋行买办金八提走了八成。供养陈白露过着奢侈生活的是大丰银行经理潘月亭。为拉拢客户,他让白露陪富孀顾八奶奶、小白脸胡四等花天酒地、打情骂俏。陈白露常感到空虚又无法摆脱。潘月亭秘书李石清为向上爬,宁可当掉家产也要叫妻子陪白露等打麻将。可他妻子常输钱,还总遭阔太太奚落。陈白露同情她,借故把她支走。在舞厅里,陈白露与青梅竹马的方达生重逢,方为她堕落痛心。她无法摆脱眼前的舒适奢靡,劝他留下陪伴。李石清掌握潘月亭的银行机密,以此要挟,谋到襄理的位置。女孩子小东西不堪金八凌辱,逃到陈白露处。陈在潘月亭掩饰下,顶住了金八手下黑三的搜查,可小东西仍因茶房告密,又被黑三绑去卖给了三等妓院,虽有好心的妓女翠喜照顾,小东西终因不堪凌辱,走上了绝路。潘月亭发了横财,给陈白露一只钻戒作为生日礼物。但她却看到被银行解职的黄省三狠心毒死无法养活的孩子而发疯的惨状。在生日宴会上,她难以自制,嘲骂了与会的狗男女们。李石清得意忘形,但仍被潘月亭算计踢出了银行。旋即潘月亭被金八弄得破产,陈白露将成为金八的玩物,她对社会感到厌恶和绝望,但又拒绝方达生带自己离开。终于,她吞下毒药,手里却紧握着那本诗集《日出》。1986年获第九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奖,1985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故事片奖,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女配角奖。

  • 沈醉回忆录

    沈醉回忆录

    《作者:沈醉原国民党陆军中将沈醉撰写的回忆录,作者曾担任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1960年获特赦后以全国政协文史专员身份记录战犯管理所经历。该书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部由军统高层撰写的改造实录,保留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一手史料。全书以诙谐笔触描绘杜聿明、宋希濂、黄维等国民党高级战犯的改造生活,通过方言误会、缝纫劳动、永动机研发等具体案例,展现其从反共骨干到拥护社会主义的思想转变过程。书中收录了48个章节,包含战犯集中管理时的重逢场景、理论学习制度及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劳动改造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政策策略。

猜你喜欢的书

火星公主

火星公主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的1866年,南方军队骑兵大尉卡特从阿里台那一洞窟中突然飞到了火星。这时的火星,其科学发达程度远远超过了地球。但是,在火星上,有身材高大而丑陋的四臂绿色人支配的萨克族,也有爱好和平,与地球人十分相象的漂亮赤色人所支配的赫列姆王国等,总之,当时呈现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卡特施展了自己的才能,行侠仗义,同绝色佳人苏莉丝公主结下姻缘。他在那里度过了十年和平的岁月。但是,为了要从一次突发的事件中拯救火星,卡恃冒着巨大危险亲赴事故现场……

春卿遗稿

春卿遗稿

宋代诗文别集。蒋堂撰。宋代胡宿《文恭集》卷29所载蒋堂神道碑称“有文集二十卷”,《宋史·蒋堂传》亦称“有吴门集二十卷”。但原集久佚不传。明代天启年间,其20世孙蒋鐄辑其佚作,编为《春卿遗稿》1卷,凡赋1篇、诗39篇、记1篇,卷末附《宋史》本传。《遗稿》之文不及原集十分之一。胡宿撰蒋堂神道碑称:“公有高情,富清藻,多所缀述,尤邃于诗,其间所得,往往清绝。善作尺牍,思致简诣,时人得之藏为名笔。及退居林下,神机日旺,虽饮食寝处未尝忘诗,亦天性然。”《宋史》本传亦称其“好学工文辞,延誉晚进,至老不倦,尤嗜作诗”。《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虽兴象不深,而平正通达,无雕镂纤琐之习”。如《守会稽日修永和故事作》:“一派西园曲水声,水边终日会冠缨。几年诗笔无停缀,不似当年有罚觥。”

残水浒

残水浒

《残水浒》是《水浒传》续书之一种,接七十回卢俊义惊梦起,全书共十六回,为中国近代学者、小说家程善之(1880—1942)所著,1933年《新江苏日报》刊行,1997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再版,收入“水浒系列小说集成”系列,与《水浒外传》、《水浒中传》结为一册;《残水浒》小说内容结构完善,与《水浒传》前七十回遥相呼应,其结局又应对正史中宋江等三十六人为张叔夜所擒的记载。

开辟衍绎通俗志传

开辟衍绎通俗志传

明代通俗长篇历史小说。全称《新刻按鉴编纂开辟衍绎通俗志传》。凡六卷八十回。题“五岳山人周游仰止集”、 “靖竹居士王黉子承释”。封面镌“钟伯敬先生原评”、 “古吴麟瑞堂藏板”。有图二十四叶四十八幅。首王黉序,署“崇祯岁在旃蒙大渊献(乙亥)春王正月人日靖竹居士王黉子承父书于柳浪轩”。小说从“盘古氏开天辟地”按史叙至“周武王吊民伐罪”。作者颇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开头竟先抬出释迦牟尼云: “西方世尊释迦牟尼佛大放光明,照见天下万国一大部洲,洪濛久闭而不得升降,天昏地暗,神惨鬼愁,犹人居水火之中,奔溺之状,深为可怜”,乃派座下的一位名毗多崩娑那的菩萨转世,左手执凿,右手持斧,以开天辟地,位置日月。此即为盘古氏。盘古功完行满,即返西天。盘古之后,又有天皇、地皇、人皇“三皇”及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五帝”等继续出世以统治天下,以后则叙尧、舜及夏、殷二代,最后,周武王商郊一战,大败殷兵,纣王不得不于鹿台投火自焚, “太公传令,将淫妇妲己、奸臣费仲碎尸万段,百姓鼓舞大悦,天下一统尽属于周”。本书所叙故事大抵本于史书,汇集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杂以迷信之说。文字比较枯燥,叙述甚为拘束。篇幅虽比同一题材的《盘古至唐虞传》增加不少,但也未能创造出生动形像。

曲论

曲论

明·徐复祚撰。一卷。一名 《三家村曲谈》。复祚 (1560—1630),原名笃儒,字阳初、讷川,号谟竹、三家村老等。常熟(今属江苏) 人。徐氏有笔记《三家村老委谈》三十六卷。此书即后人从中辑出有关论曲之语、编次而成。其论曲推崇沈璟,但也有自己的主见。强调作曲应发扬元曲的本色当行,以便于舞台演出,而反对雕章琢句,专在词藻的华丽上用功夫。故赞成何元朗对《瑟琶记》的批评意见,而批判王世贞对这一意见的非议,在评论《西厢记》时说:“《西厢》之妙,正在于 《草堂》一梦,似假疑真,情尽而意无穷,何必金榜题名,洞房花烛而后乃愉快也?”对于当时戏曲创作上才子佳人题材程式化的创作作风,不无积极的针砭意义。有《古学汇刊》本、《新曲苑》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

明州天童景德禅寺宏智觉禅师语录

明州天童景德禅寺宏智觉禅师语录

4卷,宋正觉说,净启重编。卷一,上堂晚参示众。卷二,举古。卷三,颂古。卷四,机缘塔铭铭偈记。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