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

  • 新诗讲义

    新诗讲义

    《作者:废名《新诗讲义》为废名抗战前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所开“现代文艺”课的讲稿,有油印本,题为“新诗讲义”,后由黄雨提供所藏付印,易题“谈新诗”。包括对《尝试集》《扬鞭集》,以及冰心、郭沫若、沈尹默等人的现代新诗的赏析等。要讲现代文艺,就应该先从新诗讲起,首先就是光荣的《尝试集》。即是说从新文艺创作本身上考察,不是注重新文学运动怎么起来的。废名的诗具有散文化倾向,往往是兴笔所致,挥洒自如,行乎当行,止乎当止。同时,废名的作品又与其禅学思想相关,不同时期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也是因其禅学思想转变的影啊。

  • 陆小曼散文

    陆小曼散文

    《作者:陆小曼《陆小曼散文》是一代才女陆小曼的文字集结,收录其散文、序跋、忆旧等多篇佳作,既藏深情缱绻,亦含见闻感悟,尽显民国文人的才情与风骨。 书中核心篇目深系与徐志摩的缱绻情缘:《哭摩》以泣血之笔悼亡挚爱,字字皆是思念与痛惜;《爱眉小札》两序、《志摩日记》序、《徐志摩诗选》序及《遗文编就答君心》,或追忆二人相知相守的点滴,或记述整理徐志摩遗作的赤诚,成为解读这段民国爱情佳话的重要文献。此外,《泰戈尔在我家》《泰戈尔在我家作客》等文,以细腻笔触还原文学巨匠来访的温馨场景,兼具史料价值与文学性;《中秋夜感》《随着日子往前走》等随笔,于日常点滴中流露真性情,文字清丽而不失厚重;《谈文房四宝》《关于王虔》等则展现其对传统文化的独到体悟,才情尽显。

  • 柔石短篇小说选集

    柔石短篇小说选集

    《作者:柔石作家柔石创作的短篇小说作品合集,本书收录柔石1923年至1930年间创作的短篇小说,通过9个独立篇章展现民国时期社会百态: 《疯人》描写知识分子精神困境 《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剖析封建婚姻制度 《为奴隶的母亲》聚焦典妻陋习下的女性悲剧 《死猫》《夜底怪眼》等篇目揭示底层民众生存状态。

  • 皇家饭店

    皇家饭店

    《作者:陆小曼《皇家饭店》是陆小曼于 1947 年夏天创作的唯一一篇小说,原名《女儿劫》,收录于赵清阁编辑的《无题集》中。小说以沦陷时期的上海为背景,主人公婉贞是一位小职员的妻子,为给发烧病重的儿子二宝买药,她不顾丈夫反对,应聘到贵族化的皇家饭店,在舞厅的女子休憩室内担任售卖化妆品与饰物的女职员。上班当晚,婉贞目睹了出入饭店的富贵者的种种丑态,如富婆们的贪婪、虚荣、粗鄙等,这些场景让她感到惶惑与沉重。尽管皇家饭店的环境比她的家舒适得多,但她最终还是因看不惯这些人的丑恶嘴脸,在工作两日后毅然离去。小说通过婉贞的经历,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人性的善恶,也体现了主人公置身污泥而不染的可贵品格。

  • 诗经讲稿

    诗经讲稿

    《作者:废名这是一本冯文炳对《诗经》的解读。对于喜欢《诗经》的读者来说,本书具有一定的阅读和参考价值。 废名认为:“中国的诗,从《诗经》起,有不少是没有得到正确的讲解的。原因是封建思想支配人心太久。而‘五四’当时所谓新文学运动又受了资产阶级思想的支配。到了今日,我们才有正确理解文学遗产的可能,因为我们的态度与方法都有本质上的改变。我们要求正确的诗解。讲解正确了,才谈得上批判,谈得上接受。”因此,有了这本《诗经讲稿》。 书中选择了《诗经》中许多广为流传的名篇进行剖析,包括《关雎》《桃夭》《汉广》《行露》《摽有梅》《野有死麕》《匏有苦叶》《蝃蝀》《绸缪》《东山》《车舝》等。希望通过本书,读者对《诗经》可以有更深的理解。

  • 杜甫的诗

    杜甫的诗

    《作者:佚名书中内容原刊于1956年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共三篇。废名将其拆下,重新排序装订,并将名字改为了《杜甫的诗》,且序号从“二”至“八”,没有“一”,其间文字有少许更动。通过《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前出塞”、“后出塞”三“吏”、三“别”,杜甫的律诗和他的抒情诗,在秦州时写的诗,以及入蜀和在夔州写的诗的变化,分析了杜甫的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杜甫说他作诗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语不惊人死不休”,不光是“语”的问题,同时包含了“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的问题,而首先是要思想感情饱满。作者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传达给人,就要有一支熟练的笔,否则就不能更好地表达出来。古今中外所有的杰作都是如此。杜甫是属于那些最用功的人中的一个,因此他的成绩显著。

  • 绣枕

    绣枕

    《作者:凌叔华短篇小说,凌叔华著。收于1928年出版的《花之寺》。写“五四”以后仍然受传统礼教束缚的旧式女子的不幸遭遇。一个家道中落的大小姐,在酷暑的夏天,仍专心致志绣着一副靠垫套子。这是她父亲要作为生日贺礼送给白总长。要是白总长看中她的手艺,很可能让她做他二公子的妻子。她化了半年时间精心编织。两年以后,小姐并未出嫁,而她的绣枕,送去的当天,就被一个客人,一只当了脚凳,一只则被呕吐而成污物,主人就把它丢弃了。靠垫子的受辱和结局,成了主人公被人轻蔑、践踏的象征。然而她没有勇气挣扎,默默地忍受折磨。作品通过一个旧式女子理想破灭的故事,蕴含着作者的同情和讽刺。小说运用象征、对照手法,突出人物性格和命运;在结构上,前后两个场面互为因果,遥相呼应。

  • 古韵

    古韵

    《作者:凌叔华1953年出版。《古韵》》描绘了生长在清末民初官宦人家中的一个小女孩整个童年的生活体验及所观所感。这个复杂的旧式文人的大家庭中,有威严的父亲;美丽聪慧又哀婉的五妈;争风吃醋,勾心斗角的三妈和六妈;还有自己那位贤良无争的母亲;十几个兄弟姐妹;远近亲姑妈等等及佣人仆妇无数。她从小就见惯了姨太太为争宠幸、地位而争风吃醋的场面。书中还为读者讲述,淑华随了花匠老周,出门去逛隆福寺,买花肥,看曾给慈禧太后管理颐和园的花匠朋友;当那位精通六国语言的辜鸿铭来访时,叔华站在一旁,看爸爸和他一起赏竹,争论国事,等着吃云片糕;年少时留学日本,体味樱花开时绚烂之极的快乐和悲凉。通过这一个个小故事,读者可以领略到明末的政治、民风、习俗等一系列风光。

  • 郁达夫日记

    郁达夫日记

    《作者:郁达夫日记合集,收录现代作家郁达夫1926至1937年间创作的日记,该书基于作者生前出版的《日记九种》《达夫日记集》等版本整理而成,系统呈现其创作高峰期的生活轨迹。全书包含《劳生日记》《故都日记》等篇章,内容涵盖社会动态、自然景物、文坛交往及个人情感,以率真质朴的笔触记录动荡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日记既有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也有对婚姻恋情的直白吐露,通过日常片段展现家国忧思与文学思考,为研究郁达夫创作及二十世纪早期文化生态提供一手文献。

  • 坤宁妙经

    坤宁妙经

    《作者:陈撄宁陈撄宁 1935 年校辑整理的女子修仙著述之一,收录于《女子道学小丛书》。 《坤宁妙经》又名《增演坤宁妙经》等,全书共十八章。经文首言造化人之生之原理,继言女子品德之养成,接着阐述身心性命之根源、金丹玉斗之秘等,涵盖了坤道修炼普通应有的方法,切合女子心理与生理上的需要。例如 “资生章第一” 中提到 “两仪氤氲,资始于乾,万物胚胎,资生于坤”,阐述了万物生成与乾坤的关系;“妇道章第七” 强调 “妇道尊严,修持必要,敌配于乾,母仪攸好”,论述了妇道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品德要求等。 陈撄宁在整理此书时,搜集了刻传钞本、家藏本等六种之多,对其进行比较优劣、修饰润色后出版。他还在每种前作 “读者须知” 一篇,为读者提供了阅读和理解的指引。

  • 唐诗概论

    唐诗概论

    《作者:苏雪林研究著作。苏雪林著。共二十章。首章唐诗隆盛之原因。从“学术思潮之壮阔”、“政治社会背景之绚烂”、“文学格调创造之努力”三方面立论,视野比较宽广。次章唐诗变迁之概况,可谓全书之总论。作者突破传统的“四唐”说,将唐诗演进过程按思潮变迁区划为五个时期,一、继承齐梁古典作风期(初唐诗人),二、浪漫文学隆盛期(李白及开、天诗人),三、写实文学诞生期(从杜甫到白居易等),四、唯美文学发达期(温、李、杜牧等),五、唐诗衰颓期(唐末诗坛)。这改变了以往用“正变盛衰”论诗的旧框架,为研究唐诗开拓了新思路。三章以下按时期、派别分述唐代诗人。在论及诗歌创作时,注意流派的分野,如列举大历诗歌三派、唐末诗坛五派,皆其特见。另外,品评诗人风格每有独到处,如说李贺、李商隐、温庭筠的诗风都属于“丽”,而李贺喜用“金”、“银”、“玉”、“瑶”等字眼以成其“瑰丽”,李商隐常用“锦”、“绣”、“雕”、“镂”以成其“缛丽”,温庭筠则多用“花”、“草”、“风”、“月”成其“清丽”,可谓辨析入微。作者还把西方文学引为参证,但不免有比附之嫌。193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92年辑入上海书店影印的《民国丛书》第三编。

  •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作者:陈恭禄中国近代史专著。陈恭禄著。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发行。曾重版多次。陈恭禄(1900—1966),中国江苏丹徒人,历史学家、教授。毕业于金陵大学,先后在武汉大学、金陵大学、南京大学任教。主要著作还有《日本全史》、《印度通史大纲》、《中国近百年史》、《中国史》、《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等。本书初版由自序、正文和附录组成,约60余万字。记述自鸦片战争至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至成书时为止)的中国历史。自序简述成书经过并对编著方法的若干问题进行说明。正文分上、下两卷,共19篇。第1篇简述鸦片战前的中国情况。第2、3篇记述两次鸦片战争。第4、5篇记述太平天国及捻、苗、回起义。第6、7篇专述咸丰以后的内政外交。第8、9篇记述甲午中日战争及战后的危机。第10篇专述戊戌变法。第11、12篇记述义和团运动。第13、14篇记述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第15篇专述清末政治、社会情况。第16、17篇记述民国以后的内政外交。第18篇就国内问题和建设途径作出结论。第19篇对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史料进行简评。附录载有道光元年(1821)至民国23年(1934)的中西年历对照表。本书资料丰富翔实,条理清楚,被列为当时大学丛书之一。

  • 读书偶译

    读书偶译

    《作者:邹韬奋邹韬奋于1937年由生活书店出版的翻译著作,创作于其因"七君子事件"被羁押于江苏高等法院看守所期间,内容基于1933至1935年流亡英国期间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图书馆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时所作的英文笔记。 该书摘译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恩格斯生平与工作、列宁革命理论等内容,涵盖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对立等议题,目录包含“马克思研究发凡”“唯物辩证法”“恩格斯的生平和工作”“列宁的时代”等章节。全书通过政治组织理论、哲学思想、经济学分析等维度,系统梳理马列主义理论体系。该书版本包括1937年生活书店初版、1939年生活书店再版及1949年三联书店、新中国书局等多个版本。

  • 职业教育研究

    职业教育研究

    《作者:邹韬奋邹韬奋编撰。 该书内容多取材于先进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名著,同时也结合了中国社会状况进行论述。书中原理采自先进各国,撷其精华,并参酌中国实际需要,旨在探讨如何产生适合中国的职业教育。由于中国职业教育尚在萌芽时代,可资参考的资料甚少,所以书中关于统计的叙述,几全偏于美国社会状况。 邹韬奋在书中指出,实行职业教育者,宜博考他国良法美意为借镜,更应体察本地社会状况为基本,因地制宜地发展职业教育。他还对一些关于职业教育的错误观点进行了辨析,如反对将职业教育视为狭义的实用,认为其不仅是手工训练或农业商业等训练,同时也探讨了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的区分等问题。

  • 三一音符

    三一音符

    《作者:陈撄宁《三一音符》,张心籁著。原为抄本,一九三几年,由某先生从旧书肆购得,转赠陈撄宁先生。一九五五年,陈撄宁先生从头到尾读过五遍,改正其中错误,并加以圈点。陈撄宁先生认为,此书将儒家《易经》、佛家《楞严经》、道家老庄哲学、仙家炼丹工夫融合一处,而提出其共同要旨,以开示学人,等于画龙点睛,比较中下二乘之死口诀高出百倍。

  • 1933,聆听民国

    1933,聆听民国

    《作者:佚名1932年11月1日,杂志主编胡愈之向全国各界知名人士发函400余份,提出两个问题: 一是“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请描写一个轮廓或叙述未来中国的一方面)?” 二是“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这梦想当然不一定是能实现的)?” 由此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规模空前的“新年的梦想”。征“梦”活动激起热烈回响,截止到12月5日,共收到160多封答案,其中部分是《东方杂志》的读者。 1933年元旦出版的《东方杂志》(总第三十卷第一号)以83页的篇幅一下子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不算以漫画形式做“梦”的丰子恺)。半个月后,第2号又以“梦想补遗”收入了梁漱溟、朱自清二人的复函。 这些作者大部分是知识分子,包括柳亚子、徐悲鸿、郑振铎、巴金、郁达夫、老舍、叶圣陶、胡秋原、陈翰笙、张申府、严灵峰、邹韬奋、周谷城、陶孟和、俞平伯、何思敬、楼适夷、宋云彬、章乃器、茅盾、周予同、顾颉刚、施蛰存、周作人、杨杏佛、孙伏园、洪深、傅东华、马相伯、林语堂等,几乎网罗了当时的文化界名流。 因此,这期专栏“虽然不能代表四万万五千万人的"梦",但是至少可以代表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梦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精英界的思想趋向,值得仔细品味。在上述名家形形色色的梦想中,流露出来的最迫切愿望就是实现民族复兴。这是与其身处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面对当时战乱频仍、兵燹不断的时局,有识之士怎会不深深担忧?

  • 学会读书

    学会读书

    《作者:叶圣陶读书是一门技术活儿。 如何阅读一本书?应该读些什么书?如何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如何让你读过的书,变成你的财富?……不弄懂这些,只盲从“开卷有益”的高论与“为读书而读书”的迂谈,最终让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学会读书,找对方法很重要。本书汇总叶圣陶令人受用一生的读书经验,从读书态度到读书方法,从书籍选择到终身阅读,全方位、多角度地讲透有关读书的方方面面,让你真正会读书、会选书、读通书,从而提升自我,拉开与他人的人生差距。

  • 仙学必成(未定稿)

    仙学必成(未定稿)

    《作者:陈撄宁《仙学必成(未定稿)》是近代仙学复兴第一人陈撄宁的传世之作,凝聚其毕生丹道研究精华,是传统内丹术与现代科学对话的开创性文献。该书诞生于 1945 年,源于先生痛失仙侣后对仙学传承的紧迫感,历时一月有余成书,1947 年增补完善后因理念未达圆满定为 “未定稿”,最初仅手抄赠予亲近弟子,后为正本清源得以公开。 作为 “科学仙学” 的核心载体,该书打破传统丹经的玄虚隐喻,将仙学定义为 “改善人类生命的生命科学”,首次用现代科学解构内丹术,把 “精气神”“玄关一窍” 等概念与人体生理机制对应,破除秘传壁垒。书中构建了 “调身 — 调息 — 调心” 的平民化静功体系与 “筑基 — 炼精 — 化气 — 凝神 — 还虚” 的阶梯化路径,强调性命双修、男女平等,以实证为本,记载了详细的修炼方法与验证标准。 先生在书中设立九条诫条,坚守学术本真与传承底线。如今,这部著作的价值远超传统典籍,其静功养生方法经现代医学验证,可改善身心状态,启发了正念减压等疗法,更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它向世人证明仙学并非迷信,而是优化生命的实践科学,在健康焦虑凸显的当下,仍具穿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 材料与工具

    材料与工具

    《作者:傅斯年傅斯年著,关于传统学术研究方法与理念变革的学术著作,该书收录了傅斯年的多篇重要学术论文,如《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史料论略》《中国学术思想界之基本误谬》等。书中强调了材料和工具对于传统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倡导运用新的材料与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改造传统学术。傅斯年主张通过对史料的广泛收集、整理和细致分析,以更加客观、科学的态度去研究历史和学术问题,推动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变。

  • 姨娘

    姨娘

    《作者:白薇载《现代小说》3卷1期(1929年10月)。在一位教徒的佣人房里,姨娘——女主人的妹妹躺在一张粗床上微微呻吟,90岁的父亲望着自己爱女痛苦的样子,心里很是难受。女主人在丈夫房里祷告,祈祷上帝赐福给她们家,保佑丈夫大病痊愈。这家的二小姐Saline听到姨娘的呻吟声,走进房来,关心姨娘,并打水拿绷带、棉花、油纸等,细心替姨娘洗伤口敷药。姨娘感激地说,这家里就数二小姐和大少爷为人好,同样是她姐姐生的孩子,Pauline和Fields却令人讨厌。Saline笑笑不说话,忙着帮姨娘干家务,姨娘过意不去,Saline劝姨娘不要心里不安,自己两岁半就死了母亲,不是娇气小姐。她俩正说着话,三小姐Pauline进屋来唤姨娘帮她拿行李,送她去车站。Saline叫Pauline不要摆小姐架子,并说:“难道没看见姨娘不能起床吗?还是自己去车站吧!”Pauline满脸不高兴,气忿忿地下楼向母亲告状。片刻女主人来了,见桌上的药,又得知是Saline叫陈医生配来的,很是不快。骂妹妹是因为不信上帝,不祷告,所以病才不会好。接着非让姨娘去送Pauline不可。姨娘请求姐姐宽恕她这一回,自己实在无法起身。女主人认为,姨娘到这儿来干活是心甘情愿的,为此父亲也住过来了,况且自己是付妹妹工钱的。Saline在一旁看不过,说母亲不把亲妹妹当人使唤,姨娘就像一个奴隶任人摆布。姨娘想到自己悲惨的命运,不禁泪水纵横。Saline劝姨娘离开此地,跟她一起到党部干活。女主人恐吓姨娘要考虑后果和父亲的命运,她说共产党是杀人放火犯,到那里去难以保命。姨娘惴惴不安地奋力爬起,踉跄走向楼梯,终于力不从心,摔下楼,血流一地。众人都惊叫起来,忙抬姨娘上来。Saline要送姨娘去广仁医院,女主人用凶狠的眼光,逼姨娘表态。此刻姨娘坚决表示自己跟Saline走,自己做姐姐的奴隶已经做够了,现在再也不相信什么上帝,也更不相信姐姐的假话。女主人铁板着脸,咬牙切齿怒视Saline和姨娘。Saline对姨娘说:“你现在解放了,可以自由了。”姨娘连连点头,两人发出爽适的微笑。

猜你喜欢的书

太华盖山三仙真君解冤灭罪度人心经

太华盖山三仙真君解冤灭罪度人心经

太华盖山三仙真君解冤灭罪度人心经,一卷,收入《藏外道书》(第22册)

长河

长河

长篇小说。沈从文著。1945 年1月由昆明文聚社初版,列入《文聚丛书》。作品以三十年代湘西辰河中游的小码头吴家坪为背景,描写了辰河岸边兼务果园和水上运输的乡绅滕长顺一家的日常生活。他们辛苦经营的桔园丰收了,却有保安队长来讹诈;他们胼手胝足驾船来往于风波烈日之下,却有水上警察来勒索;他们家有纯洁姣好的女儿夭夭,却有土霸、反动军官来调戏;时局不稳,政出多门,对他们更是难测的威胁。这一切象一片阴影,使人民的生活黯淡无光。人们祈愿有一个公平合理的世道,并深信有一天天下事会由这些“手足贴地的人”来作主。正如作者在《〈长河〉题记》中所说:“就我所熟悉的人事作题材,来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以及在两相乘除中所有的哀乐。”由于作者的一颗心贴着自己的人民和土地,所以他能以饱蘸故乡“哀乐人事”的现实主义彩笔,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如真如梦的境界,并在其中歌颂美与善,鄙弃丑与恶,给人们以淳真的欢乐,宽和明净的心地和朴实无华的理想,不失为作者独特的民族的乡土的艺术风格。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下卷中曾给予高度的评价: “《长河》是沈从文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最好的一部小说。读过《长河》你才知道什么叫‘美不胜收’。”

古语拾遗

古语拾遗

日本史书。平安初期学者斋部广成著。807年 (大同二年) 成书。一卷。斋部氏自“神代”起就与中臣氏对等共掌朝廷神事,平安初期以来其势日衰,中臣氏凌驾其上。时值平城天皇命广成撰家史献上,广成以为此乃复兴其家世良机,遂在书中以家传《古传》为据,叙述其祖神天太玉命及祖神之孙天富命之功,强调斋部氏地位与功绩不在中臣氏之下。以此为中心记述“神代”至天平年间的历史。书中载有不少末见于《记·纪》的历史材料而被珍视。书中也记载了“归化人”和上古文化交流情况。

归元直指集

归元直指集

归元直指集,二卷,明宗本集并序,卷上附西方百咏,卷下附山居百咏,万表序,定融回向,后有补遗一页。嘉续51

华严经文义记

华严经文义记

一卷。北齐释灵裕撰。释灵裕,俗姓赵,定州钜鹿曲阳 (今属河北省境内)人。身世生平不甚详。出家入寺后,钻研华严宗义。终身事佛奉法,有“裕菩萨”之称。曾担任宝山寺集记,由此开始笔耕。先后撰有 《华严经疏》、《华严经文义记》、《自余内外章疏》、传记等五十余部,总百余卷。其中,灵裕所撰华严疏及旨归合九卷,今所存乃卷六,释经卷第四十九至第六十,盖即疏之末卷也。灵裕从师于道冯,为惠光律师的再传弟子。《华严经文义记》一书内容:所释始自第十知识弥多罗尼,终于第四十三知识普贤菩萨。……故所序知识之数,仅有四十三。此《华严经文义记》一书的价值,较之灵辩之论,惠光之记,诚为逊色。而断句判章,间有独到之处。揆其用意,凡此记所详,多是当时他人文疏所略者。欲洞研华严者,此记亦不可废也。《华严经文义记》的不足之处是,于方广之致,未能多所发挥。此《义记》常见版本为续藏经本,或 《高僧传》 本传。

庐山莲宗宝鉴

庐山莲宗宝鉴

凡十卷。元代庐山东林寺之优昙普度撰。又称庐山莲宗宝鉴、庐山优昙宝鉴、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因、念佛宝鉴。普度自称为东晋庐山慧远白莲社念佛之正系,基于南宋慈照子元白莲宗之教旨,编集有关念佛三昧之经说、史传等。盖因慨叹当时称莲宗者多,然不能基于初祖慧远之意,不能了悟开祖子元之本旨,更为邪说谬解所惑,为救此流弊,遂集诸书之善言加以增删或润色而成此书。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撰集,至大元年(1308)白莲宗被禁行,普度针对情势,上进本书,此书遂得御览刊行。本书广述念佛要旨,其纲目与章数依次为:念佛正因十四章、念佛正教十九章、念佛正宗八章、念佛正派二十二章、念佛正信六章、念佛正行十四章、念佛正愿七章、念佛往生正诀十二章、念佛正报五章、念佛正论二十五章。每卷初置总说,以下则接经论要文、古德行状、教语等。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