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

  •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讲义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讲义

    《作者: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讲义》是唐长孺先生关于魏晋至隋唐时期历史的经典著作,凝聚了其深厚的学术积淀与独到的史学见解。 唐长孺是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大家,尤其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方面造诣颇深。这部讲义以时间为脉络,系统梳理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历史演进。书中深入探讨了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变迁,如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南北朝的门阀政治、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等,清晰展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的博弈及制度的传承与革新。 在社会经济层面,讲义分析了土地制度的演变,从曹魏屯田、西晋占田到均田制的推行与瓦解,揭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轨迹及社会结构的变动。同时,对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进程也有细致阐释,无论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汉化,还是隋唐时期多民族政权的互动,都体现了文化与族群的交融共生。 此外,唐长孺注重从具体史料出发,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对学术争议问题提出精辟见解,如对士族门阀衰落原因、唐代藩镇割据本质等问题的剖析,兼具学术深度与启发性。其论述逻辑严密、深入浅出,既适合专业研究者参考,也便于历史爱好者系统了解这一复杂而辉煌的历史阶段,是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重要典籍。

  • 马一浮之序、启、跋、记、传、铭、赞、书札

    马一浮之序、启、跋、记、传、铭、赞、书札

    《作者:马一浮本书是国学大师马一浮之序、启、跋、记、传、铭、赞、书札辑录。

  • 濠上杂著

    濠上杂著

    《作者:马一浮马一浮学术思想与人生感悟的精华集成,其内容横跨哲学、儒学、佛学、文学、书法等领域。​ 书中,马一浮深入阐释 “理气一元” 本体论,以易学 “生生之为易” 思想为引,指出理与气是宇宙运动不可分割的两面,展现宇宙生命的运动与人性完善,将太极与佛教法界概念相联系,贯通中西哲学思维。在儒学领域,他以宋明心性之学为根基,借助先秦易学方法解读义理,旁征佛学印证儒家思想,强调复性去蔽的人性论,认为人需通过克己摆脱气质与习气之蔽,恢复本善之性。​ 马一浮打破学科壁垒,在书中巧妙融通儒释思想,为传统文化融合开辟新思路。同时,身为诗人与书法家,他也分享了对诗词创作、书法艺术的独到见解,彰显深厚的文学艺术造诣。《濠上杂著》不仅是研究马一浮学术体系的关键著作,更为后世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与多元融合,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 语法讲义

    语法讲义

    《作者:朱德熙1982年9月,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朱德熙著。作者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期讲授现代汉语语法学,所用讲义经多次修改补充后成此书。作者运用描写语言学的一般方法分析了现代汉语语法的基本构造。贯穿全书的3个基本点是:第一,划分词类的依据只能是词的分布,即词在句法结构中占据的语法位置,而不能是词的意义;第二,句子与词组,它们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句子只是独立的词组,这是汉语语法与印欧语语法的重大区别;第三,语法研究中形式和意义的分析应该是互相验证的。这部书以教材形式汇集了作者多年来对汉语语法的研究,突出的有:性质形容词与状态形容词的区分、语素“的”的分化、句法结构的同一性、“的”字结构组成的判断句、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含有介词“在”的连谓结构的分化、句法歧义分析。在这些研究中,利用句式间的变换关系对句法结构和词类做细微的观察与分析,是作者在语言学方法上的一大特色。中国专门的语法研究比西方晚了两千多年。尽力摆脱西方语法理论带来的消极影响甚至制约,以朴素的眼光去观察分析汉语,同时又吸收西方语法理论的真谛,这是只有不到100年历史的汉语语法研究的中心所在,也是这部书的出发点。这部专著代表了当代汉语语法学的水平。

  •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作者:严耕望本书原稿虽为严先生为香港中文大学学生授课撰写的讲义,然已足见先生于中国政治制度的思考与研究,亦是严先生唯一一部从上古至清代,完整论述中国政治制度的专著。严耕望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政治制度之研究,著有《秦汉地方行政制度》、《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等多部专著及论文,惟未及著就一部完整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实乃学术界之憾事。

  •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作者:冯友兰中国哲学思想史专著。冯友兰著。分上、下两册,分别于1930、1934年由神州国光社和商务印书馆出版。此后主要版本有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本、“部定大学用书”合订本、1961年中华书局重印本、《三松堂全集》本等。本书上、下两册各为一篇,各有16章,总计32章,约50万字。上册称孔丘到淮南王刘安为“子学时代”,第1、2两章阐述了哲学的内容、方法、哲学与中国义理之学、中国哲学的弱点等问题,论述了子学时代的开始和终结、子学时代(哲学)发达的原因等;在第3—16章中,论述了先秦儒、墨、道、法、名家及其他各家、秦汉之际的儒家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经历、政治、经济、哲学、逻辑等思想,阐述了各学派之间及各学派内部不同人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传承关系。下册称董仲舒到康有为为“经学时代”,对董仲舒与今文经学、两汉之际谶纬之象数之学、古文经学与杨雄、王充、南北朝之玄学和佛学、隋唐之佛学等问题作了系统探讨。本书主要采用当时最新的史观和方法,是贯通先秦至清末的中国第一部哲学通史。有英文、日文译本,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

  • 六经辨证解温病

    六经辨证解温病

    《作者:胡希恕本书是现代著名经方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胡希恕先生以“六经—八纲—方证”的伤寒理法,用“按语”的方式评说《温病条辨》上中下三焦篇章。虽是一家之言,但极具启示意义。是“以伤寒解温病”的代表力作。 胡希恕先生处处以伤寒临床家的角度对《温病条辨》进行解读,在本书按语中明确提出“为病的阴阳表里虚实,仲景乃括之以六经,树立了中医学特有的病理生理学的大纲”。上焦篇第二十三条,胡老则直言不讳:“若治亦只有白虎重加人参一试,东垣清暑益气汤又何足以当之。又于猛恶温热证,则必须急下其热,我每用炙甘草汤去桂姜参枣,加大量石膏、大黄,为益津下热之治,极验,学者可试之”。中焦篇四十二条,胡老单刀直入:“潮热、呕恶、烦渴、汗出、胸痞、自利等证,明是阳明少阳并病之属,用小柴胡汤治之乃佳。所出杏仁滑石汤,与证不大合拍。” 原书系油印本,所引《温病条辨》版本为问心堂版本(增加“补秋燥胜气论”),且只选取最精华的上中下三焦篇章,删去序言、凡例及原病篇、杂说、解产难、解儿难及文中所夹朱评、汪按、征按。

  • 治病法轨

    治病法轨

    《作者:王雨三3卷。王雨三(汝霖)著。本书卷上收载医论、医话40余篇,阐发阴阳、脏腑、脉法、辨证、治则、方药等基本理论和证治大法。卷中介绍治验,分述中风、劳损、臌胀、噎膈和怪病等50余种病证的证治经验。卷下列证治扼要,论述风寒、暑湿、霍乱、吐血、痹证、血崩、疳积、惊风等100余种内、妇、儿科多种杂病,内容又以病因病机及其证治方药为主。全书集理法方药于一编,阐述中肯,选方实用。现有1941年上海中医书局排印本。

  • 大故事

    大故事

    《作者:高阳短篇历史故事集。本书分为七篇,分別是“天下第一家”,所介绍的是四大世家之最的孔子世家。第二篇是“状元的故事”,描述的是中国历史上较特殊的状元故事。第三篇是“科场弊案知多少”。第四篇是“紫禁城搜秘”。第五篇是“万园之园话圆明”。第六篇是“明十三陵漫谈”,对明十三陵有丰富的描述。最后一篇是“命中注定作傀儡的溥仪”,其中还针对溥仪的命造,有详细的介绍。

  • 假官真做

    假官真做

    《作者:高阳书中除了根据清.慵讷居士“咫闻录”改写的《假官真做》之外,其馀四篇《任公与刁间》、《买命》、《吕不韦》、《临邛卓家》的描写对象都是战国至秦汉之际的钜贾,从刁间、白圭、吕不韦到桑弘羊、卓王孙等由商转官的故事;有的富可敌国,有的权倾朝野,形成中国官场的另一种风貌;治国须清官,也须得力助手和理财专家。

  • 侬本痴情·燕语莺啼

    侬本痴情·燕语莺啼

    《作者:冯玉奇冯玉奇著。侬本痴情。八章。1947年7月上海汇文书局出版。1948年7月上海文立书店出版。一册。燕语莺啼。十章。1946年9月上海春明书店出版。1947年1月再版。一册。以战事为开端,后又写热闹欢腾的舞厅景象,和前面形成强烈的反差,实则虽以爱情为主体,但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的社会背景、时代风云,并通过主人公之口呼唤青年应为国家人民做有益之事,反抗列强和军阀的欺凌,在思想上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

  • 小凤仙

    小凤仙

    《作者:高阳《小凤仙》是著名历史小说家高阳的一部历史名著。小凤仙一直是一个谜,正史之中并没有关于她的记载,甚至连她的生卒日期都没有能说清楚,她曾是名动公卿的名妓。她曾帮助共和名将蔡锷将军逃离袁世凯的囚禁,更因为与蔡锷的那段至死不渝的爱情而被人传颂……高阳在小说中准确地把握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并随着情节的推进而不断进行气氛上的烘托,其笔触细腻,其基调哀婉,使得整部小说回肠荡气,令人掩卷深思。

  • 醉蓬莱

    醉蓬莱

    《作者:高阳《醉蓬莱》是描写清代最伟大的剧作家洪昇撰写《长生殿》的故事。由《长生殿》所引起的宦海风波,是康熙年间的一大公案。后世关于此事的记录非常多,有的语焉不详,有的张冠李戴,经过高阳先生考证后,写成《醉蓬莱》,人物栩栩如生,情节曲折生动;尤其是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影射顺治与董小宛之间一段伟大的生死恋,更是前人从未发觉的;

  • 印心石

    印心石

    《作者:高阳清中叶,穷秀才陶澍与塾师孙伯葵之女巧筠;奉父母之命即将完婚。不料,当地富豪吴家横刀夺爱,孙家父女嫌贫爱富,亦顺水推舟。陶澍不得已退婚,并由孙母周旋,改娶巧筠丫鬟,孙家义女秋菱为妻。后来,陶澍点中翰林 ,官运亨通,升任江苏巡抚;吴家却家破人亡,当年“安化第一美女”巧筠寻死未成,落得青灯黄卷了残生。真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 梦家诗集

    梦家诗集

    《作者:陈梦家诗集。陈梦家著。1931年1月上海新月书店出版。收1929年1月至1930年11月的诗作40首。共分“自己的歌”、“三月”、“雁子的歌”、“长歌”四卷。1931年7月由新月书店再版,增第五卷“留给文黛”。这本诗集集陈梦家早期诗作之大成,充分体现出诗人早期诗歌的特色。《梦家诗集》的主要内容是记录一个青年诗人对爱情、对人生、对世界所唱的轻盈柔美的歌。诗人着力于营造宁谧的意境,渲染悠然的心情,同时,语言纯炼质朴,洗尽铅华,创造出一种娴静的美。如《雁子》: “从来不问他的歌,/留在哪片云上?/只管唱过,只管飞扬,/黑的天,轻的翅膀。/我情愿是只雁子,/一切都使忘记——/当我提起,当我想到: /不是恨,不是欢喜。”其他如: 《露之晨》、《那一晚》、《白马湖》、《摇船夜歌》,都是意境幽美、清舒流丽的好诗。陈梦家的诗风虽淡如轻烟,却不流于清浅,而是有一种纯美的内涵深蕴其中,耐人寻味。如《一朵野花》这首诗,诗人把自己的形象寄寓在一朵长在荒野里悠然地享受着生命的种种遭际的小小野花之中,使人在感受到诗歌词采和形象的优美之外,又能领悟到一种物我交融、略带神秘色彩的哲理情趣,体味到诗人隐含于形象之中的人生见解。《梦家诗集》形式上谨严、匀整,将整齐的音节与韵律完全融入自然纯熟的诗句中,不留痕迹。但是,陈梦家的新格律诗尽管娴熟流畅,却没有突破闻、徐二人的窠臼。

  • 俏姑娘·并蒂莲

    俏姑娘·并蒂莲

    《作者:冯玉奇冯玉奇著。俏姑娘,七章。1947年10月上海汇文书局出版。一册。并蒂莲。七章。1947年上海汇文书局出版。一册。本书是一部长篇言情小说。青年惠明德因肺病住院治疗,得善良贤惠的护士菊卿精心照料,两人渐生情愫,互许终身。明德出院后离开上海,回到北平,和家人说明情况,本要接菊卿到北平结婚,却意外得知两人竟是同父异母的兄妹。菊卿到北平后与明德相认,二人难免唏嘘伤情,感叹命运无常。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极具矛盾和冲突感,山重水复之际又至柳暗花明,令人观之废寝忘食,手不释卷。

  • 生命的奋进

    生命的奋进

    《作者:佚名1984年时报出版出版,作者是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梁漱溟。这部书最令人激赏的是,选录的是四位学问家探索学习的过程,展现出来的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实存的体证,令人感觉更为亲切。了解这几位前辈的学术,自然必须读他们大部头著作,但把握这常惺惺的一念,有生命的奋进的向上心,有对于世界人生的悲情,这已经有它本身的价值。

  • 民国神木乡土志

    民国神木乡土志

    《作者:佚名记录民国时期神木地区历史与风土人情的重要文献,全书共四卷。姜政三(治齐)、魏楚翘(超)纂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1970年台湾省成文出版社出版。神木地处陕西省北部,自秦汉设郡县以来,便是中原与草原的交汇之地,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该志书详细记载了当地的诸多方面,如地理环境上,对神木的山川形势、土地风貌进行细致描绘,让人直观感受到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方面,对当时神木的人口数量、分布及变迁情况进行了梳理,其中提及同治七年回民起义军攻破县城及高家堡等地后,人口大幅减少,此后逐渐回升但仍历经波折,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在经济领域,涉及到农业、商业等方面的情况,展现了民国时期神木的经济业态。文化教育上,对当地的教育机构、文化传统等进行了记录。

  • 怎样写作

    怎样写作

    《作者:叶圣陶回答了写好文章需要做哪些准备、该怎样组织安排文章的结构、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议论如何抒情、什么样的文章算是好文章、文章该如何修改等等我们想通过文字表达自己时都会遇见的问题。此外还从生活需要而非应试教育的角度对老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等问题,给予了精辟的建议。相信不仅是学生,只要是想写点什么的人都可以从中受益。另外,作者还从生活需要而非应试教育的角度对老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等问题,给予了精辟的建议。

  • 中国人的生存规矩

    中国人的生存规矩

    《作者:吴晗讲中国人的书很多,讲述中国人的生存规矩的只有这一本! 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生存,必须遵从社会的生存规矩。在中国历朝历代中,皇帝有皇帝的生存规矩,官员有官员的生存规矩,百姓有百姓的生存规矩,每一个人都在当时社会制定的游戏规则里挣扎着,生活着。 在封建社会中,天子君临四方,万人朝拜,为了守住祖宗基业也要与众人博弈;官员们高人一等,外表风光无限,却也伴君如伴虎,整日提心吊胆;百姓总以为平平淡淡、安守本分就好,却不想反被层层剥削。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以历史的眼光解读中国古人的生存法则,总结他们的生存智慧和经验教训。

猜你喜欢的书

儿童教育心理学

《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确、健康的人格这一核心问题来展开。他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儿童独立、自信、勇敢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总的来说,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才是儿童教育的首要任务。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孩子害羞、孤僻、口吃、尿床、打架、说谎,甚至不爱学习等。关于这些问题的心理诱因以及解决方案,阿德勒的这本书中也有详细的介绍和分析。阿德勒告诉我们,儿童的这些行为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只是表象,家长暴力地制止和打骂,只能让问题更严重。 《儿童教育心理学》基于个体心理学这个理论依据,对儿童人格构成做了全面、透彻的分析,对为人父母者、教师及所有关心或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都有着非凡的意义。此外,《儿童教育心理学》还介绍了人的天性、遗传等因素对一个人儿童时期的影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儿童教育心理学》还是一部探讨人性、人的心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心理学佳作。

自我与本我

古典精神分析学基本著作。弗洛伊德著。最初发表于1923年。后编入《弗洛伊德全集》(12卷本)第6卷,1924—1934年在维也纳出版。本书有前言和5章,3万余字。1—5章题目依次为:“意识与什么是无意识”、“自我和本我”、“自我和超我”、“两类本能”、“自我的从属关系”。书中系统地论述了“三部人格结构”理论和“两类本能”学说。书中把人格或心理区分为3个相互联系的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的心理结构,它是由遗传的本能和欲望构成的,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它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始终力图获得满足。“自我是本我在外部世界的直接影响下通过知觉一意识的作用发生变化的一部分”。它代表理性和常识,接受外部世界的现实要求,因此它根据现实原则行事。其大部分精力用以控制和压抑来自本我的非理性冲动。它主张克制,但不否定本能的要求。它通过迂回的途径来满足这种要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两个部分。它是儿童通过自我作用将双亲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内化的产物。它以良知的形式严格支配着自我。人格的动力学就在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交互作用。书中还认为,储存在本我中的能量就是生和死两种本能。生的本能即性本能或爱的本能,包括自我保存和种的保存诸种本能。死的本能表现为破坏、毁灭、侵犯等冲动,其任务是“把机体的生命带回到无生命的状态”。这两种本能也是自我和超我能量的泉源。本书提出的理论是弗洛伊德前期人格结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标志着他的理论进入成熟阶段。国际学术界人士认为,本书对人的心理及其活动的描述不仅是“新颖的”,而且是“革命性的”。至少从使用的术语看,其后发表的所有精神分析著作无一不带有它的烙印。

在路上

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长篇小说,“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该流派的“圣经”,发表于1957年。作者将一卷白纸塞入打字机,不加思索地进行自发性创作。创作前,凯鲁亚克以吸大麻来刺激并培养一种超越真实生活的独特感受。他也曾为了同一目的,浪迹天涯,放荡形骸,此作即他的经历的真实反映和记录。作品以自然主义的笔触,描写几个“垮掉”分子周游全国的生活经历,除了精心描绘主人公萨尔·帕拉戴斯的形象之外,还采用“人像陈列式”结构,刻画了一群“垮掉”分子的形象,如狄恩·邦克尔等。这群近乎狂癫的“垮掉”分子,没有固定职业,四处流浪,大量吸毒、群居杂交、通宵饮酒、寻欢作乐、追求刺激等等,不一而足。作品表现出对“美国天堂”的失望、对资本主义文明的不满、对传统道德的鄙视。作品也宣扬了“看透一切”的人生哲学、人生如梦的虚无主义思想,和空虚堕落的颓废情绪,是战后美国青年精神世界和病态心理的真实写照,从一个侧面表现了美国社会的腐朽。作为“路上派”小说的代表之作,作者在小说的结构形式和艺术表现上,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垮掉的一代”作家的艺术追求和风格。小说情节较松散,兴之所至,信手成章。作品质量粗糙,格调低下,只是作为反抗传统道德、不满美国现实、厌恶资本主义文明的美国青年的心声,小说才获得了一定认识价值和思想意义。

百川书志

私人藏书目录。二十卷。明高儒撰。成书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高儒,字子醇,号百川子。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明弘治嘉靖间。涿州(今河北涿县)人。父亲高荣,字邦庆,家多藏书。高儒的武艺老师是折桂,字天香,别号月蜜,乃文武全才。高儒在父亲、老师的教育和影响下,虽跻身戎伍,却颇好读书,并锐意访求图书。或抄之于士大夫,或购之于市肆。经辛勤搜求,图书大增,连床插架,难于检阅,故十分重视整理和编目,认为“书无目,犹兵无统驭,政无教令,聚散无稽矣。”遂启家中先世之藏,发自己数年之积,开始编纂《百川书志》。经过六年努力,三易其稿,此书乃成。本书共著录图书二千多种,近万卷,分经史子集四志九十三类:经志十六类:易、书、诗、礼、春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孝经、经总、仪注、小学、道学、乐、蒙求。史志二十一类:正史、编年、起居注、杂史、史钞、故事、御记、史评、传记、职官、地理、法令、时令、目录、姓谱、史咏、谱牒、文史、野史、外史、小史。子志三十类: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兵家、小说家、德行家、崇正家、政教家、隐家、格物家、翰墨家、农家、医家、卫生术、房中术、卜筮家、历数家、五行家、阴阳家、占梦术、刑法家、神仙家、佛家、杂艺术、子钞、类书。集志二十六类:秦汉六朝文、唐文、宋文、元文、圣朝御制文、睿制文、名臣文、汉魏六朝诗、唐诗、宋诗、元诗、圣朝御诗集、睿制诗集、名臣诗集、诏制、奏议、启制、对偶、歌词、词曲、文史、总集、别集、唱和、纪迹、杂集。本书体例仿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四志没有大序,但各类所著录图书之下均有小序即简明解题,或记撰人小传,或详篇数,或详该书艺术、使用价值,或撰校勘得失、内容介绍,或记著述起止时间,从不同角度予以题解,言简意赅,使用甚为方便。

广嗣纪要

又名《万氏家传广嗣纪要》。十六卷(又有五卷本,前四卷与十六卷本同,末一卷为《小儿全书》。明·万全撰。约刊于16世纪中期。本书主要论述有关广嗣、妊娠及婴儿疾病的病因、证候及治疗方药,并附幼科医案18例。书中还归纳了影响生育的男女生殖器畸形、损伤“五不男”、“五不女”等10种病证内容。

大中国史

《大中国史》是我国第一部完整意义上的通史著作,上起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以时间顺序为经,以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为纬,详细记叙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朝代更替、制度沿革、疆域变迁、风俗更易、学术源流等诸多问题,将中国历史抽丝剥茧般层层拨开,向大家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长画卷。《大中国史》观点权威,体例严谨,考证精详,实为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本。此外,作者不时发一家之言,打破大家固有的历史印象,如讲述汉武帝为穷兵黩武的帝王,王莽为值得景仰的改革家,岳飞为骄横跋扈的地方军阀等等,常令读者产生耳目一新之感。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