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

曹禺
  • 姓名:曹禺
  • 别名: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天津
  • 出生日期:1910年9月24日
  • 逝世日期:1996年12月13日
  • 民族族群: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现、当代戏剧作家。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生于天津,祖籍湖北省潜江县。曹禺的童年生活是郁闷的。母亲生下他三天即患产褥热病故。他一懂事便跌入失去生母的悲哀与孤独之中。父亲万德尊,曾在日本士官学校留学,毕业后回国任标统、镇守使等职,在军阀混战中被挤出军界,赋闲家中。由于抑郁不得志、牢骚满腹,常与文人饮酒赋诗;在家中,抽鸦片,打骂仆人。曹禺从小虽过着优裕的生活,但对这令人窒息的家庭产生厌恶。曹禺天资聪颖,从小喜爱读书。除在私塾苦读四书五经外,更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小说戏曲。三岁时,继母便带他看戏,成了一个“小戏迷”。使他发现“戏原来是这样一个迷人的东西!”1922年秋,曹禺考入天津南开中学,于课堂教学之外,更酷爱五四以来新文学作品,并积极参加学校中各种文学活动。写诗,写小说,也写杂感。1926年,与几位同学创刊文学副刊《玄背》,由天津庸报公开发行。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今宵酒醒何处》。参加南开新剧团的活动,在张彭春指导下,使他的戏剧才华得以发挥,先后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国民公敌》中扮演女主角,博得全校师生好评,这奠定了他终生从事戏剧创作的基石。1928年9月,他被保送到南开大学政治系读书。因不喜欢政治学课程,仍醉心戏剧。1929年春节除夕父亲突然中风死去,家庭变故使他第一次尝到世态炎凉,从中也看出世人的真面目,因此而苦苦追索人生。1930年秋转学清华大学文学系,更加广泛地阅读世界名剧,从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到近代的契诃夫,直到奥尼尔,达数百部。清华的民主斗争传统给他以力量,使他也投身民主正义斗争行列。“九一八”事变,激起他的爱国热情,与同学一起办报纸,参加慰问伤兵、宣传抗日等活动,1933年夏完成了他酝酿五年之久的四幕剧《雷雨》。巴金读后深为感动,亲自编辑发表在1934年的《文学季刊》上。发表后震动了中国剧坛,它以杰出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撼着人们的心弦。巧妙严谨的结构,复杂曲折的情节,显示他高超的编剧技巧。而通过血缘关系的纠葛,真实地反映出深刻的阶级关系,透露那畸形的社会制度必然崩溃的消息,成功地塑造出一系列富有生动个性的形象,蘩漪、周朴园都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典型画廊中的佼佼者。《雷雨》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话剧创作开始走向成熟,划出了中国话剧史的一个新阶段。1933年秋,曹禺于清华大学毕业后,到保定一所中学任教,因病重回清华研究院读书。1934年夏应邀到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他与张彭春合作,改编《新村正》并参加演出。1935年,再次合作,把莫里哀的《悭吝人》改编为《财狂》,他亲自扮演韩伯康(阿巴公),此剧演出,轰动京津。在此期间,他在天津的下层社会进行调查,完成第二个话剧《日出》。此剧刊登在1936年《文季月刊》第1—4期上。该剧更加深刻地揭露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指出这社会的腐烂“症结”应“归在整个制度的窳败上”。塑造了陈白露这一典型形象。此剧还酝蓄着理想的温热和浪漫的诗情,善于揭示污秽掩盖下的诗意真实,从腐尸的气息中发现金子的闪光,使其现实主义带有新的特色。由于该剧之成就,曾获《大公报》文艺奖金。1936年秋,应南京国立戏剧学校校长余上沅的邀请,到该校任教授。于教学之余,亲自执导了《雷雨》,并扮演周朴园,深得戏剧界的赞扬。1937年夏完成了剧本《原野》。此剧写一个农民复仇的故事。透过仇虎沉重的精神负担和被扭曲的灵魂,来揭示农村中阶级压迫的沉重和残酷,深刻地展现了主人公从反抗复仇到觉醒的心灵历程。从艺术上借鉴了奥尼尔戏剧的表现主义技巧,并把它有机地融入现实主义创作之中。此剧发表在《文丛》1937年第2—5期。


抗战爆发,他随学校迁到重庆,后又到川西一个偏远的小县城——江安。为迎接1938年第一届戏剧节,他和宋之的合作编写了《全民总动员》(又称《黑字二十八》),同时他又是导演团成员,并扮演晓仓。到江安不久,抱病创作了剧本《蜕变》,他痛感国民党官僚机构的腐败,并渴望蜕旧变新,更期望在抗战中迎来一个新的中国。此剧在上演中,鼓舞了人民的抗战热忱。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严峻的现实生活中,他更清醒了,懂得了希望在什么地方,于1940年秋创作了话剧《北京人》。此剧可看作是曹禺创作的高峰,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方面都更为成熟。虽然描写的是抗战前一个衰败的封建大家庭,但他却从曾家这个如同棺材般的封闭世界里,表现出整个封建制度腐朽衰败的必然性,在剧中流荡着一种生活发展的逻辑力量,从愫方和瑞贞的形象中,使人听到嫩芽破土而出的声音,看到黎明即将来临。1942年初,他辞去国立剧专教职,从江安来到重庆,曾在复旦大学任教。就在这年暑期,他把巴金的长篇小说《家》改编为同名剧作。此次改编是具有创造性的,他把艺术的注意力都注在对青春的爱情的诗意开掘上。觉新、梅表姐和瑞珏这三个人物的命运,成为全剧的重心。此剧上演后虽有争论,但深受观众欢迎。自曹禺改编《家》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虽欲写作但终未能写出,直到1945年才写出《桥》,发表在1946年《文艺复兴》第3、4、5期上,可惜只完成两幕。抗战胜利后,他和老舍一起应邀于1946年2月去美国讲学,因不能忍受异国生活,即于1947年1月回到上海,在弥漫着国内战争的硝烟中,他写了电影剧本《艳阳天》,并由他亲自执导拍出。


1949年初,他应中国共产党邀请,经香港辗转到解放区,于3月18日抵达北平。从此,他投入紧张而愉快的革命工作之中。身兼多种社会职务,为新中国忘我工作着。他利用各种机会深入生活,参加过土改,到过治淮工地。1954年7月,他创作出《明朗的天》。该剧选取一所曾为美帝操纵的燕仁医学院作为典型,并选取一些深受美帝毒害很深的知识分子作为剧中人物,此剧目的在于揭露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以配合抗美援朝的斗争,同时也意在讴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胜利。1960年,他与梅阡、于是之合作,由他执笔创作了历史剧《胆剑篇》。此剧根据春秋时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改编,整个作品昂扬着一种艰苦奋斗、不畏强暴、自强不息去夺取胜利的精神,比较成功地塑造出勾践、夫差、伍子胥范蠡的形象。全剧气势恢宏沉雄,把粗线条的勾勒同细节刻划结合起来,从对比中写出人物性格。他原受周恩来的嘱托,创作《王昭君》,因“文化大革命”到来而辍笔。他被作为“黑线人物”、“反动作家”揪了出来,打入牛鬼蛇神的行列。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深受精神折磨,痛不欲生,特别是他的夫人方瑞去世,给他以沉重打击,他的精神几乎崩溃。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倒台,他犹如枯木逢春。此刻,他已年近古稀,又唤起热情,于1978年完成历史剧《王昭君》,作为对新中国成立30周年的献礼。他的剧作,一个又一个被搬上舞台,越来越多被改编为戏曲、电影、芭蕾舞、歌剧等。他的劳动赢得人民的尊重,于1988年9月召开的全国文艺工作者第五次代表大会上,被推举为主席。如今他仍然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

猜你喜欢的书

康熙新昌县志

康熙新昌县志

浙江省绍兴市地方志,清康熙《新昌县志》。共十八卷,约18万字。知县刘作梁、邑人吕曾柟修纂。康熙辛亥(1671)成书。刊本存浙江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有抄本及光绪重刊本。康熙志以《万历县志》为底本,调整纲目,加以补充,但仓促成书,错讹较多。

弹琴杂说

弹琴杂说

乐学论著。明杨表正撰。杨为明代古琴声乐派——江派中著名的演奏家。美学思想上,认为琴的功能,在于“禁邪归正,以和人心”。以儒家关于“和”的审美标准,要求操琴者,“抑乎淫荡,去乎奢侈,以抱圣人之乐。所以微妙在得夫其人,而乐其趣也。”强调弹琴所发生的陶冶身心,育其情性的效果。注重演奏者操琴的环境和气氛,提出“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或观宇中”。又说:“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静室,坐定,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与神合,灵与道合。”反映其重视审美主体心灵净化与情绪的平静,审美环境的烘托等观点。主张以意趣深入琴曲的底蕴,并以遇知音或自得其乐,作为审美接受的条件。指出“如不遇知音,宁对清风明月、苍松怪石、巅猿老鹤而鼓耳,是为自得其乐也。”又说:“如是鼓琴,须要解意,知其意则知其趣,知其趣则知其乐;不知音趣,乐虽熟何益?”强调弹琴演奏者,“务要轻、重、疾、徐,卷舒自若,体态尊重,方能与道妙会,神与道融。”反对以“手势花巧”和“声音艳丽”而令人感到“好看”和“好听”,要求以高度人生修养和知识结构表达演奏者的审美观:“德不在手而在心,乐不在声而在道,兴不在音,而自然可以感天地之和,可以合神明之德。”又说:“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疾、徐,更有一般难说,其人须要读书。”其美学观点,对于明代古琴声乐派有相当的影响。有《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卷一所录明刊本。《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收录。

简易哲学纲要

简易哲学纲要

简易哲学纲要,是蔡元培编写的“现代师范教科书”,1924年8月,商务印书馆出版。自序说:哲学是人类思想的产物,思想起于怀疑,因怀疑而求解答,所以有种种假定的学说。普通人都有怀疑的时候,但往往听到一种说明,就深信不疑,算是已经解决了。

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

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

包括上古史、中古史、近世史、现代史、综论5编以及一篇附录。上古史讲述了从太古之传说到春秋战国,内容涉及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酣畅淋漓地描绘了中国从无到有、从蛮荒到文明,开启了历史前进的车轮;中古史是从秦之大一统到明之灭亡,浩浩荡荡1800余年,王朝更迭、分分合合、世事变迁,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工农兵商、交通贸易、学术思想等各方面,见证了这一阶段的民族融合、盛世繁华、战火纷飞、王朝离乱,展示了一幕幕叹为观止的繁荣与惨不忍睹的凄凉哀歌;近世史讲述了从清初到清末,内容涉及民族融合、文化渐被、外力压迫、政体改革、国际关系等方面,见证了从清初之勃兴到大平天国,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之役,从宪政运动的提出到失败......这一段段历史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开始,是丧权辱国、民族屈辱的开始,是历史变革的助推器;现代史讲述了从辛亥革命到中华民国到军阀混战,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计民生、民族运动、国际关系等方面,展示了民族性之发挥、民族解放之渴望,是中国历史黎明前期的最后一个黑暗;综论讲述了历史与人类生活之关系、中华民族形成与复兴、文化演进及其光荣、国际地位等方面,从宏观的进化论的角度充分展示了中国历史的前进与演变,揭示了民族复兴之必然与希望;附录展示的是本国史提纲,用清晰的分类呈现了学术、文字、赋税、宗教、刑法、兵制、改革等中国历史方方面面的承袭与发展,让读者阅读起来更简洁明了,能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本书的精髓。

寒松操禅师语录

寒松操禅师语录

20卷,清智操说,德昊编,(依驹本印)《寒松操禅师语录》当刻成于康熙中叶,智操去世后不久。智操生前曾梓行其师百愚净斯的全集,附人《嘉兴藏》。智操示寂后,其弟子德吴等编次其语录、机缘问答、偈颂、杂著等,并由众弟子德费、德贤等备资刊刻,其中后三卷诗集,《方外英华》和《九峰草》皆用吴江藏板,《拈来草》用宜兴善卷礼庵藏板,系智操生前已刻。由此汇成《寒松操禅师语录》二十卷(以下简称《语录》)。书成后,其弟子将其送至嘉兴楞严寺,随藏流通,附入《嘉兴藏》以光先师。钱谦益卒于康熙三年(1664),钱序只能作于此前。智操于顺治十七年(1660)至康熙三年(1664)间,主要住松江青龙隆福寺,在这期间智操将已撰语录乞请当时的文坛盟主和佛界白眉撰序,完全有可能,而钱氏致力于弘扬佛教,亦乐为之。《语录》卷首钱序后有山阴(今绍兴)祁熊佳序,祁熊佳卒于康熙十二年(1673),祁序亦作于智操生前。

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

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

禅宗语录。明黎眉居士集,日僧慧印校订。一卷。曹山元证(840-901),即本寂,唐代禅宗僧人,曹洞宗的创始人之一。此书是其语录的汇编。书首为本寂的简历。次为正文,收录《解释洞山五位显诀》、《逐位颂并注别拣》、《五位旨诀》、《三种堕》、《四种异类》、《三然灯》诸文。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二藏所收者略有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