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

子思
  • 姓名:子思
  • 别名:孔伋
  • 性别:
  • 朝代:春秋
  • 出生地:曲阜人
  • 出生日期:约公元前483年
  • 逝世日期:约公元前402年
  • 民族族群:

子思,姓孔,名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曲阜人。战国初年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子思虽是孔子的孙子,但并没有亲受孔子的教诲,在他少年时期孔子就去世了。他跟孔子的学生曾参学习,颇得孔子思想的真传,后收徒授业。孟子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形成“思孟学派”。


子思,很受孟子推崇,在《孟子》七篇中,引子思者六处。“子思唱之,孟轲和之” (《荀子·非十二指》),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相传《礼记》中的《中庸》、《表记》、《访论》为子思所作。孔子之后,儒分八家,其中有子思之儒,孟氏之儒,二者又融合为思孟学派。子思以“中庸”为其学说的中心,把本来是道德范畴的“诚” ,作为世界的本体,万物的创造者,鼓吹“诚者,天之道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 。“故至诚如神” ,并把人的修养和德行看成决定一切的东西,使他的学说具有一层浓厚的道德色彩。子思对孔子伦理思想的发展,突出了内心省察的修养方法,努力把孔子所说的“内省”修养方法发展为“慎独”的修养方法,专门研究人的心如何不为外物所引诱。他在《中庸》篇中,把智仁勇三者,作为“天下之达德” ,把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者,视为天下之达道,而且还把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白工、柔远人、怀诸侯九者,作为治理“天下国家” 之“九经”。他认为要达到 “中庸”境界,必须走“道问学”的修养途径,即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承认了教育和学习对良好道德品质的作用。子思的政治思想也具有浓重的道德色彩,他把“仁”和 “义” 即作为政治学的范畴,又作为伦理学的概念。子思的伦理思想对孟子以及宗明理学和我国中世纪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教育都有很大影响,后被封建统治者尊为“述圣” ; 《中庸》也被列为“四书” 之一,抬到千古不刊的 “经书”地位,在中国伦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子思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基地边缘

基地边缘

《基地边缘》(Foundation"s Edge),是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出版于1982年的科幻小说,“基地系列”第四部作品,归于“基地后传”。基地纪元498年,两名基地公民登上最先进的太空艇,准备进行一次极不寻常的银河之旅。表面上,他们将寻找传说中的人类原乡,实际的任务,则是要证明第二基地依旧存在。与此同时,银河中又出现神秘的第三方势力。他们神出鬼没,似乎能控制一切,甚至连谢顿计划,好像也在他们掌控之中。第一基地、第二基地与神秘的第三方势力,最后竟在一颗称为盖娅的行星交会!这到底是巧合,还是经过精心的安排?
银河未来终极的命运,即将在他们眼前揭示……

穆时英作品集

穆时英作品集

穆时英(1912年3月14日-1940年6月28日),浙江慈溪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新感觉派代表人物,笔名伐扬、匿名子等。1929年开始小说创作,翌年(1930年)发表小说《咱们的世界》《黑旋风》;1932年出版小说集《南北极》,反映上流社会和下层社会的两极对立;1933年出版小说集《公墓》,转而描写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后又出版《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等;1933年前后参加国民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抗日战争爆发后赴香港,1939年回沪,主办《中华日报》副刊《文艺周刊》和《华风》,并主编《国民新闻》,后被国民党特工人员暗杀。

止园医话

止园医话

医话,三卷,罗止园著。卷一生理学合参:介绍了中西医对人体生理的阐述,包括脑、血液、皮肤、消化器、循环器、呼吸器、排泄器、神经系、五官器等方面。西医部分详细讲解了各个器官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如大脑主知觉、小脑主运动等;中医部分则论述了五脏六腑、营卫、腠理、筋骨、脑髓、经络等概念和生理功能。 卷二病理学合参:依据发热、咳嗽等症状、证候,探讨中西医之病理。内容涵盖了热、痛、血、呕吐、谵语、泻、肿胀、汗、头痛、喘、厥逆、心悸、呃逆、口干、二便不禁、炎症等多种病理表现,对每种病理的病因、症状特点、分类等进行了详细分析。 卷三病症论治:收录了伤寒、温病等外感热病六篇,血崩、胃溃疡、胁痛、肿胀等内伤杂证十篇,并载验案四十则。详细记录了各种病症的诊断、治疗过程和用药方法,每个医案均详析其病证及治疗特点,后胪列方药若干条,辨证精当,审脉确切。

鸳鸯谱

鸳鸯谱

袋中人,小红拂,雪媒,女贞子歌,凤还巢,解差与犯妇…… 错换姻缘、千里寻夫、爱情骗局…… 栩栩如生的人物,别具韵味的笔触,精巧的构思,奇妙的反转, 六个超出现代人想象的古代民间故事,六段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浪漫爱情传奇。

潘司空奏疏

潘司空奏疏

七卷。明潘季驯撰。潘季驯(1521—1595),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 (今湖州)人。明代水利家。嘉靖进士,以御史巡抚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嘉靖四十四年(1566),总理河道。隆庆五年(1571),主持堵塞邳州、睢宁黄河决口,并于万历初期主持治理黄淮两河,修筑水利工事,成效卓著。后潘季驯进为工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张居正死后,以“党庇居正”为罪名落职为民。万历十六年 (1588)再次起用为河道总督,又加工部尚书。潘季驯奉命治河,先后达二十七年,卓有成效。他著有《两河管见》、《河防一览》,《宸断大工录》(即《两河经略》)。《潘司空奏疏》包括了他巡抚广东时奏疏一卷,督抚江西时奏疏四卷,在兵部时奏疏一卷。潘季驯历任之处多有政绩,本集所载对明代典章制度及时政之弊都有比较详细的反映,足以与《明会典》及其它史志的记载相参考。有 《四库全书本》。

肇论

肇论

佛学论文集。东晋僧肇著。一卷(或作三卷)。其中心是论述并发展般若、三论空的中道思想。首篇为《宗本义》,从缘生无性谈实相,概括全书大旨。后载四篇论文:一、《物不迁论》,论述了其“即动而求静”的动静观。认为“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复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从而得出了“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的结论。二、《不真空论》,论述了其“即万物之自虚”的本体论。认为世界万有皆因缘所生,有非真有,无非真无,故虚假不实谓之“空”。指出:“虽有而无,所谓非有;虽无而有,所谓非无。如此,则非无物也,物非真物。物非真物故,于何而可物?故经云:‘色之性空,非色败空’”。三、《般若无知论》,论述了其“无知、故无所不知”的认识论。认为要认识佛之“真谛”不能依靠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也不起作用,只能依“照”(直观)。指出“般若之能照”即在于其“无知”,“般若之所照”即在于其“无相”,“是以般若可虚而照,真谛可亡而知,……斯则不知而自知”。四、《涅槃无名论》,分十九章,以一问一答称一折一演,论述“涅槃”既无生灭,亦无名相,绝非名言所能表述。该书注疏本颇多,主要有晋惠达《肇论疏》三卷,唐元康《肇论疏》三卷,宋遵式《肇论疏》六卷、《肇论疏科》一卷,宋晓月《夹科肇论序注》一卷,宋文才《肇论新疏》三卷、《肇论新疏游刃》三卷,明德清《肇论略注》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