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

- 姓名:范蠡
- 别名:字少伯
- 性别:男
- 朝代:春秋
- 出生地: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三户(今河南淅川西北)人
- 出生日期:公元前536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448年
- 民族族群: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三户(今河南淅川西北)人,越国著名军事家。初为楚国贤才,因政治腐败,不被重用,遂假装癫狂。楚平王时,范蠡受到宛令文种的知遇,两人先后弃楚赴越,被越王封为大夫。越王勾践即位初年,不听范蠡劝阻,兴兵伐吴,兵败夫椒(今江苏苏州西南),被围于会稽山,面临亡国之灾。范蠡提出暂时屈辱求全的策略,实现吴越和议。从此,范蠡辅佐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振兴越国,并提出“按师整兵,待其坏败,随而袭之”的灭吴方针,多次阻止勾践提前攻吴。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8年),范蠡随勾践兴师伐吴,大败吴军于笠泽(水名,在今苏州南部由太湖东流入海),进抵吴都姑苏城下。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越军攻克姑苏,吴王夫差自杀,吴亡。范蠡以功封上将军。为避免功高震主,招惹灾祸,遂浮游五湖,经商致产,先后滞留于齐国等地,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富翁,最后老死于定陶。
〔正史〕
范蠡事越王勾践①,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②,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③,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④之利。居无何,则致资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于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告其少子往视之。乃装黄金千镒,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且遣其少子,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⑤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奈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
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藋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故金至,谓其妇曰:“此朱公之金,有如病不宿诫,后复归,勿动。”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
庄生闲时入见楚王,言“某星某宿,此则害于楚。”楚王素信庄生,曰:“今为奈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将行之。”王乃使使者封三钱之府。楚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曰:“每王且⑥赦,常封三钱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庄生惊曰:“若不去邪?”长男曰:“固未也。初为事弟,弟今仪自赦,故辞生去。”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庄生羞为儿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报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
至,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
故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卒老死于陶;故世传曰:陶朱公。
《史记》卷四一
〔注 释〕
①越王勾践:春秋末越国国君,公元前496—前465年在位。②会稽之耻:越王勾践即位后,在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一役中,遭吴军反击,被迫退保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范蠡建议勾践向吴乞和,才避免全军覆灭。③陶:今山东定陶西北。④什一:十分之一。⑤生:使其活下来的意思。⑥且:将要。
猜你喜欢的书
遯园医案
萧伯章著。1922年刊行。著者从30余年诊治的疑难病案中选取失治或先治不愈、改变方法后收效的病案150多例,一一在书中纪实,对各案脉因证治均详为阐述。如对治血滞经络、风湿阻痺,自制七节汤、消瘀蠲痛汤等方,改金水六君煎为降冲饮,改胃关煎为养脾互根汤等,较前人有发展。
幼科类萃
儿科著作。明王銮撰。二十八卷。銮字文融,号容湖,世居乌程 (今浙江吴兴) 人。世医之家,王氏继业尤精,长于幼科,广引博采萃取诸家之精要,故名“类萃”。撰于明弘治至嘉靖间 (1502—1534)。卷一、卷二为总论,多为论说。卷三至卷二十八为分论,将儿科病证分为: 初生、惊风、诸疳、疟疾、痢疾、吐泻、咳嗽、斑疹、水肿、腹胀、风痫、伤寒、伤食、腹痛、伤积、痞癖、小便淋证、丹毒、黄疸、诸血、诸汗、咽喉齿舌、耳目口鼻、杂证、痘疮等二十五门。每门多列脉法、论证、治法、诸方等,并附诸家之说,参以己见,反复辨析。治法强调针药结合,温凉补泻适宜。用药多宗洁古药式,强调五脏一体,尤重于后天脾胃。为有价值的儿科参考文献。有明刻本及一九八四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天津市卫生职工医学院藏明刻本影印本。
雕菰楼词话
词话。清人焦循(1763—1820)撰。一卷。 循氏有《剧说》已著录。 此编录词话十三则。 焦为学界名家, 于词亦时有灼见。“词律任意断句”条谓:“词不难于长调,而难于长句。词不难于短令,而难于短句。”焦循为当时有名的经学大师,其论词也以有益于经学为主。例如,他重视人的性情感发,而性情之中的“柔气”,就可以通过词曲来表达分泄,这样的话,“则使清纯之气,长流行于诗、古文”。他认为研究经学须深思默会,有时抑塞沉困,机不可转,诗词便可以“移其情而豁其趣”。
明谥记汇编
明郭良翰撰。25卷。载记明代对帝王、后、妃、诸臣、外夷、夫人、淑人的谥法,并杂采明人诸说对具体谥号的评议,又有考误一门,以阁籍正野史异同。
列祖提纲录
凡四十二卷。清代僧呆翁行悦(1619~1684)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系行悦二十年间云游四方,广收博录诸祖师耆宿之殊言异行,或以事集言,或因言立事,随见随记,而无古今、尊卑、世次、宗派之分。集录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等五家之前的诸正传、旁出,计四百余人之法语,内容自祝厘、报本、尊祖、上堂、小参,乃至节腊、元旦、法器等,皆依敕修百丈清规之住持日用诸事,各列科条,详加阐示,计三百余种丛林事要,三千余则宗祖提纲。令学人明了祖师之提撕,得修道之指针。
消除一切灾障宝髻陀罗尼经
一卷,宋法贤译。佛告阿难,帝释与修罗战败求救,佛为说咒与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