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思勰

贾思勰
  • 姓名:贾思勰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北魏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贾思勰[xié]。生卒年月不可考,北魏时的著名农学家。只知道他大概是山东益都附近人,出生于北魏孝文帝时(5世纪末),曾担任过北魏青州高阳太守(今山东临淄县西北)。贾思勰的名字完全因他所著《齐民要术》才流传下来的。他在离任以后曾经从事农业生产,养过羊,种过地。《齐民要术》书中涉及的地区是黄河中游,包括山西东南、河北中部、河南的黄河以北及山东境内,这些地方他都亲自做过实际考察。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自序中充分表达出他对发展农业生产的理论认识,以及他的农学思想和抱负。贾思勰的农学思想建立在“富国以农”的认识上,他指出“故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国以富强;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侯”。他对管仲、刘恒、仲长统等人的“重农贵粟”的思想和主张以及西汉以来许多地方官吏奖励耕农、兴修水利,进行农业技术革新,提倡节约等政策所取得的成就,都给以热情的赞扬。他赞成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农业收成的好坏不是天的恩赐或惩罚,而是靠人的努力。他提倡改革,反对守旧,在序中列举了秦汉以来许多落后地区由于推广先进技术而改变农业生产面貌的生动事例。如敦煌地区以前并不知道使用耧犁,是皇甫隆(三国魏人,敦煌太守)去了以后,“乃教作耧犁,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桂阳地区历来不知道种桑养蚕,无蚕织桑麻之利。老百姓没有鞋穿,冬天脚冻裂出血。茨充(汉光武时)任桂阳令时,“教民益种桑、柘、养蚕、织履,复令种苎麻。数年之间,大赖其利,衣履温暖”。贾思勰在序中总结写作《齐民要术》的要点有四:“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其中的“歌谣”即指农谚,“老成”即指有经验的老农民。“采捃经传”即指搜集历史上有关农业的文献。贾思勰参阅了古籍150多种,不少古籍在当时还能看到,但后来都散失了。如《氾胜之书》、《相马经》、《四民月令》、《广志》……等,靠贾思勰的摘引,得以部分流传下来。这也是贾思勰的一大贡献。


贾思勰通过实践观察,已经发现了生物既表现遗传又发生变异的现象。他把遗传现象称为“性”或“天性”。比如说粱秫可以晚收,是因为“性不零落”,早收会造成损失;反之荏蓼则要一熟就收,因为“性易凋零”,迟收获种子都掉光了。他最早发现作物异地种植会发生变异。比如山西并州的大蒜种来自河南朝歌,种一年,蒜瓣就变小了。可是并州的芜菁也是从别处买来,种一年,芜菁的块根都变大了。又如山东的谷子品种拿到山西壶关上党种植,都只会徒长,不会开花结实等等。他把这种变异现象归之于环境条件的改变,虽未能深入,却完全是正确的。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自宋代刊刻以后,不仅流行国内,也早传到日本,现在则传向世界。世界农业史学术界对贾氏著作都给以高度评价,日本学者曾倡议将研究《齐民要术》的学问称为“贾学”。

猜你喜欢的书

道德真经口义

道教经籍。南宋林希逸撰。4卷。作者认为前人注《老子》,各种分章及分为《道经》与《德经》都不对,只有苏辙之注最为接近。该书间用《易》理和禅义注解,如第一章诸家注多从天地万物起源、宇宙生成角度说,希逸认为更应从“心生万物”角度说,反映了三教合一的思潮已进入了对道经的注释。

后三国石珠演义

清代白话长篇小说,历史演义与神魔小说揉和,三十回。又名《三国后传》、 《后三国演义》,实际与《三国演义》无关。题“梅溪遇安氏著”,首庚申(无年号)澹园主人序,作者姓名与生平不详,上界织绵仙女因有思凡之恋,玉帝将她降于尘世,又恐其迷却前因,故不受于凡胎,而乃幻出于石壁,自取姓名石珠。石珠在惠女庵中修真,经真人吴礼赠以天书,并教其日后习成武艺,“辅佐神霄,共成大事”,又得侯有方、稽有光等异人相助,指出晋室相微,于是建立旗帜,招纳四方豪杰,自为赵王,直至打破洛阳。当好打破洛阳,为众人加官进爵之时,真人吴礼忽然前来,责备石珠当初授予天书,原叫辅佐神霄,不期竟自登大位,贪恋红尘,石珠顿时大悟,将宝位传于刘弘祖,复归于虚无缥渺的上界。

梁山五虎大劫牢

元明间杂剧剧本。简名《大劫牢》。不著撰者姓名。末本。剧演梁山泊头领宋江探知滦州韩伯龙是条好汉,便遣李应下山招其入伙。李应到滦州后身染重病,因乏店钱,被店小二逐出,倒地待毙。值韩伯龙楼上赏雪,见后救至家中。伯龙见李应聪明英武,便与其结为兄弟。宋江半年不见李应回转,恐有闪失,又遣鲁智深、武松、刘唐、阮小五等4人下山接应。4人暗见李应,共商计策。伯龙清明节踏青赏春,鲁智深等来寻衅,诱至僻静处,将其擒拿。李应在家放火烧房,绝其后路。伯龙上山,仍恋家中妻儿,请求放归。官军以伯龙勾结梁山强人,将其全家下狱。宋江得信后再遣李应、鲁智深等5人下山劫牢,救出其全家,复上梁山。此剧基本内容不见于长篇小说《水浒传》,但与《水浒传》中争取卢俊义上山情节相类,疑卢俊义事即据此敷演而成。本剧共5折,异于杂剧常格。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据以校印。

幸存录

明夏允彝撰。二卷。记明末齐、楚、浙三党形成,东林党与非东林党之斗争,以及一些重大事件。据自序原著应有八篇。今存《国运盛衰之始》、《辽事杂志》、《门户大略》、《门户杂志》、《流寇大略》、《东人大略》等六篇。文字已为后人删削错乱。此书成于弘光政权灭亡之后,意在总结朝政得失,抨击党争之非。续幸存录,明夏完淳撰。二卷。记叙明末马士英、阮大铖当权,弘光朝廷内部、朝廷与外镇、外镇与外镇之间不和,朋党势成,忙于内部斗争,加速弘光政权灭亡的经过。原著应有八卷,今常见本乃经后人删节,仅存《南都大略》、《南都杂志》二卷。

八识规矩颂解

八识规矩颂解,一卷,附唯识略解,明真可述,出紫栢全集卷十二,古本卷六。

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经

附东晋录,为此女说眼鼻口耳声步不净而证果,摩登伽经第一品异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