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思勰

贾思勰
  • 姓名:贾思勰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北魏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贾思勰[xié]。生卒年月不可考,北魏时的著名农学家。只知道他大概是山东益都附近人,出生于北魏孝文帝时(5世纪末),曾担任过北魏青州高阳太守(今山东临淄县西北)。贾思勰的名字完全因他所著《齐民要术》才流传下来的。他在离任以后曾经从事农业生产,养过羊,种过地。《齐民要术》书中涉及的地区是黄河中游,包括山西东南、河北中部、河南的黄河以北及山东境内,这些地方他都亲自做过实际考察。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自序中充分表达出他对发展农业生产的理论认识,以及他的农学思想和抱负。贾思勰的农学思想建立在“富国以农”的认识上,他指出“故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国以富强;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侯”。他对管仲、刘恒、仲长统等人的“重农贵粟”的思想和主张以及西汉以来许多地方官吏奖励耕农、兴修水利,进行农业技术革新,提倡节约等政策所取得的成就,都给以热情的赞扬。他赞成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农业收成的好坏不是天的恩赐或惩罚,而是靠人的努力。他提倡改革,反对守旧,在序中列举了秦汉以来许多落后地区由于推广先进技术而改变农业生产面貌的生动事例。如敦煌地区以前并不知道使用耧犁,是皇甫隆(三国魏人,敦煌太守)去了以后,“乃教作耧犁,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桂阳地区历来不知道种桑养蚕,无蚕织桑麻之利。老百姓没有鞋穿,冬天脚冻裂出血。茨充(汉光武时)任桂阳令时,“教民益种桑、柘、养蚕、织履,复令种苎麻。数年之间,大赖其利,衣履温暖”。贾思勰在序中总结写作《齐民要术》的要点有四:“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其中的“歌谣”即指农谚,“老成”即指有经验的老农民。“采捃经传”即指搜集历史上有关农业的文献。贾思勰参阅了古籍150多种,不少古籍在当时还能看到,但后来都散失了。如《氾胜之书》、《相马经》、《四民月令》、《广志》……等,靠贾思勰的摘引,得以部分流传下来。这也是贾思勰的一大贡献。


贾思勰通过实践观察,已经发现了生物既表现遗传又发生变异的现象。他把遗传现象称为“性”或“天性”。比如说粱秫可以晚收,是因为“性不零落”,早收会造成损失;反之荏蓼则要一熟就收,因为“性易凋零”,迟收获种子都掉光了。他最早发现作物异地种植会发生变异。比如山西并州的大蒜种来自河南朝歌,种一年,蒜瓣就变小了。可是并州的芜菁也是从别处买来,种一年,芜菁的块根都变大了。又如山东的谷子品种拿到山西壶关上党种植,都只会徒长,不会开花结实等等。他把这种变异现象归之于环境条件的改变,虽未能深入,却完全是正确的。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自宋代刊刻以后,不仅流行国内,也早传到日本,现在则传向世界。世界农业史学术界对贾氏著作都给以高度评价,日本学者曾倡议将研究《齐民要术》的学问称为“贾学”。

猜你喜欢的书

薄伽梵歌

薄伽梵歌

亦译《世尊歌》、《神之歌》、《黑天歌》。指古代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第6篇《毗湿摩》。共18章,七百颂。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经典。记载了大神毗湿奴的化身黑天(Krsna)和战士阿周那(Arjuna)之间的对话,黑天以哲理说服阿周那把俱卢族和班度族争夺王位的战争进行到底。它是综合性的哲学诗,贯穿了数论、瑜伽和吠檀多三派的哲学思想和伦理观念,宣扬了业(行动)、智(认识)、信(信仰)的统一。认为“法”既是国家、社会和整个世界的秩序,也是个人行为的道德准则。遵法、执法是社会成员的天职和责任,人只有认识了这种道理,在完成自己的职责中才能使个体灵魂“我”与宇宙灵魂“梵”相结合,从而使灵魂得到拯救。并认为虔诚信仰和崇拜大神毗湿奴和他的化身黑天,人才能从世俗的生活中得以解脱。后吠檀多派哲学家曾有多种注释,并译成多种文字流传欧亚各国。对印度近代资产阶级民族解放运动也有一定影响。

四库全书辑永乐大典本书目

四库全书辑永乐大典本书目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此书主要针对其中辑录永乐大典中的部分。

舆地碑记目

舆地碑记目

四卷。宋王象之撰。王象之,金华 (今属浙江省) 人,曾知江宁县。所著《舆地纪胜》二百卷,是一部南宋地理总志,约1227年成书。《舆地碑记目》为其中的四卷,以天下碑刻地志之目,分郡编辑,各注其年月姓氏大略于其下,起临安,迄乾州,均南渡后疆域。其中有些考证颇为精确。如:镇江府丹徒梁太祖文皇神道碑,王氏辨其为梁武帝父;成都府殿柱记,作于汉兴平初年,辨知其非钟会所书;嘉定府移水记,有嘉州二字,辨知其非郭璞所书。台州临海庆恩院、定光院、明智院、明恩院,婺州义乌真如院诸碑,福州鸟石宣威感应王庙碑,题款都写有“会同”字样 (按:会同为契丹年号,938—946),辨知吴越等地曾使用过契丹年号。这些都确有证据。所录金石文字,与其他书互有出入,可供后人考证。此书收入“四库全书”、“丛书集成” 初编。

芸隐横舟稿

芸隐横舟稿

诗别集。南宋人施枢(约1235年前后在世)撰。一卷。枢字知言,号芸隐,又号浮玉,丹徒(今属江苏)人。嘉熙时为浙东转运司幕属,又为越州府僚。工诗,有《芸隐横舟稿》、《芸隐倦游稿》。此集收诗凡百六十八首。其诗多登临山水之篇,体现其豪迈不羁之精神。 亦有酬赠之作,神韵清婉,为江湖派诗人之一。 有《四库全书》本,《南宋群贤小集》本,《两宋名贤小集》本。

萧闲老人明秀集注

萧闲老人明秀集注

金词别集。6卷(原缺卷4—6,仅存3卷)。蔡松年撰,金魏道明注。蔡松年字伯坚,家乡别墅有萧闲堂,遂自号萧闲老人。“明秀”为其别墅一小石山名。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萧闲集》6卷,今已不传。《明秀集注》有石莲庵汇刻《九金人集》本。清人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据金残本《明秀集注》3卷辑词72首钞刻。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又据《中州乐府》补10首,据《阳春白雪》补2首。唐圭璋《全金元词》据《滹南诗话》又补断句2则。金人元好问《中州乐府》谓“百年以来,乐府推伯坚与吴彦高,号‘吴蔡体’。”《金史》亦称蔡松年“文词清丽,尤工乐府”。蔡松年的词,风格接近苏轼豪放中超旷简远的一面,主要抒写“萧闲”淡泊的襟怀。

转女身经

转女身经

一卷,刘宋昙摩蜜多译。佛为无垢光女说转女成男之法。由一法增至十法。兼明女身种种之苦恼。佛住耆阇崛山,有婆罗门,名须达多,妻名净日,怀一女胎,其胎合掌听法,欲有所问。佛放光明,普照大千,令此众会,皆见此女在胎问法。问已,从右胁出,立莲华台,释提桓因奉以天衣璎珞。女报之曰,菩萨有十种衣服璎珞而自庄严,所谓不失菩提心,不忘深心,大慈大悲等。不受此愿求小智之衣,于是东南方净住世界,无垢称王如来,遣衣与之。女着衣已,即具五通,放光动地,礼佛问法。佛为说三十种四法,三万二千天人,发菩提心。次与舍利弗问答名字之义,佛与命名为无垢光,又与舍利弗问答女身之义,次问得离女身之法,佛以增一至十法答之。兼明女身种种苦恼,五百比丘尼发菩提心,愿离女身。七十五居士妇,璎珞供佛,化为宝台,各有佛坐,大众围绕。妇见神变,发菩提心,坚修梵行,即礼佛足,不转女身,誓不起地。佛为说十六法,大地震动,七十五居士亦来,先以善来得度。诸女遂成男子,升空说偈,复劝居士发菩提心。自乃请从弥勒菩萨如法出家。次无垢光劝母发菩提心,自亦发诚实语,转成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