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思勰

贾思勰
  • 姓名:贾思勰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北魏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贾思勰[xié]。生卒年月不可考,北魏时的著名农学家。只知道他大概是山东益都附近人,出生于北魏孝文帝时(5世纪末),曾担任过北魏青州高阳太守(今山东临淄县西北)。贾思勰的名字完全因他所著《齐民要术》才流传下来的。他在离任以后曾经从事农业生产,养过羊,种过地。《齐民要术》书中涉及的地区是黄河中游,包括山西东南、河北中部、河南的黄河以北及山东境内,这些地方他都亲自做过实际考察。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自序中充分表达出他对发展农业生产的理论认识,以及他的农学思想和抱负。贾思勰的农学思想建立在“富国以农”的认识上,他指出“故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国以富强;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侯”。他对管仲、刘恒、仲长统等人的“重农贵粟”的思想和主张以及西汉以来许多地方官吏奖励耕农、兴修水利,进行农业技术革新,提倡节约等政策所取得的成就,都给以热情的赞扬。他赞成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农业收成的好坏不是天的恩赐或惩罚,而是靠人的努力。他提倡改革,反对守旧,在序中列举了秦汉以来许多落后地区由于推广先进技术而改变农业生产面貌的生动事例。如敦煌地区以前并不知道使用耧犁,是皇甫隆(三国魏人,敦煌太守)去了以后,“乃教作耧犁,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桂阳地区历来不知道种桑养蚕,无蚕织桑麻之利。老百姓没有鞋穿,冬天脚冻裂出血。茨充(汉光武时)任桂阳令时,“教民益种桑、柘、养蚕、织履,复令种苎麻。数年之间,大赖其利,衣履温暖”。贾思勰在序中总结写作《齐民要术》的要点有四:“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其中的“歌谣”即指农谚,“老成”即指有经验的老农民。“采捃经传”即指搜集历史上有关农业的文献。贾思勰参阅了古籍150多种,不少古籍在当时还能看到,但后来都散失了。如《氾胜之书》、《相马经》、《四民月令》、《广志》……等,靠贾思勰的摘引,得以部分流传下来。这也是贾思勰的一大贡献。


贾思勰通过实践观察,已经发现了生物既表现遗传又发生变异的现象。他把遗传现象称为“性”或“天性”。比如说粱秫可以晚收,是因为“性不零落”,早收会造成损失;反之荏蓼则要一熟就收,因为“性易凋零”,迟收获种子都掉光了。他最早发现作物异地种植会发生变异。比如山西并州的大蒜种来自河南朝歌,种一年,蒜瓣就变小了。可是并州的芜菁也是从别处买来,种一年,芜菁的块根都变大了。又如山东的谷子品种拿到山西壶关上党种植,都只会徒长,不会开花结实等等。他把这种变异现象归之于环境条件的改变,虽未能深入,却完全是正确的。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自宋代刊刻以后,不仅流行国内,也早传到日本,现在则传向世界。世界农业史学术界对贾氏著作都给以高度评价,日本学者曾倡议将研究《齐民要术》的学问称为“贾学”。

猜你喜欢的书

世界征服者史

世界征服者史

记载十三至十四世纪蒙古族历史的著作。波斯史学家志费尼撰。志费尼出身于波斯贵族家庭,其祖父为花剌子模大臣,父投效蒙古,得到信任。他本人曾任蒙古阿姆河行省长官阿儿浑的书记,数次随阿儿浑赴蒙古朝见大汗。此书是作者于1252—1253在哈喇和林时开始写作的,终止于十三世纪六十年代初,其中部分章节未能写完。全书分三卷:第一卷记述蒙古国前三汗即成吉思汗、窝阔台汗、贵由汗的历史,还涉及了畏兀儿人的历史;第二卷实为中亚和波斯史,包括花剌子模的兴亡、哈喇契丹诸汗以及该地蒙古统治者(成帖木儿、阔里吉思、阿儿浑等);第三卷为拖雷、蒙哥、旭烈兀等人的事迹,以及亦思马因派王朝兴衰史。此书被公认为是十三世纪上半期蒙古和中亚、西亚历史最具权威性的著作。该书最早的抄本为巴黎图书馆收藏的1290年抄本。1912—1937年,伊朗学者卡兹维尼 (M. M. Qazwi ni)以1290年抄本为底本,参照多种波斯文抄本,出版了波斯文集校本三册。1958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出版了英国学者约翰·安德鲁波义耳(J.A.Boyle)的英译本,并加了大量注释。1980年5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何高济根据英译本翻译的中文本。

交错的场景

交错的场景

中篇小说。作者松本清张。「我永远都不会消失,永远不会,即使死了也不会。」
一切死亡必有冗长的回音,一切记忆不会随时间归零。那些曾经再也寻不回的真相,那些枉死者的憾恨,从未随死亡消散。凶手保有不可破的不在场证明,狂妄以为可以驾驭事实真相,反而为自己制造出不可逃脱的巨大陷阱。一场跨越生死界限的追捕,就此将燃尽的生命之火再度燃起!本该永远长眠的人,以另一种形式演绎生命的回响,决意让隐藏在幕后的凶手无所遁形……悬疑宗师松本清张,用波谲云诡的笔法架设跨越生死界限的交错场景,以冷静而细腻的文字直抵人性黑暗,激起读者刻骨铭心的内心共振。

类说

类说

《类说》60卷,宋曾慥编纂。一书专门录汉魏以来笔记小说,每书摘抄数条至数十条不等,体例略仿唐马总《意林》。今书引录的书籍种数,《直斋书录解题》称凡260余种,据今本统计,只有223种。《类说》引书虽然均系节录,但对原文不予改动,因此本书具有相当高的文献价值。作者在南宋初年所能看到的许多书,今已亡佚不存,《类说》只保存了它们的部分佚文,弥足珍贵。此书还具有很高的辑佚校勘价值,南宋以前保存至今的笔记小说,许多书的内容都有所散逸,文字的衍夺讹窜不可胜计,后世校勘辑补这些古籍时,常需求助于此书。明清以来,有些学者将《类说》视为丛书之祖,这种看法不尽妥当。一般来说,丛书应该是若干部完整著作的汇录,而《类说》和与其同时出现的朱胜非《绀珠集》,以及陶宗仪的《说郛》等书,都是节抄诸家著作而汇录成书,这类著作很容易和丛书界限不清,它们已具有丛书的雏形,但尚不能称为丛书,《四库全书总目》把《类说》归入杂家类,较为恰当。《中国丛书综录》将《说郛》著录在内,但对《类说》、《绀珠集》性质完全相同的著作却摒弃不录,可见丛书的概念亦属不清。至于前人有将《类说》视为类书的,更是事出无由,因为该书不以类分,与类书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珊瑚木难

珊瑚木难

八卷。明代朱存理撰。据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记载:“存理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忘学问,人有异书,必从访求,以必得为志。所纂集凡数百卷。既老不厌。坐贫无以自资,其书旋亦散去。又据《江南通志》记载:“元季明初,中吴南园何氏、笠泽虞氏、庐山陈氏书籍金石之富,甲于海内。继其后者,存理其尤也。”此书悉载朱存理所见字画题跋,其卷中诗文世所罕睹者,亦皆有附录。前有文征明、文嘉、王稚登、王腾程四人名氏,可见出于四家收藏者为多。此四人皆是鉴赏名家,故所藏者并多名迹。存理又工于考证,凡所题品,具有根据,与真赝糅杂者不同。但其书从无刊本,转相传写,伪脱颇多。此书主要版本有雍正六年 (1728) 年氏刊本、《适园丛书》本等。

屋顶下

屋顶下

短篇小说。王鲁彦著。《屋顶下》描写本德婆婆与儿媳之间为如何持家而发生的矛盾冲突。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全一卷。译者不详。略称鼓音声王经、鼓音声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内容叙述佛陀在瞻波大城为诸比丘说西方极乐世界及阿弥陀佛之功德庄严,并说阿弥陀佛之国名为清泰,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为无垢称,智慧弟子名为贤光;次说受持读诵鼓音声王大陀罗尼,十日十夜六时专念,十日之中必得见彼阿弥陀佛。此经以载有阿弥陀佛之父母而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