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书
-
永类钤方
《作者:李仲南》方书。元李仲南撰,孙允贤校。二十二卷,卷首一卷。约五十万字。仲南,碧山人。有感于时医弃伤寒书而不读,专攻杂病之方以出奇。故搜辑古今方书,于至顺二年 (1331) 成此书。初名锡类,后易名永类,以其书成于亲殁之后,啣哀茹痛,志其永感,故名。合伤寒、杂病为一门,本之医经,伤寒有法,杂病有方。伤寒属外因,杂病通三因,而以风、寒、暑、湿四中、四伤居其前,并分脉、病、因、证、治五个方面加以论述。卷一,有诊候六脉入式图,选奇脉诀撮要,中风、中寒、中暑、中湿钤图方论,伤风、伤寒、伤暑、伤湿钤图方论及三阴三阳六经伤寒证治等内容。卷二至卷七,以内、外科病症为主,伤寒居前,杂病居后,相互对应,别具风格。卷八,南阳活人书伤寒集要方。卷九、卷十,和剂局方杂病集要方。卷十一至卷十四,诸名医杂病集验方。引用 《济生方》《太平圣惠方》、《三因方》 等十二部方书之方。卷十五至卷十九,为妇科病方。包括经、带、胎、产多种病方。卷二十至卷二十一,为儿科。包括痘疹、急慢惊风等多种病症之辨证、治则、方剂。卷二十二,为风损伤折。全书搜罗甚广,包括临床各科病症,每病先简述概念、证候、治则,继以脉、病、因、证、治顺序论述,一目了然。书中保存许多失传之方,对后世有较深影响。对中医文献整理及临床运用,均有很高参考价值。有至顺二年刊本,一九八三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据元刻本影印本。卷十七至卷十九原缺,据明柴木斋重校本补入。
-
摄生众妙方
《作者:张时彻》十一卷。明张时彻 (1500—1577)撰。张时彻字维静,号东沙,鄞县 (今属浙江宁波)人。嘉靖二年 (1523)进士,历任江西按察副使督学政、兵部右侍郎、南京兵部尚书等职。著有《急救良方》等书。此书成于嘉靖二十九年 (1550),为张氏多年采录收集之药方。全书十二万字。内容包括内、外、妇、儿等各科,共分四十七门。卷一为通治诸病、危病门;卷二为补养门;卷三为诸风门;卷四为伤寒感冒、暑、湿、热、诸血、症、疫瘅门; 卷五为霍乱、痢疾、脾胃肚腹门,卷六积滞、痞满、鼓胀、水肿、痰嗽、癫痫、哮喘门;卷七淋浊、遗精、大小便不通、痔漏、黄疽、胁痛、腰痛、心气、肺、疝气、脚气、头痛、须发门;卷八为诸疮门;卷九为眼目、耳、鼻、口疮、齿牙、咽喉、体气、折损、诸蛊门;卷十为妇人、小儿门;卷十一为子嗣门。每门选集有效成方,各方先列主证,次为药物、剂量、服法。标目繁碎。张氏于自序中称“每见愈病之方,辄录而藏之。”故此书内容不尽完备,编次亦不尽系统,间有迷信之说。此书于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有隆庆三年 (1569) 重刻本、1934年印本。
-
李氏医鉴
《作者:李文来》又名 《医鉴》。方书。清李文来辑,王世宠参订。十卷。文来字昌期,婺源(今属江西)人。夙体羸弱,乃博极医书,认为《医方集解》、《本草备要》 二书通俗易懂,颇为医者所重,故将二书重新分类编撰并经汪昂鉴定,成是书于康熙三十五年 (1696)。卷一至卷七,将疾病自首至足,由内及外,分为头、目、鼻、脾胃、饮食等五十余类; 卷八,分妇科、儿科、外科、解毒、急救类; 卷九、卷十,除有消导、收涩等类外,尚有用药加减、病后调理、治法提纲、论制方和剂、治疗大法等内容。每类下分列子目,先论治法、方药,次载方剂,方后释药。门类齐全,纲目清晰,方论兼备,言简意赅。对汪氏学术思想有所发挥,可供临症参考。有康熙三十五年刊本。后又参阅诸医籍,补入杂证及伤寒未备者,撰成《李氏医鉴续补》。
-
覆载万安方
《作者:梶原性全》方书。62卷。日本梶原性全撰辑,成书于(日)延享二年(1745年)。作者据《伤寒论》、《千金方》、《太平圣惠方》、《本事方》、《是斋百一选方》、《幼幼新书》等200余部方书,分类汇集汉魏唐宋历代经验医方及自试效方数千首。全书共分中风、伤寒、中暑、诸疟、霍乱、心痛、膈气、虚劳、痰饮、水肿等36门。每门又详分子目,如中风析为五脏中风、通药诸方、中风发热、热毒风、急风、卒中风、风癔、口噤、风等50余类。全书计分600余类,按类集方。每门先述病源,每类皆有论说,次以诸方证治。录方宏富,选择精审,剖理详析,颇切实用。现存日本天保三年(1832年)抄本(缺卷8下及卷18)。1987年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据以影印。
-
程氏易简方论
《作者:程履新》综合类著作。清程履新撰。六卷。履新字德基,休宁(今属安徽)人。从师于名医李士材,医术颇精,积三十余年之经验,辑录寻常易识之症,和平稳妥之方,参以前贤之论,逐证分疏,逐方注解。取“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之意名书。刊于康熙二十二年 (1683)。卷一,论述古医书,内经治则,用药机要等。卷二至卷四,论述神气精血、先后天根本及补益、理气、脾胃等以内科为主之病证。卷五,以外因为主,风、寒、暑、湿、燥、火各立一门。卷六,为女科、幼科、外科。全书以内科杂病方论为主,兼有外、妇、儿、五官科病证。针灸、伤寒、痘疹等不载。有论有方,以方为主。每证列病因、病机、总论、方剂、主治、方义、加减法及验案。其论以《内经》为主,参以《医宗必读》、《颐生微论》等书,剖析透彻,易于理解,并仿薛立斋之意,附载单方及外治法。可供临床参考。有康熙三十二年刻本,道光二十四年(1844)平江石韫玉重校梓行本。
-
村居救急方
《作者:魏祖清》也名《村居急救方》。方书。清魏祖清辑。七卷。祖清字东澜,号九峰,丹阳(今安徽当涂)人。世业医,精岐黄之术,所制膏丹,名闻京师。著有《千金方翼注》、《卫生编》、《树蕙编》等。因其方主要为便于村乡居户急救之用,故名。成书于雍正八年(1730),约三万字。卷一外感门,卷二内伤门,卷三杂症门,卷四妇人科,卷五幼科,卷六外科症,卷七救五绝。附余录检方:种子方、避难全婴法、煮豆救饥方、生产神效仙方、开玉门仙方等,为后人所补入。包括内、外、妇、儿、救急各科病症。共收方约四百七十首。以收录民间简便验方为主。如用大麦芽治乳胀不回;马齿苋烧灰敷小儿脐疮等。利于临症救急之用,可供临床参考。有《三三医书》本。
-
汤头歌诀白话解
《作者:汪昂》清·汪昂撰。系普及性医方书。成书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汪氏认为前人方论,卷帙稍繁,不便携带和记忆,所以将常用方编成歌诀。明清时方剂歌诀一类医书很多,而以汪氏所撰最为盛行,其特点是粗分门类,便于检索;且“歌不限方,方不限句,药味药引,俱令周明,病症治法,略为兼括。或一方而连成多方,方多而歌省,并示古人用药触类旁通之妙,便于取裁”。全书有歌200首,方20门,成为后世常用习医入门书之一。1923年严苍山又增辑100多方剂作为续集,与汪氏所撰合为《汤头歌诀正续集》。由于该书在内容及组织等方面尚有不足之处,所以建国以后又出现了多种经修订的 《汤头歌诀》,如 《汤头歌诀白话解》、《汤头歌诀详解》等,较汪氏旧本更切实用。
-
长沙方歌括白话解
《作者:陈修园》方书。清陈念祖(约1753—1823)撰。六卷。念祖字修园,长乐(今属福建)人。医学世家,曾从学泉州名医蔡茗庄。乾隆五十七年(1792) 举人,官至直隶省威县知县,曾到保阳、高阳等地从事救灾,亲施方药。晚年归里,讲学于长乐县,弟子甚众。陈氏博览医书,于《伤寒论》研究尤有造诣,学验宏富,著述甚丰。有《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等。所著简明扼要,切于实用。流传甚广。是书撰于嘉庆八年(1803),因张仲景曾为长沙太守,故命《伤寒论》方为“长沙方”。书中将《伤寒论》方的主治,药物剂量、煮服方法、及有关辨证施治等内容,以歌诀形式加以表达,并由其长子陈蔚另写方注。对医学知识普及有所贡献。有光绪二十九年(1903)湖南益元书局刻本。
猜你喜欢的书
台湾游记
本书(一册九六面五七、六○○字)为一集刊,共收游记与日记各两种,合题曰「台湾游记」。一为池志徵撰「全台游记」,係录自「惜砚楼丛刊」。作者浙江人,清光绪十七年冬来台游幕,迄二十年中日之役起,始仓皇内渡。三载之间,足迹几历全台;遂就其当时之日记删削而成「全台游记」一卷。二为吴德功撰「观光日记」,係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之抄本。作者里居、略历,见第四五种「实施两案纪略」篇。日据台湾初期,日人思以懹柔之法笼络知识分子,于清光绪二十六年(日明治三十三年)春举行「扬文会」,而作者即为应召参加斯会之一员。乃于是年三月八日自其家乡彰化起程赴会,至三十一日返还。所记即在此二十四日中之开会、与宴、参观、游览等活动。三为施景琛撰「鲲瀛日记」,係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之铅印本。作者福建长乐人,民国元年二月奉檄渡渡台调查实业。在台十八日,连同往返将及一月;所记即此一月间之行程与考察之所得。后附诗二十九首,多为与人交往酬酢之作。四为张遵旭撰「台湾游记」,係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之油印本。作者直隶南皮人,民国五年四月以福建省长所派代表名义参观「台湾劝业会」并作游览。所记则为「劝业会」之内容及访台十八日间之经过。
茶经
我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唐代陆羽撰。书中的内容分为10门,曰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其中,“一之源”指出茶原产于我国南方,对茶树的生态环境、特性和选种进行了论述;“二之具”,叙述采茶所用的器 具;“三之造”,记述茶叶的加工过程与方法;“八之出”,记各种茶的产地。这些都属于农学的范围,书中对茶的烹煮饮用方法及茶具,甚至有关饮茶的轶事都作了介绍,虽嫌简略,但较全面和系统。《新唐书·陆羽传》说《茶经》“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此书流传很广,有多种刻本,甚至在日本也有刻本,明代以来的多种丛书都收录此书。陆羽《茶经》开风气之先,有人誉陆羽为“茶神”,此后茶书不断出现,约有100多种。
名医论方
中医,方书。汲取了成无己,吴谦,唐宗海,柯琴等宋元明清名医,对于古代名方的论述。分二十六类。一、和解少阳。二、调和肝脾。三、调和肠胃,四、截疟,五、辛温解表剂等等,对于中医医方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太上玄司灭罪紫府消灾法忏
太上玄司灭罪紫府消灾法忏,不题撰人。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内载一百五十位天尊名号。世人上香祝启三清上圣等众神,至心归命一百五十位天尊及四大真人,躬身忏谢,祈求诸神「校罪玄司之日,罪逐冰消;行灾紫府之时,灾随雾扫」。故名「玄司灭罪紫府消灾法忏」。
诸真歌颂
辑众经歌颂。以出自 《真诰》者为多,其余亦大多出自六朝道经。疑辑于隋、唐。歌颂内容为描述仙境及劝人修仙等。
经话
二卷。廖平撰。《经话》一书是廖平研治经学的杂记,大抵泛论诸经,逐一订证各家得失。廖平把治儒家经学比作释家道家之入门,皆有戒律。指出习儒之士,解经恣意发挥,使后学者无所信守。要探索儒经精深微妙之旨,须先立章教;首戒不得本源,专门沿袭支派;二戒以古乱今,不分家法;三戒自恃才辨,以敏捷的口才强词夺理;四戒支杂衍说,游荡无根。以上四个方面,就是才能高超、学识广博的人,也是十分忌讳的。那么中贤以下的人,其弊可陈:不守古训,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如何邵公(休)之误用董(仲舒)说,刘申受(逢禄)又抄袭何注;或不识深奥的义理,却依傍门户;或违背传注,好作新解,株守陈言,牵强附会;或不通音训,罔识古义。廖平对世所袭用的流弊略加敷陈,并以此为依据穷源究委,凡各经篇目的真伪,注疏得失,及其微言大义,训诂典制,一一加以考证。上溯孔子订六经之真伪,下论历代儒者说经之是非,可谓博大精深,融会贯通。体现了廖平研治经学的创造精神。有尊经书局光绪二十三年(1897)刊刻本、《六译馆丛书》本。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