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书

  • 良朋汇集经验神方

    良朋汇集经验神方

    《作者:孙伟 又名《良朋汇集》、《汇集经验良方》。方书。清孙伟撰。五卷。伟字望林,幼因家贫,留心方术,行医五十年,将所积方集成二卷,曰《经验藏书》。后又得奇方若干,多有效验,乃辑成此书。全书约十四万字。因书中载方,皆为同友经验手藏,经汇集而成,故名。以金、木、水、火、土分为五集。卷一金集,分中风、伤寒、中寒等二十一门; 卷二木集,分痞满、蛊胀、积聚等二十七门; 卷三水集,分养生、头痛、眼目等四十五门; 卷四火集,为妇人科,分妊娠、难产、白带等二十八门; 卷五土集,包括外科、急救、伤科、虫兽伤等病症,分三十二门。凡百三十二门,载方约一千六百余首。门类齐全,包括临床各科病症。不言脉理,以搜辑验方为主,方多效验,便于读者临症选取。可供临床参考。另有四卷、六卷、十卷本。有康熙五十年 (1711) 刊本。

  • 潜斋简效方

    潜斋简效方

    《作者:王士雄方书。清王士雄撰。一卷。士雄有《温热经纬》已著录。是书以魏之琇《续名医类案》中单方及自采简效诸方于咸丰元年(1851)合编成书,约二万余字。取方皆简易有效,故名。包括头风、面皱、肺痈、痰哮、妇女诸病、小儿诸病等四十六种疾病之单、验方百余首。药物易得,方法简便实用。后附潘志裘之《救急良方》。有中暑、溺死、冻死、中风不省人事等五十八种病证的救急方法。有咸丰元年重庆堂刊《三家医话》本,《潜斋医学丛书十四种》本。

  • 四科简效方

    四科简效方

    《作者:王士雄方书。清王士雄撰。四卷。士雄有《温热经纬》 已著录。王氏据三十年之经验,将所见闻及已验证之方,编辑成书。按甲、乙、丙、丁之序,分为内科、外科、女科、幼科四科。其药廉、方简、效佳,故名。成书于咸丰四年(1854),约三万九千字。但未及刊行。光绪十一年(1885),会稽(今浙江绍兴)徐树兰取王氏手校本付梓。甲集,内科。有头风、臂痛、脱肛等三百一十九种病证。乙集,外科。有头疮、肩疽、便痈等一百五十四种病证。丙集,女科。有胎漏、无乳、阴冷等八十一种病证。丁集,幼科。有初生、痘疹等五十八种病证。共有六百一十余种病证。每集皆先列通治,以述各科一般病证治法。内、外科又分上、中、下三部,以便按证检方。其中,外科又将跌打、金刃、汤火、人物诸伤附于后。女科则分胎前、临产、产后、乳病、癥瘕、隐疾诸证。幼科详述痘疹诸证。选方多为平易之品,分类详尽,条分缕析,便于检阅,可供临症参考。有光绪十一年越州徐氏校刊本,《潜斋医学丛书十四种》本。

  • 校订愿体医话良方

    校订愿体医话良方

    《作者:王士雄扬州史典搢臣著, 仁和俞世贵桂庭参补, 甥王士雄孟英 校订。医话。一卷。典字搢臣,扬州(今属江苏)人。此书经王孟英舅父俞世贵参补,于道光十二年(1838)刊行。首载医话十二则,杂说医药及养生等心得随笔,内容简略。次载解诸服毒、诸物鲠、吞五金,并救缢死、刎、溺、冻,压、吓等诸死伤之各种急救法,及咽喉急证、牙疳、霍乱急证、痈疽等二十多种急症的简易疗法。所载急救法除内服方药外、亦有敷、洗、涂、贴、薰、温、灸、刺等多种外治法,多为验方,方药简便易得,便于救急应用。俞氏除逐条补充或评议外,对急救方药亦有较多增补。有《潜斋医学丛书十四种》本,咸丰元年(1851)重庆堂刻《三家医话》本。

  • 种杏仙方

    种杏仙方

    《作者:龚廷贤 方书。4卷。明龚廷贤(云林) 辑。刊于万历九年 (1581年)。汇辑各科单验方,按病证分为中风、中湿、脾胃、伤食、痰火、咳嗽等90门。每门首为七言歌诀四句,略述每病辨证、治疗要领。卷末附“经验秘方”,详介桃源龟龄延寿丹、紫霞丹等的配制和使用。现存初刻本、其他明刻本及日刻本等。

  • 本草单方

    本草单方

    《作者:缪希雍明缪希雍撰。十九卷。希雍有《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已著录。缪氏著述颇丰,多行于世,唯此不轻易示人。谢世十余载后,由康文初与庄敛之搜讨诠次,分门别类,历二年而成书于崇祯六年(1633)。分内、外、妇、儿及杂病五科。卷中以病症为目,归纳诸方。伤寒方因有仲景《伤寒论》可稽,故不录; 药品价昂难求及药性峻烈者不收; 方中品味多者,虽效著,但难于制得者亦不载。卷一至卷九,为内科病证。载有卒中暴厥、疟疾、痰饮、反胃、胸痛、黄疸等八十九类病证。卷十至卷十一,为五官科病证。载有眼目、耳、鼻、口等十五类病证。卷十二至卷十三,为妇科病证。载有调经、经闭、产难等二十类病证。卷十四至卷十五,为儿科病证。载有初生、疳、滞颐等二十八类病证。卷十六至卷十八,为外科病证。载有痈疽、疔疮、手足皲裂、金疮等四十五类病证。卷十九,杂病。分奇病、服食、杂治、解中诸毒等七类病证。凡二百零四类。门类齐全,载方多,纲目清晰,易于查寻。其方以单方为主,药简易得、运用方便。尤可为基层医生临症参考。有崇祯六年刊本。

  • 经验良方全集

    经验良方全集

    《作者:姚俊方书。清姚俊撰。四卷。俊号菊吾主人,泾阳 (今属陕西) 人。谓药良组方才能有效,而方良须医术高明才能见功。故留心医学,仿陆成本《经验良方》之义,广搜博采历经验证之良方。同治元年(1862),蜀中时疫流行,撰者与当地名医探索古方妙义,并取验之辄效者,汇编成帙。分内、外两科,并附痘疹。刊于同治二年。卷一,有保养、补益、急治、伤寒等十六类。卷二,有咳嗽、吐血、痰症等二十三类及厥、癖等十七种病症之汇考,男妇痧症等十六类。卷三,有外科枢要,疔毒、痈疽等十类及艾灸等。卷四,痘疹易知。论述痘疹因证,并附治疗方剂,后附药性。全书共分八十余类,载方二千余首,包括各科病症验方。用法简便,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同治四年惠谦堂刊本。

  • 医方拾锦

    医方拾锦

    《作者:田绵淮清代田绵淮撰,方书,成书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不分卷。分头、面、耳、目、口、齿、鼻、声音、周身、茶酒、杂方、足、救饥、诸伤、诸虫伤、辟虫、污衣十七部,汇收验方二百五十三首。选方偏重头面部疾患,多为简便验方。

  • 益世经验良方

    益世经验良方

    《作者:盛景云又名《益世简便良方》。方书。清盛景云辑。一卷。景云字非龙。虑荒僻之处不得医与药,乃从《本草纲目》 中选录简便常用之方,并博采古人屡经验证之方,汇为一帙。刊于嘉庆八年 (1803)。首载治上焦病方。分脑漏、头风痛、目疾等十类; 次载治中焦病方。分失心疯疾、一切心痛、肺痈等六类。再次为治下焦病方。分赤白痢疾、大便下血等五类。另有女科、妇人难产等六类; 儿科,小儿惊风、小儿夜啼等三类及杂症,包括一切疮毒、汤火烧伤等十八类。共分四十八类,载方二百六十余首。附《达生编》 摘要十则及产科方药。选方简练,药物易求。不必远访名医,无需多费钱财,实为简便之验方书。可供家中备用或临时急救之用。有嘉庆八年 (1803) 延庆堂刊本。

  • 应急良方

    应急良方

    《作者:胡文焕明代胡文焕撰,方书,该书主要收集了居家应急药方,分为通用、妇人、小儿三门,共收录了173则药方,其中多为单方偏方,所用药品多为平常生活中可及之物。《应急良方》作为其医学著作之一,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医疗知识与实践经验。

  • 吴氏医方汇编

    吴氏医方汇编

    《作者:吴杖仙方书。1卷。清吴杞 (杖仙)辑。乾隆九年(1744年)成书。吴氏汇录历代治疗疮疡良方。首为总论,收十二经络部位歌、十二经络引经药歌、十二经所属五行歌、五善、七恶、收功万全歌、秘传口诀、饮食戒忌、阴证收口论、视证要诀等。以下分百会疽、顶门痈、额疽、鬓疽等82症录方。又按托里、清解、发散、攻里、补养、通用分类,汇录疮疡用方,并述治疗疮疡器械、淋洗法、针法及外敷通用方等。现存乾隆九年 (1744年)稿本。

  • 临证一得方

    临证一得方

    《作者:朱费元外科类中医文献,清代朱费元编著。约成书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全书按部位分类,详述外科疾病病因病机、症状、治疗。卷一论述发于头面部的疾病;卷二论述发于咽喉颈项部疾病;卷三论述发于上下身及内痈病症;卷四论述发于手足、无定处的疾病。书末附《疡医探源论》、《读<疡医探源记>》、《论疔疮对口发背治法》及《外科应用经验要方》。《外科应用经验要方》载膏、散、丹、丸诸方三十四首。

  • 温隐居海上仙方

    温隐居海上仙方

    《作者:温大明方书。2卷。明胡文焕 (德甫) 辑刊。分前后两集。前集1卷南宋医家温大明著。撰于1216年,原书名《隐居助道方服药须知》,将五世家传名方及行医四十余年所得效验丸散及古今名医诸方集一册。计诗七十七首,附以注说。明熊宗立重编后更名《温隐居方备急海上仙方》。后集1卷系旧题孙思邈撰 《孙真人海上方》。现存明刊本。

  • 叶氏录验方

    叶氏录验方

    《作者:叶大廉方书。3卷。南宋叶大廉撰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此书汇集叶氏先世所传及平时常用效验方。分为诸风、伤寒、气、补益、痼冷、积热、痰饮、咳嗽、泄痢、妇人、小儿、杂病、眼目、咽喉口齿、疮肿伤折、汤方、香谱、备急方凡17门,录灵宝丹、万金丹、万金散、梦仙备成丹、透骨散、心安丹等580方。方多为丸散剂。每方记传方人及主治、药物、分量、制法、用法等。所收治伤寒神捷解肌汤、补心气七宝丹,皆有佳效。本书于南宋时,“江淮间人,多信用之”。现存日本文政六年(1823年)皮纸抄本。

  • 外科经验方

    外科经验方

    《作者:薛己方书。明薛己撰。一卷。己另有《内科摘要》已著录。本书载有治疗肿疡、溃疡、疔疮、乳痈、瘰疬、咽喉口齿、下疳、痔疮、便痈、悬痈、臁疮、汤火伤、破伤风、小儿丹毒等十三种外科病症之方,共载方七十首。以病症为目,下选方剂,清晰明了,易于查寻。间有述及致病机理及治法。其方多为临床常用者,可供参考。有《薛氏医案》刊本。

  • 鸡鸣录

    鸡鸣录

    《作者:王士雄方书。清王孟英(署海昌野云氏)辑于咸丰二年(1852年)。分女科、儿科、养生、虚劳等17门,每门分列诸症,按症汇辑医方。方多简便,如用生南瓜蒂研烂绢包塞鼻孔治疗黄疸,车前子研末服治暴泻不止。所附汪谢城按语,或补充方治,或阐发医理。原书有下卷,录尤氏治例、杨氏咽喉18证、蓬窗录验方,已佚。现存《珍本医书集成》本及单行本。

  • 春脚集

    春脚集

    《作者:孟文瑞方书。清孟文瑞辑。四卷。文瑞字荇州,泃阳(今属河北)人。嗜岐黄之术,每遇良方必录而藏之,或家传,或旁搜博采,剂之大小不一,分量轻重不等,但必求其验。历三十余年,按人身不同部位所患病症分类编成此书,其不足者,以谢五堂所藏之《回生集》、《经验集》之方补之。全书约三万余字。成书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取“爱民恤物”者为“有脚阳春”之典,故名。卷一至卷三,分为头、目、咽喉、舌、牙齿等十七部,分列治疗该部疾患之方。卷四,分内、妇、幼、外科随录四部分。共载方约四百八十余首。每部下皆有论述,阐明其生理、病理,言简意赅。次选方剂,其方大多简要,药物易得,切实可用。少则一、二味,多则数十味。纲目清楚,查阅方便,为救急便用之书。可供临症参考。有道光二十六年潞河谢金声刊本,光绪十六年(1890)善成堂刊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 疑难急症简方

    疑难急症简方

    《作者:罗越峰方书。清罗越峰辑。四卷。越峰,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幼承家训,素谙岐黄,学有渊源,行医历四十年。有感于疑难病症易为俗医所误,危急症不及延医,穷乡僻壤医药皆不易寻,乃广为搜辑各种急症简易之方。历十余年,将所得之方分别门类,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编辑成书。全书约十二万字。卷一为癫狗恶狗咬伤、毒蛇恶虫咬伤、食毒五伤等九类;卷二为胎、产、崩漏、吐血等二十四类; 卷三为中风、中气、泄泻、五淋等三十类;卷四为痘瘄、外科、杂症等七类。凡七十类。包括临床各科病症。所选方剂皆注明出处,方简实用,多系一、二味药物组成,药品易得,便于急救。卷四中药辨真假损益,论述有关药物辨别真伪法,对正确运用药物有一定帮助。可供临症参考。有光绪二十二年刊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

    《作者:李翰卿《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乃李翰卿先生遗著。现有1959年油印本(韩五辉原藏)和1960年手稿本存世.1959年1月的油印本书名为《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其编排体例为:前言;其113方谨依《伤寒论》原书之序,未作分类编排:细目有方义、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主治经验摘要、主症、禁忌症、应参考的方剂等9项。论述简明醒神。<br/><br />

  • 串雅补

    串雅补

    《作者:鲁照成书于1825年。清代鲁照撰。上海扫叶山房1919年石印本。是一种关于串医(走方医)的验方汇编,共5卷,按照串医的旧例,分为一顶(发汗、烧丹)、二串(攻下、毒药)、三抵(偏药、制药、制假药)、四色(拔牙、点痣,熨烙、火罐),另附多种效方成药,补赵学敏之未收者。该书的炮制方法多数来自民间,方法较为独特。尤其对毒剧药番木鳖、木鳖子、白信、斑蝥等的炮制非常讲究。如番木鳖有:“刷去毛”、“泉水浸胀刮去毛”、“油炸”、油炸后“以纸压去油”、“掘向阳山上黄土斤余筛细,随掘随用,不可经宿,拌木鳖入锅炒燥,勿使焦黑,摊地去火毒,用筛格出即为细末,收贮严密,随症施用”、“麻油炸黄色”、“炸松黄色不令焦黑”等。川木鳖有九制法:第一次用川芎、白芷制;第二次用银花、柴胡制;第三次用甘草、青盐制;第四次用南星、半夏制;第五次用川牛膝制;第六次用杜仲制;第七次用木瓜制;第八次用干姜制;第九次用天花粉制。信石用豆腐煮、信石用绿豆煮,马齿苋汁煮川倍子均出于该书。离骨散中的炮制方法也较特殊,取活大鲫鱼一条,去肠入白玉簪花根、皮硝,缝好,大碗盖令出白霜,扫下收贮,遇患牙,点少许牙根即落。

猜你喜欢的书

湖山类稿

湖山类稿

诗词别集。一作《增订湖山类稿》。五卷。宋汪元量撰。《湖山类稿》乃元量自编,其名亦自定。宋、元之际,有刘辰翁选本,所收作品止于汪南归之初。中华书局影印《永乐大典》所引汪氏诗,皆出《湖山类稿》,其中有入蜀诗,说明《湖山类稿》乃其全部诗作结集。与《永乐大典》修纂同时,明抄本《诗渊》的编辑者在书中大量引录元量作品,仅现存《诗渊》残本,即有诗二百多首、词三十首,皆题《宋汪元量水霎诗》。说明其时元量诗集以两种版本流行。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著录《湖山类稿》十三卷,其时或尚存。今此本与《诗渊》所引之《水霎诗》皆已早佚。今存刘辰翁选本《湖山类稿》五卷,前四卷收诗二百零三首,卷五为词,凡二十八首。另有《水雲集》,收诗二百四十六首,除去与《湖山类稿》重复的篇目,为一百七十七首;收词一首。二者通行本,为清鲍廷博刻本。又有清汪森藏抄本《湖山类稿》、《湖山外稿》。汪本前者多刘辰翁批点十二条,胜鲍本;后者即鲍本之《水雲集》,所不同者,后者已去其重复篇目。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增订湖山类稿》,在上述二本的基础上,新自《诗渊》、影印《永乐大典》等书辑得诗九十九首、词二十三首,溶于以上二本中,按时代先后,分别诗、词编次。五卷,前四卷为诗,第五卷为词。这是目前收录汪氏作品最为完备的本子。

同文算指

同文算指

十卷。由明代在华耶稣会士利玛窦和李之藻合作编译。成书于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613),第二年刊行。此书主要依据克拉维斯《实用算术概论》和明程大位的《算法统宗》编译而成,汇中西算术于一编。此书介绍了西方的算术知识,引进比我国固有的“筹算”和“珠算”更为便捷的西洋笔算法。还介绍了中国古代传统数学所缺少的象“以减试加”、“以除试乘”等“验算”方法。它在我国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周易参同契注

周易参同契注

周易参同契(储华谷),宋人储华谷注。约成书于北宋末南宋初。三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书分《参同契》为四十章,加以注解。注文较为简明,大抵以乾坤为鼎室,以日月为运用,以六十四卦爻象解释炼丹火候升降,其说与张伯端内丹学理论相近,行文明白晓畅。

太上大道玉清经

太上大道玉清经

太上大道玉清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上清三真旨要玉诀》、《无上秘要》等书已引述此经。今《正统道藏》本十卷,收入正一部。另有敦煌唐抄本残卷五件。此经乃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及玉清天诸仙真讲说,分为二十品。全书敷演道教义理及科戒道法。书中宣称「元气」为大道生化之本,服气为道法至极。认为「大道元乎虚朴,虚朴散为元气」;「大道无名,元气无形」。天地万象皆为元气所生,得元气则存,失之则亡。元气又分为清浊二气,「服清气者活人,御浊气者杀人」。故经文提出「服日晨气」之法。其法「朝餐紫华,夕味黄蘖」,服食日中清气,使流入「双阙」,令不驰散。据称此道法是「后圣之户牖,学真之枢机」, 亦为一切万有之生根。书中又详载科戒仪式,伏魔法印,宣扬因果报应思想。旨在劝人行善出恶,奉道守戒,济度群生。

双龙传

双龙传

此剧由真假皇帝拉开整个剧情,明朝后期,皇帝数十年未临朝,宦官当道,朝廷党争,民不聊生。在御医告知皇帝病危期间,乞丐何天养被宦官抓进宫充当假皇帝,以达到其篡权目的。一个真皇帝整天不理朝政,成天和妃子们饮酒作乐,一次在和妃子行房事的时候被民间白莲教的刺客行刺,行刺没能成功皇帝因为受到惊吓而昏迷不醒。

满清兴亡史

满清兴亡史

长白山之支峰曰布库哩山,通古斯族人居其麓焉。当南宋时,女真为蒙古所灭,通古斯族人势力之衰,几二三百年。有女曰佛库伦者,系出女真,不夫而孕,产一男。既长,佛库伦将他去,命是男以爱新觉罗为姓,名曰布库哩雍顺,置之小舫中,令顺流而下。至河步,是男乃登岸端坐。其地有三姓,方构衅。或汲于河,见而问之,诡以我乃天女所生,来定汝乱对。汲者趋告众,众惊异,遂迎舁至家,决议息争。推是男为部长,以女百哩妻之。于是布库哩雍顺居鸭绿江源,长白山东,鄂谟辉之野鄂多里城。由女真变音而号曰满洲,是为满洲建部之始。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