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书
-
喻选古方试验
《作者:喻昌》方书。清喻昌撰。四卷。昌有《尚论篇》 已著录。本书约十二万字,选录《本草纲目》所附方剂,予以分类编辑而成,间附亲试之单方、验方。卷一,为合药分剂法则、养生须知、患病须知、服药须知、食物宜忌、通治方四首等内容。卷二,杂证上、中、下三部。包括头病、目病、面病、肠风下血、诸淋等六十四种病证。卷三,妇科。包括调经、崩漏、带下等九种病证。卷四,儿科。包括小儿诸病、小儿惊痫、小儿诸疳、痘疹四大类。外科。包括折伤跌扑、虫兽伤、中毒及食物毒等十三种病证。凡九十二种病证,近二千首方剂。分类详明,每种病证,又详列治法,易于读者检索。对研究《本草纲目》及临床运用均有帮助。有道光十八年 (1838)梅春华家刊本,裘吉生 《珍本医书集成》 本。
-
万氏家抄济世良方
《作者:万表》又名 《万氏济世良方》、《医学入门良方》。方书。明万表撰。八卷。表字民望,号鹿园,四明 (今浙江宁波) 人。正德进士,官淮安总兵,佥书南京中府都督同知。著有 《积善堂活人经验方》、《积善堂活人滋补方》、《积善堂秘验滋补诸方》等。公余之暇,抄集古方,分门别类,汇编成帙。成书于万历三十年 (1602)。卷一,分中风、厥、疠风、瘟疫等十五类; 卷二,分疟、火、斑疹、哮等三十类; 卷三,分虚损、吐血、咳血、咯血等三十二类; 卷四,分痈疽、瘰疬、疔疮等十类; 卷五,分妇人经病、崩漏、小儿诸病、解诸毒等九类及扁鹊、华佗察声色、定生死要诀,诸病灸法等; 卷六七八为万邦浮增辑。含脉诀、药性及经验方。每类病证均以选录方剂为主,简述病候及服法、药物加减。选方简切实用,辑入脉诀、药性,可使医者察脉、识药,斟酌处方,不至泥成方以误病,可供临症参考。有万历三十年刊本。
-
医方捷径指南全书
《作者:王宗显》简称《医方捷径》。综合类著作。明王宗显辑。二卷(一作四卷)。宗显自号怀阴道人。约成书于万历年间。全书约三万三千字。卷上包括医学入门、本草引序、药性赋、诸品药性歌二百首、用药发明、药本五味歌、引经报使药歌、六陈歌、十八反歌、捷径歌、十九畏歌、妊娠服药禁歌、炮制药歌、药象圭治及用药身稍论、用药丸散论、和类集古方、得效诸方歌百五十八首;卷下包括用药入门要诀、伤寒六经传变、正病歌九首及伤寒各症歌诀,载方二百零八首内、妇、儿各科病症六十七类。后附救急数条。所选方药多以歌括形式表现,内容完备,便于学者记诵,为中医入门之参考书。有万历刻本,天启间刻本,清同治十一年(1872) 刻本。
-
医方选要
《作者:周文采》十卷。明周文采 (生卒年不详)编。周氏生平事迹不详。李时珍《本草纲目》引作周良采。弘治年间(1488—1505)曾任宪宗第四子朱祐杬兴献王府良医副使。著有《外科集验方》一书。此书成于弘治八年 (1495),为刘氏奉兴献王之命,将平日所集常用效方精选其简明切要者,分门别类,汇集成编。全书约十五万字。卷一载诸风、诸寒、中暑、中湿四门;卷二载伤寒、疟疾、诸痢、泄泻、霍乱五门; 卷三载呕吐、秘结、咳嗽、痨瘵、诸虚五门; 卷四载脾胃、诸气、积聚、水肿胀满四门;卷五载心腹痛、翻胃膈噎、咳逆、头痛、眩晕、腰胁痛六门;卷六载痰饮、喘、消渴、遗精白浊、诸淋五门;卷七载五疽、脚气痿痹、自汗盗汗、怔忡健忘动悸、疝气、积热四门;卷八载痼冷、诸血、肠澼痔漏脱肛、眼目、耳鼻五门;卷九载咽喉口齿、痈疽疮疖二门;卷十载折伤、妇人、小儿三门。共四十五门,载方一千一百六十余首。每门均抄录古方,又加以论述,论述病证机理,方便实用,有一定的临症参考价值。书中前有兴献王序及周氏自序。有嘉靖二十四年(1545) 刊本。
-
金镜内台方议
《作者:许宏》伤寒类著作。明许宏撰集,清程永培校订。十二卷。宏字道宗,建安(福建建瓯) 人。精于医,对《伤寒论》颇有研究,撰有 《通元录》 等。本书成于永乐二十二年 (1422)年,于清乾隆十四年(1794)经程永培校订。许氏将原书一百一十三方归纳为汤、散、丸三类。每类按主方和从方以及主治功能等原则分列卷目。卷一载桂枝汤及由之加减变化而成的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等十九首。卷二载麻黄汤、麻黄杏子石膏汤等六首。卷三载大、小青龙汤等七首。卷四载小柴胡汤及由之加减变化而成大柴胡汤等七首。卷五载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八首。卷六载大黄、黄连、附子、半夏、生姜、甘草五泻心汤等九首。卷七载四逆汤等十三首。卷八载栀子豉汤等十九首。卷九载甘草附子汤等十首。卷十载桃花汤等十一首。卷十一载五苓散等七首。十二卷载理中丸等五首。末附“内台用药性品制” 、“用药加减法”,以及“论分雨”,论述《伤寒论》诸药性能、临证加减以及古今计量。并对每方主治、药物组成、服法、方义、戒忌等加以论述。对《伤寒论》 理论探讨、方药研究,均有参考价值。有清乾隆五十九年 (1794) 程永培校刊本,一九五七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
祖剂
《作者:施沛》明施沛著,由于疾病的变化不可胜究,因此在治疗中既不能执一方而治百病,亦不可治一证而乱用众方。历代医家都注意在一定的方剂基础上,灵活化载,对症治疗。这样就产生了方剂“祖方”、“类方”方面的论著。明末清初医家施沛(字沛然,号笠泽居士)撰著的《祖剂》一书是我国众多方书中最早的“祖方”、“类方”专著。《祖剂》是一部方剂专辑,全书四卷,计载主方75首,附方768首。该书将明以前的方剂以类相附,以<黄帝内经>、《汤液》、《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之方为首,从而推其演变,溯源穷流。其归类准则,或以同一方剂加减而相附,或以方剂名称相近而相属,或以方中主药相同而相归,或以方剂功效相似而相类。使后人借以了解古今方剂承前启后的梗概。施氏对某些方剂还加了按语、注释,较清代医家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早见世百余年。为研究方剂学发展史提供了较有价值的资料。 《祖剂》之末还附有《云起堂诊籍》,这是施氏的医案。案中察因辨证,析理透彻,立方遗药,丝丝入扣,是研究医案的珍贵资料。
-
辟疫神方
《作者:许浚》朝鲜王朝医学家许浚于 1613 年奉国王之命编撰的医书,收录了唐朝麻疹的治疗就诊情况。1613 年,叶草向国王报告,一种名为 “唐红瘟疫 ”的瘟疫正在夺去许多人的生命,他想根除这种瘟疫。“不幸的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医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死去,不能动用我们的双手,百姓死于此病,实在可怜,所以我向国王建议,让内务府大臣写一本医治的书,把各种经过试验的药方编成一本书,让人印刷再版。"叶诏在《光海君日記》中写道。赵王让何君等人迅速编纂了这本书。这一年的秋冬季,爆发了一场瘟疫,世人称之为麻疹,沙门氏菌病也时断时续地流行,据说从这时起,没有一年是不间断的,肃门城外堆满了死人的尸体。接受敕命后,何均与内科的医生们一起研究了疫病的原因和流行情况,并编写了一本关于瘟疫的诊治、预防方法和草药的书。这本书至今仍被中医用于预防和治疗猩红热。
-
扶寿精方
《作者:吴旻》方书。3卷。明·吴旻辑,王来贤续编。成书于万历十五年(1587)。上卷重点介绍了食疗和补益诸品。中、下2卷按妇人、小儿、耳目、鼻、牙齿以及头痛、腹痛、肿胀、泄泻、腰痛、肋痛、伤寒、疟疾、折伤、疮疡、脱肛等条目分为28门。每门均列若干防、养、治结合的方剂,分别列述主治、功用、药物组成及服用方法。全书精选前代名方350余首,包括具有延年益寿、养生防病作用的丸散膏丹和食疗药膳。其中莲子粥、八仙糕、鲫鱼汤、长寿丸等是为人喜欢的传统食疗配方,七珍至宝丹、柏子养心丸、人参大补汤、五加皮酒等是临证补益的常用方剂。书中收集的经验秘方、调摄护养、固齿美容诸法,亦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另外,书中指出“假若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提出了调饮食、寡情欲的主张和预防为主的学术思想。本书虽为方书,但对于研究药物养生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明万历十五年(1587)刊本、明天启二年(1622)陶氏刊本(2卷)、珍本医书集成本、1986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明万历十五年刊本影印本等。
-
活人事证方后集
《作者:刘信甫》宋·刘信甫著。《活人事证方后集》乃因前集辑成药处方未备,再辑常用之方而成之。全书无序跋,惟目录前有无名氏小引一则,略叙原委。本书与前集一致,亦为二十卷,列有总目及分目,条理秩然。计分二十七门,论及中风、心气、虚损、白浊、盗汗、中暑、瘴疟、霍乱、痰饮、呕吐、肿满、疝气、肠风、胎产、淋闭、发背、血疾、中毒、咽喉、头目、口齿、耳鼻、疹痘、汤火等各病证候,分门别类,先原其病候,次引事以证之。病源证候多用巢元方所论,所引各方类证,更达百家之多,而引证之中时有商榷批正,发明已说。全书共集方约一千余首,皆经验已效之方,故称此方可活天下。在每方后详列了主治证,同时还具体说明了有关药物的炮制法和药剂的修制法,因此不但在理论上具有参考意义,且临床上亦便于采用。
-
金匮要略译注
《作者:张仲景》东汉张仲景撰著,晋代王叔和编辑整理的中医内科杂病专著。又名《金匮玉函要略方》、《金匮要略方论》。为《伤寒杂病论》一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全书共25篇,以论述内科杂病为主,是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杂病的专著,也是奠定我国临床医学基础的重要古 典医籍之一。书中论述疾病60余种,列药方262则(包括后人整理编校时所增补的附方在内),这些方剂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密、主治明确的特点,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或称之为“经方”。书中主要以脏腑经络辨证论述内科杂病,兼及妇科、外科诸症,分类简明,辨证切要,强调预防疾病传变和早期治疗,即“上工治未病”。在病因方面,最早提出了三因致病学说,并且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列于发病的首位因素,对以后中医病因理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治法上,除内服方药外,还记述了多种外治法,如温熨、坐药、烙法、洗浴法、药摩、鼻内用药、吹耳、灌耳、浸足等。书中还记载了若干急救卒死的治法,特别是对自缢,书中生动地记述了如何用人工呼吸配合药疗、食疗、按摩、吹耳外治等综合治疗措施进行抢救,操作规程十分科学,也是医学上的首创。
-
增订医方歌诀
《作者:王泰林》方书。清王泰林撰,曹仁伯增订。不分卷。泰林有 《王旭高医书六种》 已著录。本书为其六种之一,系周镇少时所录存,与《退思集类方歌注》 及《医方证治汇编歌诀》 详略互异,前二书已载者不收,仅载前二书未载,或歌注不同者。初刊于光绪二十三年 (1897)。全书约三千余字。书中分补益、发汗、攻下、和解之剂,凡四类。补益之剂载有鹿茸丸、菟丝子丸等五方; 发汗之剂载有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等八方;攻下之剂载有海蛤散、十枣汤等八方; 和解之剂载有桂枝汤、芍药甘草汤等五方。凡二十六方。每方均编以七言歌诀,说明方剂组成、主治证候及证治机理。歌诀中有注释,述来源,并引用前贤之言以论制方之理、主治证候及药物剂量。可供初学中医者参考。但载方太少,似为不足。有一九六五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王旭高医书六种》 本。
猜你喜欢的书
台湾游记
本书(一册九六面五七、六○○字)为一集刊,共收游记与日记各两种,合题曰「台湾游记」。一为池志徵撰「全台游记」,係录自「惜砚楼丛刊」。作者浙江人,清光绪十七年冬来台游幕,迄二十年中日之役起,始仓皇内渡。三载之间,足迹几历全台;遂就其当时之日记删削而成「全台游记」一卷。二为吴德功撰「观光日记」,係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之抄本。作者里居、略历,见第四五种「实施两案纪略」篇。日据台湾初期,日人思以懹柔之法笼络知识分子,于清光绪二十六年(日明治三十三年)春举行「扬文会」,而作者即为应召参加斯会之一员。乃于是年三月八日自其家乡彰化起程赴会,至三十一日返还。所记即在此二十四日中之开会、与宴、参观、游览等活动。三为施景琛撰「鲲瀛日记」,係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之铅印本。作者福建长乐人,民国元年二月奉檄渡渡台调查实业。在台十八日,连同往返将及一月;所记即此一月间之行程与考察之所得。后附诗二十九首,多为与人交往酬酢之作。四为张遵旭撰「台湾游记」,係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之油印本。作者直隶南皮人,民国五年四月以福建省长所派代表名义参观「台湾劝业会」并作游览。所记则为「劝业会」之内容及访台十八日间之经过。
茶经
我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唐代陆羽撰。书中的内容分为10门,曰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其中,“一之源”指出茶原产于我国南方,对茶树的生态环境、特性和选种进行了论述;“二之具”,叙述采茶所用的器 具;“三之造”,记述茶叶的加工过程与方法;“八之出”,记各种茶的产地。这些都属于农学的范围,书中对茶的烹煮饮用方法及茶具,甚至有关饮茶的轶事都作了介绍,虽嫌简略,但较全面和系统。《新唐书·陆羽传》说《茶经》“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此书流传很广,有多种刻本,甚至在日本也有刻本,明代以来的多种丛书都收录此书。陆羽《茶经》开风气之先,有人誉陆羽为“茶神”,此后茶书不断出现,约有100多种。
名医论方
中医,方书。汲取了成无己,吴谦,唐宗海,柯琴等宋元明清名医,对于古代名方的论述。分二十六类。一、和解少阳。二、调和肝脾。三、调和肠胃,四、截疟,五、辛温解表剂等等,对于中医医方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太上玄司灭罪紫府消灾法忏
太上玄司灭罪紫府消灾法忏,不题撰人。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内载一百五十位天尊名号。世人上香祝启三清上圣等众神,至心归命一百五十位天尊及四大真人,躬身忏谢,祈求诸神「校罪玄司之日,罪逐冰消;行灾紫府之时,灾随雾扫」。故名「玄司灭罪紫府消灾法忏」。
诸真歌颂
辑众经歌颂。以出自 《真诰》者为多,其余亦大多出自六朝道经。疑辑于隋、唐。歌颂内容为描述仙境及劝人修仙等。
经话
二卷。廖平撰。《经话》一书是廖平研治经学的杂记,大抵泛论诸经,逐一订证各家得失。廖平把治儒家经学比作释家道家之入门,皆有戒律。指出习儒之士,解经恣意发挥,使后学者无所信守。要探索儒经精深微妙之旨,须先立章教;首戒不得本源,专门沿袭支派;二戒以古乱今,不分家法;三戒自恃才辨,以敏捷的口才强词夺理;四戒支杂衍说,游荡无根。以上四个方面,就是才能高超、学识广博的人,也是十分忌讳的。那么中贤以下的人,其弊可陈:不守古训,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如何邵公(休)之误用董(仲舒)说,刘申受(逢禄)又抄袭何注;或不识深奥的义理,却依傍门户;或违背传注,好作新解,株守陈言,牵强附会;或不通音训,罔识古义。廖平对世所袭用的流弊略加敷陈,并以此为依据穷源究委,凡各经篇目的真伪,注疏得失,及其微言大义,训诂典制,一一加以考证。上溯孔子订六经之真伪,下论历代儒者说经之是非,可谓博大精深,融会贯通。体现了廖平研治经学的创造精神。有尊经书局光绪二十三年(1897)刊刻本、《六译馆丛书》本。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