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
齐民要术校释
《作者:贾思勰》后魏贾思勰撰,缪启愉校释,缪桂龙参校。《齐民要术校释》是缪启愉整理研究农业古籍深厚功底的见证。缪启愉付出的艰辛劳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齐民要术校释》出版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强烈反响。一致认为,校释者学力深湛,考校精审,注释严谨;《校释》在前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总其大成,脱其窠臼,推陈出新,纠正了千百年来的因袭谬误,新的见解、论断贯穿全书,并一致推崇为“迄今最完善的一部《齐民要术》校释本”。使得它包蕴的丰富的传统农业优良技术起到古为今用,乃至中为洋用的作用,是一部优秀的对农学史、技术史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著作。国外专家学者也对《齐民要术校释》给予高度评价。
-
日知录集释
《作者:黄汝成》注释书。三十二卷,刊误二卷,续刊误二卷。清黄汝成撰。他博采众家之说,抉择精义,详加辨证七百多条,又综括群书,发明考证,再作 《刊误》二卷、《续刊误》二卷,为《日知录》最精善本。书中不分门目,编次顺序以类相从,其具体内容前七卷论述经义,八卷至十二卷论述政事,十三卷论述世风,十四、十五卷论述礼制,十六卷、十七卷论述科举,十八卷至二十一卷论述艺文,二十二卷至二十四卷杂论名义,二十五卷论述古事真妄,二十六卷论述史法,二十七卷论述注书,二十八卷论述杂事,二十九卷论述兵及外国事,三十卷论述天象术数,三十一卷论述地理,三十二卷杂考。卷首有自序,卷末有刊误序、刊误、续刊误序、续刊误。全书特点学术源渊通贯,每一事实,论述详细,论证、引据浩繁。有广州重刻本、武昌局本、扫叶山房刻本、坊刻巾箱本、《四部备要》 通行本等。
-
说文解字系传
《作者:徐锴》简称《说文系传》。传释《说文解字》的著作。五代南唐*徐锴撰。全书八篇,含《通释》三十卷,《部叙》二卷,《通论》三卷,《祛妄》、《类聚》、《错综》、《疑义》、《系述》各一卷,总四十卷。《通释》系注释许书之作,为全书重心,每字下,先录许书原文,然后征引经传,发明许意,并加“臣锴曰”、“臣锴案”等字样,与原文相区别。反切为同时人朱翱所加。《部叙》,拟《易·序卦》说明五百四十部先后次第。《通论》,探求文字本原。《祛妄》,斥李阳冰臆说。《类聚》,列举字之相比为义者。《错综》,旁求六书之旨。《疑义》,举《说文》偏旁所有而阙其字及篆文笔画相承而小有出入者。《系述》,为作者自叙。在阐发许书旨意方面,颇有可取,历来为研治《说文解字》重要参考著作之一。清严元照《奉梁山舟先生书》指斥其主要缺点有七:一曰妄改经典,二曰小学不明,三曰援引不典,四曰考核失实,五曰笺释多谬,六曰传讹弗审,七曰征引太支。此评虽较严苛,但亦几近事实。考证、勘校其讹误的主要著作有:清人汪宪《说文系传考异》四卷,王锴《说文系传校录》三十卷,苗夔《说文系传校勘记》三卷。传本较佳善者有苏州汪氏家藏宋刊不全本,苏州顾氏家藏影宋钞足本。道光十九年(1839),寿阳祁寯藻据以重刊,刊前曾经承培元、苗夔等详加校订。1929年,商务印书馆据祁刻本影印。1987年,中华书局再次影印。
-
马氏文通
《作者:马建忠》原名《文通》。我国第一部有完整体系的汉语语法著作。十卷。清·马建忠著。分为“正名”、“实字”、“虚字”、“句读”四部分。“正名”篇介绍基本概念; “实字”、“虚字”篇分析各类实词、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将实字分为名词、代字、静字、动字、状字,将虚字分为介字、连字、助字、叹字; “句读”篇讲句子结构及类型,把句子分为“顿”、“读”、“句”三种结构单位, “顿”相当于句子内部的词组,“读”相当于子句、小句, “句”是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句子,并把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两类,对句子成分也有具体的划分和分析。此书对词法和句法、各类词的特点和用法、句子的各种成分、词组和分句的结构等等,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阐述,奠定了我国语法学的基础,开创了研究汉语语法的新阶段,在汉语语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总体上受西方语法体系影响很深,对揭示汉语自身的语法规律还做得不够。今有1983年商务印书馆版本。195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章锡琛校注本,可资参考。
-
孙子略解
《作者:曹操》一题《魏武帝注孙子》、《曹注孙子》。现存最早的注解《孙子》的书。撰者曹操。此书版本甚多,除单行本、合刻本外,还有曹萧注、曹杜注、五家注、十家注等集注本。存世主要版本有:《平津馆丛书》影宋《孙吴司马法》本,明刊《武经七书》25卷本;《孙子吴子》5卷合刻本,《广汉魏丛书》本,王念孙校抄本,左枢笺注本等。以《平津馆丛书》影宋本最为流行。《十家注》系统各本中亦存其注。曹操“博览群书”,又有“御军三十年”的军事实践经验,所以他的注既重名物训诂,更重实际运用,理论性、实践性兼备,是诸家注中最全面者。此书训解字、词简洁而多能得其要旨,对于后人理解《孙子》本义具有开创性意义。注中间或征引史例、个人实践阐发原文微旨,并常有新的发挥,而不拘泥于字义;引述他书言论相参证亦多精切。另外,曹注本在文字校勘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许多异文较《武经》本和《十家注》本为优。由于以上原因,曹注一直被视为《孙子》注家中第一大家,深受后人重视。宋朝颁行《武经七书》,只有《孙子》有曹注,其余六书无注。但其注过于简略,偶有阙误,是其不足。
-
原本周易本义
《作者:朱熹》朱熹著。成书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朱熹在《答黎季忱》中认为“《易》本卜筮之书”(《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二),作《周易本义》就是要还《周易》的本来面目。原本依吕祖谦《古周易》本,经与传相分,共十二卷,上下经各一卷,十翼自为十卷,卷首载有《九图》,卷末有《周易五赞》和《筮仪》。后人董楷等将原书割裂,重组成四卷,卷一上经,卷二下经,卷三《系辞传》,卷四《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而将《彖传》、《象传》、《文言传》分附于各条经文之下,故有十二卷与四卷本之别。清《四库全书》收录原本《周易本义》为十二卷,系南宋咸淳间吴革刊本。《四库全书》另收录四卷本《周易本义》,系董楷等割裂本义以附程传的经传参合本。在原本《周易本义》里,朱熹着重依据《周易》的经传体例来探究《易》的卜筮之义,同时也阐发义理,主张通过象数去讲义理。该书流传甚广,一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用书。
-
庄子内篇注
《作者:德清》解析《庄子·内篇》的著作。清光绪十四年(1888)金陵刻经处刻本,4卷。明释德清注。各篇篇首有题解,然后分段释义,句下出注。题解及各段释义均深入细致,时有新意。《逍遥游》题解云:“此便是立言之宗本也。逍遥者,广大自在之意,即如佛经无碍解脱。”释德清是明末四大名僧之一,学通内外,主张三教一理,三圣同体,调和儒、佛、道思想,故往往以佛理注《庄子》。《序言》称:“全书三十三篇,只内七篇已尽其意。”将《内篇》视为《庄子》一书的主体,故注解限于七篇而已。《序言》又云:“《庄子》一书,乃《老子》之注疏。”虽间有援《庄》入佛处,但大体本于《老子》。大旨继承林希逸之说,且有进一步发明处。
-
庄子通
《作者:王夫之》哲学著作。明清之际王夫之撰。运用《庄子》的思想资料发挥自己的哲学观点。书中肯定了庄子“大小无定量”、大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思想,但又强调,大小并非没有界限,大小的区别和转化依赖于一定的“情”或“势”,从而与《庄子》中的相对主义、怀疑论和诡辩论划清了界限。针对《庄子》抹煞客观物质存在,师法自己的主观臆想(即“师心”)的唯心主义认识论,王氏主张从客观事物出发,研究客观事物,“以物为师”,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针对《庄子》中的不可知论,王氏指出,个人的认识能力虽然是有限的,但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却是无限的:“天下之心知无涯”,充分肯定人类的认识和实践的能力。强调只要经过实际的“陶铸”功夫,就能认识和改造世界。书中对《庄子》“不谴是非”、“逃之空虚”等主张也进行了批判。收入《船山遗书》,1962年中华书局整理点校后,与《老子衍》合编刊行。岳麓书社新版《船山全书》编入第13册。
-
庄子翼
《作者:焦竑》汇集有关《庄子》注疏的著作。明万历十六年(1588)刻本,8卷。《庄子阙误》一卷,附录一卷。另有《四库全书》本。明焦竑编。所列引用书目,自郭象注以下22家。旁引他说互相发明者,自支遁以下计16家。又章句音义自郭象以下凡11家。核其所引,惟郭象、吕惠卿、褚伯秀、罗勉学、陆西星五家之说最多,其余不过间出数条而已,间亦以竑本人的《笔乘》之文附之。引用诸家之说,各取其精采部分,首尾完整,自成章段,列于原文各章之后。音义训诂取其一字一句者,联贯其文,缀原文末句之下。本书采集广博,亦较为精粹,集宋明注庄之大成。所引竑本人《笔乘》之文,也多有发明。末附《庄子阙误》,全录陈景元之文,是校勘《庄子》的重要参考资料。附录列《史记·庄子列传》、阮籍、王安石的《庄子论》、苏轼《庄子祠堂记》、潘佑的《赠别》、王雱的《杂说》、李士表的《庄子九论》。书中提到典籍名称,有不够准确之处。如王雱著《南华真经新传》及《杂说》,而书中称王注内篇。刘概有《庄子注》,而书中以内、外篇注分别称之。潘佑系南唐人,而将其文厕之于苏轼、王雱之间,亦为疏漏。然明代自杨慎以后,博洽者无过于竑,其所引录的古籍众多,不失为一个好的注本。
猜你喜欢的书
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著。该著作发表于1901年,1904年发行了单行本。全文着重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日常生活中的错失,提出不仅神经病患者,而且在正常人的日常行为中,也可能因潜意识的内部斗争而改变思想行为,从而把早期精神分析方法推广到对正常人的心智生活的分析和错失行为的改正上。作者认为:日常生活中之所以不常发生语误、笔误或误读等“错误”现象或动机性遗忘,是由于人把一些可能使自己觉得痛苦或难为情的想法、冲动或记忆,从意识的境界,经由不知不觉的过程放到潜意识境界,以免因为意识到此而感到不舒服。但是这些压抑的东西并未消失,当意识的自我检查作用松懈时往往会突破阻抗力量,再度浮现到意识境界来,人们潜意识地给予否认,从而造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错误。作者由此展现了精神命定论的信仰:心智历程的任何微细动向,都必有精神上的宿因可寻。错失行为研究为此提供了最方便的证明工具。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1884年出版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19世纪末美国杰出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作品表达了反对种族歧视的民主理想,由于对美国现实深刻幽默的批判,遭到政界、宗教界、教育界的恶毒攻击,并被政府列为禁书,作者也被迫沉默了5年之久。小说的主角哈克质朴无私,为追求自由,逃亡在密西西比河上。他帮助黑奴吉姆逃避追捕,沿途经历曲折:遇到了杀人越货的歹徒,同南方家族“打冤家”的激战。伪称贵族的骗子竟然背着哈克把吉姆卖掉,哈克机智地利用买吉姆的莎莉的误会,采取一系列冒险行动营救吉姆。最后,吉姆的女主人临死前在遗嘱里恢复了吉姆的自由。哈克不愿接受“文明教化”,决心继续过无拘无束的生活。作品描写哈克蔑视法律、渴望摆脱“文明”束缚的性格,把吉姆则塑造成高尚正直的正面形象。作品谴责了宗教的虚伪,蓄奴制的黑暗,批判了封建家族打冤家的野蛮及私刑的丑恶。深刻的思想内容及幽默清新的创作风格,使此书深受各界读者欢迎。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说:“全部美国文学起源于马克·吐温的一本叫做《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书……这是我们所有的书中最好的一本书。”马克·吐温1873年与沃纳合著的《镀金时代》,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揭露了美国社会投机暴发、政治腐败的现实,小说中的塞拉斯上校是个投机发财的拜金狂的典型。作家的重要作品还有《亚瑟王朝廷上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王子与贫儿》、《傻瓜威尔逊》、《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姊妹篇)等。
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
一名《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长篇小说。清张竹坡(1670—1698)评。竹坡名道深,字自得,号竹坡,铜山(今江苏徐州)人。此书为《金瓶梅》评本,评者继承冯梦龙“四大奇书”之说,称此编为“第一奇书”,故名。张氏以崇祯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为底本,用眉批、行间夹批、行内夹批形式揭示《金瓶梅》之艺术成就。以为该书为“世情书”、“史公文字”,而非淫书。充分肯定该书描绘市井社会逼真如画,刻画人物“各不相同”,艺术手法丰富多姿。书前有《竹坡闲话》、《金瓶梅寓意说》、《苦孝说》、《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冷热金针》等总评文字,每回前有“回评”。张氏因袭崇祯本对《金瓶梅词话》本有所改动,并在语言上对崇祯本小有润饰、改动,如改“胡僧”为“梵僧”、“虏患”,为“边患”,“金虏”为“金国”之类,或可能出于清初政治之考虑。日本人鸟居久靖谓“此书居于第一奇书中的善本”(《金瓶梅版本考》)。有康熙三十四年(1695)本。一九八七年齐鲁书社出版王汝梅、李昭恂、于凤树校点本。
江湖后集
南宋诗总集。二十四卷。南宋陈起初编,四库馆臣重纂。此编虽名《江湖后集》,然而并非陈起原编之《江湖后集》,而是针对《江湖小集》而言,此二集皆为四库馆臣所命之名。四库馆臣检《永乐大典》,见其中有《江湖集》、《江湖前集》、《江湖后集》、《江湖续集》、《中兴江湖集》,除《江湖集》外,其他诸集并非皆为江湖派诗人之作品,从中检取《江湖小集》未收录之作,删除重复,编为一集。共收录六十六家,其中《江湖小集》中未收者有:巩丰、周弼、刘子澄、刘逢吉、周端臣(独占一卷)、趙汝鐩(独占一卷)、郑清之(独占二卷)、趙汝绩、趙汝回、趙耕夫、葛起文、趙崇嶓、张榘、姚宽、罗椅、林昉、戴植、林希逸、张炜、万俟绍之、诸泳、朱复之、李时可、盛烈、史卫卿、胡仲弓、曾由极、王湛、李自中、董杞、陈宗起、黄敏求、程炎子、刘植、张绍文、章采、章粲、盛世宗、程植、王志道、萧澥、萧元之、邓允端、徐从善、高吉、释圆悟、释永颐等四十七家。在《江湖小集》中有专集而又见于此编的作者有敖陶孙(独占二卷,此二卷所录之诗与《江湖小集》之《臞翁诗集》基本不重复)、李(《江湖小集》所收李之《梅花衲》为集句,此为创作)、黄文雷、周文璞、张蕴、俞桂、武衍、吴仲孚、胡仲参、姚镛、戴复古、危稹、徐集孙、朱继芳、陈必复、斯植、陈起(独占一卷)等十七家,另有词人二家:吴仲方、张辑。(此名单据“文渊阁”本实录,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开列名单略有差异。)此编在每位作者之前附有小传,颇具参考价值。除《四库全书》本外,又有清人顾修刻《南宋群贤小集》时所附《江湖后集》本,即嘉庆间“读画斋”刻本。
论语拾遗
北宋苏辙撰。一卷。前有自序云:“予少年为《论语略解》,子瞻谪居黄州为《论语说》,尽取以往,今见于其书者十二三也。大观丁亥闲居颍川,为其孙籀、简、筠讲《论语》,子瞻之说,意有未安者,时为籀等言之,凡二十有七章,谓之《论语拾遗》。”其书以《易》曰“无思”解释《诗》曰“思无邪”,认为“惟无思然后思无邪”,而圣人无思则是指“外无物内无我”;以及“朝闻道夕死可矣,为虽死而不乱”之类,颇涉于佛、老二氏之学。而其所说“请讨陈恒”、“子见南子”、“齐归女乐”、“泰伯至德”等章驳正苏轼(字子瞻)说,俱有精理。他如以“刚毅木讷”与“巧言令色”相证,以“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等“六蔽章”之不好学与“入孝出弟章”之好学文互勘,亦颇有所发明。存有《四库全书》本。
远庵僼禅师语录
十六卷,清本僼说,元视等编,吴道会序,有塔铭。卷首收序;卷一至卷三收住潭州神山资圣禅寺语录;卷四至卷六收住明州太白山天童弘法禅寺语录;卷七收住明瑞寺语录;卷八收住明州瑞严山兴福禅寺语录,住越州平阳山兴福禅寺语录、住明州白云山延祥禅寺语录;卷九收小参;卷十收小参、秉拂;卷十一收秉拂、普说;卷十二拈古、颂古、机缘;卷十三收法语、偈;卷十四收赞;卷十五收佛事;卷十六收书启杂著;卷末附塔铭。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文子缵义[标点本]](/d/file/books/f4cd387589df04eecf20659b8aa2a013.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