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忠

- 姓名:马建忠
- 别名:字眉叔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丹徒(今镇江)人
- 出生日期:1845年2月9日
- 逝世日期:1900年8月14日
- 民族族群:
马建忠(1845年2月9日—1900年8月14日),清末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少年时代,正当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席卷大江南北之际,他随家一再迁徙,后定居于上海。因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刺激,为探求中外“得失之故”(马建忠:《适可斋记言·自记》),决心放弃科举,专门研究西学。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被派赴法国留学,兼任驻法公使郭嵩焘的翻译。1879年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为李鸿章办洋务,曾去印度、朝鲜处理外交事务,并任轮船招商局会办、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他精通英语、法语及希腊文、拉丁文。主要著作有《适可斋记言记行》和《马氏文通》等。
马建忠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在《适可斋记言记行》之中。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利权,他提出了“富民说”。认为治国以富强为本,而求强以致富为先,“考其求富之源,一以通商为准”(《适可斋记言》,第1页)。在通商中,最重要的是大力发展出口,限制进口,保持贸易的顺差。认为只有这样,中国才能逐渐富强。为此,他积极主张调整进出口税率,开采金银,修筑铁路,以促进丝、茶等出口商品和人民所需的棉布等的生产。为了捍卫主权,马建忠坚决主张收回利权。他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巨大市场“垂涎已久,寻端犯顺,构兵恫吓。乘我未及深悉详情,逼我猝定税则”。各种货物,除鸦片外无所轩轻,“正子两税不过值百抽七,有半之数”,“当时英、法与中国之约,岂非欺我不知,以与我争利!且又续许各口运行土货,止纳半税,并无旗号、口岸各捐名目,是利源尽为所夺矣”(《适可斋记言》,第76~77页)。他批评官府“倒行逆施”,同“西国勒抑外商庇护己商”相反,“洋商入内地,执半税之运照,连樯满载,卡闸悉予放行;而华商候关卡之稽查,倒箧翻箱,负累不堪言状”。鉴此,马建忠呼吁“加税乃我固有之权”,“今宜振刷精神,力图补救,将从前税则痛加改订”,仿照各国通商章程,择其可加者加之,以与厘捐相抵,然后将厘卡尽行裁撤。并指出,“免厘加税”的目的是“为土产筹销路,与他人争利权。”(《适可斋记言》,第76~77页)
马建忠在给李鸿章的信中,阐发了他对西方各国政治制度的看法。总的观点是赞赏分权制,诋毁民主制。他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也颇有微词:“英之有君主,又有上下议院,似乎政皆出此矣,不知君主徒事签押,上下议院徒托空谈,而政柄操之首相与二三枢密大臣,遇有难事,则以议院为借口。”(《适可斋记言》,第31页)马氏的非议虽不无道理,但也可以看出他对英国君主立宪的真谛还是认识不深。
马建忠对“公法”的议论是颇有见地的。1878年,他在《巴黎复友人书》中论及“公法”是非时说:“泰西之讲公法者,发议盈廷,非说理之不明,实所利之各异,以致源同派别,分立门户,上下数十家,莫衷一是。于是办交涉者,不过借口于公法以曲徇其私。”(《适可斋记言》,第36页)他认为“公法”本身是有真是真非的,但各家却从“所利之各异”的利己主义出发,任意解释公法以曲徇其私。因此,马建忠促请当局在与外国交涉时必须维护国家主权,着重强调中国应“据公法以争之”。此外,马建忠还主张设立翻译院,培养既懂汉语,又懂外语的各种专门人才,翻译西方各国的各类书籍与报刊,以便了解其“情伪虚实”,改变中国因“不知其情伪”而屡屡见欺于外人的被动局面(《适可斋记言》)。
猜你喜欢的书
希腊神话故事
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古斯塔夫·施瓦布致力于挖掘和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他以严谨认真的作风和极具文学价值的生动文字,依据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得赛》,并且参照其他古代希腊的神话与传说以及希腊作家的一些文学作品,对庞杂凌乱的希腊神话和传说加以整理编排,编撰了这本谱系相对清晰、故事情节相对完整的书。希腊神话流传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其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优美曲折的故事情节,深受世界各地读者的欢迎。它将现实生活与幻想交织在一起,汇总了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以浪漫史诗的形式再现了古希腊人的社会面貌和精神生活,赞颂了古希腊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对西方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摄生总要
明·洪基辑。收有《摄生秘剖》4卷,《陈希夷房中玄机中萃纂要》 (又名《房中奇术》) 2卷,及《精订摄生种子秘剖》2卷。后附“继嗣珍宝”、“金精直指”,以介绍嗣育、房中内容为主。现存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刊巾箱本。
贵耳集
宋代文言轶事、志怪小说。南宋张端义著。自序称: “耳为人至贵,言由音入,事由言听,古人有入耳著心之训,又有贵耳贱目之说。”因以名书、凡三卷,各自成集,一集成于理宗淳祐元年(1241),二集成于淳祐四年(1244),三集成于淳祐八年(1248)。有《津逮秘书》本、 《学津讨原》本,另《宝颜堂秘笈》本作二卷, 《历代小史》本作一卷,皆删略不全。本书以录宋代朝野遗事为主,兼及诗话、考证等内容。
怀香记
明代传奇剧本。陆采撰。《古人传奇总目》著录。本事见《世说新语·惑溺》。全剧40出。写晋朝司空贾充,征辟文士韩寿为掾史。韩寿才华出众,姿容亦美丽,为充女贾午窥见,顿生爱慕之情。于是托婢女春英传情,韩寿恨无由相见。适逢贾充受诏安边,出镇关中,令韩寿移居府内,代管家事。这才在春英帮助下,逾越垣墙,与午幽会。午以帝赐异香相赠,作为定情表记。贾充班师回朝后,发现韩寿所佩戴异香,怀疑与女私通,便拷问春英。老夫人怕家丑外扬,劝充将午嫁于韩寿。因贾家不招白衣之婿,贾充趁征吴用人的机会,推荐韩寿为平东经略使,参谋军事。征吴获胜,韩寿功成名就,由皇帝主婚,与贾午结为夫妻。今存明末汲古阁原刻初印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以影印。
一切善见律注
南传巴利《律藏》之注释书。觉音(Buddhaghosa)释。据锡兰所传,西元前250年左右,阿育王于华氏城结集三藏后,派遣传教师入边境各国。其时,阿育王子摩哂陀被遣至师子国(即今日之斯里兰卡)。摩哂陀入师子国时,尝携入三藏及其注释书。其后,此等佛书皆被译成师子国语,而秘藏于大寺(Mah^aviha^ra)。西元430~440年间,觉音入师子国,即根据大寺所藏,撰作诸多注释,本书即为其中的一本。其书目录分为: 一、序偈 二、第一合诵【合诵因缘、一切佛语之分类】 三、第二合诵 四、第三合诵【帝须长老、阿育王之蹄佛、第三合诵次第、圣法之传承】 五、锡兰岛之佛教【摩哂陀之傅法、请来佛舍利、菩提树之移植、圣教之确立】本书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所收,僧伽跋陀罗译之《善见律毗婆沙》。阅读时如能将此汉、巴二书加以对照,则将有助于理解内容真义。譬如有关诸王相承之史实,汉译本有‘阿楼王、闵蹰王在位,各八年’之记载。然巴利本则谓‘anuruddho ca mundo caatta’(阿楼王与闵蹰王合八年’。若以摩哂陀于佛般涅盘后二三六年入师子国计算,则二王在位年数应是‘合为八年’,并非‘各八年’。由此可比勘得知‘各八年’应为‘合八年’之误。
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圣者念诵秘密法
三卷,唐不空译。说念诵佛莲金三部不动尊之仪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