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忠

- 姓名:马建忠
- 别名:字眉叔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丹徒(今镇江)人
- 出生日期:1845年2月9日
- 逝世日期:1900年8月14日
- 民族族群:
马建忠(1845年2月9日—1900年8月14日),清末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少年时代,正当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席卷大江南北之际,他随家一再迁徙,后定居于上海。因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刺激,为探求中外“得失之故”(马建忠:《适可斋记言·自记》),决心放弃科举,专门研究西学。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被派赴法国留学,兼任驻法公使郭嵩焘的翻译。1879年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为李鸿章办洋务,曾去印度、朝鲜处理外交事务,并任轮船招商局会办、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他精通英语、法语及希腊文、拉丁文。主要著作有《适可斋记言记行》和《马氏文通》等。
马建忠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在《适可斋记言记行》之中。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利权,他提出了“富民说”。认为治国以富强为本,而求强以致富为先,“考其求富之源,一以通商为准”(《适可斋记言》,第1页)。在通商中,最重要的是大力发展出口,限制进口,保持贸易的顺差。认为只有这样,中国才能逐渐富强。为此,他积极主张调整进出口税率,开采金银,修筑铁路,以促进丝、茶等出口商品和人民所需的棉布等的生产。为了捍卫主权,马建忠坚决主张收回利权。他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巨大市场“垂涎已久,寻端犯顺,构兵恫吓。乘我未及深悉详情,逼我猝定税则”。各种货物,除鸦片外无所轩轻,“正子两税不过值百抽七,有半之数”,“当时英、法与中国之约,岂非欺我不知,以与我争利!且又续许各口运行土货,止纳半税,并无旗号、口岸各捐名目,是利源尽为所夺矣”(《适可斋记言》,第76~77页)。他批评官府“倒行逆施”,同“西国勒抑外商庇护己商”相反,“洋商入内地,执半税之运照,连樯满载,卡闸悉予放行;而华商候关卡之稽查,倒箧翻箱,负累不堪言状”。鉴此,马建忠呼吁“加税乃我固有之权”,“今宜振刷精神,力图补救,将从前税则痛加改订”,仿照各国通商章程,择其可加者加之,以与厘捐相抵,然后将厘卡尽行裁撤。并指出,“免厘加税”的目的是“为土产筹销路,与他人争利权。”(《适可斋记言》,第76~77页)
马建忠在给李鸿章的信中,阐发了他对西方各国政治制度的看法。总的观点是赞赏分权制,诋毁民主制。他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也颇有微词:“英之有君主,又有上下议院,似乎政皆出此矣,不知君主徒事签押,上下议院徒托空谈,而政柄操之首相与二三枢密大臣,遇有难事,则以议院为借口。”(《适可斋记言》,第31页)马氏的非议虽不无道理,但也可以看出他对英国君主立宪的真谛还是认识不深。
马建忠对“公法”的议论是颇有见地的。1878年,他在《巴黎复友人书》中论及“公法”是非时说:“泰西之讲公法者,发议盈廷,非说理之不明,实所利之各异,以致源同派别,分立门户,上下数十家,莫衷一是。于是办交涉者,不过借口于公法以曲徇其私。”(《适可斋记言》,第36页)他认为“公法”本身是有真是真非的,但各家却从“所利之各异”的利己主义出发,任意解释公法以曲徇其私。因此,马建忠促请当局在与外国交涉时必须维护国家主权,着重强调中国应“据公法以争之”。此外,马建忠还主张设立翻译院,培养既懂汉语,又懂外语的各种专门人才,翻译西方各国的各类书籍与报刊,以便了解其“情伪虚实”,改变中国因“不知其情伪”而屡屡见欺于外人的被动局面(《适可斋记言》)。
猜你喜欢的书
武夷新集
诗文别集。北宋杨亿撰。二十卷。亿有《西昆酬唱集》已著录。此集景德四年(1007)成书,乃亿辑其十年诗笔,且自序之。含诗五卷,颂记一卷,序一卷,碑、表等一卷,墓志等三卷,策问、表状等七卷,祭文等二卷。其诗重雕琢用典,铺陈词藻,讲究声律,被称为“西昆体”,在宋初诗坛影响颇大。其代表作为《因人话建溪旧居》,朱熹评之为“巧中犹有混成底意思,便巧得来不觉。”然由于过分追求词藻铺陈,显得内容空虚。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浦城遗书》本。另有《两宋名贤小集》本,收有《杨文公集》四卷,载其诗三百余首,多为赏花应制,送友赴任,游览名胜之作。其诗风近李商隐,无唐末五代衰飒之气。
松泉集
四十六卷。清汪由敦(1692—1758)撰。汪由敦,字师茗,号谨堂,原籍休宁 (今属安徽)人。居于钱塘 (今浙江杭州)。雍正二年(1724)进士。乾隆时累官至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卒谥文端。他善书法,工诗文。是清代诗文作家。著有《时晴斋法帖》和《松泉诗文集》四十六卷。是集为其子汪承霈所编,共四十六卷,包括诗集二十六卷,文集二十卷。诗集编年排列,起康熙四十七年 (1708),讫乾隆二十三年(1758),共有诗一千七百余首。文集以类相从,卷一为赋,卷二为颂,卷三为雅和乐章,卷四为议,卷五为表,卷六为策问,卷七为书、启,卷八至卷十为序,卷十一、卷十二为记,卷十三为赞、箴、铭、卷十四至卷十八为跋,卷十九为传状碑铭,卷二十为说和杂文。卷首有乾隆帝为本集所题诗等,并附钱惟城所作《汪由敦传》。文集前有刘纶乾隆二十三年(1758)序。汪由敦的文章典重有体,不失法度,只是生气不足,稿笔讲帏。有《四库全书》本。g
通玄秘术
通玄秘术,唐人[[沈知言]撰。原本三卷,今《正统道藏》本合为一卷,收入洞神部众术类。书前有作者所撰序文,自称于太和初年(827)遇道士马自然。授以秘诀及药方;咸通五年(864)春又于淮南遇故人荥阳郑公,授以「神丹诸家秘要」,遂编成此书。书中集录二十余种丸散丹药之方。包括郑氏三生丹、青花丹、太阳流珠丹、黄庭丹、华盖丹、紫金丹、黄英丹、阴伏紫金丹、太阳紫粉丹、胜金丹、绮金丹、下元走马丹、走马四神丹、阴伏下元丹、延生保命丹、抵圣固阳丹、下元补骨丹、御仙丹、羊肾丹、辟暑丹、辟寒丹、掷果丹、鹿茸散、冷饮子等。诸丹方皆备载用药份量、制作方法及服用功效。其中部分丹药用于制伏五金八石,点变造化,而多数用于治病养生。书中又有造花露粉、炼花粉、酿仙醴等仙方。据称服用仙醴可致颜如桃李、皓发变青,「一年神会通悟,二年可为地仙,三年云升可致也」。
前定录
唐代志怪小说集。1卷。钟簵(今本署钟辂)撰。《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著录“钟簵《前定录》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小说家著录:“唐崇文馆校书钟簵撰,凡二十二事,别本又有续录二十四事。”钟簵生平不详,仅知是唐文宗大和时人。现存版本主要有《百川学海》本、《说郛》本、《四库全书》本、《唐人说荟》本、《学津讨原》本等。《旧小说》选收有《前定录》14则。书中有钟簵自序,说明写作目的是宣扬人的寿命长短,富贵得失甚至饮啄食料都已前定,任何个人努力都是徒劳,暗寓劝戒之意。全书记命由前定的故事23则,情节公式化,也不注意刻画人物,一般总是说某人经术士或鬼神预言未来,至期一一应验,事多牵强。通行本还附有《续前定录》1卷共24条,或不署撰者,或一并归于钟簵名下。观其中分“唐明皇”与“唐玄宗”为两条,“柳宗元”条又全引《龙城录》,显然是杂采众书,随手补入,不会是钟簵所作。
疏香阁词
词集,叶小鸾撰,小鸾,明吴江(今江苏苏州)人。字 琼章,一字瑶期。叶绍袁、沈宜修三女,张立平聘妻。娴雅 贞静,甘于俭素。工于诗律,词笔哀怨无端,意境幽婉清隽,胜于朱淑真,被誉为李清照、徐湘萍之亚。婚前五日病卒。著有《返生香集》。《白雨斋词话》卷三称其“词笔哀艳,不减朱淑真”。疏香阁清龚鼎孳、叶小鸾室名。
慧觉衣禅师语录
卷一收住长庆府长安山崇因禅寺语录、住湖山治平禅寺语录、住太公山石宝禅守语录、住江津县圆通禅寺语录;卷二收住云浮山珠林洪福寺语录、住巴县青岩宝莲院语录、复住治平禅寺语录、小参、机缘;卷二收法语、诸颂、诸赞、印偈、行状碑、法派、佛事、众偈。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五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