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锴

- 姓名:徐锴
- 别名:字楚金
- 性别:男
- 朝代:南唐
- 出生地:南唐广陵人
- 出生日期:920
- 逝世日期:974
- 民族族群:
徐锴(920—974),字楚金。南唐广陵人,徐铉弟。兄弟并精文字之学,世称“大小二徐”。
四岁而孤,母方教铉就学,未暇及锴,锴自能知书。稍长,尤嗜读,隆冬烈暑,未尝少辍。文词与铉齐名,而博闻强记犹过于铉。当是时,士大夫浮薄浅切,游谈无根,锴不屑为伍,乃闭门读书,不求仕进。保大元年(943),起为秘书郎。以言忤权贵,两次被贬。入朝为虞部员外郎。后主李煜立,迁屯田郎中,知制诰、集贤殿学士,拜右内史舍人。位居清要,操持益坚,凡四知贡举,皆循章选士,时谓得人。锴尝著《质论》十余篇,李煜亲为校定;煜复出己所作文,命锴为序,士以为荣。开宝三年(970),宋遣李穆使南唐。穆亦端士,由周入宋,知制诰,及见铉、锴文章,叹曰:“二陆(晋陆机、陆云)不能及也。”锴久在集贤,惟以校雠为事,“朱黄(古人校书用红黄两色笔)不去手,非暮不出”。江南藏书,冠于天下,锴出力尤多。李煜与说天下事,因及用人,才行孰先,煜谓国家多难,用人当以才为先,锴对曰:“有人才如韩(信)、彭(越)而无行,陛下敢以兵十万付之乎?”李煜称善,纳其言。时南唐国势日蹙,开宝七年(974),金陵被围,兄铉奉使入宋,锴忧惧卒。谥曰文,赠礼部侍郎。
锴精通文字音韵之学,著述之夥,为时人冠。其传世之作,首推《说文系传》。所谓系传,即系之以传,传为解释经义之文,明锴视许书为经也。此书凡40卷,音切为朱翱所作。首《通释》30卷,以许书原本15篇,每篇析而为二。凡锴所发明者,皆列于慎注之后,且题名以别之。次为《部叙》2卷、《通论》3卷、《祛妄》《类聚》《错综》《疑义》《系述》各1卷。尤可称者,已重形声相生、音义相转之理。训解之文,多宗儒家旧说。此本成于徐铉校刊《说文》之前,故铉书多引其说。锴又撰《说文解字韵谱》10卷(后人并为5卷),据孙愐《唐韵》,按四声分部,以利检阅。徐铉序其文曰:“舍弟锴特善小学,因命取叔重(许慎)所记,以切韵次之,声韵区分,开卷可睹。锴又集《通释》四十篇,考先贤之微言,畅许氏之玄旨,正阳冰之新义,折流俗之异端。文字之学,善矣尽矣。”自是之后,元周伯奇《说文字原》,明赵宦光《说文长笺》,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乃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皆据“二徐本”发凡起例,演绎生辉。世谓《说文》之学,许氏肇其原,二徐振其声,段氏尽其善。其间继往开来者,二徐之功也。
锴有诗文集《徐锴集》15卷,已佚。《全唐文》收文6篇,《全唐诗》收诗5首,《全唐诗外编》又收诗5首。卷帙浩繁者,若《通辑五音》1000卷、《岁时广记》120卷、《方舆记》130卷、《赋苑》200卷、《古今国典》100卷,惜皆失传。倘天假老寿,锴之著述,自当雄视千古,谁可匹之!
徐锴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雄猫穆尔的生活观
副题《附乐队指挥约翰·克莱斯勒的传记片断》,德国长篇小说。恩·特·阿·霍夫曼作。1820—1822年在柏林出版。《雄猫穆尔的生活观》原计划写3部,第1、2部先后于1820—1822年在柏林出版,立即遭到反动派的猛烈攻击,作者被迫在报上刊登启事,宣布主人公在车祸中死去,就此搁笔,没有再写第3部。全书虽未完成,但已实现作者目的。赫·津格尔认为:“作品本身乃是一部完成的未完成稿。”雄猫穆尔的形象由此激起许多作者的兴趣,很多作品写到了雄猫的有关生平,赫·席夫写了长篇小说《雄猫穆尔的遗作》。小说先后被译成俄、英、法等各种欧洲文字出版。叙述是在两个平面上展开的。一部分是乐队指挥克莱斯勒尔的日记,以虚幻的笔调描绘现实;另一部分是雄猫穆尔的手记,体现了德国市侩的特点,表现出志得意满、矫揉造作的精神状态。克莱斯勒尔作为一个艺术家,处于疯癫的精神状态,不满现实生活,追求某种高尚的理想,遭到上流社会的排斥。他的理想模糊不清,但他对现实矛盾的认识却很清醒。雄猫穆尔饱食终日,有着一整套生活哲学,他先是在猫群里周旋,后来企图与狗为伍。霍夫曼以此讽刺了德国资产阶级贵族社会的风习。
生命的奇迹
《生命的奇迹》是茨威格早期作品之一。一位年迈的画家受人委托,需要完成一幅圣母的画像,用来装饰教堂的祭坛。在寻找作为圣母的模特过程中,老画家遇到年轻的犹太少女艾斯特。孤苦无依的艾斯特,在与老画家的相处中逐渐被种种温情融化,慢慢卸去了曾经的尖锐棱角,两人彼此都成为了对方最深的依赖。然而现实中年龄的巨大差异,以及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让他们只能隐藏自己内心的想法。当艾斯特把对老画家的眷恋转移到对一个婴儿的身上去时,母性被激起,最后为了保护那幅自己抱着婴儿的画,被尖利的匕首刺穿胸膛。
赤雅
3卷。邝露撰。《四库全书总目》介绍该书说:“是书乃露游广西之时,遍历岑、蓝、胡、侯、槃五姓土司”,“归而述所见闻”。全书共有197条,卷1记土司及各部落的制度风俗,卷2记山川古迹,卷3记物产等。该书饶有文学色彩,所记述的民情风俗、鸟兽山水,文字瑰丽、神奇,较有艺术魅力。如“蚺蛇”写道:“蚺蛇尾有钩,口无齿,其声甚怪,似猫非猫,似虎非虎,击之则鸣,犹龟焉,灼之则鸣也。九十丈吞赤蚁,六十丈者吞象,三十丈至九丈者吞豺狼虎豹与鹿豕人。吞之法,以尾钩卷定,以气冲死,濡湿乃吞。吞毕,卷于树上,绞至糜烂,骨角皆从皮出,望之若神龙蜕骨耳。”情状逼真。又如“桂林竞渡”写道:“桂林竞渡,舟长十余丈。左右衣白数人,右麾白旗,左麾长袖,为郎当舞。中扮古今名将,各执利兵,傍置弓弩,遇仇敌不返,兵胜则枭而悬之,铙歌合舞。 十年一大会,五年一小会,遇甲戌为之,有司毫不敢诘。”情态宛然。不少记述皆可视为小品文。该书今存《四库全书》本。
太极左仙公说神符经
太极左仙公说神符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唐宋时道士所造。南宋《秘目》及《通志‧艺文略》均着录此书一卷。今本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经文乃太极左仙公葛玄在华阳洞天为道士郑思远说长生神符之法。此神符即金丹(外丹),游于金木之间,合五行之理,水火之性。以炉鼎炼制,化砂为金,化金为宝,服之可以延寿增福。经文略述安炉立鼎,加水炼制之法,但文字颇隐晦。文中插入注解,亦不署注者姓名。
印度的智慧
作者林语堂。本书主要讲述了印度文学的精华和这个国家的思想和社会思潮,书中还涉猎了印度、中国文化。《印度的智慧》全面展示了印度文学的精华,从中可窥见到这个国家的思想和社会思潮。几千年来,这些思想文化精髓一直在激活和塑造着整个印度民族。只有看到印度思想的丰富性以及它的本质精神,才能真正了解印度,才能感受到这个民族自由、平等的特质,而这些正是我们试图在这个道德混乱不堪的世界中创造出来的东西。《印度的智慧》是对印度古典著述的解读。书中涉猎了印度、中国文化中最为精髓和深刻的方面,以作为研究者研读和查阅的资料;同时,该书还选取了许多有关这两个古老民族的民族心理、文学想象和日常生活的材《印度的智慧》全面展示了印度文学的精华,从中可窥见到这个国家的思想和社会思潮。
诗传诗说驳义
清毛奇龄(1623—1716)撰。五卷。奇龄有《西河全集》已著录。针对当时盛传托名干子贡、申培之《诗传》、《诗说》而作。明嘉靖年间,鄞人丰坊作《鲁诗世学》一书,不为《毛诗》所束缚,自出新义,往往发旧注所不曾发。但因世人盲目崇拜圣人、名人,恐其说不为文人、学士所接受,乃托言己家世传鲁诗秘本两种,一为子贡《诗传》,一为申培《诗说》,均载于所撰《世学》中。其后郭子章将二书析出单刻、诡称得黄佐所藏秘阁石本。明代学者见书中所言颇近情理,误信为真,其书遂大行于世。奇龄察其托古人之名以传己说,乃博引古籍以证明其作伪。其意在辨明依托,并非以其说为谬。有《西河合集》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