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 六必酒经

    六必酒经

    《作者:杨万树三卷,清代杨万树撰。杨家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善于酿酒。杨万树多方搜罗文献,悉心钻研酿酒技术。《六必酒经》注明参考了我国历代39种酿酒文献,如《吕氏春秋》、苏轼《酒经》、朱翼中《酒经》、《北山酒经》,在文献基础上,杨万树对“六必”工艺推陈出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摸索出一整套有科学价值的酿酒经验,于道光二年(1822年)撰成《六必酒经》一书,有家刻本传世。

  • 木棉谱

    木棉谱

    《作者:褚华 一卷。清褚华著。约成于嘉庆年间。诸华,字秋萼(一作“岳”),号文州。上海人。是棉花种植的专著。前部分列引前人关于木棉的记述,并逐一加以考证。主要篇幅讲述棉花栽种技艺,其次叙述采花、轨花、弹花、纺纱、织染以及用具,其他如贸易等也有说明和记述。本书翔实地记载了乾嘉时期上海地区主要经济作物棉花的生产和纺织业技术的发展水平,集录并考证了前人关于棉花生产的起源和发展的史料,对研究上海地区的经济史、纺织技术史以及中国棉花生产发展史都有重要参考价值。特别是对纺织技术家黄道婆有如下记载:“黄道婆,本邑人,流落崖州(今海南崖县)海峤间。元元贞(1295~1296)中,携纺织具归,传其法于乌泥泾(今上海县华泾镇)人,人皆大获其利。婆死,立祠祀之。明张之象复塑其像于宁国寺。今城中渡鹤楼西北小巷内,亦立庙祀之。邑之女红,岁时群往拜礼,呼之曰:‘黄娘娘’。旧传黄道婆能于被褥带帨上,作折技团凤棋局花文。邑人化而为象眼,为绫文,为云朵,为膝襕胸背。明成化(1465~1487)间流闻禁庭,遂织造龙凤斗牛麒麟袍服,而染大红、直紫、赭黄等色。工作胥隶,并缘为奸,一疋有费至白金百两者。弘治改元(1488),首罢之,此种遂绝。”书中还有“闽奥人于三月载糖霜来卖,秋则不买布而止买花衣以归”的记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

  • 倦圃莳植记

    倦圃莳植记

    《作者:曹溶三卷。清曹溶撰。《倦圃莳植记》的主要内容为记载作者从山西阳和道为官归里后,在居室“倦圃”园中种植花卉、竹树情况的书。书前有康熙甲子(1684)年间自序一篇。正文分为花卉二卷,竹树一卷。分别记载花卉、竹树的名品、故事,说明其各自种植的方法。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实为可观。但有的内容写得过于细微、繁琐,风格仍没有脱离明末小品的习俗。是书可以说是作者晚年的游戏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浙江巡抚采进本列为存目。

  • 裨农最要

    裨农最要

    《作者:陈开沚三卷。清陈开沚撰。陈开沚,字宛溪,四川三台县人。家世清贫,亲身从事农业生产,同时也植桑养蚕。经过十余年的劳作,受益颇多,使他较为深刻地理解了农田生产与植桑养蚕的关系,认识到农桑并举更有利于农业发展。《裨农最要》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认识。《裨农最要》上卷为制蚕具法,中卷为培养桑树法,下卷为饲蚕缫丝法。书中虽然引用了不少前人的论述,更为主要的却是作者的经验之谈,反映出作者的认识和看法。《裨农最要》不失为一部专谈四川养蚕业的难得著作。《裨农最要》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完成。有光绪丁酉原刻本,铜邑刻本。1956年中华书局出版《裨农最要》。1958年农业出版社也出版了 《裨农最要》。

  • 弟子规译注

    弟子规译注

    《作者:李毓秀清康乾年间新绛人李毓秀作。初版时称《训蒙文》,浮山贾木斋修订为《弟子规》。辗转翻印,流传甚广,以其便于诵读和切于实行,成为清代与民国年间通用的儿童启蒙读物。共360句,1440字。以浅近的文字、三字经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处世做人的道理和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前8句为总叙;第9句至108句主要讲“入则孝,出则悌”;第109句至312句主要讲“泛爱众,而亲仁”;313句至结束主要讲“读书法”。通篇文风质朴,言简意赅,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一定影响,对社会文化规范的建树起了一定的作用。其中如“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人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等等,都可谓至理名言,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 麓台题画稿

    麓台题画稿

    《作者:王原祁画学论著。清王原祁撰。一卷。题画凡五十三首。所画皆仿古人之作,其中,仿黄公望作品多至三十五幅,又有仿倪云林、黄公望合作的作品。提出学古人应以“神遇”,“不以迹求。”(《仿黄子久》)的观点。指出“画法莫备于宋,至元人搜抉其义蕴,洗发其精神,实处转松,奇中有淡,而真趣乃出,四家各有真髓,其中逸致横生,天机透露,大痴尤精进头陀也。”(《仿黄大痴长卷》)反映其倾倒于黄公望而追求其神韵的美学思想。有《昭代丛书》本、《美术丛书》及《画论丛刊》据其收录。《历代论画名著汇编》题为《麓台画跋》。

  • 续茶经译注

    续茶经译注

    《作者:陆廷灿三卷。附录一卷。清陆廷灿撰。陆廷灿,字秩昭,嘉定 (今上海市嘉定县)人。生卒年不详。曾任崇安县知县,候补主事。著有《续茶经》外,还有《南村随笔》、《艺斋志》。从唐代以来,茶品首推武夷,武夷山即在崇安境内,廷灿崇安知县,悉知其情,任职期间已成草稿,归田后编撰成《续茶经》及其《附录》。是书前载陆羽《茶经》原文,并从其原目广采诸家茶说以续之。上卷续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中卷续茶之器。下卷分为六部分,下卷之一续茶之煮。下卷之二续茶之饮。下卷之三续茶之事。下卷之四续茶之出。下卷之五续茶之略。下卷之六续茶之图。书后载有《附录》,主要记述历代茶法。茶法,陆羽《茶经》本无此目,而是廷灿另补的,征引繁富,其法切实可行。现存雍正中刊本、雍正乙卯寿椿堂刊本、《四库全书》本。

  • 妇人鞋袜考

    妇人鞋袜考

    《作者:余怀清初文学家、学者余怀著。该书对妇女缠足的风俗,作了深入的研究论证。记载了妇女缠足始于何时,盛于何时,并详细说明其发展、传承过程。

  • 琼英小录

    琼英小录

    《作者:俞樾一卷,成书于光绪十九年(一八九三)。俞樾闻知浙江布政使刘树堂藩署中有琼花,作绝句乞赠;收到所赠琼花,以为聚八仙,口占一绝;其实琼花与聚八仙实一物而异种,因而为刘树堂赋长歌;俞樾给诂经精舍诸生出考题“杭州琼花歌”,见到丁丙送来明人杨端《琼花谱》,于是作《杭州琼花歌》;且为辨别古今琼花差异而绘《琼花图》,又成二绝句,以写未尽之意。其中《闻浙藩署有琼花,戏作小诗,乞刘景韩方伯翦赠一枝》《越日琼花至,实即聚八仙也,口占一绝句》《景韩方伯索作琼花诗,为赋长歌》《杭州琼花歌》等四首又见于《春在堂诗编》十四《壬癸编》。

  • 广蚕桑说辑补

    广蚕桑说辑补

    《作者:沈練清代后期的著名蚕书。沈練撰,成书于道光二十年(1840)。沈練字清渠,江苏溧阳人。曾任安徽绩溪县教官 他在绩溪提倡蚕桑,除家中栽桑养蚕为绩溪农民示范外,并以其家人栽桑养蚕方法写成《蚕桑说》一书,在绩溪散发。后又参考其他蚕书加以增订,并改名为“广蚕桑说”。1875年和1907年先后由仲昴庭和章震福用按语的形式,逐段作了补充校订。此书自沈練初刊后,数十年间,一再增补传刻,是清代后期蚕书中流传最广的一种。《广蚕桑说》叙述简练,处处以实用为务。说桑19条,自桑地说起; 说蚕60条,自留种说起,次序一丝不乱,按照蚕桑生产的过程,使读者能依次作业,是此书的一大特色。光绪初年,浙江严州府知府宗源翰设立蚕局,推广蚕桑,请淳安县的学博仲昂庭对沈练的《广蚕桑说》加以疏通证明,又增补了一些内容,题名为《广蚕桑说辑补》,重新付刻。《广蚕桑说》不完备的地方,仲氏都加了按语,作了补充,内容更加完善了,被推为蚕桑善本。

  • 画眉解

    画眉解

    《作者:佚名清代动物志,金文錦撰,金文錦生卒年不详。生平履历不详。养画眉专著。三元堂板。原文有附圖,圖省略未錄,以【圖:】代替。

  • 促织经

    促织经

    《作者:佚名清代蟋蟀研究的专门著作。

  • 蚟孙鉴

    蚟孙鉴

    《作者:佚名清朱从延纂辑、乾隆四十一年林德垓、庄乐耕重订。蚟孙即蟋蟀。古南方方言。《方言》第十一:“蜻蛚,楚谓之蟋蟀,或谓之蛬。南楚之间谓之蚟孙。”《蚟孙鉴》显然沿袭了明谱的内容,又杂以他谱,兼及旧谱所无的新内容,以为增广。就篇幅而言,此谱为明清两代虫谱之冠。内容驳杂,有关色品类,虽照抄明谱居多,但亦有所发展。此谱也强调定色的基本原则,其《前鉴》中《辨蛩五色》继承并发展了《秋虫谱》的有关论述:“大都青蛩要白线金翅,黄蛩要黄线乌牙,遍体如金;紫蛩要头浓红线,腿斑肉蜜;白蛩如冰;黑蛩如墨……”但由于此谱内容来源不一,又受此前数谱的干扰,故实际定名时,则既有合于分类原则者,亦有不合原则者。当是著者心中并无定见所致。

  • 续蟹谱

    续蟹谱

    《作者:褚人获续蟹谱,一卷,褚人获撰,记述螃蟹的专著。《昭代丛书》本。

  • 农候杂占

    农候杂占

    《作者:梁章钜中国清代月令形式的农书。编者梁章钜(1775~1849年),字茞林,福建长乐人。本书于同治癸酉年(1873年)付刻。全书分四卷,卷一包括十二个月逐月占候,卷二至卷四分类列出天象、物象乃至草木虫鱼等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的谚语,大多是前人著述的摘录。主要根据南方农事活动摘引和注解, 而且还引用了一部分福建当地的谚语。如“清明谷雨。寒死老鼠: 小满立夏,寒死老郎爸”。现存浙江书局所刻的《二思堂丛书》本。1956年中华书局根据清同治福州梁氏藏版校刊。

  • 卜岁恒言

    卜岁恒言

    《作者:吴鹄中国清代谚语类型的农书。作者吴鹄,字斗文,江苏扬州人。全书四卷,主要采自前人著述,分门别类地加以编辑。所引《农桑要览》、《农圃春秋》、《农事须知》、《畜牧须知》等各家书目均无著录,还辑录了一些现已失传的材料。据道光刻本序文的年月推断,成书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本书内容全是前人著作中有关言论的摘录,主要是天气谚语,但有作者自己的见解。强调运用天气谚语要因时因地灵活掌握。全书除了一部分按月记载占候外,还按天象、物象记述有天气和农业气象谚语。因其写作年代较近,故所记更接近于现代流传的谚语。如“若要麦,见三白。冬无雪,麦不结”。“朝霞暮霞, 无水煎茶”。此书未见原刻本, 只见嘉庆八年(1803年)的重刻本以及道光刻本和光绪年间的两种刻本。<br/><br /> <br/><br />

  • 澄怀园语

    澄怀园语

    《作者:张廷玉《澄怀园语》是清代名臣张廷玉所作。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历任太子洗马、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职务,是清代前期汉人大臣中知名的重臣。张廷玉去世后,配享太庙,谥号文和。整个清代,汉大臣配享太庙的,仅有张廷玉一人。《澄怀园语》是张廷玉一生修身处世、齐家为政的经验总结。在为人处世方面,张廷玉训诫子侄要恪守圣贤的教化,刻苦读书治学,居家行孝悌之义,交友则谨慎坦诚待人。在为政方面,张廷玉深感自身所受到的清廷恩宠厚重,他告诫子侄戒骄戒躁,在为官方面需谨慎安静,居安思危才能保证家族事业的昌盛不息。

  • 蚕桑辑要

    蚕桑辑要

    《作者:沈秉成 清代后期流传很广的蚕书。沈秉成撰。秉成字仲复,归安(今浙江湖州市吴兴县)人,咸丰六年(1856)年进士。热心提倡蚕桑。同治光绪年间,他先后在江苏、广西、安徽任地方官,所到之处都大力提倡蚕桑。此书是19世纪60年代初他在镇江做地方官时所作。全书分4部分:①告示条规。是在镇江劝民栽桑养蚕拟订的规章和发布的文告。②蚕桑杂说。是辑集各家关于栽桑、养蚕、缫丝方法的论述。③蚕桑图说。绘制当时湖州一带蚕农常用的各种养蚕、缫丝工具简图,并附有文字说明。④蚕桑乐府20首,乃其高祖沈炳震的作品。其中蚕桑杂说及蚕桑图说二部分常为后出各书所引用。

  • 九章录要

    九章录要

    《作者:屠文漪十二卷。清屠文漪(生卒年不详)撰。屠文漪字莼洲,江苏松江人。《九章录要》体例与杜知耕 《数学钥》相似,以 《九章》为序,用实例阐发 《九章》诸术,参以新式算法。卷一与卷二主要介绍乘除诸法与零分法,以提高计算速度为目的,并辅以各种技巧;卷三至卷十一为《九章》内容,篇目俱对应于 《九章》各目,屠文漪多采录梅文鼎诸书,尤详于勾股,以廉隅之法研之,加以推阐,以尽其用;卷十二为借征法,为《九章》法外巧术,屠文漪认为:“盖借衰原于衰分,叠借原于盈朒,而触类通之可以穷难知之数。”这是作者独创之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考其所载,虽未极精密,然于借数之巧,固已得其大端矣。”该书版本为《四库》本;尚有两份手抄本,现存于南京大学图书馆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齐民四术

    齐民四术

    《作者:包世臣清包世臣著。十二卷。本书辑著者于清高宗乾隆五十八年至宣宗道光二十六年(1793—1846)间所作文稿,四术,指农、礼、刑、兵四方面,后三者叙述有关道德、法律和军事等问题,前者“农政”部分纯属农业范围。作者自称“幼年曾习农事”,后来宦游四方,开始搜集各家农说,并“断以今宜,要以能切实用为主”。于嘉庆六年(1801)草成《郡县农政》一篇,后编入《齐民四术》一书。内容包括辨谷、任土、养种、作力、蚕桑、植树、畜牧等七部分。内容不限于前代各家农说,对江淮一带农业生产技术成就也有所反映。农术”内有为秦易堂侍读条画白门荒政等文;“礼术”内有说保甲事宜等文;“刑术”内有读律说、议刑对、议刑条答、庚辰(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1820〕)九月为秦侍读条列八事,书粤刻补洗冤录集证后、书三案始末、与次儿论谳狱书等文;“兵术”内有练乡兵对、郡县戎政等文。收载于《安吴四种》。

猜你喜欢的书

诗艺

诗艺

演讲集。一九六七年秋,博尔赫斯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邀,就诗的地位、隐喻模式、小说与诗、音韵与翻译等展开六讲。讲座录音带在图书馆尘封三十多年后,由时任西安大略大学现代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的凯林–安德·米海列司库整理出版。全集广征博引,涉及从古至今诸多文学现象,又有着口语化文本的不拘形式感,娓娓道来,收放自如,“《诗艺》是一本介绍文学、介绍品位,也介绍博尔赫斯本人的书……博尔赫斯跟历代的作家与文本展开对话,而这些题材即使是一再反复引述讨论也总还是显得津津有味。”

太上金华天尊救劫护命妙经

太上金华天尊救劫护命妙经

太上金华天尊救劫护命妙经,又名《昊天玉皇文》。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宋元。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为五言韵文,篇幅不长。大旨言金华天尊奉元皇玉帝之命,救人劫难。凡诵持此经者,则有七元天星君、破军天星君、天罡大星君、霹雳大仙君等神灵护卫,消除灾难,并可修成真道,超越三界。

周易参同契解

周易参同契解

道家著作。3卷。宋·陈显微撰。显微字宗道,自号抱一子,淮阳(今属江苏省)人。嘉定端平间(1208~1236)道士。是书为其弟子王夷于端平元年(1234)所刊。卷内不分章节。书中次第,悉依彭晓之本,其“鼎器歌”一首,亦从彭本附于卷末。书中所解,于内丹阐发较详,故在诸注解本中颇有特点。《四库全书总目》评:“以其诠释详明,古《参同契》诸注之中犹为善本。故存备言内丹之一家, 犹经解之中录吴澄诸书之意云尔。”

流亡

流亡

现代长篇小说。洪灵菲著。上海现代书局1928年4月初版。收作者《自叙》和《自诗》各1篇。小说描写大革命时期一群青年革命者的斗争活动和爱情生活。主人公沈之菲是M党党部的重要人员。M党发生内讧,旧势力大举抓捕激进的新派人物,沈之菲带着女友黄曼曼仓皇逃到T村斋寺附近的一间藏棺古屋,并在危亡之际结为生死伴侣。不久,他们双双来到H港,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后被密探发现而被捕。在狱中,他们受尽折磨,但牢记中山先生的教导,坚贞不屈。两天后他们被驱逐出境,押送回S埠。沈之菲与黄曼曼约定在最短的时间里逃往海外,但却受到了家庭的阻挠。父亲不允许他“牺牲家庭去革命”,前来约他的黄曼曼则遭到他父亲的粗暴阻挡。沈之菲不得不只身外出流亡。他先到新加坡,因生活无着,前途无望而转道暹逻,但那里的环境十分险恶,到处逮捕进步人士,沈之菲无所作为,过了十几天流浪生活。革命的愿望终于驱使他回到故国,但国内正值革命低潮。沈之菲只好回到故乡。不断的挫折和死水一般的生活使他徘徊在沉沦与革命的十字路口,父亲的讽刺又使他感到非常苦闷和气愤。这时,黄曼曼从北京来信,诉说了思念之情,并鼓励他继续奋斗,沈之菲热血沸腾,决心“为着人类寻求永远的光明”,踏上新的“流亡的征途”。作品描写了主人公在流亡生涯中遭受的苦难,赞扬了革命者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作品格调高昂,富有斗争气息,但描写不够细腻。

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
  与《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同,地婆译,缺观行法。

兜调经

兜调经

一卷,失译。与鹦鹉经及分别善恶报应经皆中阿含鹦鹉经之别译。兜调者,婆罗门名也。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