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 视学

    视学

    《作者:年希尧中国清代数学家、政治家年希尧撰。这是中国最早的系统阐明透视原理的一部著作,是18世纪画法几何的一部代表作。 年希尧早年留心视学,后供职清宫,在北京与一位懂得透视原理的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结识,学习了透视知识,并对从郎世宁那里得到的一本有关透视的书,进行潜心研究,补充了大量图形,在此基础上,积30余年心得,终于写成《视学》一书,并于1729年出版。本书论述透视原理与方法,书中绘制了许多透视立体图,而且提出了许多平面视图及其画法,有二视图、三视图,其画法有量点法、双量点法、截距法和仰望法等,书中用量点法作出图形的平行透视图及其角透视图,利用几何体二视图及视线在坐标轴上的截距作出透视图,用轴测图上中心光源阴影作图,这是其主要贡献。书中图例精美,亦为中国版画史上罕见佳作。这部著作出版之后,年希尧并不十分满意,又于1735年作了修订后再版,使这部著作的内容更加丰富,水平也更高。 《视学》堪称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本画法几何学著作。它比法国数学家蒙日于1799年出版的有名著作《画法几何学》一书早70年。这部著作在国内只有两部再版本,而在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一残本,在英国有一部抄本。

  • 宋元旧本书经眼录

    宋元旧本书经眼录

    《作者:莫友芝清莫友芝撰,莫友芝(1811—1871)是晚清宋派的代表诗人,同时也是集文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书画学,金石学,版本目录学等于一身的著名学家。是书三卷,系莫友芝对平生所见的多种宋元精刊本或抄本,手稿所作的记录或释题概要,或考订源流,或品评优劣,或录写其序跋,印鉴,凡130余种,深受藏书家重视。该书附录两卷:一卷为书衣题识,系莫友芝对家藏的部分古籍所作的题识,一卷为《金石题识》,系莫友芝所见所藏的历代金石拓片的题识,都颇有价值。

  • 岭南荔枝谱

    岭南荔枝谱

    《作者:吴应逵记载广东荔枝的专谱。作者吴应逵,字鸿来,号雁山,鹤山(今广东鹤山)人。乾隆六十年(1795)举人。此书成于道光六年(1826)。自序说:“长夏苦热避暑荔枝湾上,良朋既集,各征事实,因纂缉成编。”是由友人提供材料编辑而成的。 全书六卷。卷一《总论》。讨论荔枝之名的来由,描述荔枝的生态,叙述荔枝的历史,说明荔枝的吃法,选录前人赞荔的文辞。卷二《种植》。叙述荔枝的特性、荔枝栽培方法、虫害的防治及广东的主要产地。卷三《节候》,记叙荔枝花开、果熟的时令及天气对荔枝收成的影响。卷四《品类》,记述广东荔枝的80多个品种。现有的广东名荔如挂绿、糯米糍、桂味、妃子笑等,书中均有详细的介绍。卷五、六《杂事》,辑录有关的典故和传说以及保鲜、加工的方法。 《岭南荔枝谱》是“爰采旧文”撰成的,引书94种,资料繁富,可以说是清代中叶广东荔枝资料的汇编。所引资料均注出处,态度颇为严谨。唯所引文献多有删节。有《岭南丛书》本和《丛书集成》本。

  • 荔谱

    荔谱

    《作者:陈定国植物书。一卷。其书内容分“六辨”:辨种、辨名、辨地、辨时、辨核,辨适.不同于其他荔谱,独具特色。据王毓瑚《中固农学书录》,考旺,成书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定国字紫岩,福建长乐人.家居胜画乡,荔枝生长奇特,树高达四十丈,果实特大,一树可收四、五千斤。作者据实记录,以传后代。有《昭代丛书》本传世。

  • 宝训

    宝训

    《作者:郝懿行农书。清郝懿行撰。八卷。书成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分杂说,禾稼、蚕桑,蔬菜、果实,木材、药草,孳畜共八门。以农语为纲,引征古书论述加以说明为本书特色。 作者以所录农语, 堪为珍宝,应传之子孙,故以《宝训》名书。书引前人文献甚广,但无作者见解和评议。有光绪八年(1882)刻本,收入《郝氏遗书》。

  • 考工记图

    考工记图

    《作者:戴震戴震撰,2卷。乾隆二十一年(1756)刊行。《考工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科技著作,主要记述百工技艺之事,从先秦至宋明对此书研究不断。因该书文字奥曲艰深,所涉名物难以理解,乾嘉学派戴震以图绘形式,对此书加以释义。乾隆十一年《考工记图》初稿完成,10年后,重新修订。他吸收东汉经学家郑众与郑玄研究成果,将两人旧注加以考订补入书中;将初稿插图分刻51幅,每半页1幅,以图说作为补注。主要是对宫室、车舆、兵器、礼乐等列图说明,对古物、制度、字义等加以考证。其插图的释义富有创见,对某些名物的辨析非常精细,考证清晰、明朗;提出并解决了许多自汉唐以来对《考工记》研究不解的问题,纠正了前人的误说。此书文字内容、图像绘制都优于先前研究著作,引领清代《考工记》研究成为一门独立学问。是研究先秦时期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珍贵资料。初刻本由纪昀阅微草堂刊行,曾收刻于《戴氏遗书》,又收入《皇清经解》。【图片可以下载PDF版阅读】

  • 国朝汉学师承记 [标点本]

    国朝汉学师承记 [标点本]

    《作者:江藩清江藩著。八卷。约成书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阐述清初至嘉庆一百五十年左右的学者57人的撰述、学术思想、渊源关系。使清代学术源流,厘然可考,为清代学术史的重要著作。所列人物,基本上是乾嘉学派的著名学者,对常州学派的主要人物,如庄存与、刘逢禄等,则未列专传。并将开创清代学术风气的黄宗羲、顾炎武置放卷后,以为二人近于理学,谓其“多骑墙之见,依违之言,岂真知灼见哉?”门户之见极明显。又取诸家撰述,专精汉学者,仿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传注姓氏》之例,附《国朝经师经义目录》一卷。详列清代中前期有关经学的著作,但偏重于训诂考证之作。末附《宋学渊源记》。初刻于嘉庆二十三年,阮元作序。后收入《江氏丛书》《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初编》和《万有文库》中。

  • 画诀

    画诀

    《作者:龚贤龚贤著。原系作者课徒画稿上的解说,由后人辑编而成。书为论述画山水之法的口诀,凡63则。据口诀内容对照作者山水画作,再参酌《龚半千课徒画稿》,推知此书撰于康熙元年至五年(1662~1666)。这63则口诀以言及画树石为多,次及桥梁、山亭、屋宇、楼阁、风帆、大船、远帆、飞泉、留白等。口诀浅显易懂,如云“学画先画树后画石”,在学画石时又言“学画先画石后画树”,述画景物时又言“先画衬景后画树石”。凡此等等,看似矛盾,实则是要因人而宜。此书有近20种版本,最早版本是《知不足斋丛书》与《花近楼丛书》刊本。

  • 阴符枪谱

    阴符枪谱

    《作者:王宗岳原系抄本,唐豪藏。1936年经唐豪校订印行。佚名氏作序称此谱为“山右王先生”撰。唐豪考证此“王先生”即作《太极拳论》之山右王宗岳。其枪诀及高下、左右、刚柔、虚实、进退、动静、阴阳、粘随诸理,基本上都与王宗岳之《太极拳论》相合。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年),王先生在洛阳,曾以此谱示作序者。后来两人又相遇于开封,王先生决定以其数十年之心得“公诸天下”,于是将枪法集成为诀,明其进退变化之法,乃请作序者写了序言。

  • 曹州牡丹谱

    曹州牡丹谱

    《作者:余鹏年清余鹏年撰,一卷,《曹南牡丹谱》收录花品五十六种,后有附记说明栽培方法,对曹州牡丹的发展历史、栽培品种介绍十分详细。 首有乾隆十八年翁方纲题诗,翁方纲手书上板;次菏泽县事安奎文序;再次乾隆五十七年自序。乃余鹏年“集弟子之知花事,园丁之老于栽花者偕之游诸园,勘视而笔记之,归而质以前贤之传述,率成此谱”。书全本较少见。

  • 捕蝗要诀

    捕蝗要诀

    《作者:佚名一卷。清无名氏撰。此书不知作于何时,出于何人之手,极可能是某地方官根据民间治蝗经验编写成的。咸丰六年 (1856)直隶一带出现蝗灾,清政府把原存的 《捕蝗要说》二十则、《图说》十二幅拿出付印,以应付蝗灾,直隶布政司使钱炘和为之作序。《捕蝗要诀》简单明了,捕蝗、灭蝗的方法切实可行,在科学并不发达的当时,它的推广应用对于减轻蝗灾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捕蝗要诀》,又称《捕蝗要说》、《捕蝗图说》。《捕蝗要诀》除咸丰六年本外,还有咸丰七年 (1857)陕西本、崇文书局本、江宁藩署本、江苏书局本。

  • 天牖二光

    天牖二光

    《作者:倪维思北京大学图书馆存”燕京大学”基督教书籍。倪维思著,《天牖二光》,清光绪32年(1906年),上海美华书局1868年版本。

  • 六必酒经

    六必酒经

    《作者:杨万树三卷,清代杨万树撰。杨家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善于酿酒。杨万树多方搜罗文献,悉心钻研酿酒技术。《六必酒经》注明参考了我国历代39种酿酒文献,如《吕氏春秋》、苏轼《酒经》、朱翼中《酒经》、《北山酒经》,在文献基础上,杨万树对“六必”工艺推陈出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摸索出一整套有科学价值的酿酒经验,于道光二年(1822年)撰成《六必酒经》一书,有家刻本传世。

  • 木棉谱

    木棉谱

    《作者:褚华 一卷。清褚华著。约成于嘉庆年间。诸华,字秋萼(一作“岳”),号文州。上海人。是棉花种植的专著。前部分列引前人关于木棉的记述,并逐一加以考证。主要篇幅讲述棉花栽种技艺,其次叙述采花、轨花、弹花、纺纱、织染以及用具,其他如贸易等也有说明和记述。本书翔实地记载了乾嘉时期上海地区主要经济作物棉花的生产和纺织业技术的发展水平,集录并考证了前人关于棉花生产的起源和发展的史料,对研究上海地区的经济史、纺织技术史以及中国棉花生产发展史都有重要参考价值。特别是对纺织技术家黄道婆有如下记载:“黄道婆,本邑人,流落崖州(今海南崖县)海峤间。元元贞(1295~1296)中,携纺织具归,传其法于乌泥泾(今上海县华泾镇)人,人皆大获其利。婆死,立祠祀之。明张之象复塑其像于宁国寺。今城中渡鹤楼西北小巷内,亦立庙祀之。邑之女红,岁时群往拜礼,呼之曰:‘黄娘娘’。旧传黄道婆能于被褥带帨上,作折技团凤棋局花文。邑人化而为象眼,为绫文,为云朵,为膝襕胸背。明成化(1465~1487)间流闻禁庭,遂织造龙凤斗牛麒麟袍服,而染大红、直紫、赭黄等色。工作胥隶,并缘为奸,一疋有费至白金百两者。弘治改元(1488),首罢之,此种遂绝。”书中还有“闽奥人于三月载糖霜来卖,秋则不买布而止买花衣以归”的记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

  • 倦圃莳植记

    倦圃莳植记

    《作者:曹溶三卷。清曹溶撰。《倦圃莳植记》的主要内容为记载作者从山西阳和道为官归里后,在居室“倦圃”园中种植花卉、竹树情况的书。书前有康熙甲子(1684)年间自序一篇。正文分为花卉二卷,竹树一卷。分别记载花卉、竹树的名品、故事,说明其各自种植的方法。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实为可观。但有的内容写得过于细微、繁琐,风格仍没有脱离明末小品的习俗。是书可以说是作者晚年的游戏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浙江巡抚采进本列为存目。

  • 裨农最要

    裨农最要

    《作者:陈开沚三卷。清陈开沚撰。陈开沚,字宛溪,四川三台县人。家世清贫,亲身从事农业生产,同时也植桑养蚕。经过十余年的劳作,受益颇多,使他较为深刻地理解了农田生产与植桑养蚕的关系,认识到农桑并举更有利于农业发展。《裨农最要》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认识。《裨农最要》上卷为制蚕具法,中卷为培养桑树法,下卷为饲蚕缫丝法。书中虽然引用了不少前人的论述,更为主要的却是作者的经验之谈,反映出作者的认识和看法。《裨农最要》不失为一部专谈四川养蚕业的难得著作。《裨农最要》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完成。有光绪丁酉原刻本,铜邑刻本。1956年中华书局出版《裨农最要》。1958年农业出版社也出版了 《裨农最要》。

  • 弟子规译注

    弟子规译注

    《作者:李毓秀清康乾年间新绛人李毓秀作。初版时称《训蒙文》,浮山贾木斋修订为《弟子规》。辗转翻印,流传甚广,以其便于诵读和切于实行,成为清代与民国年间通用的儿童启蒙读物。共360句,1440字。以浅近的文字、三字经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处世做人的道理和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前8句为总叙;第9句至108句主要讲“入则孝,出则悌”;第109句至312句主要讲“泛爱众,而亲仁”;313句至结束主要讲“读书法”。通篇文风质朴,言简意赅,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一定影响,对社会文化规范的建树起了一定的作用。其中如“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人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等等,都可谓至理名言,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 麓台题画稿

    麓台题画稿

    《作者:王原祁画学论著。清王原祁撰。一卷。题画凡五十三首。所画皆仿古人之作,其中,仿黄公望作品多至三十五幅,又有仿倪云林、黄公望合作的作品。提出学古人应以“神遇”,“不以迹求。”(《仿黄子久》)的观点。指出“画法莫备于宋,至元人搜抉其义蕴,洗发其精神,实处转松,奇中有淡,而真趣乃出,四家各有真髓,其中逸致横生,天机透露,大痴尤精进头陀也。”(《仿黄大痴长卷》)反映其倾倒于黄公望而追求其神韵的美学思想。有《昭代丛书》本、《美术丛书》及《画论丛刊》据其收录。《历代论画名著汇编》题为《麓台画跋》。

  • 续茶经译注

    续茶经译注

    《作者:陆廷灿三卷。附录一卷。清陆廷灿撰。陆廷灿,字秩昭,嘉定 (今上海市嘉定县)人。生卒年不详。曾任崇安县知县,候补主事。著有《续茶经》外,还有《南村随笔》、《艺斋志》。从唐代以来,茶品首推武夷,武夷山即在崇安境内,廷灿崇安知县,悉知其情,任职期间已成草稿,归田后编撰成《续茶经》及其《附录》。是书前载陆羽《茶经》原文,并从其原目广采诸家茶说以续之。上卷续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中卷续茶之器。下卷分为六部分,下卷之一续茶之煮。下卷之二续茶之饮。下卷之三续茶之事。下卷之四续茶之出。下卷之五续茶之略。下卷之六续茶之图。书后载有《附录》,主要记述历代茶法。茶法,陆羽《茶经》本无此目,而是廷灿另补的,征引繁富,其法切实可行。现存雍正中刊本、雍正乙卯寿椿堂刊本、《四库全书》本。

  • 妇人鞋袜考

    妇人鞋袜考

    《作者:余怀清初文学家、学者余怀著。该书对妇女缠足的风俗,作了深入的研究论证。记载了妇女缠足始于何时,盛于何时,并详细说明其发展、传承过程。

猜你喜欢的书

松阳钞存

松阳钞存

二卷。清陆陇其 (见《古文尚书考》)撰。陆氏为灵寿知县时,于官事之暇,取其所著《问学录》、《日记》二书,摘选其中切要之语,录为一编,以示学者。灵寿乃古松阳地,故以“松阳钞存”为名。共七十五条,分道体、为学、处事、教学、辨学术、观圣贤六门。篇幅虽小,而多论学之语。如论道体谓“周子 《太极图》全是知天命之学”,论为学谓 “张子《西铭》从《孟子·尽心》一章来”,辨学术谓“罗念庵在阳明之后,深知阳明末流之弊,而欲以主静功夫救之”,“至若李见罗亦深言阳明末流之弊,而取止至善为宗旨,只是将阳明之良知,改头换面耳,非有二也,其学又在念庵、景逸之下也”,等等。多论及明代及清初学术。该书原本七十八条,张伯行曾为刊行,删其与《问学录》相重复者,仅存二十八条,殊失陆氏本义。后为杨开基重编,分为六门,仍以原条次序注于本条之下,以存其旧,而别以己见附识于后。并于书前作序,称《问学录》为陆氏中年之书,此本为晚年手定之书,极论张伯行刊本为非。又有陇其之孙申宪所作之跋,亦谓伯行所刻陇其遗书四种之中唯《读礼志疑》、《读朱随笔》 为足本,此书及 《问学录》均删节失真。该书有《四库全书》本、《当归草堂丛书》本、《西京清麓丛书》 续编本等。

辩诬笔录

辩诬笔录

在绍兴八年(1138)罢相之后,赵鼎多次受到奸佞小人的迫害,致使他屡遭迁谪。在其被贬期间,即绍兴十年(1140),朝中大臣诬陷他有“亲奉玉音之语”“纠结保甲以拒勤王之师”“收受贿赂”“挪用公款”“勾结叛将”“汲引亲党”等罪名,髙宗听信后便贬赵鼎潮州安罝。而赵鼎深感冤杆,在《辩诬笔录》中详细论列車情的经过,一件件驳斥,以彰自身清白。“据《四库全书未收书目提要》云:‘足编前有自序,称学术迂僻,与众背驰,所上前后数千章,期间岂无传播失实.风闻文饰之误,不得不辨。其他他细故,无足深较云云。’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五代后蜀道士彭晓撰。南宋《秘目》、《通志•艺文略》及《宋史•艺文志》均着录彭晓撰《参同契明镜诀》一卷,当即此书。今《正统道藏》本以此书附录于《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之后,收入太玄部。书中有《鼎器歌》,歌咏炼丹所用鼎器制度。又有《明镜图》,其图由八圈同心圆组成。依次标举八卦、二十八宿、月象、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十二地支及四时、五行之名。旨在图解《参同契》所述,卦爻天象阴阳消长变化之说。

本草思辨录

本草思辨录

本草类著作。清周岩撰。四卷。岩字伯度,山阴 (今浙江绍兴) 人。清末医家,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颇有研究,著有《六气感证要义》等。周氏认为“方之不效,由于不识证者半,由于不识药者半。识证矣而药不当,非特不效,抑且贻害”。提出“辨本草”为“医学之始基”,故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书中常用药物为主,于光绪三十年(1904)撰成此书。约十一万四千字。卷首绪论,对当时医界不重视“经典”,“贱中医贵西医”等观点进行抨击。继之对一百二十八种常用药进行辨析。卷一载石膏、赤石脂等十八种。卷二载木香、郁金等四十六种。卷三载生姜、干姜等十七种。卷四载沉香、乌药等四十七种。周氏论药,或据《本经》、或据《伤寒》、《金匮》,兼采众家之长,又善抒发己见,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光绪三十年山阴周氏微尚室刊本,一九三六年《珍本医书集成》本,一九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孔子编年

孔子编年

南宋胡仔撰。五卷。为胡仔奉其父胡舜陟之命编撰。以《论语》为主,采《礼记》、《左传》、《公羊》、《穀梁》、《史记》及《孔子家语》等所载有关孔子言行事迹,按年编排,实即年谱,不称年谱而曰“编年”,意在尊圣。是编于孔子生年,从《史记·孔子世家》定在鲁襄公22年(前551年)。前有胡舜陟序,概述孔子重要经历说:“为中都宰一年,为司空二年,为司寇三年。”“去鲁凡十三年,适卫者五,适陈、适蔡者再,适唐、适宋、适郑、适叶、适楚者一,而复自卫返鲁。”原书采摭经传诸书均未注明出处。胡氏后裔,清胡培翚为之注,悉考所引诸书出处及后世考论孔子可以印证本书者注于下,提高了本书的价值。由于孔子的一些言行其时间地点并无明确记载,限于本书体例,胡氏不得不一一系年,自不免有断章臆附处。《四库提要》指出其对郑人游于乡校,仲尼闻之曰:“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胡氏系此于孔子年十岁时,斥其“殊为疏舛”。胡培翚注引《左传》“杜注云: 仲尼于是十岁,长而后闻之。据此则所言不在斯时也。当以郑人游乡校事在此岁,故系于此”。可补本书之未备。本书为孔子编年的最早著作,其考寻根据经传,虽不免有疏失,但大体上尚审慎。有《四库全书》本及胡培翚注,清刻本。

三国食货志

三国食货志

《三国食货志》用无可辩驳的史料,让人们看到,真实的三国,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人民境遇特别悲惨,社会大倒退的黑暗时期。原因是中枢腐败,社会贫富悬殊,妖人借机蛊惑人心,起兵作乱,军阀趁势割据,野心家争当皇帝,打来打去,百姓大遭其殃。这里仅将自己在编读中的感受随记於此。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