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原祁

- 姓名:王原祁
- 别名:字茂京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642
- 逝世日期:1715年
- 民族族群:
王原祁(公元1642—1715年),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 人,被称为清初“四王”之一,是名画家王时敏的孙子。
王原祁在其祖父的薰陶下,从小好学,读书能过目成诵。 十岁时,已能画小幅山水画。当时王时敏已六十岁,在书房墙 壁上看到孙子的画,大为惊奇地说:“此子业,必出我之右。”王 原祁十五岁时考中秀才,二十岁正式跟祖父学画,进步很快。 当时族中的长辈王鉴看到他的画,也曾向王时敏感叹道:“吾 两人当让一头地。”王时敏最推崇黄公望,他在评论学习黄氏 画法而有成就的画家时,认为董其昌得其神,自己得其形,而 王原祁则是“形神俱得”。这里虽不免因偏爱而夸大其词,但也 可以看出青年时代的王原祁已经崭露头角。清康熙八年(公元 1669年),他考中举人,次年又中进士。
王原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四十岁以后。由他的八叔父王 掞(字颛庵)相国的引荐,担任了顺天乡试同考官,后来又在河 北任县做过四年知县。在当地遭受水灾时,他力请上级减免捐 税,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四十五岁时,到北京,在保和殿接受康 熙“试策”的考查,以科员用。次年,升为刑部给事中,后又调礼 部掌印,又奉命改任右春坊中允,入直南书房,历任侍讲侍读 学士,太子府詹事,经筵讲官,直到担任户部左侍郎,因此被称 为“王司农”。他有一方图章“画图留与人看”,是为纪念康熙皇 帝的“恩典”而刻制的。因为他在南书房为供奉时,康熙经常长 时间地凭几观赏他画山水,有一次亲笔写了“画图留与人 看”来赞扬他。
王原祁以其渊博的学识不断受到康熙的重用。五十九岁 时,他奉命负责鉴定内府收藏的名人书画的真伪。六十四岁 时,奉命与孙岳颁、宋骏业、吴璟、王铨等负责编辑中国历代书 画史籍和理论的资料汇编——《佩文斋书画谱》,王原祁任 总编。这部浩大丰富的丛书,是从内府所藏和四处搜罗来的一 千八百四十四种文献古籍中,广泛收集资料,从康熙四十四年 到四十七年,用了三年时间编纂而成,计一百卷,分为:论书画、 书画家小传、书画跋、书画辩证及书画鉴藏等门; 论书画一门 中,又分为:体、法、学、品等类。为表示重视,康熙在卷首写了 序言。《佩文斋书画谱》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书画艺术类 书,王原祁的贡献是不可抹煞的。
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王原祁病故于北京官舍, 终年七十四岁。遗体归葬故乡太仓。
王原祁的艺术成就主要在山水画,给他以启发和教导最 多的是王时敏、王鉴和他的三叔父王撰(异公)。王时敏曾亲手 绘制《仿李成以下宋元名家山水册》供他学习,并把家藏历代 名家董源、李成、范宽、黄公望、王蒙、沈周等的名迹,给他临 摹、研究。“四王”中的另一家王翚,比王原祁大十岁,也曾和他 在“拙修堂”朝夕相处数年,相互切磋画艺。后来两人又在北京 经常来往,一谈就是一天。
王原祁的作品,基本上是模古。他特别推崇黄公望,认为 自己已经得到了黄公望的“脚汗气”,引以为荣,心摹手追,务 求逼似却缺乏创造性。但是,也不能完全否定他的深厚的笔墨 功力。他曾在一幅《秋山晴爽图卷》上自题“笔端金刚杵”,意思 是说,他的笔力沉雄,气贯纸背,光气发越。当时有人记述了亲 睹王原祁的作画过程:
从早晨开始,先展开纸,审顾良久。下笔以淡墨略分轮廓, 既而精辨林壑之概,立峰石层折,树木株干。每下一笔,必定审 顾反复。天已黄昏,便搁笔休息。到第二天,取前卷稍加皴染, 用淡赭石加入藤黄少许,渲染山石,然后用一个小熨斗贮微火 把画熨干,再以墨笔干擦石骨,疏点木叶。然后再以墨绿水,疏 疏缓缓渲染出阴阳向背,再用熨斗熨干,再勾再勒,再染再点, 自淡及浓,自疏而密,经过半个月才完全画成。
这种多层次的勾皴渲染,有骨有肉,浑然一气,富有厚重 之美,是王原祁对黄公望、倪瓒、吴镇、董其昌诸家画法的兼容 并蓄而发展出来的。清代不少人高度评价他的笔墨技巧,有的 赞他“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有的说他“气味醇 深,元气淋漓,高出诸家之上”。桐城派名诗人姚鼐曾写过一首 《题麓台山水》,描述王原祁山水画布局造意奇崛,而感到“此 图于我情独亲”。这表明王原祁山水画具有可以 “卧游” 的特 点,是符合当时一般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的。
王原祁著有理论著作《雨窗漫笔》、《麓台题画稿》。其中对 于作画构图的开合起伏,笔墨设色等技法的论述,多为长期艺 术实践的经验体会,属于艺术规律,颇有价值。但是他承袭了 董其昌的文人画正统观念,把明末的浙派说成“恶派”,又贬低 当时富于创新精神的石涛、龚贤等,反映出他的复古保守思想 和宗派门户之见。
由于王原祁在政治上有一定地位,直接间接地学他山水 画风的人也就多起来,乃至形成了一个流派——娄东派,一称 太仓派,在清代中叶与王翚为中心的虞山派并驾齐驱。其中主 要画家有:王原祁的族弟王昱,侄王愫,弟子黄鼎、唐岱、王敬 铭、金永熙、李为宪、曹培源、华鲲、温仪,其后的曾孙王宸、族 侄王三锡,以及盛大士、黄均、王学浩等,影响很大。
猜你喜欢的书
赫尔克里的丰功伟绩
赫尔克里·波洛,这位全世界最优秀、可能也是最自恋的侦探,竟想退休去郊区种西葫芦!他的好友为此嘲笑他,说他配不上自己的名字。因为赫尔克里与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名字仅相差一个字母,而赫拉克勒斯可有赫赫有名的十二项丰功伟绩。波洛自然不会服输,他决定,要再接十二桩案子,最好能像赫拉克勒斯的十二项功业那么离奇、艰难又有趣。但当然啦,不是那种付出体力的,他的武器是灰色的脑细胞嘛。
十朝诗乘
诗话著作。近人郭则沄撰。郭则沄,字啸麓,号蛰园,别号龙顾山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有《龙顾山人集》。辛亥革命后避居天津,专事著述,历二十馀载,成《十朝诗乘》二十四卷。“十朝”者,指顺治至宣统十帝。此书本以诗证史之旨,因感于有清一代信史之未备,而欲以诗补之。盖清代士大夫慑于文网荼密,于时政得失,不敢有所掇述,而往往发之于诗。郭则沄曾遍睹翰林秘籍,熟悉有清历朝掌故;又尝参与选诗之役,涉目有清诗人之作泰半,故颇能胜任是书之辑撰。全编体例,大抵以事为干,而以诗证之。其事之系于治乱兴亡之大者,则反复褒讥讽谕,如康熙亲征、乾隆南巡、三藩之叛、林则徐督粤等大事,皆广泛征诗,多方发掘。时誉谓是编乃“集众诗而以为史”者,与杨钟羲《雪桥诗话》同为汇辑清代掌故之最丰者。有民国二十四年(1935)秋月栩楼刊本。
云南买马记
行记。北宋杨佐撰。佐,峨眉(今属四川)人,熙宁七年(1074)以进士应募赴大理国议买战马,此文即记其率队从四川出发,道经虚恨、束密诸少数民族地区,到达大理国议定而返的经过。所记途中少数民族及大理国社会经济,生活风俗诸情况,是研究宋代该地区社会文化的第一手材料。宋人亲历川、滇,至大理国,自记见闻流传至今者,仅有此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七附引此记佚文,虽系节录,亦足珍贵。
王文正笔录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一名《沂公笔录》。北宋王曾(封沂国公、諡文正)撰。一卷,有《百川学海》、《学津讨原》、《榕园丛书》、《说库》、《粤雅堂丛书》、《十万卷楼丛书》等本。全书凡三十余条,所记多为北宋初年太祖、太宗、真宗三朝的朝廷旧闻,记及仁宗初年者仅一二条。由于作者谙习掌故,所记又多为亲见亲闻之事,故大多翔实可信。南宋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编》时,多采用本书内容。行文清畅,间亦有可讽读之篇,如:咸平、景德中,文靖李公沆在相位,王公旦任参知政事。时西北二方犹梗,羽书边奏,盖无虚日。……王公叹曰: “安得企见泰平,吾辈优游暇食矣。 ”李答曰: “国家强敌外患,适足为惊惧。异日天下宁晏,人臣率职,亦未必高拱无事,君奚念哉!”及北鄙和好,西邻款附,于是朝陵展礼,登封行庆,寝寻巨典,无所不讲,属公既衰且病,疲于赞导,始服李之深识。写军政危急之时与和平之时宰臣同样困于政事,表现李沆的识见和王旦的思安而不得。司马光著《涑水纪闻》时,将此则全部采入。
尚书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儒家经典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之书。它保存了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一些追述古史的著作。在汉代,最早有伏生所传的《今文尚书》二十八篇流行,后有传为汉武帝时在孔子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及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行世。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是《今文尚书》与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尚书》由《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几部分组成。《虞书》相传是记载尧、舜、禹等事迹的文献。其余三书分别为记载夏、商、周三代史事之书,而尤以《周书》为重要。《尚书》通行的注本有唐代孔颖达的《尚书正义》、清代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等。
六门陀罗尼经论广释
佛教论书。古印度智威造,译者不详。一卷。是世亲著《六门陀罗尼经论》的注释书。逐一解释了世亲论中所述诸义的含义。本书历代大藏经未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日本《大正藏》作为附录收于第二十一卷《六门陀罗尼经论》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