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友芝

莫友芝
  • 姓名:莫友芝
  • 别名:字子偲,号郘亭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贵州独山人
  • 出生日期:1811
  • 逝世日期:1871
  • 民族族群:

莫友芝(1811~1871),清代学者。字子偲,号郘亭,又号紫泉,晚年号眲叟。贵州独山人。少年时代随父莫与俦迁居遵义。幼从父学,稍长,拜沙滩黎恂为师,与郑珍同窗共读。道光十一年(1831)中举,十七年与郑珍进京会试落第。次年,受知府平翰聘请,与郑珍共同编纂《遵义府志》。道光二十二年(1842),受聘主讲湘川书院。二十六年,再次赴京会试,在琉璃厂寻购古籍时邂逅并结交曾国藩。其后,数度赴京会试,均未如愿。咸丰九年(1859),自京南下游历湖北、安徽、浙江、江苏,从曾国藩幕府逾10年。其间,与名流学士结交酬唱,遍访江南藏书文斋,专事古籍校刊、注释,着重研究版本目录学与金石学。同治十年(1871),自水路赴扬州途中,突患急病,死于舟中,归葬遵义。莫友芝精通汉学、宋学,于声韵、训诂、经史、金石、版本目录,无不探讨,并工于诗文,与郑珍并称“西南巨儒”。对金石及版本目录学致力尤深,所著《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一书,流传甚广,成为后世学者案头必备之书。版本目录学专著还有《宋元旧本书经眼录》3卷、《持静斋藏书记要》2卷、《郘亭书画经眼录》4卷。其他著作有:声韵训诂学专著《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1卷、《韵学源流》1卷;史志专著《遵义府志》48卷、《黔诗纪略》(又名《贵州诗纪传证》)33卷;诗词、杂文《郘亭诗抄》6卷、《郘亭遗诗》6卷、《影山词》2卷、《郘亭遗文》8卷。总集为《独山莫氏郘亭丛书》,共66卷。莫友芝书法以隶、篆见长,富有金石味。

猜你喜欢的书

修真历验钞图

修真历验钞图

修真历验钞图,原不题撰人。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灵图类。《通志‧艺文略》着录「修真历验钞并图一卷,罗子一撰。」又《云笈七签》卷七十二载《真元妙道修丹历验钞》一卷,题「草衣洞真子凝述」。罗子一疑为唐代道士,以草衣洞真子之名撰此书。书前有短序,谓此书备述丹法之要妙,据师传口诀及真经之解,将其不显者略而显之,集为图论。书中有十二图,每图后附短论,略述十二月炼丹之采药、火侯要诀。是以外丹术语解释内丹之图书。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五代后蜀道士彭晓撰。南宋《秘目》、《通志•艺文略》及《宋史•艺文志》均着录彭晓撰《参同契明镜诀》一卷,当即此书。今《正统道藏》本以此书附录于《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之后,收入太玄部。书中有《鼎器歌》,歌咏炼丹所用鼎器制度。又有《明镜图》,其图由八圈同心圆组成。依次标举八卦、二十八宿、月象、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十二地支及四时、五行之名。旨在图解《参同契》所述,卦爻天象阴阳消长变化之说。

热血之花

热血之花

现代长篇小说。张恨水著。上海三友书店1946年6月初版。全书共16回。初连载于1936年4月《新闻报》。小说系根据作者同名剧本改编。剧本连载于1932年第7至9期《上海画报》,后收入《弯弓集》。小说以五卅惨案以后,日本侵华势力步步进逼为背景,描写了海盗入侵,沿海县城义勇军起而击败海盗的事件。小说女主人公舒剑花是军警情报机关的一名间谍,接受警备司令的命令,刺探敌人的秘密,与海盗密探队队长余鹤鸣周旋,致使义勇军首领华国雄产生误会,要与舒剑花决裂。可是华国雄却不知道他们的义勇军之所以能在夹石口一举打败海盗,正是舒剑花事前从余鹤鸣那里获取情报的缘故。当海盗准备大举反扑时,舒又奉命潜入县城,刺探敌人军情,不幸落入余鹤鸣的魔爪,英勇就义。华国雄从警备司令那里得知真情,悔恨莫及。华国雄的父亲也感慨地说:“舒剑花不幸而死,不仅是为民族争生存而死,也是为人类争生存而死,这种精神,是很伟大的,所以舒女士的死,格外值得我们崇拜。”作者在《写作生涯回忆》中指出:“那时我在北平,在两个月工夫内,写了一部《热血之花》,主题是国人和海盗的搏斗,当然,海寇就指日本了。”

忍古楼词话

忍古楼词话

词学著作。夏敬观著。凡八十三则。记录近现代词人轶事及其作品,并略加评论。论词以自然、意境新颖、词境空灵、俊丽雅切、精婉有致、诗笔不为词伤、词笔不为曲伤、不失天然之美等为上。唐圭璋《词话丛编》据《词学季刊》收录。是书以词人为纲目,然不按年代先后排列,而依《词学季刊》发表的次序编排,所记清末民初至近代词家名流有王鹏运、文廷式、郑文焯、陈衍、王闿运、徐珂、吴湖帆、叶恭绰、张尔田、杨铁夫、邵瑞彭、严复、易孺、潘兰史、吴梅、冒广生、汪东、夏承焘、卢冀野、赵尊岳、龙榆生等近九十家,大多为作者昔时相从或共游唱和之作,极有文献资料价值。

尊经阁记

尊经阁记

《尊经阁记》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的着眼点不是“阁”而是“尊经”,所以文章的重点并未放在其阁之规模、样式及内部结构上,而是阐述儒家经典的作用和意义,抨击不能正确对待儒家经典的现象,从理论上说明了“尊经”的重要性。充分表现了王守仁看问题的思想的深度、角度与一般文人的不同。

维摩经玄疏

维摩经玄疏

凡六卷。隋代智顗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又称维摩经略玄、维摩经玄义、净名玄义、净名玄疏、净名玄。本疏系以天台宗释经之定规‘五重玄义’来注释鸠摩罗什所译维摩经之玄旨,可视为维摩经概论之作。全书援引经论颇多,有华严、法华、涅槃、摩诃般若、地持、清净法行等经,及大智度论、十地经论、摄大乘论等。系智顗大师于隋开皇十五年(595)受晋王广之请,撰述于金陵。本书与同为智顗所著之维摩经文疏共称天台宗维摩经注疏之双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