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 龚鼎孳诗集

    龚鼎孳诗集

    《作者:龚鼎孳龚鼎孳诗集263首。龚鼎孳诗中很大一部分是表现对仕清的自责与悔恨,也就是失路之悲。“失路”一词在龚诗中运用最多,其出现频率之高都是他同时代的文人集中所少见的。再如著名的《初返居巢感怀》:“失路人悲故国秋,飘零不敢吊巢由。书因入洛传黄耳,乌为伤心改白头。明月可怜销画角,花枝莫遣近高楼。台城一片歌钟起,散入南云万点愁。”

  • 长生殿

    长生殿

    《作者:洪昇传奇剧本。清初洪昇作。初名《沉香亭》,继改称《舞霓裳》,至三稿始定今名。剧本取材于杨贵妃与唐玄宗的历史故事。杨玉环册封为贵妃后,专幸夺宠,唐玄宗荒淫无度,朝政腐败,安禄山反叛,唐玄宗携杨贵妃逃入四川,行至马嵬,六军不肯前进,唐玄宗被迫杀了杨国忠,让杨贵妃自缢,反叛平息后,唐玄宗对贵妃思念不已,方士在蓬莱仙班觅得贵妃之魂,又用法术架起仙桥让唐玄宗飞上月宫,与贵妃团圆。剧中歌颂唐玄宗与杨贵妃生死不渝的爱情,揭露了他们的荒淫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的社会现实。剧作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结合起来,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场面壮阔,情节曲折,曲词清丽典雅,富有抒情色彩,剧中前后两折,宫调决不重复,遣词用韵,字字审慎。吴舒凫说: “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以是传闻益远。”(《长生殿序》)

  • 雨村曲话

    雨村曲话

    《作者:李调元古典戏曲论著。2卷。清人李调元著。这部论著上卷重在议论元代作家、作品,下卷重在议论明、清作家、作品,但多摘引前人的论述以表达自己的戏曲见解,其中作者亦有不少发挥。在上卷中他高度赞扬了《西厢记》的艺术成就,认为其“宜乎为北曲压卷也”。他认为《琵琶记》“体贴人情,描写物态,皆有生气,且有裨风教,宜乎冠绝诸南曲”。这些评论都体现了李调元的识见。下卷中,在评论明、清人作品时他指出:“曲不欲多,白尤不欲多骈偶”。“曲始于元,大略贵当行不贵藻丽。盖作曲自有一番才料,其修饰词章,填塞故实,了无干涉也。”他指出“自梁伯龙出,始为工丽滥觞”。他批评吴音一派“竟为剿袭”,“不惟曲家本色语全无,即人间一种真情话,亦不可得”。他还记录了李渔、洪昇、孔尚任剧作在当时盛行的情况。对同时代的曲作,他以为蒋士铨曲“为近时第一”。他的这些见解都有可取之处。《雨村曲话》曾收入清乾隆时李调元自己辑刻的《函海》,此本在清代嘉庆、道光、光绪年间都曾一再校刊。另外又有清末无名氏《曲话三种》所录抄本。《曲苑》、《重订曲苑》、《增补曲苑》和《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所收本皆源于《函海》本。

  • 雨村词话

    雨村词话

    《作者:李调元清代词话著作。4卷。李调元撰。李调元著此词话的目的很明确,他在自序中说:“存前人之是,正所以正今人之非”,“择其可学者取以为法,其不可学者取以为鉴”。古为今用,以利于时人创作,态度是可取的。全书杂评前人词作优劣,间亦辨证字句讹误出处,阐述其大意。李调元论词推重南宋,盛称姜夔、史达祖、李清照,并为史达祖作“摘句图”,录数十首。他虽以婉约为宗,但也重视豪宕有寄兴的作品。如说张元幹“平生忠义,见于‘梦绕神州路’”一词;说辛弃疾词“肝胆激烈,有奇气”;评刘克庄〔满江红〕12首,“悲壮激烈,有敲碎唾壶,旁若无人之意,南渡后诸贤皆不及”。李调元也反对南宋词人的率易不经,对辛派词人豪放而有时流于粗略的毛病给予批评。《雨村词话》系杂感式的随笔,没有提出系统明确的理论观点,引用原作大多没有详细核实,以至有不少讹误失考之处,如说〔玉楼春〕“来如春梦几多时”2句为欧阳修现成对句,说程垓为苏轼中表兄弟之类。本书有《函海》本,唐圭璋据以编入《词话丛编》。

  • 梁山泊同窗琴书记

    梁山泊同窗琴书记

    《作者:佚名用泉州话演述流行于闽南的两大民间文学之一的仙伯英台故事。越州诸暨县南庄富翁,为掌中珠女儿英台择婿,特开放花园,求牡丹花诗为唯一条件。有一青年交出牡丹诗,英台却拒之且不能回诗。因而发愤读书,扮男装携书僮(亦女扮男装)登程,路上遇梁仙伯同乡东庄人,亦将前去杭州跟孙先生读书,倍感亲密。失怙的山伯先提议结义为兄弟。这可证明假装成功,但究竟是女儿身的英台未免处处露出破绽,被呆头呆脑的山伯点出尴尬的场面不止一次,英台终投降在送仙伯回乡路上戏鸳鸯时提出家乡有一妹可以许字,约二八、三七、四六──十日内在家乡见面,收山伯琴书为聘礼。仙伯合计二八、三七、四六为三十天,回到家乡时,英台已由其父纳同乡富家马俊厚聘了。仙伯病倒,幸得塾师大学士孙卓保荐仙伯为越州府知府,封英台为守礼恭人,收局。

  • 雷峰塔

    雷峰塔

    《作者:方成培传奇剧本。清方成培著。作者《自序》说:此剧为“更定”他作而成,“遣词命意,颇极经营,务使有裨世道,以归于雅正。”近人吴梅《霜厓曲跋》说:“观其《自序》,煞费苦心。然剧中篇幅过狭,套数失次,亦非尽美之作。”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说:“今《水斗》、《断桥》二出,最流行歌场中,艳丽之中,鬼气逼人,别具一种风格,亦杰构之一也。”此剧是一部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著名悲剧。作品成功地描写了白娘子为了争取自由爱情而进行的反抗斗争,客观地反映了以法海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对异端思想的仇视和镇压,具有反封建的重大主题。剧本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悲壮的悲剧美感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宿命论观点和妥协思想。

  • 红鬃烈马

    红鬃烈马

    《作者:佚名清代秦腔剧目。又名《回龙鸽》、《王宝钏》。作者不详。见《清稗类钞》著录。现存清末刻印和手抄的部分折子。根据鼓词《龙凤金钗传》改编。写唐丞相王允的三女王宝钏彩楼招亲,选中乞丐薛平贵。王允命女退亲,宝钏不从,被逐出相府,父女决裂。平贵因降服红鬃烈马得官,出征西凉,战败被俘,与西凉代战公主结亲,并继承王位。宝钏苦居寒窑十八年,写血书托鸿雁寄往西凉,平贵得信,赶回长安与其相会。王允阴谋篡位,平贵在代战公主帮助下发兵将其擒获,自立为帝,封赏宝钏、代战公主。剧中薛平贵形象的内涵较为复杂;王宝钏形象很有光彩,体现着古代妇女善良、坚韧等优秀品质。情节曲折迭宕,富于戏剧性,除梆子系统剧种外,在京剧、汉剧、湘剧、徽剧、粤剧等剧种中均有演出。

  • 船山诗草

    船山诗草

    《作者:张问陶诗别集。清张问陶著。二十卷,补遗六卷。卷一为乐府十四章,卷二、三为《戊丁集》、《戊巳集》,卷四为《出山小草》,卷五为《松筠集》,卷六、七为《乞假还山集》上、下,卷八为《扁舟集》,卷九为《骡车集》,卷一○至一三为《京朝集》,卷一四为《奇零集》,卷一五、一六为《己庚集》、《辛癸集》,卷一七为《依竹堂集》,卷一八为《出守东莱集》,卷一九、二○为《药庵退守集》上、下。连同补遗,收编年诗凡三千余首。《诗草》前有释道嵘及自序,后有石韫玉书后;《补遗》前有顾翰序,后有陈葆森跋。《诗草》有嘉庆二十年(1815)石韫玉编次刊本、同治九年(1870)席珍山馆刊李岑、江海清《船山诗注》本,《补遗》有道光二十九年(1849)陈葆森据从张立轩处所得遗稿刊行本。今通行本为1986年中华书局据嘉庆本《诗草》、道光本《补遗》排印之《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本,附录张问陶研究资料。又《船山诗草选》六卷,黄丕烈选,收诗五百余首,有嘉庆二十二年黄氏士礼居刊本。

  • 憩园词话

    憩园词话

    《作者:杜文澜清杜文澜撰。凡六卷。卷一计三十则,为概论部分,专门发挥“词仍当以韵律为主”的宗旨,探讨词的音韵、平仄、曲调、格律等问题,力赞周济以周、辛、王、吴为冠及“还清真之浑化”诸说,“深得词中三昧”。二至六卷,“就同人所谱新词,或已刊行,或存稿本,均为摘录数阕,自遣吟怀。其人之字籍宦途及平时交谊,亦备书之。更有同辈商榷之词,及平生游历有涉于长短句者,附为记述。”为当代词人鼓吹和立传,杜氏最为自觉。此书向无刊本,唐圭璋《词话丛编》“例言”云:“原钞本尝经潘钟瑞、费念慈两家校订,兹并刊之。”

  • 词综偶评

    词综偶评

    《作者:许昂霄清代词话著作。1卷。许昂霄撰。此书原附于查初白诗评之后,唐圭璋单独抽出,收入《词话丛编》。据许昂霄门人张载华识跋记载,他早年曾就学许昂霄,许昂霄在授课之暇渐次评点了朱彝尊的《词综》,凡词中抒写情怀,描摹景物,精妙耐思的地方,以及音韵格律、章法立意、字句出处等等,无不指示详明,以便后学。本书就是辑录许昂霄的这些见解而编成的。全书不录原词,只标词调或摘引佳句,然后进行点评。其词学观点明显地受浙派影响,偏重艺术形式、创作技巧的探讨,一味强调神情韵味,清空淡远,对于具有丰富社会内容的作品,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对王安石〔桂枝香〕这样优秀的怀古作品,他只是指出其语句化用杜牧诗意,原作怀古讽今的深厚内涵并不涉及。全书按时代顺序编排,先唐、五代十国,次宋、金、元。对于个别词作,张载华则做了辨证考订。他又从许昂霄杂记中搜罗《词综》评本所无的论词言论若干,作为补录附于书后,本书有唐圭璋《词话丛编》本。

  • 诗筏

    诗筏

    《作者:贺贻孙诗论著作。清贺贻孙著。一卷。先立总论以阐明其诗学观,然后依时代先后评议历代诗人诗作。论诗以“化境”为极则,又以养气为基本前提。其语云:“清空一气,拢之不碎,挥之不开,此化境也。然须厚养气始得,非浅薄者所能侥幸。”又提倡作者自写性灵,推崇真率自然的艺术风格。

  • 小清华园诗谈

    小清华园诗谈

    《作者:王寿昌清代诗论著作。2卷。王寿昌著。王氏有感于时人论诗之弊,故“取古人及唐人诗类而系之,以为初学楷式”。 上卷首设总论,概述诗之要领,有“四正”、“六要”、“四清”、“三真”等,共28条。其中多儒家诗教观点,如言“诗有五可五不可:可颂不可谀、可刺不可讪、可怒不可疾、可乐不可淫、可哀不可伤”。王氏由此崇尚复古,提出“诗以古为主”。总论以下,撷取宋以前诗之佳句佳篇分类排列,略加评论,以示初学者入门须正,揣摩古诗之意、味、神、法,作为楷模。全书类似古诗句选编,缺乏一定的理论系统;个别评论较为精辟。如论诗韵,说“宜以诗生韵,不宜以韵生诗。意到其间自然成韵者,上也”。《小清华园诗谈》经较勘,收入今人郭绍虞编选的《清诗话续编》。

  • 本事词

    本事词

    《作者:叶申芗清代词话著作。2卷。叶申芗编撰。此书模仿唐孟棨作《本事诗》的体例,专门记载有关词作的本事。上卷记唐、五代、北宋事,自白居易为吴二娘制〔长相思〕始,以僧仲殊咏投牒妇人〔踏莎行〕止。下卷记南宋、辽、金、元事,自左誉赋〔眼儿媚〕始,以燕山妓刘燕哥赋〔太常引〕止。两卷共204则。材料大部分取自宋元以来的词话及杂记。引文不注出处,也不写明著者。书前有作者自序,谈到《玉台新咏》专录艳词,《乐题解题》备征故实,韩偓著《香奁集》,孟棨辑《本事诗》,“诗既应尔,词亦宜然,此本事词所由辑也。”可见其编撰主旨只在汇录有关文人的风流韵事,绝大部分记载都属于传闻附会之说,资料参考价值并不高。序又谈到引文多有剪裁,作者酌情参订之处也有不少。凡此,都降低了其学术参考价值。本书有天籁轩刊本。唐圭璋以此本辑入《词话丛编》。

  • 词苑萃编

    词苑萃编

    《作者:冯金伯清代词话专集。24卷。冯金伯辑录。此书专辑词家的掌故佚闻,以及后人的辨证品评等言论。作者在自序中曾谈到,前此同类书籍有徐釚的《词苑丛谈》,但“惜其序次错综”,又惜其引用前人著述时不注出处,为了补偏救弊,才又重编《词苑萃编》以行世。 自称“比原书删者十之一,增者已十之三四矣”。原来《词苑丛谈》分体制、音韵、品藻、纪事、辨证、谐谑、外编7部,冯金伯又增加旨趣、指摘两部,改外编为余编,以记载其他各类“难于附丽及可附丽而偶尔失载者”。全书编次井然,引文必注出处和著者姓氏,又加上取材丰富广博,遂成为研究古代词学的人案头必备的参考书。《词苑萃编》编成于羁旅之中,所以冯金伯虽将《词苑丛谈》细为整理,但并没有详尽地订正原书文字的失误,所补增的材料也无暇细加考校,因此,个别文字仍有讹误,也有剪裁旧籍随意删节的地方。此书于清代嘉庆年间刊刻行世。近人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即此本编入。

  • 十粒金丹

    十粒金丹

    《作者:萧晶玉弹词。古代民间讲唱文学之一。是书内容叙高廷赞一家悲欢离合事。宋神宗时,镇国公高廷赞,妻生一女梦鸾,妾生一子双印;丞相吕国才与高廷赞不睦,荐其北征,又诬其通敌,削职为民。廷赞继妻伏氏谋害双印母子,双印被带往他乡抚养成人。廷赞女梦鸾寻父时,闻北安王出兵犯中国,乃入京比武大胜群雄,封侯挂帅出征,败敌兵。梦鸾未婚夫寇潜,因家中弟云虎诬其杀婢,下狱,后女装逃入北安国,得封公主,梦鸾与之团聚。高廷赞闻女挂帅北征,亦来助战,巧遇子双印、妾素娘,父子、夫妇、母子再得团圆。梦鸾胜利,班师回京,出示吕国才通敌证据,帝赐吕国才死,功臣皆封官,廷赞子女亦各自婚娶,合家团聚。是书一名《宋史奇书》,又名《第一奇女》。 《贩书偶记续编》著录。今有光绪癸巳(1893)上海书局排印本,同年上海进步书局石印本,《申报馆丛书》本等行世。

  • 李义山诗集笺注

    李义山诗集笺注

    《作者:朱鹤龄又名《李义山诗集注》。诗文注。唐李商隐(约813—约858)撰,清朱鹤龄注。三卷。商隐有《李义山文集》已著录。鹤龄字长孺,江苏吴江人。此集成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录诗二百四十首。系注者据明末释石林(道源)注本,加以增补删改而成。鹤龄特重李诗内容,并揭示其诗多比兴寄托之特色。博考时事,解说翔实,一扫诸家穿凿附会之说,繁简颇为得当。此注本较佳。故后来注商隐集者如程梦星、姚培谦诸家大抵以此为蓝本。并附录诗谱。有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三多斋刻本,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等。

  • 藤香馆词

    藤香馆词

    《作者:薛时雨词别集。近代薛时雨著。二卷。 凡《西湖橹唱》、《江舟欸乃》各一卷。有同治五 年(1866)刊本,卷首有李肇增、杨叔怿序及作 者自序,卷末有金鸿佺、张景祁、董慎言跋。另 有同治七年刊本,与《藤香馆诗删存》合刊;同 治十年刊本,与《藤香馆诗钞》、《续钞》合刊。通 行本为民国二十六年(1937)开明书店排印陈 乃乾辑《清名家词》本。

  • 棠村词

    棠村词

    《作者:梁清标词集。清梁清标(1620—1691)撰。一卷。清标字玉立,一字苍岩,号棠村,直隶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崇祯进士、官庶吉士。入清,授编修,累迁至兵、刑、户各部尚书,晋保和殿大学士卒。著有《蕉林诗文集》。其词集单行,初刻于钱塘,流传较广,后又增补重刊于康熙十六年(1677),前有汪懋麟序。此集收词一百六十首。以字数排列,小令在前。其词多咏物、咏时及即景抒怀之作。不事雕饰,雅丽浑成,无半点俗气。其长调取材较广,且铺写舒展,如《喜迁莺·夏日遣兴》情趣高雅,无堆砌典故之癖。有《清名家词》本,又有《十五家词》本,三卷,以《四部备要》本通行。

  • 红灯记鼓词

    红灯记鼓词

    《作者:佚名鼓词。清佚名撰。四卷,三十二回。五万余字。写明正德年间,宦官专权,户部尚书赵明、兵部侍郎孙安, 系同郡人, 一同辞官归隐,赵女兰英许孙次子继高。 后, 孙安死, 孙家败,赵朋生悔婚之念,杀婢嫁祸继高,陷之于狱。赵兰英誓不别嫁,与婢男装进京,谋救继高。时继高兄继成已中状元,且招赘相府。历尽曲折,继高终被释出狱,孙氏全家团聚。以十言韵文及叙事散文为主,语言精炼、通俗,每回均以四句诗开篇,间插民间风俗,有助于民俗学之研究。有清石印本,民国年上海文益书局石印本等。

  • 陆锡熊诗集

    陆锡熊诗集

    《作者:陆锡熊陆锡熊诗集5首。

猜你喜欢的书

松阳钞存

松阳钞存

二卷。清陆陇其 (见《古文尚书考》)撰。陆氏为灵寿知县时,于官事之暇,取其所著《问学录》、《日记》二书,摘选其中切要之语,录为一编,以示学者。灵寿乃古松阳地,故以“松阳钞存”为名。共七十五条,分道体、为学、处事、教学、辨学术、观圣贤六门。篇幅虽小,而多论学之语。如论道体谓“周子 《太极图》全是知天命之学”,论为学谓 “张子《西铭》从《孟子·尽心》一章来”,辨学术谓“罗念庵在阳明之后,深知阳明末流之弊,而欲以主静功夫救之”,“至若李见罗亦深言阳明末流之弊,而取止至善为宗旨,只是将阳明之良知,改头换面耳,非有二也,其学又在念庵、景逸之下也”,等等。多论及明代及清初学术。该书原本七十八条,张伯行曾为刊行,删其与《问学录》相重复者,仅存二十八条,殊失陆氏本义。后为杨开基重编,分为六门,仍以原条次序注于本条之下,以存其旧,而别以己见附识于后。并于书前作序,称《问学录》为陆氏中年之书,此本为晚年手定之书,极论张伯行刊本为非。又有陇其之孙申宪所作之跋,亦谓伯行所刻陇其遗书四种之中唯《读礼志疑》、《读朱随笔》 为足本,此书及 《问学录》均删节失真。该书有《四库全书》本、《当归草堂丛书》本、《西京清麓丛书》 续编本等。

辩诬笔录

辩诬笔录

在绍兴八年(1138)罢相之后,赵鼎多次受到奸佞小人的迫害,致使他屡遭迁谪。在其被贬期间,即绍兴十年(1140),朝中大臣诬陷他有“亲奉玉音之语”“纠结保甲以拒勤王之师”“收受贿赂”“挪用公款”“勾结叛将”“汲引亲党”等罪名,髙宗听信后便贬赵鼎潮州安罝。而赵鼎深感冤杆,在《辩诬笔录》中详细论列車情的经过,一件件驳斥,以彰自身清白。“据《四库全书未收书目提要》云:‘足编前有自序,称学术迂僻,与众背驰,所上前后数千章,期间岂无传播失实.风闻文饰之误,不得不辨。其他他细故,无足深较云云。’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五代后蜀道士彭晓撰。南宋《秘目》、《通志•艺文略》及《宋史•艺文志》均着录彭晓撰《参同契明镜诀》一卷,当即此书。今《正统道藏》本以此书附录于《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之后,收入太玄部。书中有《鼎器歌》,歌咏炼丹所用鼎器制度。又有《明镜图》,其图由八圈同心圆组成。依次标举八卦、二十八宿、月象、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十二地支及四时、五行之名。旨在图解《参同契》所述,卦爻天象阴阳消长变化之说。

本草思辨录

本草思辨录

本草类著作。清周岩撰。四卷。岩字伯度,山阴 (今浙江绍兴) 人。清末医家,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颇有研究,著有《六气感证要义》等。周氏认为“方之不效,由于不识证者半,由于不识药者半。识证矣而药不当,非特不效,抑且贻害”。提出“辨本草”为“医学之始基”,故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书中常用药物为主,于光绪三十年(1904)撰成此书。约十一万四千字。卷首绪论,对当时医界不重视“经典”,“贱中医贵西医”等观点进行抨击。继之对一百二十八种常用药进行辨析。卷一载石膏、赤石脂等十八种。卷二载木香、郁金等四十六种。卷三载生姜、干姜等十七种。卷四载沉香、乌药等四十七种。周氏论药,或据《本经》、或据《伤寒》、《金匮》,兼采众家之长,又善抒发己见,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光绪三十年山阴周氏微尚室刊本,一九三六年《珍本医书集成》本,一九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孔子编年

孔子编年

南宋胡仔撰。五卷。为胡仔奉其父胡舜陟之命编撰。以《论语》为主,采《礼记》、《左传》、《公羊》、《穀梁》、《史记》及《孔子家语》等所载有关孔子言行事迹,按年编排,实即年谱,不称年谱而曰“编年”,意在尊圣。是编于孔子生年,从《史记·孔子世家》定在鲁襄公22年(前551年)。前有胡舜陟序,概述孔子重要经历说:“为中都宰一年,为司空二年,为司寇三年。”“去鲁凡十三年,适卫者五,适陈、适蔡者再,适唐、适宋、适郑、适叶、适楚者一,而复自卫返鲁。”原书采摭经传诸书均未注明出处。胡氏后裔,清胡培翚为之注,悉考所引诸书出处及后世考论孔子可以印证本书者注于下,提高了本书的价值。由于孔子的一些言行其时间地点并无明确记载,限于本书体例,胡氏不得不一一系年,自不免有断章臆附处。《四库提要》指出其对郑人游于乡校,仲尼闻之曰:“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胡氏系此于孔子年十岁时,斥其“殊为疏舛”。胡培翚注引《左传》“杜注云: 仲尼于是十岁,长而后闻之。据此则所言不在斯时也。当以郑人游乡校事在此岁,故系于此”。可补本书之未备。本书为孔子编年的最早著作,其考寻根据经传,虽不免有疏失,但大体上尚审慎。有《四库全书》本及胡培翚注,清刻本。

三国食货志

三国食货志

《三国食货志》用无可辩驳的史料,让人们看到,真实的三国,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人民境遇特别悲惨,社会大倒退的黑暗时期。原因是中枢腐败,社会贫富悬殊,妖人借机蛊惑人心,起兵作乱,军阀趁势割据,野心家争当皇帝,打来打去,百姓大遭其殃。这里仅将自己在编读中的感受随记於此。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