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

  • 庭诰

    庭诰

    《作者:颜延之中国南北朝时期家训文学代表作。颜延之在元嘉十一年(434)因触犯权臣刘谌等人而被免官,开始了自元嘉十一年至十七年的七年罢官闲居生涯,《庭诰》一文就作于这一期间,即《南史》本传提到的“延之闲居无事,为《庭诰》之文以训子弟”。 在颜延之《庭诰》之前,类似的家训作品有汉刘向《诫子书》、魏王肃《家诫》、魏嵇康《家诫》等。内容上,《庭诰》与前人家训无异,宣扬了儒家传统的孝悌、仁爱、勤学、谦虚、恭谨等思想,除此之外,也谈及了饮酒、交友、文笔论、诗论等较为细致的方面,更加入了佛、道理念。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认为“延年文莫长于《庭诰》,诗莫长于《五君》”,认为《庭诰》代表了颜延之文章的最高水平。而《庭诰》和《五君咏》均作于颜延之失意被贬之时,也是颜延之激愤心情的宣泄之作。《庭诰》另一主旨是训诫子弟,《宋书·颜延之传》记载颜延之训斥儿子颜竣:“恭敬撙节,福之基也,骄狠傲慢,祸之始也,况出粪土之中,而升云霞之上,傲不可长,其能久乎?”与《庭诰》中对子弟训诫的思想是一致的,可知这是颜延之对家族子弟一贯的教育理念。 今存《庭诰》有沈约《宋书·颜延之传》本,书中表明其收录“删繁存正”,据此,则《宋书》本《庭诰》应不全。明代张溥辑《颜延之集》有《庭诰》,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 澄怀园语

    澄怀园语

    《作者:张廷玉《澄怀园语》是清代名臣张廷玉所作。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历任太子洗马、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职务,是清代前期汉人大臣中知名的重臣。张廷玉去世后,配享太庙,谥号文和。整个清代,汉大臣配享太庙的,仅有张廷玉一人。《澄怀园语》是张廷玉一生修身处世、齐家为政的经验总结。在为人处世方面,张廷玉训诫子侄要恪守圣贤的教化,刻苦读书治学,居家行孝悌之义,交友则谨慎坦诚待人。在为政方面,张廷玉深感自身所受到的清廷恩宠厚重,他告诫子侄戒骄戒躁,在为官方面需谨慎安静,居安思危才能保证家族事业的昌盛不息。

  • 吕留良家训译注

    吕留良家训译注

    《作者:吕留良全书主体部分共五卷十六篇,另有补编十三篇、附录三篇。此次译注,以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吕葆中主持刊刻的明农草堂印本《晚村先生家训真迹》为底本,以中华书局2015年版《吕留良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吕留良诗文集》为参校本,并从《吕晚村先生文集》等中补入若干与家训密切相关的篇目,以体现吕留良家训教导的完整性。按照丛书体例,在家训原文之后,相继予以今译、简注,并进行实践要点的提示,以充分发挥传统家训的当代价值。 吕留良家训包括四大总纲和两大要点。四大总纲为:一、敬顺,用以伸张儒家孝悌之道;二、无私,促进家族成员和睦相处;三、勤俭,确保家族长治久安;四、去邪,去除邪说妄言,避免搬弄是非。两大要点为:其一,关于读书治学,倡导节义之道,以“勤”“严”为治学法门,将读书视为明理、知性的重要手段,认为治学高于治生;其二,关于为人处世,以敬爱、严慈为原则。

  • 王心斋家训译注

    王心斋家训译注

    《作者:王艮共十四章,条理分明,内容详尽,说理透彻,践行亲切,广泛涉及良知、日用、学乐、格物、安身、造命、进退、出处等诸多层面,可以说囊括了一个人在世生活的全体。心斋家学具有简易直截、庸言庸行、归根立本、门风严谨的特色,把高妙的形上理论与具体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人能在实际上予以体认,令学说能真正转化自己的生活。心斋不但长于说理,根植于儒学传统,对习见命题层层剖析,新意叠出,又因为早年历经世事,对世道人心有深切的体会,所以谈话能深入人心,直透根本。本书译注者于心斋学上积学有年,在实践要点中又注意扣紧人们的普遍问题和日常关切,真正做到了学问和生活的合一。 每篇均分为“原文”“今译”“简注”“实践要点”四部分。注释会标明心斋所引古籍的原文,可以看出心斋与儒学大传统的关联。译文尽量以平易语出之,又对原来语意不明的地方予以澄清和补充。实践要点则着重于个人的践履,让阅读此书的人能依之而起行,体味心斋学说乃至儒学的真意。

  • 陆陇其家训译注

    陆陇其家训译注

    《作者:陆陇其陆陇其生前并未编撰名为“家训”的书,但留下了许多家训类的著作、文章。该书第一部分为专著《治嘉格言》,全称《陆清献公治嘉格言》,共一百七十五篇,是陆陇其任嘉定知县期间为教化士民而写,旨在“禁奢靡、变风俗”,“以德化民”,上至教孝、教悌、婚嫁宾祭等大端,下至饮食服御等琐事,凡“人生日用之所必资者”均有论及。如《治嘉格言》原序所说,陆陇其爱民如子,“视四境如一家”,“若父诏兄勉,一一代为之筹”,此书实可作为家训看待。附录一选自《三鱼堂文集》与《外集》,包括《读朱子白鹿洞学规》《跋读书分年日程后》《崇明老人记》《翁养斋教子图跋》等。第二部分选自《三鱼堂文集》,是陆陇其与大儿子陆定徵、三儿子陆宸徵、弟弟陆武修、侄子陆礼徵、女婿李枚吉与曹星佑的书信;另有写给叔叔陆元旂、曾叔祖陆蒿庵的十四封书信,对象虽是长辈,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家训,但其中涉及家族子弟教育、陆陇其个人为官处事的经历等,可以作为陆陇其家训思想的补充资料,所以一并选编在后。附录二则为与弟子书信,包括与赵鱼裳、赵旂公、席汉翼、席汉廷、周好生等人的七封书信。附录三则为相关传记资料。

  • 训子语译注

    训子语译注

    《作者:张履祥全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训子语》二卷,共十二篇。以同治江苏书局版《杨园先生全集》为底本,以康熙四十三年(1704)海昌范鲲主持刊刻本为参校本,并参考中华书局2002年版《杨园先生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张履祥诗文选注》等著作。此书为张履祥晚年重要著述,倡导以忠信笃敬为本,以立身行己为要,以及积善与耕读的农士家风,并提出立身四要、居家四要等观念,形成完整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第二,从《清经世文编》等书中广泛搜集张履祥论述子弟教育、读书做人以及进德修业等方面的相关文字十三篇,作为《训子语》的补编,以助读者从更广阔的视角了解张履祥的家庭教育思想。全书遵循丛书体例,在每段家训原文后,依次按照今译、简注、实践要点的结构,全面解读张履祥以修养德行为先、强调立志、倡导耕读相兼的思想理念,重点揭示家训文本隐含的深层意蕴及其在当代语境下的实践价值。

  • 左宗棠家训译注

    左宗棠家训译注

    《作者:左宗棠本书以1920年左宗棠第四子左孝同编校整理的上海铅印版《左文襄公家书》为主要依据,参考《左宗棠全集》《左宗棠教子书》等著作,选编左宗棠写给儿子、夫人和侄儿的家书共计82则,按照写作时间的先后顺序编排,基本保持了家书原貌。少数篇目只选取精华部分,对无关主旨的部分做了删减。全书遵循丛书体例,在每段家训原文后,依次按照今译、简注、实践要点的结构,全面解读左宗棠修身、为学、齐家、处世的思想内涵和风格特点,重点揭示家训文本隐含的深层意蕴及其在当代语境下的实践价值。左宗棠一生尊奉程朱理学,试图将其贯穿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以家训的形式传递给子孙后代。左宗棠在继承历代家训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丰富经历和独特体会,在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都有所创新。左宗棠后人谨遵“读书不为科名”的训诫,涌现出一大批学者、名医乃至院士,体现了其家训思想的恒久影响和积极作用。

  • 曾国藩家训译注

    曾国藩家训译注

    《作者:曾国藩本书选编曾国藩家训139则,以光绪五年(1879)传忠书局本《曾文正公家训》为底本,以岳麓书社2015年版《曾国藩家书》为校本,并从中补入底本未收重要家训20余则,按时间顺序编排。全书遵循丛书体例,在每段家训原文后,依次按照今译、简注、实践要点的结构,全面解读曾国藩为官、持家、育子、处事的思想内涵和风格特点,重点揭示家训文本隐含的深层意蕴及其在当代语境下的实践价值。

  • 训儿俗说译注

    训儿俗说译注

    《作者:袁黄袁了凡著。了凡所作《训儿俗说》共有八篇,分别为:“立志第一”、“敦伦第二”、“事师第三”、“处众第四”、“修业第五”、“崇礼第六”、“报本第七”、“治家第八”。在书中,了凡以一位父亲的训示其子,谆谆教导,循循善诱,既严肃而又亲切,既庄重而又和蔼,时人沈大奎称赞说“自古家庭之训,见于记籍者,未有若是之详且晰也”,“将为天下后世教家之模范”。为完整体现袁了凡的学问脉络,附录《了凡四训》;又同时附录了袁了凡及其兄弟记录的其父母言行的《庭帏杂录》。《庭帏杂录》不仅体现了袁氏家学之渊源,同时也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家训著作。

  • 柳氏叙训

    柳氏叙训

    《作者:柳玭又名《柳氏训序》或《柳氏序训》《柳氏家训》,一卷,唐柳玭撰,记叙其祖父柳公绰以下内外事迹,宋以后佚。《新唐书·艺文志二》、《宋史·艺文志二》“史部·传记类”均有著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亦有著录。

  • 家诫要言

    家诫要言

    《作者:吴麟征一卷。明吴麟征(生卒年不详)撰。海盐 (今属浙江)人。天启二年 (1622)中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明亡殉难。此编皆为吴麟征居官时,寄训子弟之书。由其子吴蕃昌摘录其语,辑为一帙,故名 《要语》。吴蕃昌字仲木,儒学家刘宗周的门人。

  • 霍渭厓家训

    霍渭厓家训

    《作者:霍韬蒙规<br/><br /> 家之兴由子弟之贤,子弟之贤由乎蒙养。蒙养以正,岂曰保家,亦以作圣。叙蒙规三篇,第十二。

  • 中枢龟镜

    中枢龟镜

    《作者:苏瓌家训具有教化、规范、惩戒等作用,在古代家庭教育中起到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中枢龟镜》反映了苏瓌的为官心得及寄予后辈之殷切希冀。

  • 朱子治家格言

    朱子治家格言

    《作者:朱用纯又名《朱子家训》《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清初朱柏庐著。该书颇多生活经验之谈,为朱氏治家教子之作。内中虽有“安分守命,顺时听天”等乐天知命的封建处世之道,但亦不乏诸多有价值的生活哲理,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而像“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等,更是用语明快,义理深刻。故多为人传诵,实已成封建社会修身养性之铭。坊间多有刻本,字句小有差异。

  • 陆氏家制

    陆氏家制

    《作者:陆九韶古者,民生八岁入小学,学礼乐射御书数。至十五岁,则各因其材而归之四民,故为农工商贾者亦得入小学

  • 家范

    家范

    《作者:司马光北宋司马光撰。取唐代狄仁杰所著 《家范》之名,撰 《家范》10卷。全书之首以 《周易·家人卜辞》 和摘录 《大学》、《孝经》、《尧典》、《诗经 ·思齐》等书中的精语作为家范的总原则,自 “治家”至 “乳母”共19篇,广泛搜集历史上可以作为子弟榜样的历史故事、名言警句,加上自己的评论,分论家庭中不同身份人的不同行为规范和准则。提出齐家的准则是: 为人祖者,要“以义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为人父者,“爱子教之以义”,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为子者,以孝为天经地义等。治家的总的方针是 “莫如礼”。内容接近于生活实际,语言比较通俗简洁,各种准则大多有可操作性。其目的在于敦厚子弟的道德,加强他们的封建家教,维护纲常伦理。本书版本有《四库全书》本等。《洪氏唐石经馆丛书》收录清朱轼点评 《家范》本,颇便阅读参考。

  •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

    《作者:颜之推中国古代家书。颜之推著。本书旨在告诫颜氏子孙遵守儒家传统,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认为上智之人不教而成,下愚之人虽教无益。对于中庸之人,则应加强教育。主要是以礼为教本,读圣贤之书,以达到诚孝、慎言、立身、扬名的目的。认为对后代的教育应从婴儿时代抓起,甚至实行胎教,即让孕妇目不邪视、耳不妄听。在孩子出生以后,就应以仁义礼节来教育。之所以重视幼时教育,是因为此时儿童神情未定,易受熏陶感染。人即使到了中年,也应加强学习。本书还提出了具体的道德原则,来调节家庭中的父子、兄弟、夫妇等人伦关系,认为父对子不应溺爱,兄与弟要和睦。在处理夫妇关系上,坚持男尊女卑的原则,认为妻子不应主持家政,更不应参与国政,只能在家服侍丈夫。人们持家要以“中庸”为准则,教育子孙在待人处事上要小心谨慎。反对悭吝,但又要俭朴持家。家里要有财富和奴婢,但不能太多。官也要当,但不能超过中品以上。只有在各方面切忌过与不及,才会立于不败之地。还要求人们教育子孙重视节操,反对奴颜卑膝。既要重视生命,又要追求名誉,如不能兼得,就应舍生取义。本书宣扬的虽是封建的伦理纲常,但也有许多合理的思想,对改善今天的家庭伦理气氛和社会风尚仍有借鉴意义。

  • 张英家训

    张英家训

    《作者:张英清朝名臣张英(1637-1708)的家训包括《聪训斋语》《恒产琐言》,是明清家训代表作之一。张英出生在书香门第,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张英家训》的主体思想大体可总结为三部分:修身之道、齐家之道、养生之道。修身之道重点阐述了学习、交友、待人之道;齐家之道则从与家庭成员相处、管理僮仆佃户、节俭持家、治理田产等方面教导后代如何持家;养生之道着重从节制嗜欲、亲近自然和人生态度三个方面教导后代如何养生。从《张英家训》所体现的思想可以看出,张英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传统士大夫,崇尚“修身、齐家、治国”的君子之道,并将其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张英家训》影响深远,是中国传统家教和家风传承的典范。

  • 作字示儿孙

    作字示儿孙

    《作者:傅山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诚悬有至论,笔力不专主。一臂加五指,乾卦六爻睹。谁为用九者,心与孥是取。永兴逆羲文,不易柳公语。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

  •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作者:曾国藩曾国藩致家人的书信总集。原《曾文正公全集》原以尊卑分家书、家训两部分。1986年,岳麓书社出版了邓云生整理的新本。新本据光绪本家书、家训及湖南省图书馆藏原件、抄件,又据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影印本《湘乡曾氏文献》,较原版增补校正,收罗齐备。曾国藩(1811~1872),字涤生,湖南湘乡人。晚清军政大臣、近代作家、湘乡派古文的创立者。他镇压太平军,兴办洋务,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人物。谥文正。著有《曾文正公全集》,其“家书”,是《全集》的一部分。该集收入从1840年至1870年间家书计1459封。内容涉及修养、交友、治学、论文、治家、治军、政见、外交等诸方面,尤以家风家教方面更突出,是研究曾国藩伦理思想及个人道德状况的重要材料。

猜你喜欢的书

湛渊集

湛渊集

诗文别集。一卷。元白珽著。白珽诗与仇远齐名,人称“仇、白”,戴表元称他为“穷书生”,月泉吟社第十八名唐楚友即白珽寓名。成化《杭州府志》载《湛渊集》八卷,《文渊阁书目》尚著录,后佚。此一卷本为清高宗乾隆(1736—1795)时杭州沈崧町所辑,凡赋二篇、诗六十三首、文六篇,冠以戴表元序,附以宋濂所作墓志。因系散佚之后重辑,大略只存什一。其中又不免间杂伪作,如《杭州府志》所载《三月八日过西马塍》一首,中四句全与月泉吟社诗同,而诗中又以“塍”字与“晴”、“声”、“名”字同押,这显然据明《洪武正韵》,当非白珽所作。集中《游后湖赋》又载方回《桐江续集》中。此集有《四库全书》本,《武林往哲遗著》本,《知不足斋丛书本》作三卷。八千卷楼有抄本,题作《湛渊遗稿》三卷、补遗一卷。

中国书法常识

中国书法常识

《中国书法常识》集中反映了潘伯鹰的书学主张。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和附录,上卷为作者的学书技巧,指导书法学习者如何入门,并罗列了学习书法的参考书;下卷为书法欣赏,作者对隶书及二王、颜柳等名家进行了点评。附录为作者的一些书法知识趣闻,是不可多得的一部中国书法入门书籍。

江淮异人录

江淮异人录

不题撰人。据《宋史·吴淑传》及诸志著录,知该录北宋吴淑撰。本书现存诸本中,以《道藏》本早出。《四库全书总目》曰 该录久无传本,误。该录述异人故事25则,即司马郊、钱处士、 聂师道、于大、李梦符、刘同圭、耿先生、潘扆、润州处士、洪 州将校、史公镐、江处士、李胜、建康贫者、陈允升、陈曙、张 训妻、董绍颜、魏王军士、沈汾、虔州少年、闽中处士、洪州书 生、糁潭渔者和瞿童。

金丹真传

金丹真传

道家气功著作。明·孙汝忠撰,张崇烈注,李堪疏。汝忠字以贞,长治(今属山西)人。孙氏原著刊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其父号烟霞散人,信奉道教,汝忠尽得其传,撰成此书。撰年未详。首载筑基、得药、结丹、炼已、还丹、温养、脱胎、元珠、瑶池等9篇,每篇经文之后为注疏。尤以疏为详细,可谓丹学之阶梯。

老实人

老实人

现代短篇小说集。沈从文著。上海现代书局1928年7月初版。收《自序》1篇,《船上岸上》、《雪》、《连长》、《我的邻》、《在私塾》、《老实人》、《一件心的罪孽》、《一个妇人的日记》等短篇小说8篇。本集的作品,有描写边地淳厚民俗、朴素人情的《船上岸上》、《雪》,有记叙旧军队生活的《连长》,有反映旧教育制度弊端的《在私塾》等。《我的邻》描写居住在大学区附近公寓的所谓大学生们,他们白天不是唱戏就是“大正琴”独奏,晚上不是“臊骂着各式各样的娘”就是通宵达旦的打牌赌博,害得“我”这个必须靠每天写“一千字”小说的稿费度日的穷书生整日受着“无形的鞭子”的煎熬。《老实人》记叙靠卖文为生的青年作家自宽君,一日在北海公园里遇见“两个学生模样的女人”在看他写的一本书,他想听听对自己著作的“批评”,就跟踪她俩,结果被公园里的警察诬陷他来公园“捣乱”,硬把他带到警厅拘留所坐了4天牢,“这真象一种传奇一种梦!”暂缺《一件心的罪孽》

七佛赞呗伽陀

七佛赞呗伽陀

梵名Sapta -ji^na-stava 。全一卷。宋代法天译。又作七佛梵赞、七胜者赞。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系对过去七佛之梵赞。由于本书全系汉字音译梵语之赞呗,并未附加意译,故自古不解其义。后经日本袯亮三郎博士将之还原为梵语,再附以日译,始晓其意。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