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论
-
天形道貌
《作者:周履靖》中国画论著。明代周履靖编撰。文嘉校。一卷。刊行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主要版本有万历二十六年金陵荆山书林《夷门广牍》刻本、《丛书集成》本、民国商务印书馆《影印元明善本丛书》影印本,《中国画论类编》辑录画论部分,《中国版画史图录》辑录图式部分。本书是一部人物画图谱。全篇图文相配。第一部分为人物画概述。分别为:论述人物画发展史,立曹仲达、吴道子两家为“学者取宗”;论人物衣纹之法,强调“用笔全类于书”;论人物必分贵贱气貌;论人物行立坐卧姿态,以“古、怪、秀、雅”喻之;述衣褶描法,列“十八描”;分述人物面像与背像的画法比例。所发之论参融古法,简明精当,比喻形像,便于后学。第二部分为人物画法的图示。分别为临流、索句、听泉、舞袖、挥扇、倚树、徜徉、濯足、凭石、趺坐、散步、醉吟、传盃、采芝、携琴、题壁、观水、回首、静憩、晤语、观泉、谈玄、浮白、观书、拂尘、望月、呼僮、酕醄、酩盯、让履、盘桓、倦绣、调莺、捣衣、题叶等,共三十六种,图画秀雅,镌刻精致,不但是习画入门者捷径,也是明代版画艺术的精美之作。卷末附载写意画法四幅,每幅所绘约有数式,均未标注题名。
-
装潢志译注
《作者:周嘉胄》论述装裱技艺的著作。 明周嘉胄撰。周嘉胄,字江 左。扬州(今属江苏)人,主要生活于万历 年间。著有《香乘》一书,采摭极博。 《装潢志》论述装裱书画和碑帖的各 种技术、格式,是作者数十年实践的总结, 所论极为精审。此书虽与画论、画理、画 法无关,但诚如作者所说:“装潢非人,随 手捐弃,良可痛惋。故装潢优劣,实名迹 存亡系焉。窃谓装潢者,书画之司命也。” 故应予重视。 《装潢志》先论审视气色,以决定书画 付装前的处理,继论洗、揭、补的方法、技 巧。再论衬边、小托、补全、瓖攒、幅式、覆 背、上下壁、安轴、上杆、上贴、贴签、囊函 等法。对于形式不同的手卷、册叶、碑帖、 墨纸,和质地不同的纸、绫、绢等的装裱技 艺,都详明授法。甚至涉及染古绢托纸、 治画粉变黑、手制装碑帖册叶之硬壳和治 糊、用糊、制轴等法,对于气候、表房、题后 亦有详细论述。作者还仿《辍耕录》所列 画之十三科,列表背十三科,皆为重要心 得。 曾收入《画论丛刊》,又有《美术丛书》 本。
-
书画传习录
《作者:王绂》四卷。书论。明代王绂撰。绂,字孟端,自号九龙山人,又号友石,永乐间南京无锡人。少为弟子员,以善书荐官,供事文渊阁,拜中书舍人。本书原题为绂所撰,据清嘉庆时嵇承咸为之校对付梓时谓得自故肆中。据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所记嵇氏本卷首题九龙山人王绂孟端撰,但检考诸书,俱未言孟端曾有此作。但此书历四百年而问世,赖有嵇氏校刊。嵇氏自谓十易寒暑于此,实此书之幸。但嵇氏以“不揣鄙陋,补阙略订”。余氏评其“尤乖校佳雠之例”,因“校刊古人遗著,首在存真”,“岂容以己意擅为增订,致滋来世之疑。即或有所增订,亦应详为注明。”嵇氏在“书中除小注外,悉未注出,遂使庐山面目顿失”。原著得后,遭蟫残鼠劫者十之三,帝虎鲁鱼,别风淮雨者又十之二。嵇氏校刊补订后分十集,末二集为嵇氏自作之书。原书八集,分四卷,计论书一卷,论画一卷,书事丛谈一卷,画事丛谈一卷,每卷合二集,页数甚富。古人著书分卷,向不如此,因疑非旧帙,乃嵇氏所订。论书、论画两卷内容,或采录诸家之成言语,或摘录前人成说,或为之改纂,或为自撰之文,或不注明所出,体例不一。篇后评语,有精者,也有甚为肤泛者,文句又有不似元明间人口吻。《书事丛谈》一卷,分道德、事功、风节、文章、逸迈、雅韵六门,各系小传,多详生平,不尽言书事。《画事丛谈》一卷,分全艺、精敏、风教、知几、灵异、荣遇六门,杂采传记、题跋、诗文所记出处,或不注,每则下俱有“山人曰”云云。惜嵇氏校刊时,有阑入近代者之语言,遂致瑕瑜互见。书前有承咸自序,末有嵇承浚、顾应泰、吴宝书等后序。有嘉庆癸酉嵇氏层云阁刊本。【此为卷二画论】
-
中麓画品
《作者:李开先》一卷。明李开先(1502—1568)撰。李开先字伯华,号中麓。山东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官至太常侍少卿。曾上疏指责朝政,罢官家居近三十年。李开先与当时的王慎中、唐顺之、陈东、赵时春、熊过、任瀚、吕高等并称“嘉靖八才子”。李开先喜藏书,又长于戏曲创作,著有传奇《宝剑记》和院本《园林午梦》。另有诗文集《闲居集》。建国曾辑印他的著述《李开先集》。此《中麓画品》一书,大致是仿谢赫、姚最之例,品评明代画家之画,共分五品,每品之中优劣兼陈。据王士祯《香祖笔记》说:章丘李中麓太常,藏书画极富,自负鉴赏,尝作《画品》,次第明人。按此书持论往往与众不同,如对当时名家,以戴文进、吴伟、陶成、杜堇为第一等。以倪瓒、庄麟为次等。而沈周、唐寅则居四等。李开先之论,后人多指责其偏颇。据说李开先与王世贞友善,王世贞曾观李开先所藏画,以为无一佳者。可见李开先鉴赏眼光,确不同于时人。此书《四库全书》收入存目,另有《函海》乾隆本、道光本、光绪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美术丛书》(民国二十五年上海神州国光社排印)本。
-
写山水诀
《作者:黄公望》元黄公望撰。一卷。凡二十二则。论述山水树石的笔墨、设色、布局、结构、意趣等,继承南宗画理论。提出“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在布局透视上,提出“三远”说。“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以“阔远”取代北宋郭熙“三远”中的“深远”,体现元人对山水画意境的新追求。同时主张山水创作要去“邪、甜、俗、赖”,即反对用笔不正、无内在美、意境平凡、格调不高和泥古不化的作品,崇尚理、韵和自然生趣,因此重写生而反临摹,“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怪异,便当摹写记之,分外有发生之意”。其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有《辍耕录》本、《图绘宝鉴》本、《书画传习录》本。并收录《画论丛刊》、《历代画论名著汇编》。
-
清河书画表
《作者:张丑》一卷。明张丑撰。此表是记张丑家累世所藏书画。前有自序,称其始祖号真关处士。那时便开始收藏书画,时有黄庭坚、刘松年等人真迹,后散佚无存。其高祖出于明代书家沈度、沈粲兄弟之门,其曾祖也曾与沈周游,其祖与父都与文征明父子为姻娅之好。可见张丑之家的确渊源有自,所以他特以鉴赏而闻名于世。张丑又说他作此表时,家事已中落,书画已都卖尽,故此书是追其名以记之。表中所列,以时代为经,以世系为纬。第一格为其高祖张元素所藏,第二格是其曾伯祖张维庆、曾祖张子和所藏,第三格为其祖张约之、叔祖张诚之所藏,第四格为其父张茂实所藏,第五格为其兄张以绳所藏,第六格是张丑自藏,第七格是其侄张诞嘉所藏。时代是上至晋,下至明,作者共八十一人,书画帖四十九件、图一百一十五件。其中多有名迹。此书主要版本有:知不足斋别刊本、《翠琅玕馆丛书》本、《述古丛抄》本、《藏修堂丛书》本。
-
论画
《作者:顾恺之》中国画评论著作。旧称《魏晋胜流画赞》。东晋顾恺之撰。全文共二十条,第一为论画之难易,其余各条是对两晋时期卫协、戴逵等画家二十一幅画作的评论著录。即:《小列女》、《周本记》、《伏羲》、《神农》、《汉本记》、《孙武》、《醉客》、《穰苴》、《壮士》、《列士》、《三马》、《东王公》、《七佛》、《大列女》、《北风诗》、《清游池》、《七贤》、《嵇轻车诗》、《陈太丘二方》、《嵇兴》、《临深履薄》。表现内容有神话传说和历史题材,还有列女、壮士和名流高逸之士;有宗教题材,还有文学作品、山水走兽等题材。其主题在图圣贤“明鉴戒”的同时开始关注现实生活。各件作品的评论持论严谨公允,见解高妙新颖。顾恺之在继承传统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迁想妙得”、“置陈布势”、“巧密于情思”以及“骨法”、“神气”、“情势”、“天趣”等一系列绘画审美主张和创作技法,这些观点成为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精髓的一部分,对后来谢赫的“六法”论和中国绘画品评之风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
装潢志
《作者:周嘉胄》中国书画装裱技艺论著,一卷。明万历间周嘉胄著。提出“装潢者,书画之司命也”的观点,认为“古迹重装,如病延医”,必须有高明的医生,保存古代书画,不可不究装潢。作为一种工艺,需要主人对于装潢的“精富”,“参究料用尽善,一一从心,乃得相成合美”。指出“凡重装尽善,如超劫还丹,机缘凑合,岂不有神助耶?而宾主定当预为酌定装式,彼此意惬,然后从事,则两获令终之美”。并就“审视气色”、洗、揭、补、衬边、小托、全、式、镶攒、覆、上壁、下壁、安轴、上杆、上贴、贴签、囊、染古绢托纸、治画粉变黑、忌、手卷、册叶、碑帖、墨纸、硬壳、又方,治糊、用料、气候以及环境等问题作了简要论述。《美术丛书》、《画论丛刊》据《昭代丛书》本收录。
-
竹谱
《作者:李衎》十卷。元李衎(1245—1320)撰。李衎,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 (今北京丰台区北)人。官吏部尚书,拜集贤殿大学士。追封蓟国公,谥文简。李衎少时见人画竹,从旁窥其笔法,“始若可喜,旋觉不类,辄叹息舍去”。后跟从黄澹游学,见黄澹之父黄华所画墨竹后,兴趣大增;至元初年 (1264)到钱塘,见到黄华之师文湖州的画幅,便专心师学墨竹画。后深入东南一带竹乡,观察各种竹的形色情状,辨析精到,作《画竹》、《墨竹》两谱。传世画迹有 《四清》、《墨竹》、《双松》等图。据邓文原《履素斋集》注曰:《竹谱》原为二十卷,后二卷并一卷,成今十卷之 《竹谱》。《竹谱》前有 “竹谱原序”,后分十卷。是书分四门: 画竹谱、墨竹谱、竹态谱、竹品谱。其中 《竹品谱》又详分全德品、异形品、异色品、神异品、似是而非竹者、有竹名而非竹者,凡为六品。故卷一为 《竹谱详录》及《画竹谱》,卷二为《墨竹谱》,卷三为《竹态谱》,卷四为《竹品谱》之“全德品”,卷五、卷六为“异形品”之上下,卷七为 “异色品”,卷八为 “神异品”,卷九为“似是而非竹品”,卷十为 “有名而非竹品”。李衎于卷四《竹品谱》中释全德品为“南北俱有,宜入图画者”,异形品为“形状诡怪者”,异色品为“颜色不同者”,神异品为 “神异非常者”。其中卷各有图,广引繁征,颇称淹雅。书中有 “有说而无图者”,自序谓 “与常竹同者则不复图,非阙帙”。《竹谱》是我国绘画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论竹、绘竹著作。有 《知不足斋》本七卷、《说郛》本 (不全)、《画苑》本、《唐宋丛书》本、《八千卷楼》有钞本、《美术丛书》 本,《四库全书》本。
-
贞观公私画史
《作者:裴孝源》一名《公私画录》。中国唐代裴孝源(初唐人)编。中国画著录书,一卷。前有贞观十三年(639)自序,谓汉王李元昌(高祖李渊第七子)命其记录魏晋以来宫廷、佛寺及私家所存藏前人画迹。现存本书计录陆探微等54位画家作品281卷,无名氏画11卷,实总计292卷(《序》称298卷,正文中又称293卷),及有壁画的寺院47所。卷轴多为隋代官本,故应为隋室旧藏至唐贞观初年尚存的作品;所记壁画,亦迄于隋代。所录作品,前列图名或寺名,后注作者姓名、作品来源、及记载南朝梁官库藏画的《梁太清目》中有无记录等,对考察研究贞观之前古画名目及收藏流传等,至堪宝贵。本书为现存的最早一部中国画著录书,被誉为“鉴藏家之祖本”(《四库全书提要》)、“著录名画之祖”(《书画书录解题》)。
-
真迹日录
《作者:张丑》书画著录著作。明代张丑编撰。五卷。主要版本有乾隆二十八年池北草堂刻本、《知不足斋》刻本、《四库全书》本、《述古丛钞》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艺术丛书》本、《中国书画全书》本等。本书为《清河书画舫》续著,对于所见历代书画赏鉴的汇录。由于采取随见随记方法著录,所以没有按书画作者时代顺序排列,基本上是以各家所藏为序。著录书画名迹的作者名称、款识题跋,间有品评赏鉴之语。与《清河书画舫》相比,有所简略。其中与《清河书画舫》重复著录的书画,有数十件,乾隆年间《知不足斋》本刊刻时皆删去,而存其目。对于字句有详略异同者,则两本并载。本书汇录的题跋和作者的评鉴足资研究者参考。对于了解古代书画名迹在当时收藏流传情况及鉴定考证也有一定意义。
-
佩文斋书画谱
《作者:孙岳颁》一百卷。清代孙岳颁、宋骏业、王原祁、吴暻、王铨等奉敕编纂。岳颁,字云韶,号树峰,江苏吴县人。康熙壬戍进士,官至礼部侍郎。是书为康熙敕撰,康熙书斋“佩文”,因以书名。凡经史子集、稗官野乘、山经地志、释典道藏,靡不搜举。上自仓颉史皇,下暨近代皆予收录。书画同谱,补古之集录者,洵称钜观。令书断、画断、书史、画史等书皆各自成编,分门列目,凡所征引,皆列出处,便于稽考,为历代书画谱集大成之作。书首“御制佩文斋书画谱序”曰:“朕万几燕闲,披览典册,间临书家名迹,每观前代纪录书画,诸书种类错互,漫无统纪,遂即佩文斋所有者编葺之。使各以类相从,为一百卷。凡书画之源流,古今工于此者之姓氏,以至闻人之题跋,历代之鉴藏,悉备考而慎其择,亦可谓详且尽矣。”是编有关书学部分中,论书十卷,计书体、书法各两卷,书学、书品各三卷,历代帝王书二卷,书家传(五帝时至三国)三十三卷,历代无名氏书六卷(金二卷,石四卷),御制书画跋、历代帝王书跋各一卷,历代名人书跋十一卷,书辨证两卷,历代鉴藏书类四卷。是书系从一千八百四十四种有关典籍中采辑资料而成。每条下各注所出,使一字一句必有所征,而前后条贯,无所重复,亦无所牴牾。裒合众说,各列姓名,而融贯剪裁,如出一手。体例完善,引据详赅,义例精密,分类科学,为自有书画谱以来最完备之作。尽管出于奉命编纂,可满足统治者个人嗜好,然收集资料丰富,足资后世书画研究者参考。有康熙戊子内府刊本、静永堂刊本、《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光绪五年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近年中国书店影印本。
-
赵氏铁网珊瑚
《作者:赵琦美》书画著录著作。又名《铁网珊瑚》。明代赵琦美集撰。十六卷。成书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主要版本有万历刻本、雍正六年(1728)年希尧刊本、《四库全书》本、雍正欣赏斋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艺术丛书》本、《中国书画全书》本。明清流传的刻本及抄本,或未署作者名,或题明代朱存理编撰,《四库全书》始作赵琦美。卷末赵琦美自序称:是书乃根据万历间家乡秦四麟所藏的旧本并参校焦竑家藏本汇集而成。此前的版本只有《书品》和《画品》各四卷,在互校的基础上,汇集了自己所见的书画名迹题跋,增为《书品》十卷、《画品》六卷,刊刻行世。由此可见,现行本是经过几家集录和增补而成。书中著录古今书画名迹,按书画分类,以时代为序,包括碑帖、法书及绘画名迹,绘画自唐代阎立本《洪崖仙图》至明初王履《华山图》。所录作品,详尽记录款识和题跋文字,时有作品考鉴及收藏处所记录。是书搜集繁富,涉及诗、词、铭、赞、记、序文体,文字内容著录极为完备。所录王履《华山图》册序记题跋十二篇,题诗多达一百五十首,此图流传至今,没有任何著录超过于此。又如著录赵孟頫《水村图》,记元明四十余家诗文题跋。这些内容,不但保留了许多珍贵的画史、画论资料,也足以补益宋、元、明诗文总集与别集。
-
写像秘诀
《作者:王绎》中国画论著。元代王绎撰。不分卷。主要版本有《南村辍耕录》辑本、《佩文斋书画谱》本、《画论丛刊》本、《中国画论类编》本、《中国书画全书》本。全篇共分:写像秘诀、彩绘法、写真古诀、收放用九宫格法四个部分。作者主张肖像画家在表现对象时“叫啸谈话之间,本真性情发见,我则静而求之。默识于心,闭目如在目前,放笔如在笔底”。然后再按步骤一一下笔,传写出对象的“真性情”。这是对中国古代“传神说”和“写心说”的继承和发展。在“彩绘法”中就各种肤色如何施色,传授了详尽的技法。“写像古诀”对“八格”,即人面部形状八种式样:田、由、国、用、甲、目、风、申八字和“三庭五配”的人像特征比例均作了科学的发微。《写像秘诀》标志着中国人物肖像画技法理论趋于成熟,也是中国传统肖像画法存世最早的理论著作。
猜你喜欢的书
意大利之旅
蒙田于1580年9月5日从法国博蒙出发,途经瑞士和德国,进行了为期共十七月又八天的意大利之旅。离开蒙田城堡书房,他有机会深入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形象而生动地记录下了所经之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人的宗教信仰,集结成《蒙田意大利游记》。与其他旅客关注点在名胜古迹上面不同,蒙田将目光停留在表现“人”的标志上,不论是乡野播种的土地,还是城市的行政结构、马路铺设、建筑特点,还有对于新出现的工艺技术与农耕器械,都表示同样强烈的兴趣,不厌其烦地一一作一番认真的描述。
会稽掇英总集
诗文总集。北宋孔延之编。20卷。延之因会稽(今浙江绍兴)山川文物闻名古今,而前人记录赋咏多所散佚,乃于熙宁四年(1071)知越州时,发动吏卒,自典籍至于碑片及石刻,靡不勤访博采。次年五月书成,收录自汉迄宋铭志歌咏凡805篇,前15卷为诗,下分州宅、西园、贺监、山水、寺观、送别、寄赠、感兴、唱和9类,其中山水、寺观下又分若干子目。每类均近体在前,古体在后。后5卷为文,下分史辞、颂、碑铭、记、序、杂文6类,每类以时间先后为序。所录诗文,相当一部分由搜岩剔薮而得之,多为文集所不载。其于唐宋历任会稽郡守题名壁记,均全录原文,足资考证。此书对于研究会稽政治、经济、文化的沿革发展,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有明祁氏淡生堂旧钞本、道光元年(1821)山阴杜氏刊本等。
伤寒论校注
1982年为落实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古籍整理的指示精神,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由知名伤寒学家刘渡舟和中医文献学家钱超尘组织全国知名中医专家和学者,历经近10年时间编撰完成。 《伤寒论》向被历代医家所推崇,被视为医家圭臬,是中医临床之源泉。本次整理是以明赵开美摹宋刻本为底本校注出版。不仅反映了作者较高的中医文献水平,也体现了他们毕生所学和临床经验之精华。在保持宋本《伤寒论》原貌基础上,又体现了近代《伤寒论》研究成果。全书引用文献,丰富翔实,训诂解难,校勘严谨,探微索奥,注释精当,所述按语,彰显大家功底,是不可多得的传世佳本。
古方汇精
方书。5卷。清·爱虚老人辑。刊于嘉庆九年(1804年)。本书汇录古医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分为内症、外科、疔毒、疯痰、疮毒、梅疮、丹毒、喉口、耳目、跌打伤损、妇科、儿科及奇疾各门约400余方,列述其处方及主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东海渔歌
六卷。西林春(顾太清)撰。约成书于光绪间,距今世不远,然杳茫难求。徐乃昌《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旁搜博采,惟顾太清词未备。民国三年(1914),杭州西泠印社活字本《东海渔歌》问世,吴昌硕题签,况周颐序,间缀况氏评语,乃假如皋冒广生钞本刊成。名为四卷,实缺第二卷,附辑自沈湘佩《闺秀诗话》之五首为补遗。民国二十五年(1936)日本《支那文学研究》刊出铃木虎雄《顾太清的天游阁钞本》一文,世人始知东土藏有《东海渔歌》抄本六卷。民国三十年竹西馆聚珍本《东海渔歌》四卷刊行,盖合西泠本三卷及朱彊村钞本一卷而成。近南京大学《全清词》编纂研究室从日本觅得《东海渔歌》抄本六卷,存词三百馀首,较竹西馆本多出约百首。
所闻录
清末民初汪诗侬撰。是书广泛搜罗有清一朝各类趣闻轶事,诸如清初洪承畴、清中期和珅、晚清李鸿章,等等。尤其"李鸿章笑史",列述其出使欧洲各国之笑话,虽于史无证,多为民间趣谈,然却最为后世学者所征引。是书民国间收入《满清野史》丛书,今据以整理。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