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

黄公望
  • 姓名:黄公望
  • 别名:一名坚,字子久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东平阳人
  • 出生日期:1269年9月12日
  • 逝世日期:1354年11月10日
  • 民族族群:

黄公望(1269年9月12日—1354年11月10日),元代画家。自称浙东平阳人。一名坚,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或号大痴哥。他很推崇顾恺之,尤为赞赏顾的三绝之一的“痴绝”,在《顾恺之秋江晴嶂图》序中说:“至于痴,亦由资禀之高,好奇耽僻,不欲与世同。”由此可知,他自号大痴有愤世嫉俗的寓意。本姓陆,世居平江常熟(今属江苏),少丧父母,贫无依,嗣永嘉黄氏,遂迁富春(今属浙江)。幼有神童之称,经史九流无不通晓。至元中,浙江廉访使徐琰辟为书吏,一日著道士服,持文书白事,琐怪而问之,即弃去。延祐中游京师,为御史台察院掾,忤权豪下狱,得出,遂不复仕,黄冠野服,寓居松江,往来钱塘、吴中。至正十四年(1354)卒,年八十六。他博极群书,尤通音律图讳之学,擅长山水画,师法董源、巨然,晚变其法,自成一家,与王蒙、倪瓒、吴镇为元末画坛四大家。他有时整日在荒山乱石树丛中坐,或于江河入海处看激流轰浪,即使风雨突至也不顾。杨维桢说他“诗宗晚唐”,其诗多为题画之作,他以画家兼诗人的眼光题画,所以诗中既有清晰的画面形象,又有引人遐思的神韵,是有声之画,如《王摩诘春溪捕鱼图》、《王晋卿万壑松云图》、《为袁清容长幅》等。诗多有飘逸、飞动而空灵的意趣,远离尘嚣,远离社会。即使《西湖竹枝歌》这种民歌体作品,情调也与题画诗相类似,如“湖船女子唱歌去,月落沧波无处寻”,那位船家女就如一位女隐士。这种诗风与他的为人有一定关系,杨维桢说他“其据梧隐几,若忘身世,盖游方之外,非世俗所能知也”(《西湖竹枝集》),如此人当然也就写如此诗了。另存散曲小令[仙吕醉中天]《李嵩髑髅纨扇》一首。有《大痴道人集》一卷及《山水诀》一卷。生平事迹见《录鬼簿》下、《两浙名贤录》卷四四、《元诗选·初集》小传,《新元史》卷二三八、《元曲家考略》。

黄公望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译文序跋集

译文序跋集

鲁迅著。收入《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卷。本书收集了鲁迅为自己翻译的和与别人合译的各书的序跋,连同单篇译文在报刊上发表时所写的“译者附记”等,共115篇。还有3篇序已被鲁迅编入它集,本书未再收入。这些序跋过去见于单行本,没有单独结集。鲁迅从青年时代即开始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直至1936年抱病译出的《死魂灵》第二部,一生中翻译了大量外国文艺理论和文学作品,约计300万字,单行本即近30本。鲁迅译介外国文学是为了“移植性情,改造社会”。(《〈域外小说集〉序》)是要借外国的进步文学唤醒民众的觉悟,改造国民性,振兴中华民族。为此,他在译介时写了介绍作者和作品的文字。鲁迅译介过的外国作家共有21个国家的166人。其中最多的是俄国—苏联,大约占翻译量的一半,其次是日本、英国、法国、德国。这些序跋既是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必要材料,也是研究现代文学的史料。对于研究鲁迅如何借鉴外国文学,吸收世界文化,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欧洲文学史

欧洲文学史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欧洲的文学史,它主要讲述了欧洲文学发展的历史。 一九一七年四月,经鲁迅推荐,周作人进入北京大学国史馆工作。九月被聘炎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兼国史馆编纂编辑中,开始撰写《近代文学史》与《希腊文学史》讲义,合而为《欧洲文学史》,一九一八年十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入“北京大学丛书”。全书约十万言,分希腊、罗马、中古与文艺复兴及十七十八世纪三卷。

历代论

历代论

史论,苏辙撰。苏辙早年即有进论二十五篇,晚年闲居时期更是著成《历代论》四十五篇,极言历代治乱之得失,观点新奇,文字老成,体现了他史论散文的最高成就。苏辙在《历代论》并引中说:“予既壮而仕。仕宦之余,未尝废书,为《诗》、《春秋》集传,因古之遗文,而得圣贤处身临事之微意,喟然太息,知先儒昔有所未悟也。”苏辙一生未废史学,他说“吾为春秋集传,乃平生事业。”从他所说的“知先儒昔有所未悟也”可见其观点往往能发前人之所为见,形成自己独特新颖的见解。《历代论》,有些篇章是写得很有特点的。论汉光武、唐太宗,分析相当全面,和苏轼相比,特点确在于“稳”。

原毁

原毁

唐韩愈撰。“原”是古代一种专门用来推论事理的文章,源自韩愈的“五原”(《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原”有推原其本之意,“原毁”就是推论毁谤的根源。 韩愈所处的唐代中期,社会矛盾重重,朝官以及士大夫之间党同伐异,相互毁谤,已流为社会风气。作者怀才不遇,屡遭左迁,对士大夫中那些“责人也详”、“待己也廉”的颓风深恶痛绝,所以在此文中,比较了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两种迥然不同的态度,分析了一般人好诽谤、贬低别人的原因,指出形成这种风气的社会心理就在于“忌”,同时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互相攻击的现象也表示了愤慨,渲泄了内心的不平之气。全文自始至终围绕一个“毁”字展开议论,段与段环环相扣,逻辑性很强。通篇运用对比,语言多用排句和偶句,同时句型长短不一而又错综变化,具有散文特有的节奏感。

释门章服仪应法记

释门章服仪应法记

释门章服仪应法记,一卷,唐道宣撰,宋元照记并序,日本良信合并跋,排科会本。

阿弥陀经义记

阿弥陀经义记

一卷。隋代释智顗撰。此义记是为解释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阿弥陀经》而作。智大师所着法华等疏论集禅法三十三部,一百四十九卷,唯此义记最简略,总共有二千余言。开卷虽列五重玄义,但数语浮云而过。所释净土十疑论,释不退义,也是列无申述,与大师往作,风格大有悬殊之别。故后世多疑是他人附托之文。此义记参考价值不大。现常见版本是北京刻本经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