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
-
看云集
《作者:周作人》周作人著。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10月初版。收入写于1930、1931年的作品40篇,多为“择定了草木虫鱼”这类题材而写作的小品与杂感,以及一组序跋与纪念文,前有自序。《三礼赞》礼赞了娼女、哑巴和麻醉。先引述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价值观,讥讽“卖淫足以满足大欲,获得良缘,启发文化,实在是不可厚非的事业。”继而愤慨于湖南十五六岁的女学生因读郭沫若的《落叶》而遭枪决,感叹“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不可思议的世界,其奈之何哉。”从而肯定了先民遗训的“明哲保身”和茶馆里张贴的“莫谈国事”,叫人学哑巴。又称“麻醉,这是人类所独有的文明”,并列举抽大烟、饮酒等“国粹”的麻醉法,叹息“我们的生活恐怕还是醉生梦死最好罢”。《草木虫鱼》出于文字所表现者只是一种“可有可无不关紧急的东西”,“聊以自宽自慰消遣”的观念,专写金鱼、虱子、树木、苋菜梗、河水鬼、案山子、蝙蝠之类,以自己的见闻感受与中外有关趣闻轶事,构成一种知识驳杂而趣味琐屑的小品,其间亦有皮里阳秋,言此意彼,讽世喻志的含义。另如《伟大的捕风》、《中年》、《体罚》、《吃菜》等篇,或肯定追踪虚空,或感叹理想幻灭,或褒贬新旧教育,或主张中庸为妙;《专斋随笔十篇》或谈西班牙的古城、古希腊的歌曲,或讲西洋文学故事、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或肯定专讲产科的中国古籍、时兴的政治著作,或小论剽窃、骂人及中国文字的魔力等,均显示了博学与为文从容自如之擅长,又透露出消极达观、玩世寻趣的意味。《志摩纪念》惋惜人材的损失,评其文兼及现代散文流派;《论八股文》谈八股文的来历与特色,提倡对其进行研究;还有《文学论译本序》等序文,均有文学批评的一得之见。
-
巴黎的鳞爪
《作者:徐志摩》徐志摩著。新月书店1927年8月出版。收入纪游抒怀与介绍外国作家艺术家的散文随笔共10篇,附译作2篇。均作于1925年前后,总的思想倾向是对于西方文化的肯定与赞美。《我所知道的康桥》,表述了“发见”康桥之美时获得的最大愉悦,极写康桥的“灵性”与自我心灵的契合。《翡冷翠山居闲话》则写在意大利翡冷翠(佛罗伦萨)山中旅游所得的真趣,亦着意于渲染全身心与大自然的和谐共鸣。《巴黎的鳞爪》一文,写巴黎既是人间“天堂”,又是人间地狱,可谓集香艳与颓废于一体,令人迷醉亦殊觉可悲。在《拜伦》与《罗曼·罗兰》中作者赞扬拜伦、罗曼·罗兰等西方文坛巨擘,亦注目于他们精神革命的理想,称其为人道的战士,取其立足山巅、俯视人间的悲天悯人主义。另如《天目山中笔记》由山中的清籁、和尚的修行而思索皈依自然、皈依佛法的玄机。集内作品无论纪游写人,都偏重于主观情感的抒发及对特定艺术境界的追求,带有浓厚的浪漫情调与理想化的色彩。其行文想象丰富,洒脱灵活,文辞艳丽,坦荡奔放而略欠节制。
-
如蕤集
《作者:沈从文》现代短篇小说集。沈从文著。上海生活书店1934年5月初版。列入“创作文库”。内收《如蕤》、《三个女性》、《上城里来的人》、《生》、《早上——一堆土一个兵》、《泥涂》、《即日》、《白日》、《黄昏》、《黑夜》、《秋》等短篇小说11篇。其中有代表性、影响较大的是《如蕤》、《三个女性》、《上城里来的人》、《早上——一堆土一个兵》等篇。《如蕤》(最初题名《女人》,刊于1933年8月25日至9月12日《申报·自由谈》)描写超凡脱俗的美貌少女如蕤为了追求美好的人生和理想的伴侣而奋斗的故事。如蕤出生于高级官僚家庭,但她厌恶充满污浊和罪恶的上流社会,“厌倦那些成为公式的男子,与成为公式的爱情”,于是毅然独自出走。后来,她在一次海难中得到一个朴实、勇敢的少年的救助,并对他一见钟情。由于两人社会地位的悬殊以及他对上层贵族的刻骨痛恨,她的爱情遭到了拒绝。最后,当她终于以自己少女的热情和爱感化了这个骄傲的男子时,她却又悄然离去。作品歌颂如蕤在昏暗的上流社会里不甘沉沦,力图超拔泥淖,洁身自好,追求充实人生的高尚情怀。《三个女性》(初载《新社会》半月刊第5卷条3至第6号)塑造了蒲静、仪青、黑凤等3位天真无瑕的少女形象,表现了少女青春的活力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上城里来的人》(初载1928年8月17日上海《中央日报·红与黑》)描写国民党军队在山村抢劫财物、奸淫妇女的罪恶行径,展示了农民在兵匪骚扰下被迫背井离乡,流落城市的悲惨景象,揭露了官、兵、匪相互勾结,欺压人民罪行。《早上——一堆土一个兵》(初载《东方杂志》第30卷第9号)叙述一个老兵在抗日战场坚守阵地、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的英勇故事,歌颂中华儿女可杀不可侮的民族气节和大无畏精神,同时也讽刺了某些国民党官员无意抗战,“搬了宝贝向南边跑”的丑恶行经。
-
湘西
《作者:沈从文》沈从文著。商务印书馆1938年初版,收入散文8篇。本书一名《沅江流域识小录》,与《湘行散记》风格大致相似,但更偏重于风俗人情的记载,而且此书是作者1938年取道湘西去云南时在沅陵住了约4个月,因有感于时局和社会人事的变异而写的,故而对故乡人民的感情和希望更见殷切,诚如《题记》所述:“当我拿笔写到这个地方种种时,心情实在很激动,很痛苦。觉得故乡山川风物如此美好,一般人民如此勤俭耐劳,并富于热忱与艺术爱美心,地下所蕴藏又如此丰富,实寄无限希望于未来。”首篇《常德的船》即别出心裁,以船喻人,船人一体,写出了地处湘西交通咽喉地带的那些各具个性的船只与船民,介绍了种种古风犹存且奇崛多姿的人生现象,观之令人耳目一新。《沅陵的人》记述沅陵地方带有神秘性的环境中各色人等,抒发对于湘西民族纯朴强健特征的赞扬、对于愚蒙迷信人生悲剧的哀叹。《白河流域几个码头》、《泸溪·浦市·箱子岩》、《沅水上游几个县分》等文,介绍与描述了湘西独特的物产、景观、风俗、民情,亦肯定民众生活与自然契合的纯朴强健之处,又昭示必须设法加以改造,以免与自然一同衰亡。《辰谿的煤》披露了一个矿工家庭的悲剧,指出这种家庭在当地是很普遍的,人们“永远用血和泪在同样情形中打发日子,地狱俨然就是为他们而设的”。《凤凰》中描述该地多有因封建迷信摧残而致心理变态的妇女,或放蛊,或行巫,或落洞,不是发疯、就是惨死,令人耳不欲闻、目不忍睹。至于所谓“苗民问题”,也完全是外来统治者滥施暴力苛征所导致。作者回溯历史、记叙往今,均与现实人生紧密相关;揭露军阀官绅的腐败糜烂,同情百姓的悲苦遭际,又寄托了变革现实的真切希望。但是,他常于描绘自然胜景、赞叹奇妙人事时追寻一种崇尚原始、返朴归真的理想,则与现实矛盾相悖,显得空泛无力。叙事多用笔记体,将风景、地理、民俗与传说、神话、现实有机地融合,构成一幅幅充满魅力的人生图画,其“文字魔术师”的功力,由此可见一斑。
-
游目集
《作者:沈从文》现代短篇小说集。沈从文著。1934年4月上海大东书局初版,列入“新文学丛书”。收《腐烂》、《除夕》、《春天》、《夜的空间》、《三个男子和一个女人》、《平凡故事》等短篇小说6篇。本集小说是作者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的一种尝试。《除夕》描写地下革命者的斗争生活。《平凡故事》记述某教会大学生匀波同时与两个女学生恋爱的不洁的灵魂。《三个男子和一个女人》记叙瘸脚号兵、“我”和“年青诚实”的豆腐店老板,同时私恋着商会会长的女儿。当那女子不幸死后,痴心的豆腐店老板竟把她从坟墓里掘出来,放到一个山洞的石床上,在那少女的“地下身上各处撒满了蓝色的野菊花。”《腐烂》和《夜的空间》都是反映下层人民苦难生活的作品。前者以散文化的笔调,描写上海闸北附近“承受了市里阴沟脏水的稻草浜一带”,每到夜里,无家可归的“玩蛇的,拔牙的,算命的,卖毒鼠药的”流浪者都聚集到这里,大家“在一张破席子上躺下来”栖身。他们吃的是“发臭的,粗粝的”东西,终年过着“风雨虐待”的日子。但是,从市公安局到区长到巡丁,他们照例不会忘记向这些“下等人”收取“房捐,营业捐,路摊捐,小车捐”等等苛捐杂税。后者记叙生长在大江边,住在“肮脏船上或小屋里”的贫民百姓,痛苦的生活迫使他们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梦里发财”。至于那些“不做梦”的贫血体弱的女孩子,小小年纪,就不得不做“十三点钟夜工”的童工,每天过着“休息时一句话不说,就靠在乱茧堆边打盹”的非人生活。作者以写实主义的手笔,描绘了一幅“下等人”的苦难生活画面。
-
半农杂文
《作者:刘半农》现代杂文集。刘半农著。北京星云堂书店1934年6月初版。收作者1915至1927年间创作的杂文及译作等45篇。其中《悼“快绝一世的徐树铮将军”》 一文,当时代售者害怕文字狱,出售时曾撕去。上海书店1983年8月据足本复印。作者在《自序》中说“要做文章,就该赤裸裸的把个人的思想情感传达出来:我是怎样一个人,在文章里就还他是怎样 一个人” 。《奉答王敬轩先生》(初载《新青年》1918年3月第4卷第3号)和《“作揖主义”》(初载《新青年》1918年11月第5卷第5号)是传诵一时的对旧礼教、旧道德进行猛烈攻击的杂文名篇,文章庄谐杂出,文白并用,富于谐谑幽默的喜剧色彩。鲁迅曾称赞作者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忆刘半农君》)。在《悼“快绝一世徐树铮将军”》(初载《语丝》1926年1月11 日第61期)、《徐志摩先生的耳朵》(初载《语丝》1925年3月2日第16期)和《骂瞎了眼的文学史家》(初载《语丝》1926年1月25日第63期)等文章里,作者嘲弄反动政客徐树铮,批评“现代评论”派的徐志摩和陈西滢,显示了善于捕捉批判对象身上的喜剧性矛盾,将之加以漫画化的特长,写得放恣泼辣,痛快淋漓。在《神州国光录》等杂文中,作者批判了专制、奴性、顽固、保守、封建迷信等思想。胡风在评论《半农杂文》时认为“通过它我们可以望见‘五·四’时代的 一个侧面,或者说,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在战士之一的刘先生的活动里面,‘五·四’的时代精神呈现了怎样的姿态”(《“五·四”时代的 一面影》)。唐弢认为,刘半农的杂文“读起来却是使人十分畅快的,既流利,又幽默。有人说他有举重若轻的本领,‘清淡时有如微云淡月,浓重时有如狂风急雨。’这句话说得很中肯”,“就大体而论,半农的杂文很是泼刺”(《半农杂文》)。半农杂文二集。1935年5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初版,列入良友文库。本书由商鸿逵编集,并作《序》。收《迂仙别纪》、《反日救国的一条正路》、《三十五年过去了》等杂文49篇。
-
闲书
《作者:郁达夫》现代散文日记集。郁达夫著。上海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5月初版,列为“良友文学丛书”第26种。收《清贫慰语》、《说肥瘦长短之类》、《说沉默》、《说姓氏》、《说谎的衰落》、《传说文学》、《谈结婚》、《暴力与倾向》、《雨》、《婿乡年节》、《杂谈七月》、《杭州的八月》、《寂寞的春朝》、《春秋》、《玉皇山》、《浙江的今古》、《住所的话》、《记风雨茅庐》、《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屠格涅夫的<罗亭>问世以前》、《屠格涅夫的临终——为屠氏逝世五十周年纪念作》、《查尔的百年诞辰》、《林道的短篇小说》、《读劳伦斯的小说<却泰来夫人的爱人>》、《钱塘汪水云的诗词》、《静的文艺作品》、《清新的小品文字》、《略谈幽默》、《Mabie幽默论抄》、《谈谈民族文艺》、《谈诗》、《娱霞杂载》、《记闽中的风雅》等散文游记34篇。以及《梅雨日记》(1935年6月24日—7月27日)、《秋霖日记》(1935年9月1—20日)、《冬余日记》(1935年11月19日—12月8日)、《闽游日记》(1936年2月2日—3月31日)、《浓春日记》(1936年4月1—20日)等日记5篇。书中所收是作者自1933年下半年以来所写的短文、游记和日记。
-
茅盾散文集
《作者:茅盾》散文随笔集。《茅盾散文集》毕竟是作者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它是散文和杂文的结集。作者说,这些文章是被“逼”着写的,收集起来出版,也是因为书店要稿子,“拿这些来充数”的。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本好书,在30年代产生过影响,也奠定了茅盾作为散文家的地位。郁达夫曾说: 茅盾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然而抒情炼句,妙语谈玄,不是他的所长。”到30年代,茅盾真正地按郁达夫的说法,“利用他之所长而遗弃他之所短”,写作了不少速写和随笔,成就了作为散文家的茅盾。待到1935年12月,茅盾编了散文的自选集《速写与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被列为“开明文学新刊”之一种,可见其成绩之斐然了。
-
你我
《作者:朱自清》散文集。朱自清著。列为“文学研究会创作丛书”之一。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除《自序》外,收1924年8月至1934年秋所写散文29篇。分2辑。甲辑为随笔,12篇,系叙事、抒情、写景、说理之作。文章不落窠臼,变化跌宕,富于诗意。如《扬州的夏日》轻盈灵动,余韵悠然;《给亡妇》如怨如诉,深挚感人。乙辑为序跋与读书录,17篇,系为俞平伯的《燕知草》,夏丐尊、叶圣陶的《文心》,丰子恺的《子恺漫画》、朱光潜的《谈美》等所作的序跋,以及为孙福熙的《山野掇拾》、白采的《白采的诗》、叶圣陶的短篇小说、老舍的《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曰》、李健吾的《一个兵和他的老婆》、茅盾的《子夜》等所作的评论。
-
标准与尺度
《作者:朱自清》论文集。朱自清著。1948年4月文光书局出版。收论文22篇。作者在《自序》中说:“本书收的文章很杂,评论,杂记,书评,书序都有,大部分也许可以算是杂文吧,其中谈文学与语言的占多数。”书内关于文学的论文有:《什么是文学?》、《文学的标准与尺度》、《什么是文学的“生路”?》等。评介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文章有:《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悼闻一多先生》、《鲁迅先生的中国语文观》、《现代人眼中的古代——介绍郭沫若著〈十批判书〉》等。另外,还有关于语文教育及古典文学研究的文章若干篇,如《论国语教育》、《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古文学的欣赏》等。本书之所以取名《标准与尺度》,是因为“书里有一篇《文学的标准与尺度》,而别的文章,不管论文,论事,论人,论书,也都关涉着标准与尺度。”(《自序》)朱自清认为,“文学终于要配合上那新的 ‘民主’ 的尺度向前迈进”,“现在渐渐强调广度,去配合着高度深度,普及同时也提高,这才是新的 ‘民主’的尺度”。40年代后期,作者成了革命民主主义战士,他的政治观与文学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48年11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将此书重排出版。
-
论雅俗共赏
《作者:朱自清》 论文集。朱自清著。1948年5月观察社出版。除《序》外,收入关于文艺的论文14篇:《论雅俗共赏》、《论百读不厌》、《论逼真与如画——关于传统的对于自然和艺术的态度的一个考察》、《论书生的酸气》、《论朗诵诗》、《美国的朗诵诗》、《常识的诗》、《诗与话》、《歌谣里的重叠》、《中国文的三种型——评郭绍虞编著的〈语文通论〉与〈学文示例〉》、《禅家的语言》、《论老实话》、《鲁迅先生的杂感》、《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闻一多全集〉序》。内容大多是讨论诗文问题的,也有几篇杂文。这些文章是作者成为民主主义革命战士之后作的,他谈论问题,总是站在现代人民的立场。他说:“所谓现代的立场,按我的了解,可以说就是‘雅俗共赏”的立场,也可以说是偏重俗人或常人的立场,也可以说是近于人民的立场”。书中关于诗文欣赏、歌谣、朗诵诗、文体等问题的见解,有其历久不衰的价值。
-
唐宋传奇集
《作者:鲁迅》唐宋传奇小说选集。鲁迅于1927年编成,北新书局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重印,以1956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印本校勘最精,并有校勘记附于书后,最为通用。全书分8卷,前5卷为唐代传奇,第6卷为传奇小说的作者和时代存疑,第7、8两卷为宋代传奇。计收唐宋两代单篇作品45篇(其中有3篇又各分上下)。唐代传奇,自有《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太平御览》、《全唐文》等总集出现,得以大量保存和流传;宋代传奇,也由《太平广记》、《青琐高议》、《夷坚志》等书收编不少;加之明清时期如《说海》、《古今逸史》、《唐人说荟》等汇编之书繁出,这两代的传奇小说流传面相当广,影响力相当大。但是由于明清以后书贾牟利,往往为欺骗读者,不惜将作品改头换面,削头斫足,妄制篇目,改题撰人,因而使唐宋传奇小说作品大失原貌。鲁迅对中国文学遗产十分重视,特发意匡正,斥伪反本,继辑录自汉至隋的文言小说成《古小说钩沉》之后,又据《文苑英华》、《太平广记》、《青琐高议》等著作,精选了唐宋两代传奇作品中脍炙人口的篇章45种,详加校订,黜除明清人所辑丛刊之伪欺,并于书末附《稗边小缀》1卷,对各篇的作者、版本等都作了考证说明,成为一部可以凭信的唐宋传奇小说选本,收到了使读者“稍减考索之劳,而得玩绎之乐”(本书“序例”)的效果。其中《离魂记》、《枕中记》、《柳毅传》、《霍小玉传》、《南柯太守传》、《李娃传》、《长恨歌传》、《莺莺传》、《飞烟传》、《虬髯客传》等唐人作品,《开河记》、《迷楼记》、《流红记》、《李师师外传》等宋人作品,都因本书而更加受到世人的重视。本书是研治中国小说史、阅读和欣赏唐宋传奇小说精华的重要的甚至是必备的著作。
猜你喜欢的书
火星公主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的1866年,南方军队骑兵大尉卡特从阿里台那一洞窟中突然飞到了火星。这时的火星,其科学发达程度远远超过了地球。但是,在火星上,有身材高大而丑陋的四臂绿色人支配的萨克族,也有爱好和平,与地球人十分相象的漂亮赤色人所支配的赫列姆王国等,总之,当时呈现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卡特施展了自己的才能,行侠仗义,同绝色佳人苏莉丝公主结下姻缘。他在那里度过了十年和平的岁月。但是,为了要从一次突发的事件中拯救火星,卡恃冒着巨大危险亲赴事故现场……
春卿遗稿
宋代诗文别集。蒋堂撰。宋代胡宿《文恭集》卷29所载蒋堂神道碑称“有文集二十卷”,《宋史·蒋堂传》亦称“有吴门集二十卷”。但原集久佚不传。明代天启年间,其20世孙蒋鐄辑其佚作,编为《春卿遗稿》1卷,凡赋1篇、诗39篇、记1篇,卷末附《宋史》本传。《遗稿》之文不及原集十分之一。胡宿撰蒋堂神道碑称:“公有高情,富清藻,多所缀述,尤邃于诗,其间所得,往往清绝。善作尺牍,思致简诣,时人得之藏为名笔。及退居林下,神机日旺,虽饮食寝处未尝忘诗,亦天性然。”《宋史》本传亦称其“好学工文辞,延誉晚进,至老不倦,尤嗜作诗”。《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虽兴象不深,而平正通达,无雕镂纤琐之习”。如《守会稽日修永和故事作》:“一派西园曲水声,水边终日会冠缨。几年诗笔无停缀,不似当年有罚觥。”
残水浒
《残水浒》是《水浒传》续书之一种,接七十回卢俊义惊梦起,全书共十六回,为中国近代学者、小说家程善之(1880—1942)所著,1933年《新江苏日报》刊行,1997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再版,收入“水浒系列小说集成”系列,与《水浒外传》、《水浒中传》结为一册;《残水浒》小说内容结构完善,与《水浒传》前七十回遥相呼应,其结局又应对正史中宋江等三十六人为张叔夜所擒的记载。
开辟衍绎通俗志传
明代通俗长篇历史小说。全称《新刻按鉴编纂开辟衍绎通俗志传》。凡六卷八十回。题“五岳山人周游仰止集”、 “靖竹居士王黉子承释”。封面镌“钟伯敬先生原评”、 “古吴麟瑞堂藏板”。有图二十四叶四十八幅。首王黉序,署“崇祯岁在旃蒙大渊献(乙亥)春王正月人日靖竹居士王黉子承父书于柳浪轩”。小说从“盘古氏开天辟地”按史叙至“周武王吊民伐罪”。作者颇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开头竟先抬出释迦牟尼云: “西方世尊释迦牟尼佛大放光明,照见天下万国一大部洲,洪濛久闭而不得升降,天昏地暗,神惨鬼愁,犹人居水火之中,奔溺之状,深为可怜”,乃派座下的一位名毗多崩娑那的菩萨转世,左手执凿,右手持斧,以开天辟地,位置日月。此即为盘古氏。盘古功完行满,即返西天。盘古之后,又有天皇、地皇、人皇“三皇”及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五帝”等继续出世以统治天下,以后则叙尧、舜及夏、殷二代,最后,周武王商郊一战,大败殷兵,纣王不得不于鹿台投火自焚, “太公传令,将淫妇妲己、奸臣费仲碎尸万段,百姓鼓舞大悦,天下一统尽属于周”。本书所叙故事大抵本于史书,汇集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杂以迷信之说。文字比较枯燥,叙述甚为拘束。篇幅虽比同一题材的《盘古至唐虞传》增加不少,但也未能创造出生动形像。
曲论
明·徐复祚撰。一卷。一名 《三家村曲谈》。复祚 (1560—1630),原名笃儒,字阳初、讷川,号谟竹、三家村老等。常熟(今属江苏) 人。徐氏有笔记《三家村老委谈》三十六卷。此书即后人从中辑出有关论曲之语、编次而成。其论曲推崇沈璟,但也有自己的主见。强调作曲应发扬元曲的本色当行,以便于舞台演出,而反对雕章琢句,专在词藻的华丽上用功夫。故赞成何元朗对《瑟琶记》的批评意见,而批判王世贞对这一意见的非议,在评论《西厢记》时说:“《西厢》之妙,正在于 《草堂》一梦,似假疑真,情尽而意无穷,何必金榜题名,洞房花烛而后乃愉快也?”对于当时戏曲创作上才子佳人题材程式化的创作作风,不无积极的针砭意义。有《古学汇刊》本、《新曲苑》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
明州天童景德禅寺宏智觉禅师语录
4卷,宋正觉说,净启重编。卷一,上堂晚参示众。卷二,举古。卷三,颂古。卷四,机缘塔铭铭偈记。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