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尽美

王尽美
  • 姓名:王尽美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山东莒县
  • 出生日期:1898年
  • 逝世日期:1925年8月19日
  • 民族族群:

王尽美(1898年-1925年8月19日),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共山东党组织早期领导人。原名瑞俊,又名烬美、烬梅,字灼斋。1898年6月14日生于山东莒县(今诸城县)北杏村。1918年到济南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五四运动时为济南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1920年9月,他联络省立一中、省立一师和育英中学等校邓恩明、王翔千等人,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从事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同年11月21日,他和一些青年成立了进步学术团体“励新学会”,出版宣传新文化、新思潮的刊物《励新》半月刊。1920年冬,在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帮助下,王尽美、邓恩明、王翔千等人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山东的早期组织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并且于1921年五一节创办了《济南劳动》周刊。以后又陆续在《大东日报》的副刊上开辟《山东劳动》周刊,创办《晨钟报》、《钟声》副刊等刊物,向工人进行通俗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组织工人俱乐部,带领工人与资本家、反动军阀展开斗争。1921年7月,同邓恩明代表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回到济南,任中国共产党山东区支部书记、山东地方执委会书记等职。1922年1月,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的负责人之一,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见到革命导师列宁。6月,代表团回到上海,参加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与邓中夏一起专门从事工人运动,为劳动组合书记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同时是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分部的负责人。参与制定劳动法大纲的工作,并到山海关、秦皇岛一带领导工人运动,带领工人举行罢工斗争,扩大了党和工人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1923年回到山东负责党的工作。1923年10月奉党的指示以个人名义在山东参加国民党。出席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10月,“北京政变”以后,孙中山北上,路经天津,特地会见王尽美等人,委派王尽美为宣传和筹备召开国民会议的特派员。王尽美回到山东,首先在青岛建立了国民会议促成会筹备处,发动反对善后会议,要求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群众运动。王尽美身患肺结核,仍置个人健康于不顾,奔走于上海、广州、天津、北京以及山东各地。1925年初抱病领导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终因肺病大发,于1925年8月19日病逝于青岛医院,时年仅二十七岁。

王尽美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刊误

刊误

笔记,唐李涪撰。二卷。涪唐末人,字里不详,曾官国子祭酒、尚书郎。坐王行瑜叛乱,放死岭南。所撰该书两卷,凡四十九则,内容多以考典章制度为主,尤重于礼仪,诸如起居、佳礼、封爵、拜客、奉陵、客卿、参谋等,引旧制以证唐末之失,引古制以纠唐制之误,多可订正礼文。下卷兼及杂事,如辨陆法言《切韵》之误,校订《左传》:“缮完葺樯”之完为宇字,驳李商隐谓孔子师老聃、老聃师竺乾之妄,正贾耽七曜历之谬等多有见识,学问渊博。是校勘学一部重要著作。有《百川学海》、《古今逸史》、《格致丛书》、《学津讨原》、《榕园丛书》等本,均题二卷。又《说郛》、《重辑百川学海》、《青照堂丛书》等本,均作一卷。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

十卷。金寇才质(生卒年不详)撰。寇才质认为老子之经,章章有旨,且深且远。又以为前人诸家《老子》之解,多荒诞无稽,互起异端,殆越百家,纷纭肆辩,徒以笔舌为功,虚无为用,失古道本真。认为只有庄列文庚四子之书是得老氏门人亲传而著,得道德之根本。所以集四子之注,息天下未达者之谤议。《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前有寇才质大定十九年(1179)自序,略述编此集解之旨。又称述《经史疏》十卷,以之相为表里。后有刘谔于大定二十年(1180)所作后序,赞寇才质编此书之举。此书于每章经文之下,总论其旨。每章注语引 《南华经》《冲虚经》、《通玄经》、《洞灵经》参证,中间略述己意,不用方术之事,不同鬼神之说。刘谔后序称此书纂违义者有一百余家,讥改本者近八百余家。总之,《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破雷同之说,驳旧注之误,是寇才质研究《老子》的成果。所引四子之言,亦因此书得以保存。现存明 《道藏》 本。

胎产指南

胎产指南

妇产科著作。清单南山撰。八卷,卷首一卷。南山有《胎产症治录》 已著录。单氏博览群书,参酌己见于咸丰六年 (1856) 撰成是书。约四万八千字。现存清咸丰七年丁已(1857)四明欧立三堂刻本。另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禽海石

禽海石

《禽海石》十回,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群学社刊行。作者符霖,生平事迹不详。此书出版时标“哀情小说”。作者主旨言情,批评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给青年男女造成爱情悲剧的罪过。小说作者把悲剧的原因归结到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缚,以切肤之痛控诉其罪恶。这在当时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对义和团运动,由于作者不理解,难免有诋毁之词,这也是当时普通文人常有的局限。小说基本故事情节未超出传统才子佳人小说的悲欢离合模式,其新因素在于它的悲剧性和批判性,还有对当时混乱社会给普通人带来的沉痛灾难有深刻动人的揭示。在表现手法上,全书用第一人称叙事,令人觉得作者就是在写自己的一段不堪回首的痛苦经历,口气哀怨凄婉,造成了笼罩全书的悲剧气氛,比较感人。虽书中明确说《禽海石》小说是秦如华据自身经历写成的,但此亦小说家言,未可尽信,不能把小说人物秦如华和本书作者符霖之间画上等号。

信及录

信及录

清林则徐撰。1929年侯官林氏排印本,又《中国内乱外患历史丛书》本,1946年上海神州国光社排印。书中所收录的尽系林氏在广东办理禁烟的文稿,与行商外人的函札,共一百二十七件。原稿藏于家,向无刊本。1929年为纪念虎门销烟九十周年时,林则徐曾孙林翔将原稿铅印流传于世。林则徐在广州办理禁烟的经过,虽已略见于林氏之奏章,及当时人的记载,但是他和英方往复交涉的详情及其态度的坚定,处事的缜密,只有从中才可详见。此书实为关于鸦片战争一部极重要的资料集。所收材料起自道光十八年(1838)十一月,止于道光二十年三月。可作为《林文忠公政书》的补充。

大乘方广总持经

大乘方广总持经

隋北天竺沙门毗尼多流支译,佛将涅盘,入如法三昧,令大千界普遍庄严,大众云集,佛出舌相,遍覆大千,敕弥勒问法决疑,于是净居天等,请佛说大乘方广总持法门,佛告弥勒,一切法皆是佛说,不应横生分别去取,执小废大,执大废小。若谤法者,罪则无量,因说弥陀,及自往因,致有佛国净秽之别,又菩萨必具行六度,不可但言宜修般若,又菩萨不得谤他菩萨,其罪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