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
-
学古编
《作者:吾丘衍》印学论著。元吾丘衍著,成书于大德庚子(1300)年。全二卷。上卷为 《三十五举》, 为本书之主体,甚多创获,故后人多直呼此书为 《三十五举》。其中第一举至第十六举详论书体正体及篆写摹刻之法,第十七举论隶书,第十八举至第三十五举论印章文字的篆写。下卷为 《合用文籍品目》,一小篆品,二钟鼎品,三古文品, 四碑刻品,五附器用品,六辨谬品,七隶书品,八字源辨,凡四十六条。其后附录 “洗印法”、“印油法”、“取字法”共三条。后人对此书评价甚高,历来被誉为最早印学经典著作。如元代危素云: “吾丘君隐于武林(今杭州)阛阓间,高洁自持,尤攻篆籀,此编之书,可一洗来者俗恶之习”。夏溥称此书出, “遂变宋末钟鼎图书之谬”,又谓: “寸印古篆,实自先生倡之,直第一手。赵吴兴(孟頫) 又晚效先生法耳”。明清篆刻家多仿效其体例而一再续作,如托名何震的 《续学古编》、清代桂馥有 《续三十五举》、姚晏有 《再续三十五举》、黄子高有 《续三十五举》 等。又清人姚觐元有《三十五举校勘记》。此编曾辑入 《四库全书·子部》、《说郛》、《学津讨源》、《篆学琐著》、《美术丛书》、《历代印学论文选》。附录数则,有考为后人所续者,认为较少价值。
-
研北杂志
《作者:陆友》元代笔记。2卷。陆友仁撰。书前有作者写于元统二年(1334)二月的自序:“余生好游,足迹所至,喜从长老问。前言往行必谨识之。元统元年冬,还自京师,索居吴下,终日无与晤语,因追记所欲言者,命小子录藏焉。取段成式之语,名曰《研北杂志》,庶几贤于博弈尔。”序文不长,但把本书写作经过及命题主旨都交待清楚。本书或评论前朝史实轶闻,如对柳宗元、刘禹锡诗文优劣表示自己的看法;或绍述当代文人的名言嘉行,如记载了畅师文与卢挚的逸事。兼及文物鉴赏。这些内容,正是元代名士所普遍关心的。全书容量较大,也较芜杂。其间可佐证元代文史的资料时有所见。如上卷记载,鲜于枢的“霜鹤堂之会”,与会者凡12人,其中有燕公楠、高克恭等行辈较高的文人,而萨都刺也列名于与会者之末。如果此条记载不误,那么萨都刺的活动年代当早于目前公认的元代中后期。书中也含有这样的见闻:天历二年(1329)大雪,太湖冰封,并造成洞庭湖柑桔冻死几尽。明年秋水。又明年春,三吴之人饥疫死者数十万。值得一提的还有:卷下录出了五代高居诲《使于阗行程记》中的一段文字。《使于阗行程记》早佚,今本都是出自《新五代史》的辑本,但辑本无上述内容,本书有明宛委山堂刊本,并收入《宝颜堂秘笈》、《笔记小说大观》、《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是较常见的元人笔记。
-
闲居录
《作者:吾丘衍》一卷。元吾丘衍(1268—1311)撰。吾丘衍字子行,号贞白处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平事迹详见《周秦刻石释音》。吾丘衍学问淹通。艺尤精妙,遍读经史百家之书,每有心得,随笔札记。此书即其札记手稿,生前未刊。后陆友仁得于吾丘衍从父家,抄录流传。实未经编定,皆随笔草创,先后不分,次序,字句亦多未修饰。其中,如驳戴侗六书故妄造古篆一条,辨徐铉篆书笔法一条,重复收入吾丘衍另外一书 《学古篇》 中,大约吾丘衍随笔札记如此,后采入《学古编》,而此札记则未消除所致。虽然如此,书中零玑碎玉,仍然可采。如,辨颜氏误解勿勿; 辨魏伯阳《参同契》误以易字从日月;辨杜甫非不咏海棠等,皆有见识。书中也有可商榷之处,如,论尧典中星以为四时皆以戌刻为昏,未免武断。论借书一瓻,谓以瓮盛卷轴,亦为穿凿。论奥灶字与《尔雅》相违,论五伯字不考 《后汉书·祢衡传》,以为唐人行杖之数等,亦不免于疏漏。间有杂谈神怪之处,也多芜杂。今传本主要有《吾子行二种》、《四库全书》、《学津讨原》、《武林往哲遗箸》 等丛书本。
-
修辞鉴衡
《作者:王构》诗话与文论汇编。二卷。元王构撰。上卷论诗,下卷论文,采集宋人诗话、笔记、杂记而成,是元人对宋人诗文评价的辑录之作。王理《序》云:“《修辞鉴衡》之编,所以教为文与诗之术也。”又云:“尚辞者义亏,植意者事逸。义亏竭塞,事逸耗枯,皆不足以达辞辅理,于道则眊矣。”王构辑录宋人诗文评语,意在提供一种写作的“鉴衡”,即意与辞之间的谐调、双美。比如卷一,既引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诗以意为主”说,又引葛立方《韵语阳秋》“作诗贵雕琢,又畏有斧凿痕;贵破的,又畏粘皮骨”,即可见全书主旨之一斑。《修辞鉴衡》的另一价值,即宋人散佚诗话,多赖以保存。如《诗宪》,《蒲氏漫斋录》等。《诗宪》据郭绍虞《宋诗话考》,为南宋时书,作者本山谷、惠洪、范温说诗,明确揭示“夺胎”之法与“蹈袭”、“因袭”、“转易(翻案)”的区别与联系,是宋人诗学中极有价值的理论。《蒲氏漫斋录》关于江西诗派的“点化”一法,也有甚准确的评说。对研究两宋诗学颇有裨益。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最初用修辞这个熟语正名本学的,却是元代王构(肯堂)。”认为王书虽不甚精,但可作修辞专书的滥觞。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则认为《修辞鉴衡》不能视为第一本修辞专书,第一本应是《文则》。
-
困学斋杂录
《作者:鲜于枢》元代笔记。1卷。《四库全书》曾据浙江吴玉墀家藏本,将本书编入子部杂家类。本书的明抄本原未题撰人姓氏,应系元人所撰。后因据元人鲜于枢自号因学民,书房号困学斋,所以判定为鲜于枢作。按书中所记有不少是涉及元代名流如廉希贡、杨果、撖举等人的,其经历与鲜于枢并无抵触之处,而元代前期的名流又没有别的以“困学”为号,所以这一提法已为学术界所接受。本书是作者随笔所记的见闻与感想,内容没有顺序,从名人逸士直到金石古物鉴藏都有所涉及,从文字之间可以领略到元代前期的风习,“具有雅人深致,非俗士所能伪托”(《四库全书总目》)。本书是流传较广的元代笔记,《说郛》(宛委山堂本)及《古今说部丛书》所收,题为《相学斋杂秒》;《养素轩丛录》所收,题为《困学斋杂记》。本书除有《四库全书》本,常见版本还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金璧故事
《作者:佚名》此书作者,已难得知。无论《明史·艺文志》 ,还是黄虞稷《千倾堂书目》 、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等目录学著作,皆未提及。而从该书的用典来看,皆取自于先秦至北宋典籍,南宋作家诗文皆未涉及,注中又有“宋朝太宗兴国中”“宋朝仁宗时”之语,可知作者应是元代人。《金璧故事》也属发蒙读物,是供幼童学习作诗和楹联(俗称对联或对子)之用。该书将前人故事或诗文佳句化为七言绝句,每两句为一联,互相对仗,又在其下注明该诗本事或用典出处。对对子能训练学童的智慧才思,打下扎实的基础,方能做好律诗。共记载自春秋以来有史可载的人物故事二百五十余条,其中为人所熟知的有凿壁偷光、项庄舞剑、老骥伏枥、火牛破阵 .
-
瑟谱
《作者:熊朋来》六卷。元熊朋来(12546—1323)撰。朋来字与可,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是书大旨以为在礼堂之上侑歌,唯瑟而已,他弦莫侑。自瑟教废而歌诗者莫为之谱,故作《瑟赋》二篇发明其理。复援据古义,参以新意,定为一编。首为《瑟弦律图》,次为《旋宫六十调图》,次为《雅律通俗谱例》,次为《指法》,次为《诗旧谱》(即赵彦肃所传《开元十二诗谱》),次为《诗新谱》(凡十七篇,皆朋来所补),次为《乐章谱》(为学宫释奠乐章),终以《瑟谱后录》(古来论瑟之语)。是书于乐理多有乖谬,然乐律一门,诸家著录琴谱为多,瑟谱廖廖。朋来于旧谱放佚之余为之考订搜罗,使尚存梗概,贡献颇大。史称其通晓乐律、尤善鼓瑟,则于儒者不通宫调而坐谈乐理者为高矣。是书有《永乐大典》本、《四库全书》本、《指海》(道光本、景道光本)第四集、《墨海金壶》(嘉庆本、景嘉庆本)、《经苑》(大梁书院本、民国补刊本)、《粤雅堂从书初编》第八集、《丛书集成初编》本。
-
韶舞九成乐补
《作者:余载》一卷。元余载撰。载身世无考,唯据其进书原序,自称三山布衣,前福州路儒学录。又据其门人朱模进《乐通韶舞补略序》,知载为元仁宗天历时人,其字曰大车,以养亲辞官,笃行授徒。是书仅文渊阁书目著录,世无传本,唯《永乐大典》所载篇帙犹完。首为《九德之歌音图》,次为《九德之歌义图》,次为《九磬之舞缀兆图》,次为《九磬之舞采章图》。其说与沈约、司马光、刘鉴诸家之说有异,但虽自出新意,亦不为无据。载所定舞图,皆据河图洛书以起数,未免附会牵合。然数不外于奇偶,奇偶不外于阴阳,易道广大,事事可通,亦未始不言之成理。其书屡经传写,讹误甚多。如《音图》第八章“至哉坤元”之“坤”字,据后《义图》应在第八格,而旧本误在第七格,其他讹误则不胜枚举。是书有《永乐大典》本、《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壶 ·经部》(嘉庆本、景嘉庆本)、《丛书集成初编·艺术类》本。
-
文说
《作者:陈绎曾》元代文章理论著作。1卷。陈绎曾著。本书传本久佚,也未见著录。今本是清代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本书是为应付科举考试而撰写的时文程式。全书分列8条,论行文之法,即养气、抢题、明体、分间、立意、用事、造语、下字。陈绎曾强调炼意的重要性,认为要取反复思考得来的“精意”。他论用事,有正用、反用、借用、暗用、对用、扳用、比用、倒用、泛用等9法。论造语,分为正语、拗语、反语、累语、联语、歇后语、答问语、变语、助语、实语、省语、对语、隐语、婉语等14语。谈到下字,分谐音、审音、袭古、取新4法。论及“取新”时说:“凡下字于出奇处,宜用新字面,须寻不经人道语,亦须的当、新奇、不怪僻。今读之若出于自然乃善。”这些见解或失于琐碎,但据此可以看到元人对文章写作的重视。本书是为应试举子而写,所以其立论“大旨皆折衷于朱子(朱熹)”(《四库全书总目》)。陈绎曾还写有《文筌》8卷,有传本,但《四库全书》未收,仅列名于诗文评类的存目。《文说》除收入《四库全书》,还曾编入《文学津梁》丛书。
-
法书考
《作者:盛熙明》书学论者。八卷。元盛熙明撰。揭傒斯序言其成书于至顺二年(1331年)。盛熙明,生卒无考。龟兹人,家移居豫章(今江西南昌)。清修谨饬,笃学多才,工于翰墨,通六国书。曾经游历四明(浙东),补《陀落迦山考》,有诗云“沦州到处即为家”。该书前有虞集、揭傒斯、欧阳玄序,后有朱彝尊跋。八卷皆有二、三子目。卷一“书谱”,中设“集评”、“辨古”二子目,“集评”辑前人评论唐以前书家二百四十六人;“辨古”则摘录书评并举列古代法书碑帖,辨证其真伪优劣。卷二“字源”,分“梵音”、“华文”二子目,“梵音”下列“梵书”十六声三十四母,“蒙古书”四十二母等,与法书无关;“华文”下摘录许慎《说文》序及张怀瓘《书断》。卷三“笔法”,分“操执”、“挥运”二子目,也都是抄摘已成之文,较它卷更为芜杂,又多采有伪籍。卷四“图诀”,分“图诀”、“偏旁”二子目。卷五“形势”,分“布置”、“肥瘠”二子目。卷六“风神”,分“性情”、“迟速”、“方圆”三子目。卷七“工用”,分“宗学”、“临摹”、“丹墨”三子目。以上四卷也都采录已成之说,不枝不蔓,颇见剪裁。卷八“附录”,分“印章”、“押署跋尾”二子目。由上可见,全书多摘录前人言论而成,但书中也时有议论,较为可观,如云“翰墨之妙,通于神明,故必积学累功,心手相忘。当其挥运之际,自有成书于胸中,乃能精神融会,悉富于书。或迟或速,动合规矩,变化无常而风神起逸,是非高明之资孰使然邪?”故朱彝尊称“其文约,其旨该。”有曹栋亭刊本,《十万卷楼丛书》本、《四库全书》本等。
-
湛渊静语
《作者:白珽》二卷,元白珽撰。白珽家于西湖,有泉自竺山汇于其门,湛然下见白石,若隔一膜,白珽爱之,取名湛渊,因以自号。有客来访,皆坐榻就渊,侃侃而谈,大而天地之高厚,细而品汇之化育,至于圣贤之大训、古今之明戒、日用之小物,以及滑稽诙谐等,无所不谈。谈后随笔记录,以备遗忘。其友人周暕将其整理成编,定名为《湛渊静语》,所收已十不一二。后又残缺,仅存二卷。全书杂记诸事,内容广泛,多有可取,如所载宋理宗赐林希逸诗一篇,为厉鄂作《宋诗纪事》所未收,可补缺遗。辨饶双峰《鲁》论《洪范》五行一条,颇有见地。记汴京故宫,尤为详备,又载倪思论司马光《疑孟》一条,谓王安石援据孟子“大有为”之说,欲神宗师尊之,故司马光著《疑孟》一书,以明《孟子》未可尽信。其说未见他书,确为新论,可备一说。书中亦有可供商榷之处,如谓《匡谬正俗》为颜真卿作,不知实出颜师古;《文中子》“李德林”一条,乃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之语;辨常仪占月一条,也是史绳祖《学斋占毕》之说,不免疏舛或因袭。但总体来看此书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可供研究者参考。版本主要有《四库全书》、《知不足斋丛书》、《武林往哲遗箸》、《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
格古要论
《作者:曹昭》文物鉴赏专著。三卷。明曹昭撰。成书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据明舒敏《格古要论序》称其为“吴下簪缨旧族,博雅好古”。此书共分十三论。上卷有古铜器、古画、古墨迹、古碑法帖四论;中卷有古琴、古砚、珍奇、金铁四论;下卷有古窑器、古漆器、锦绮、异木、异石五论。每论又各分为若干子目,如古琴论下又分断纹琴、伪断纹、唐宋琴、古琴色、古琴样等子目;古窑器论下又分柴窑、汝窑、官窑、黄董窑、哥哥窑、象窑、高丽窑、大食窑、古定窑、古磁窑、古建窑等子目。此书专述古今名玩器具之真伪优劣,是明代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部文物鉴定学专著。编写方法为记事兼论述,从文物概述、作伪方法到真伪鉴别均有论述,还介绍了鉴别赏析的源流本末及典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该书的“真赝优劣之解,皆能剖析纤微,又谙悉典故,一切源流本末,无不厘然。”使人读后对各种古物有一个较系统的了解和增长鉴赏的水平。是较好的一部文物鉴赏书籍,为后人所重视。明景泰七年(1456年)至天顺三年(1459年)间,经吉水人王佐增补校订,变更章次,易名为《新增格古要论》,共十三卷,仍为十三论。对墨迹和古碑法帖等部分增补最多。新增本比原著内容丰富,流传为广。
-
雪履斋笔记
《作者:郭翼》元代笔记。1卷。郭翼(字羲仲)撰。“雪履”是郭翼书斋之名。《四库全书》曾据编修程晋芳家藏本,将其编入子部杂家类。全书共47则,是作者江行舟中的手记,随手杂录,没有经过删汰或编次。本书以杂感为主,针对前朝人、事,或议其得失,或抒发个人感受,以坦率超拔见长。也有写个人生活经历的内容,读之颇为真切,如:“风雨五六日,江上初霁,遥望天际,作月白色,间作淡黄色,”“世人仰观,但见苍苍而已。岂知苍苍者之变幻如许哉!”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晚明小品文。明人曹溶曾将本书刊入《学海类编》,其中蹿入了明人的文字,也许正是由于本书行文风格颇近于明人的缘故。除《四库全书》本,还有《函海》本等传世版本。
-
中原音韵
《作者:周德清》北曲音韵专著。元周德清撰。本书前一部分为韵谱,以北方实际语音(一说为大都音、一说为洛阳音)用韵为标准,分列19部,各部下字,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入声字派入其他三声,此即是所谓“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它是北曲最早的韵书,后世北曲甚至南曲曲韵著作,以及演员唱曲,正音咬字,都以此为根据。后 一部分为《正语作词起例》,作者强调声律至关重要,并对元曲的辨音、用字、格律、务头等问题,作了专门论述。原书成于元泰定元年(1324),有周氏自序。元末已有刻本,今不传。现存的最早刊本为明正统六年(1441)讷庵刻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中华书局据以影印。存本甚多,通行者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近人任二北有《中原音韵作词十法疏证》,收入《散曲丛刊》。
猜你喜欢的书
烟囱大厦的秘密
《烟囱大厦的秘密》【The Secret of Chimneys】 又译作《名苑猎凶 》本书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第一本有“续集”的小说(1929年出版的《七面钟之谜》)。在本书中,巴特尔警长第一次登场。阿加莎·克里斯蒂还根据本故事创作了一个剧本,该剧本在尘封多年后,偶然被一个加拿大的戏剧公司发现并演出。这是巴特尔探长的首次登场。战后的赫索斯拉夫准备恢复帝制。即将成为国王的迈克殿下秘密来到英国,与英国金融家讨论合作项目,然而就在他入住烟囱大厦的当晚,就被人枪杀在议事厅中,凶手似乎并未离开大厦。奇怪的事件并没有完,在转天夜里,又有人闯入议事厅,似乎在寻找什么重要的东西,在被发觉后,依然混迹于大厦内。在英国刑事督察介入后,美国和法国的秘密警察也纷纷露头,事件愈加复杂了。一个做环球旅游的年轻人带着朋友托付的两个任务来到英国,然而任务完成的并不顺利,并且被卷入了烟囱大厦的纠葛中不能脱身。但他凭借着聪明机智及过人的洞察力揪出了那个躲在暗处的敌人,揭开了藏在烟囱大厦里的秘密,顺便还找到了心上人并解决了赫索斯拉夫的政治危机。这是一个圆满的结局。本书的人物关系微妙复杂,伏笔极多,颇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天翻地覆,柳暗花明的感觉。
范文正集
原名《丹阳集》,一名《范文正公文集》。诗文别集。北宋范仲淹(989—1052)撰。二十卷,别集四卷,补编五卷。仲淹字希文,幼二岁而孤,母改嫁朱氏,从其姓,名说,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举大中祥符进士,始还姓更名。晏殊荐为秘阁校理。曾官吏部员外郎、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参政知事。任职时,正直敢言,察民疾苦。曾同富弼、欧阳修等向仁宗建议改革官制、重视农桑等十事。因被谗,于赴颖州途中病死。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是编元祐四年(1089)成书,苏轼为之序。含赋二卷,诗三卷,议、颂、记、书五卷,祭文、碑铭、墓表等五卷,表状五卷。计收诗赋二百六十八首,杂文百六十五篇。《别集》四卷,乃綦焕于淳熙十三年(1186)校定旧刻时续辑,含诗一卷,赋二卷,序一卷。计收诗文三十七篇。《补编》五卷,为清康熙中仲淹裔孙能濬搜辑,收奏议、序等一卷,制词一卷,题跋一卷,碑记、祭文二卷。仲淹工于诗、词、散文,其作品多有丰富政治内容。著名的《岳阳楼记》,抒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抱负,文中多用四言,杂以排偶,铺叙藻饰,写景壮丽,为历代传诵。其词赋亦境界壮阔,风格苍凉,突破了唐末五代词之绮靡风气。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四部丛刊》影明本(题名作《范文正公文集》)。
韶舞九成乐补
一卷。元余载撰。载身世无考,唯据其进书原序,自称三山布衣,前福州路儒学录。又据其门人朱模进《乐通韶舞补略序》,知载为元仁宗天历时人,其字曰大车,以养亲辞官,笃行授徒。是书仅文渊阁书目著录,世无传本,唯《永乐大典》所载篇帙犹完。首为《九德之歌音图》,次为《九德之歌义图》,次为《九磬之舞缀兆图》,次为《九磬之舞采章图》。其说与沈约、司马光、刘鉴诸家之说有异,但虽自出新意,亦不为无据。载所定舞图,皆据河图洛书以起数,未免附会牵合。然数不外于奇偶,奇偶不外于阴阳,易道广大,事事可通,亦未始不言之成理。其书屡经传写,讹误甚多。如《音图》第八章“至哉坤元”之“坤”字,据后《义图》应在第八格,而旧本误在第七格,其他讹误则不胜枚举。是书有《永乐大典》本、《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壶 ·经部》(嘉庆本、景嘉庆本)、《丛书集成初编·艺术类》本。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宋林亿等对《黄帝内经素问》一书,在唐王冰整理编次的基础上,加以订补增注。
光绪万年
短篇小说。我佛山人(吴趼人)著。载《月月小说》第十三号,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一月出版。标“理想、科学、寓言、讥讽、诙谐小说”。 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廷下诏“预备立宪”,但一直迁延未曾立成,年复一年而至光绪一万年时,中国一个天文学家,叫做“伟人”的,发现彗星正向地球撞来,便向人们发出警告,但大家都不听信他。后来彗星从北极擦过地球,其摩擦力的作用,使得地球翻了个身,南北倒置过来,本来在北半球的中国,此时到了南半球,于是六月里下起冰雪来,荷花枯死,寒梅绽放。“伟人”走到街上,发现道路变洁净了,人民也有了自由之乐,都精神焕发了。他正奇怪何以人们都变了样,人们便告诉他,“今日已实行立宪”了! 这当然是一篇“理想”小说,而又杂有“科学”知识与“诙谐”的成分,故也称“科学”和“诙谐”小说。但除此之外,此篇尚含有一些深意,观作者又标上“寓言”、“讥讽”二词可知。“寓言”,是指中国的国运和其人民,要等到地球翻了转来,才能翻身自新,以此来暗寓国人的麻木。“讥讽”,则是针对清政府的,光绪三十二年宣布“预备立宪”,而真正立宪却要到光绪一万年,则其“预备”之期竟长达九千九百六十八年了,何况如不是地球翻身,“立宪”还不知在何时呢?这里虽似诙谐,其实却尖刻而沉痛。 应该说,此篇的主旨是在政治讽刺,虽然它用的是理想、科学小说的通常写法,但比起一般漫谈未来或传播科学知识的所谓“小说”来,却要丰富和深刻得多。作者在此表现了较高的艺术技巧,将“讽刺”真正地融入了全部描写,并含蓄地表露出来,在以“谴责”为特征的近代同类小说中,这还是比较难得达到的境界。
王映霞自传
本书再现了左翼作家郁达夫的前妻王映霞的传奇一生,她的人生跌宕起伏,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感情生活上,她先是与郁达夫结婚,后因两人的误会又离婚,数年后又与钟贤道结婚,两次婚姻都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其情感历程不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也展现了现代文学史的独特一面。作为知识女性,王映霞还与胡适、鲁迅、丁玲、徐志摩、陆小曼等文化名人多有来往,对此本书都有详细的讲述。全书语言流畅简洁,情感细腻真实,不失为一幅生动的民国生活图卷。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