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 秘传大麻疯方

    秘传大麻疯方

    《作者:佚名方书。清佚名撰,蒋抡元校订。一卷。约二万字左右。首载三十六种大麻疯症神效方,继详论疠风病症、辨验方法、禁治法、不治症及各种治疗方法:如静养、食疗、洗浴、汗、泻等。后有药性简汇及药品炮制和预防麻疯方黑虎丹。对麻疯病之辨证、立法、处方及预防论述较详,皆为经验所得,所用药物除蛇、蝎一类以毒攻毒外,多用大枫子,据病症不同而份量稍殊。为后世治疗麻疯病提供了宝贵经验。有《珍本医书集成》本。<br/><br />

  • 治疟机要

    治疟机要

    《作者:刘裁吾近代医家刘裁吾著,成书于公元1912年。该书主要论述了疟疾的发病机制、症状表现及其治疗方法。刘裁吾在书中特别强调了荣卫在疟疾发病中的重要性,认为荣卫是人身之化机,凡百疾病皆系焉,而疟疾尤为显著。他详细分析了荣卫的生始会合、内外出入、阴阳顺逆、道路异同、度数疾徐等方面,并探讨了疟疾与荣卫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 疟痢成法白喉辨证合刻

    疟痢成法白喉辨证合刻

    《作者:王裕庆疟痢、白喉著作。两书均不分卷。清王裕庆(祉庭)撰。约刊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本书为合刻: ①疟痢成法,内收治疟3方、治痢3方。谓疟初症在半表半里,法宜使邪从太阳经出,不可用槟榔、常山截之,鳖甲清之,雄黄、苍术避之。于痢症治疗舍厚朴、木香、槟榔、枳实等破滞之品,选用大黄人煎,巴豆为丸以涤荡之,下后则调和脾胃。②白喉辨证,作者辨驳时医或以白喉色白为寒,或以白喉属疫症为热之偏,主张应审其寒热虚实施治。书中详述辨别寒热之法及相应治疗方药。作者认为白喉虽非疫病,但具传染性,传与不传在于人体正气充实与否。现存清末石印本。

  • 内伤集要

    内伤集要

    《作者:蔡贻绩内科著作。又名《虚损失血集要》。6卷。清蔡贻绩(乃庵)撰。成书于道光二年(1822年)。本书专论内伤虚损、失血病证,其辨治强调审证求因、脉证互参、并引《内经》之文,阐发医理,后载治方100余首。现有初刻本。

  • 痢疾明辨

    痢疾明辨

    《作者:吴士瑛清代吴士瑛著,成书于清咸丰十七年(1857)。本书集吴氏四十年治痢疾的心得,辨六经、列四纲,从痢疾初症到痢疾坏症,以及老人虚痢、休息痢、产后痢、胎前痢、噤口痢,详论古今方法之得失,并附以附有治验诸案,堪称治痢疾的专书。现存版本见于《三三医书》。

  • 医学碎金

    医学碎金

    《作者:周礼四卷,明代医家周礼著。撰于1415年。卷一概述人之孕育胚胎、五脏主五窍、五邪所乱、五劳所伤、五劳之疾等5卷二介绍人身之表里病见、治病举纲论、五脏四时更病、病机十九条等5卷三为五运化生、标本运气歌、五郁之发、五运主病等,卷四为诊脉法、诊四季脉法、七方十剂等内容。

  • 医学答问

    医学答问

    《作者:梁玉瑜 医论。清梁玉瑜撰。四卷。玉瑜字特岩,茂名(今属广东)人。世医出身,曾官新疆太守。撰有《舌鉴辨正》等书。光绪二十二年(1896)撰成此书。卷一首问四诊,以望诊为先,详叙脉诊,如分别七十二脉、七怪脉、相似脉等,对舌诊亦有阐述。次叙十二经脉,详论六经表里,寒热虚实诸病状及辨治大法,逐一辨析,附以成方。卷二至卷三,论述虚劳内伤、血症等证治,及阳火阴火并绝证之别,喉科之要,十二经温凉补泻药味功用等。对历代医家,亦有详论,如指出缪希雍喜用石膏,陈修园持论过偏等。卷四论食物损益,制方用药方法,并采录古方百余首,简便验方二十余首。末为家训秘传和卫生简言。全书共设四十二问,涉及诊断、辨证、治则、方药等临证常见病症,辨析较为确切,行文条达明晰,如关于血症的论述等颇有见解。有助于临证医家研究和运用。有光绪二十二年太原任正基校刊石印本。

  • 医学要数

    医学要数

    《作者:胡文焕明代胡文焕撰的一本基础理论类中医著作,成书年代不详。该书汇集与数字相关的中医名词术语,如一息、二阳病、三焦、四海、五郁、六不治、七诊、八会、九针、十变、十二原、十五络等,逐一详加诠释,释文以引录文献为主,略加评述。

  • 陆懋修医书文十六卷

    陆懋修医书文十六卷

    《作者:陆懋修《文》十六卷是陆懋修的医学论文集,共一百二十篇。内容丰富、文字精练。集中了陆懋修的医学观点,内容涉及广泛。其主要内容是论述司天理论、伤寒学说、温病、瘟疫学说、各科疾病以及陆懋修对各种学术观点的评价。采用叙述体、问答体、书信体的形式写作而成。<br/><br />

  • 傅青主男科

    傅青主男科

    《作者:傅山内科著作。又名 《男科杂证》。2卷。清傅山 (青竹、青主) 著。约成书于清顺治四年 (1647年)。本书实系多种医著之合刊本,仅卷1为傅氏所著,共分25门,包括伤寒、火证、郁结、虚劳、痰嗽、喘证、吐血、臌证、湿证等200余种病证的证候、治法及方药,其辨证颇为精细; 卷2则收载《续附经验良方》、《十药神书》及《白喉证治养阴歌括》3部医书。此书曾与 《傅青主女科》合刊,名为《傅青主男女科》,道光年间刊行,为较早的一种版本。此外,尚有光绪二十年 (1894年) 刻本。建国后有排印本。

  • 济阳纲目

    济阳纲目

    《作者:武之望综合类著作。明武之望撰。一百零八卷。之望有《济阴纲目》已著录。武氏编完妇科专著《济阴纲目》后,认为还应编一部利济男患者(所谓济阳)的医书,遂广参博搜,“汇集众编,别异比类”(见自序)而为本书。广搜博采、删繁取要,仿前书体例于天启六年(1626)撰成此书。内容丰富,包括内、外、伤、五官各科病证,以病名为纲,以诸论为目。每论一病,先因证设论,后据证列方,各论之下,引录古今医家学说,论述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疗原则、类证鉴别、具体治法等内容。条理清楚,便于读者检索阅览。有清咸丰六年(1856)泾阳姚锡三重刊,一九八二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据宏道书院藏版影印本。

  • 证治摘要

    证治摘要

    《作者:佚名临证综合类。二卷。日本中川成章编。成书于日本文久二年(1862)。系《皇汉医学丛书》之一。卷上为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诸病证治等内容,卷下为妇人、小儿、诸伤、麻疹、疮疡等。书末另附录家方、制铁粉法、《方舆》所载后世方及辨附子瞑眩与中毒等医方杂论四篇。本书是日本《皇汉医学丛书》所辑中川成章先生的名著,内容丰富,切合临床,从本书之内容可以了解到历史上我国医学对日本医学发展的影响。现存《皇汉医学丛书》1936年世界书局铅印书。

  • 中国内科医鉴

    中国内科医鉴

    《作者:大塚敬节内科著作。日本汤本求真论述,大冢敬节著。成书于昭和八年(1933年)。书分前后两篇。前篇为证候与治法概论,收载头痛、呕吐、不眠等30种证候,每证先明定义,次述中医辨证分类,联系西医有关疾病,再列中医治方。后篇为病证各论,收载肺炎、胃溃疡、糖尿病等44种病,每病分原因、证候、疗法、备考诸项,间附治验病案。其中病因、证候分析,悉本西医之说,治疗部分则用中医方药。书中多引我国历代医家论述,结合个人心得或加按语。治方主要选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以五苓散治肾炎水肿、大黄牡丹皮汤治阑尾炎、大柴胡汤治胆囊炎等均切合临床实际,但惟以病索方,不言辨证施治。曾收入《皇汉医学丛书》中,建国后有排印本。

  • 瞻山医案

    瞻山医案

    《作者:任贤斗清代任贤斗(号瞻山)著。成书于1814~1823年间,约十一万言。初未付梓,仅藏于门人之中,因而未有广泛影响。民国十三年(1924)正式刊印后,方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本书共四卷,名为医案,实为综合性医学著述。主要记载任贤斗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及儿科验案。其于每一病下,先述其理论源流,多所阐述,次则附录生平精彩验案,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医学著作。本书反映了任贤斗的医学思想及临床经验,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卷首为按时察病总诀,论述认证法则、六气、日分四时、八卦值月等内容,阐述运气学说的临证应用。所载医案以证分类,包括伤寒、伤风、眩晕等六十证,每证首论该证之病因、病机、症候、脉象及论治,后附若干医案。每案详叙证候脉象,析因辨证,立法遣方,用药慎重,多以成方加减。善于汲取前人经验。卷末附方七十六首,以供查阅。本次整理以陕西省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1924年浏阳唐文胎室木活字本为底本。

  • 不居集

    不居集

    《作者:[清]吴澄内科著作。50卷。清吴澄(师朗)撰于乾隆四年(1739年)。吴氏精通《周易》,又以《易》通医,认为天地化生万物,总不外河洛、八卦,医之理即《易》之理也,故尊《周易》“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之理,取名为《不居集》。全书分为上下两集。上集内虚以真阴真阳五脏内亏立论,阐述血症、热症、咳嗽、痰症、泄泻、怔忡、惊悸等40余种病证的理法方药,其中以嗽、热、痰、血为四大症,论之甚详,因虚损之人未有不兼此数症者,四症之中又以血症论述最详;下集外损为作者之创见,将六淫外感,由浅及深导致虚损诸病症分为风劳、风寒、风热、暑症、湿劳等20种,认为外损之症惟风劳最多。其体例,首列经旨,次脉法,次病机,次治法,次方药,次治案。采摭《内经》、《难经》有关论述及张仲景、葛真人、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等名家治虚损之法,选集前贤方剂800余首,并有吴氏治血症方9首。全书内容丰富,引据广博,所列医案进一步阐明该病的症因脉治,可谓集虚损之大成。现存版本有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刻本、道光十六年(1836年)刻本及1935年上海中医书局排印本。

  • 秋疟指南

    秋疟指南

    《作者:林天佑疟痢专著。2卷。林天佑(德臣)著。刊于1910年。作者依《灵枢》、《素问》为经,张仲景书为纬,兼研先祖医案,结合己验而成此书。上卷言治疟之寒热,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一症一方,条分缕析;下卷论治疟之单热,自制救阴逐暑饮等方。末附经验鼠疫证治,医家小说等。此书于1923年收入《三三医书》中。<br/><br />

  • 羊毛瘟证论

    羊毛瘟证论

    《作者:随霖又名《瘟证羊毛论》、《羊毛温论》。温病类著作。清随霖撰。未分卷。随霖字万宁,上元(今属江苏江宁)人。长于温症。随氏认为羊毛瘟属于伏气温病,虽较少见,但病情易于变化,易致误诊,遂撰此书。成于乾隆六十年(1795)。书中主论羊毛瘟的病因证治,论述简要,切于实用。为此证较早的专著。现有乾隆六十年孳善堂镌本,一九三六至一九三九年大东书局铅印《中国医学大成》本。<br/><br />

  • 通俗内科学

    通俗内科学

    《作者:张拯滋内科著作。张拯滋(若霞)编,成书于1916年。作者试图融会中西医学,以传染病、呼吸器病、循环器病、消化器病、泌尿器病、运动器病、神经系病分类方法阐述常见内科疾病43种,每病分病因、症候、经过、预后、类症、治法、处方等项。解释病理多采西医说,治疗则以西医常规处理参合中医方药。该书将西医所论由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与中医之伤寒、霍乱混为一谈,并提出分别用麻黄汤、理中汤治疗,是明显错误。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及单行本。

  • 彤园初集大方脉

    彤园初集大方脉

    《作者:郑玉坛又名《伤寒杂病心法集解》,综合性医学著作。6卷。清郑玉坛编撰。《郑氏彤园医书四种》之一。成书于1786年。是书卷一、卷二为《伤寒心法集解》。其中卷一为三阳伤寒篇、三阴伤寒编; 卷二为伤寒辨证篇,含两感全篇、辨别诸证、类伤寒门、同伤寒门、伤寒附法。因 《伤寒论》头绪繁多,未易领会,故节录《伤寒总注》系于篇首,以便学者熟读默记,明其大旨,然后对伤寒各证条分缕析,予以发挥。卷三、卷四为《幼科心法集解》。其中卷三列伤寒、感冒、瘟疫、暑症、伤湿、发热、汗症、咳嗽、噤乳、痰饮、头痛、腹痛、积滞、癖积14门; 卷四列霍乱,疟疾、呕吐、泄泻、吐泻、痢疾、淋症、便门、消渴、麻疹10门,附痘中杂症。对各病证衍其奥旨,分经论治,诸家方书有似是而非者概不入选; 不仅可运用于幼科,予以施治大、小、男、妇均无不可。卷五、卷六为《伤寒杂病医方合编》,乃与前4卷相辅而行之作。其中卷五列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7门; 卷六列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补养、明目、救急13门。两卷载方700余首,为历代名医有关伤寒治疗药方精华汇集,复循其法,酌其量,阐释发明,以俾时用。

  • 病机沙篆

    病机沙篆

    《作者:李中梓内科著作。明李中梓撰,清尤乘增辑。二卷。中梓有《内经知要》已著录。卷一,载中风、中寒、中气、中热、虚劳、咳嗽吐血等十八种病证。卷二,载头痛、眩晕、心痛、腹痛等二十七种病证。凡四十五种病证。每证之下,又详列子目。引述《内经》及诸家之论,结合临床,参以己见,予以发挥。对每病的含义、病因、病机、症状、分类、鉴别、治则、治法、急救、预防均有较详细的论述,有论有方,以论为主。其治法以方剂为主,间有针灸等治法。对眩晕、痹证、中风、虚劳等病证的论述,简明扼要,议理精当,给人以启迪。书中所论,体现了作者治病重视脾肾的学术思想。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尤乘云:“明乎虚实强弱,标本先后以施治疗之方,则沙篆备矣。”可供中医临证及研究参考。有康熙六年(1667)《士材三书》刻本,宣统二年(1910)印本。

猜你喜欢的书

王子安集

王子安集

十六卷。唐王勃撰。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自幼聪颖好学,六岁能作文,九岁读颜师古《汉书注》,撰《汉书注指瑕》十卷。乾封元年 (666),授官散郎。被沛王招为王府修撰,曾撰 《平台钞略》十篇。因戏作 《檄英王鸡文》,震怒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又因逐杀曹达,被判死刑,改元大赦后,上元二年(675)随父南下赴任,至洪州撰写传世名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次年渡海,落水而卒。著有《王勃集》、《王勃文集》、《王子安集佚文》等。据杨炯《王子安集序》称“君平生属文,岁时不倦,缀其存者,才数百篇”,“分为二十卷,具诸篇目。”但 《唐书·文苑传》称 “其有文集三十卷”。《崇文总目》亦作三十卷。《郡斋读书志》又作二十卷,记载不一。至明代时,宋元旧本已亡。明嘉靖时,永嘉张逊业刊 《王勃集》,仅有诗赋二卷。明崇祯中,张燮以张逊业刊本为底本,又辑《文苑英华》诸书,编为十六卷,即是此本。其中诗赋三卷,文十三卷,并附录两《唐书》中本传,及遗事、集评、纠缪、补遗等。此书虽是别本,但较为完善。《四部丛刊》亦据此本影印。王勃之诗以五言近体为多,有诗九百零七首。五律名篇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绝如《山中》亦为骨力不凡之作。其文为四杰之冠,虽均为骈体,然气势壮大,流畅自然。清人蒋清翊又著有《王勃全集笺注》二十卷,光绪九年(1833)由蒋氏双唐碑馆刊行。近人罗振玉辑有《王子安集佚文》一册,包括佚文、附录、校记等行于世。今人聂文郁参校各本选录诗五十八首,写成《王勃诗解》,1980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星命溯源 [标点本]

星命溯源 [标点本]

古代星命术书。不著撰者姓名。五卷。未着编者姓名。是书第一卷为《通玄遗书》。书云:“先生姓张名果,生尧之丙丁至唐犹存。玄宗召试其术,神之,因赐号通玄先生”。本卷即收张果之说;五星论、四时论、玉衡经。第二卷为《果憕问答》,称明李憕遇张果所口授。有:通玄先生评人生禀赋分金论、至宝论、五星先天口诀、后天口诀四篇。第三卷为《通玄玄妙经解》,称张果撰,元郑希诚注。第四卷为《观星要诀》。第五卷为《类次郑氏诸家观星心传口诀补遗》,有:论五星相生、论五星守命、论五命等。该书是托名于所谓仙人张果,以五星宫度等推卜人生吉凶祸祸之占卜书,称张果自尧至唐至明未死,已属神话,其卜法亦不足取。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咽喉脉证通论

咽喉脉证通论

一卷。不著撰人。旧传宋有异僧,寓居杭州千佛寺,遗此书而去。据书中内容推断,当作于元明之际。此书首列总论,次及通治用药,用药禁忌,丸散方药,共四则。书中将诸种喉疾分为十八证:锁喉、重舌、气痈、乳蛾、弄舌、缠喉、哑瘴、骨槽、悬蜞、烂喉癣、热风喉癣、弱证喉癣、喉闭、呛食、发颐、悬痈、喉菌、牙痈。其中有口齿诸证数条。自《内经素问》以下,至《千金方》《外台秘要》,对咽喉证治,皆无系统专门论述,而治法也未能详备。此书专论咽喉及口齿诸证,条理清晰,理论系统,方药具备,不可多得。此书指出,一般喉科医者全不讲脉,治之鲜有疗效。所以治喉疾当重在以脉辨证。医者能识受病之源,与虚实痰火风寒热毒之异,于望、闻、问中参究脉理,尤为先务之急。治疗分散风、下气、清火、清痰四法,因为咽喉之证,多为风火之毒上升所致。此书对于咽喉一科证治,多有独到见解,可为后世参考。有清道光七年(1827)海宁许氏校刊本,同治十三年(1874)重刻本,光绪中归安姚氏咫进斋丛书本。

大佛略忏

大佛略忏

大佛略忏,一卷,佚名,尾缺,编号二八四一。

普能嵩禅师净土诗

普能嵩禅师净土诗

普能嵩禅师净土诗,一卷,清真嵩著,德润录,清玉跋,内题上有毗陵天宁四字。

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

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于泰始二年至建兴元年(266~313 )。又作独证自誓三昧经、如来自誓三昧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独证自誓三昧’为佛陀昔时在句潭弥国大丛树间之交露精舍所居道场之名。本经叙述如来对贤儒菩萨解说佛法中之三种因缘,即趣向童真、了生、阿惟颜等三种阶次之人,如来皆一一予以授决。其次又宣说出家之法,并谓迦叶即循此自誓而得戒。本经所说之童真、了生、阿惟颜,相当于华严经所说十住菩萨之第八、第九、第十住等三种阶位;此于十住十地等菩萨修行阶位之思想中,颇值后世学者注意。又本经之异译本有东汉安世高之独证自誓三昧经。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