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拯滋

- 姓名:张拯滋
- 别名:字若霞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绍兴漓渚人
- 出生日期:1885
- 逝世日期:1957
- 民族族群:
张拯滋(1885-1957),近代医家。字若霞,号野逸,绍兴漓渚人。承家传,得其父春霞医理医术。与何廉臣等创立神州医药会绍兴分会,任副会长、评议员、兼任《绍兴医药报》编辑。新中国成立后在苏州开业行医,任苏州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潜心于研究医书、本草。编有《通俗内科学》(1916年),汇参中西,旨在“融会古今中外医学”,“取彼之长,以补我之不足”。其书章节、病理多采西学,病名、处方均按中医。又详稽草药形态,采访民间用药经验,更参西医药理学,历十余年汇成《草药新纂》(1917年)。又先后辑刊《草药新纂续编》、《草药新纂再续编》 (1935年),共介绍草药二百余种,合刊为《草药新纂》上下编。另编有《家庭治病新书》(1929年)。
张拯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彩虹升起的地方
本书是D.H.劳伦斯的短篇作品集,D.H.劳伦斯以内敛的笔法刻划社会下层的生离死别,描述日常生活中永无休止的心灵抗争,作品弥漫着一股忧郁的情调,然而世人关注的焦点,却囿于大胆且露骨的用字,让他感叹:“三百年内无人能懂我!”他生前,本人与作品皆屡遭口诛笔伐,可谓是二十世纪文学史上的叛逆者,饱受争议的作家。 本书集结劳伦斯1907至1917年间的短篇小说和文章。所选文章皆有出处,更收录同一个作品的不同修改版。在本书中,劳伦斯描绘出一群平凡人的喜怒哀乐,隐藏在幸福生活下的诸多无奈,让人得以一窥一代文学大师,不断挑战自己,试炼文学纯度的历程。
天牖二光
北京大学图书馆存”燕京大学”基督教书籍。倪维思著,《天牖二光》,清光绪32年(1906年),上海美华书局1868年版本。
百论译注
佛教论书。古印度*提婆著,后秦*鸠摩罗什译.2卷。全书分10品,即舍罪福品、破神品、破一品、破异品、破情品、破尘品、破因中有果品、破因中无果品、破常品和破空品。继承龙树的中观学说,其特点为破而不立,全面破斥古代印度佛教以外的其它哲学流派。汉译本中,注有“修妬路”的段落是提婆的原文,此外是世亲的解释。此论传入中国后,成了三论宗依据的主要经典之一,又间接影响了禅宗的思想。其推理方法对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无心论
中国人假托菩提达磨所撰经典。全一卷。撰者、刊行年代均不详。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系以十一项问答,阐论无心之旨;以为能悟‘无心’者,即了脱一切烦恼、了悟生死涅槃。本论之敦煌古写本,现今藏于大英博物馆,编号史坦因第五六一九号,标题之下有‘释菩提达磨制’六字。或谓本论纯属他人伪作,因其文内有我国固有术语‘太上’二字(大八五·一二七○上):‘问曰:“何名为太上?”答曰:“太者,大也;上者,高也。穷高之妙理,故云太上也。”’不似来自异邦之达磨所说者。或以本论之思想内容与形式,酷似牛头法融所撰之绝观论,而疑系法融之作。
五宗原
全一卷。又作五宗源、五宗元。明代汉月法藏撰。崇祯元年(1538)刊行。今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密云圆悟之法嗣汉月法藏由于反对曹洞宗抹杀五家宗旨,仅单传释迦拈花一事,故评之为室中密授之死法,乃强调自威音王以来,无一言一法非五家宗旨之符印,为纠正曹洞宗之误而着此书。书成之后,其法弟木陈道忞著「五宗辟’,呵骂汉月。其门人潭吉弘忍则撰‘五宗救’非难木陈,极力为师辩护。此外,汉月之师密云圆悟,斥其为名利之徒,撰‘辟妄救略说’十卷。清雍正帝亦著「拣魔辨异录’,破斥潭吉之五宗救。故五宗原遂成为卷起师徒法眷间论争之书,可见明代禅风之一斑。其内容有临济宗、两脉合宗其来有据、云门宗、沩仰宗、法眼宗、曹洞宗、总结、传衣法注等八章,并附录济宗颂语。
菩提道灯论
又称《菩提道炬论》。古印度阿底峡(Atisa,982~1054)集龙树、世亲、佛陀跋陀罗等各家学说而作。阿底峡为古印度僧人,佛教学者,生于萨护罗(今孟加拉国达卡地区),精于印度五明之术(声明、工技明、医方明、因明、内明),曾出任那烂陀寺、超岩寺住持。北宋宝元元年(1038)应邀赴西藏传播医学及佛法,病逝于西藏。本书成书于11世纪,共1卷69颂半,第1颂敬礼三宝,最后1颂述造此论的因缘,其余均为正论。在本论中,作者首先将修行者区分为下士、中士、上士之别,强调修行要依“三士道”的次第循序渐进,认为求菩提的人首先要供养佛像灵塔,“发菩提心”,然后“严持戒律”,使身、语、意三业清净,进而“修习止观”,获瑜伽智慧,成就神通,作者强调修习瑜伽时要“福慧双修”,由此认知一切诸法无生无我,自性本空而达到无分别境界。以上诸显宗修习阶段完成后,方可进入密宗修持,由师长传授灌顶,证大菩提而即身成佛。本论所阐述的修行次第是藏传佛教修行实践的基本准则,对藏传佛教有重大影响,藏传佛教噶当派,格鲁派皆推重此论。主要版本有藏文版,阿底峡与格瓦洛锥合译收入《藏传大藏经》丹珠尔中,法尊1978年译为汉文,编入1979年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西藏经义浅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