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

  • 风倒梧桐记

    风倒梧桐记

    《作者:何是非二卷。明末何是非撰。《风倒梧桐记》述永历建国时事,描画小朝廷诸臣,沐猴文武,颇为尽致。首卷记隆武二年(1646)十月桂王称帝,以原两广总督丁楚魁为首揆,兼摄冢宰事。丁楚魁惟知鬻爵卖官,厚敛金银,清军破广州,纳降于李成栋,仍被斩杀全家,妻女银宝尽归成栋。又记永历帝西逃广西,进入湖南,收李自成余部为忠贞十营,兵败逃入南宁,巅沛流离形状,以及李成栋复降明叛清,拥立桂王,清军陷广州,成栋兵败逃亡,渡涧殒身事情。间记永历朝臣袁彭年反复小人,各派分立之状。卷二记永历三年(1649年)后袁彭年与丁时魁、蒙正发、金堡、刘湘客俱称五虎,为党朝中,把持事权。又记孙可望逼封为秦王,平定云南土司沙定州夫妇作乱,遂入云南事。最后述清兵入梅关,五虎结局及永历诸朝臣降清溃散死难情形。记至永历五年(1651年)五、六年间事。何是非撰《风倒梧桐记》有树倒猢狲散之寓意,揭露永历朝政腐败,于满朝文武无耻之态颇多诟斥。然体例颇似小说体裁,所记之事不可尽信。《风倒梧桐记》有清抄本,《荆驼逸史》本。

  • 庚寅十一月初五日始安事略

    庚寅十一月初五日始安事略

    《作者:瞿元锡一卷。明瞿元锡撰。《庚寅十一月初五日始安事略》记瞿式耜拥戴桂王抗清,留守桂林殉难事。顺治七年(1651)清军攻桂林时,桂林守将各营怯战怀私,清兵一至,四散奔窜,城中竟无兵可用,然瞿式耜、张同敝毫无畏惧,从容就缚。记瞿式耜等被俘后,拒孔有德利诱劝降,问答颇为具体,指孔有德为毛文龙门子。又记朱元烨微服出走,甫至月城被乱兵所杀,此二事均为《明史·瞿式耜传》所无。又,《明史·瞿式耜传》称朱元烨为丁元烨,亦属讹误。卷尾述瞿式耜孙昌文自永历行在赴桂林收尸改葬经过,间有荒诞不经之语,而记瞿式耜安葬经过及地点,当确而无误。又记杨艺请于孔有德敛葬瞿式耜,称杨艺为礼部主事,是为当日瞿式耜荐杨艺于永历所授之职。《庚寅十一月初五日始安事略》所述瞿式耜殉难经过,称瞿式耜为先太师,全谢山谓当是留守族人口吻,而末段昌文安葬事,似为昌文往返桂林所闻见自撰。《庚寅十一月初五日始安事略》有《荆驼逸史》本。

  • 凤洲杂编

    凤洲杂编

    《作者:王世贞笔记。明王世贞撰。世贞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已著录。世贞号凤洲,故以名书。此编皆抄录府库文献,如《偶于户部复疏见近来边费之详录于此》条,记载边区供奉朝廷钱粮数目惊人;《会典载番货价值》,亦可备查阅当时经济情况参考。其他如王公往来书信,诸王公主岁供之数,刘瑾构党,文臣谥号,武臣赏格,科举制度等均有记载。其中记癸未(1523)二月,会试大火,焚死举人九十余人,及正德戊辰,大学士王鏊、尚书梁储主会试,刘瑾以片纸书五十人姓名欲登第,因开科额三百五十人的传说,皆可见士人之悲惨遭遇及奸臣挟势右左考试的腐败。此书有一定史料价值。有《纪录汇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福王登极实录

    福王登极实录

    《作者:文震亨恭闻监国自福邸至淮也,南都文武大臣及科道诸臣方集议拥立之事。佥谓以亲、以贤、以序,即当推奉为臣民主。操臣诚意伯刘孔昭、督臣马士英,各传谕所部将士,以代来中兴之意。将士闻命感泣,亦愿奉为六军主,建义旗讨贼。诸臣恭谒陵庙,告非常大变,恸哭;乃告奉监国之议。议协,参赞机务兵部尚书史可法至浦口,具启迎驾于淮安;礼部司务官赍南都百官公启,迎驾于仪真。渡江,泊燕子矶,百官郊迎,命以王礼见。监国素袍角带,对百官恸哭;

  • 阎锡山回忆录

    阎锡山回忆录

    《作者:阎锡山此系阎锡山所亲述其思想与经历的第一手史料,对了解乃至研究辛亥革命前后剧烈动荡的中国历史,必将有所裨益。

  •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

    《作者:朋九万一卷。旧题宋朋九万编。是书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作十三卷,胡仔《渔隐丛话》所录亦三卷有奇。《四库提要》考此一卷本当为后人“摭拾仔之所录,稍传益之,追题朋九万名”,而非陈振孙所云朋九万本书。元丰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弹劾苏轼谤讪朝政,作诗讥讽神宗所行新法,因而下御史台狱,羁押四个多月,因御史台别称乌台,故称“乌台诗案”。本书即记此案始末经过。有明刻本、明秦氏玄览中枢抄本、清抄本(均存北京图书馆)、《说郛》(宛委山堂)本、《丛书集成初编》(社会科学类)本等。此外,清宋泽元辑录《杂记》一卷,《忏花盦丛书》又有《乌台诗案》一卷附《杂记》一卷本。

  • 东瀛纪事

    东瀛纪事

    《作者:林豪史学著作。作者林豪,字卓人,号孝廉,福建鹭江人。1862年(清同治元年)秋来到台湾,时值戴潮春起义失败。因综其见闻, 以成此书。正文分上下两卷,上卷为戴潮春起义经过及占领彰化县城经过,以及台湾各地官军防剿始末;下卷为官军收复彰化始末,及戴潮春被杀经过。文末附《丛谈》上下两编,收“凡正文不能备载者”入此。上编为与戴案有关事故,下编多为与戴案无涉的掌故。1957年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将其收入《台湾文献丛刊》第8种出版。

  • 日本国志

    日本国志

    《作者:黄遵宪清末黄遵宪撰。四十卷。典志体日本史。黄氏于光绪初年随使日本时编纂。光绪十三年(1887)成书。意在介绍日本明治维新后“百务并修,气象一新”的情况,以供清廷取法。全书除卷首年表外,分国统、邻交、天文、地理、职官、食货等十二志。以详今略古史法,于《国统志》所记日本古史沿革及明治维新史,《邻交志》所记中日二千年来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史较详。而《职官》、《食货》诸志中,对明治维新后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记载尤为详实。兼用“史表”、“自注”、“史评”,叙史多夹以议论。征引日本原始资料广泛,采书至二百余种,凡维新以来政令、图表、条例,皆多采择。刊行后对戊戌变法影响颇大,是清末研究日本史的重要著作,日本学者誉其为近代中国人所撰日本史中最完善的一部。有光绪十六年羊城富文斋刻本。

  • 也是录

    也是录

    《作者:邓凯一卷。明末清初人邓凯撰。邓凯,江西吉安人,又名弘智,字无可,号药地和尚、是非和尚,生卒年月未详。唐王时,邓凯随杨廷麟、刘同升、万元吉等起兵,功授江西总兵。清军破赣州后,邓凯潜入云南,被永历授为扈从总兵,加督都同知衔,守卫宫禁。永历帝流亡入缅甸,邓凯侍从左右。南明亡后,清廷以邓凯隶满洲镶黄旗,不受,旋入昆明普照寺为僧。邓凯还着有《滇缅日记》、《滇缅纪闻》、《遗忠录》、《求野录》等书,《也是录》自题曰《自非逸史》,专记永历帝流亡入缅事。起于永历十二年(1658年)永帝入缅启程,迄于康熙元年(1662年)缅王献俘,永历被杀。书中所记均为邓凯亲历之事,记永历帝被俘遇害事甚详。全书简明扼要,用纲目体,前有冥鸿子无益氏序。全祖望称其“质无虚语”,“但其责李定国似太苛”。而今本《也是录》于李定国军中事记载甚略,与全祖望之言不合。傅以礼认为,《求野录》于李定国事颇详,或本为一书,因辗转传抄,致互有详略,后人遂另标名目,岐而为二。《也是录》有《明季野史汇编》本、《明末十家集》本、北京图书馆藏本《明季野史四种》传抄本、海盐朱氏旧藏《明季稗乘四种》抄本、吴江柳氏《明季野史杂抄》本、南京图书馆藏《三异词录》旧抄本、《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本。

  • 安龙纪事

    安龙纪事

    《作者:江之春一卷。明江之春撰。《安龙纪事》记永历帝自广西南宁移跸贵州安龙府,有马吉翔者,原为北京内监长班,复为书办,冒功受宠,逢迎内监,官至文安侯,与内监庞天寿谋逼永历禅让位于孙可望,事发,求于太后得免。时孙可望恃兵自重,挟制明帝,马吉翔、庞天寿为之耳目,日夜谋禅位。永历亟发密敕予李定国军,被马吉翔探知,报于孙可望,遂兴大狱。与谋诸臣十八人,以欺君误国,盗宝绍诏罪连翩被戮。《安龙纪事》记密敕之狱事颇详,惟十八人姓名传闻不一。张鉴《冬青馆乙集》卷七记为吴贞毓、徐极、蒋乾昌、李元开、周元吉、杨忠、李顽、朱议、郑允元、赵庚禹、张镌、蔡縯、朱东旦、易士佳、任斗墟、胡士瑞、太监张福禄、全为国,而无林青阳、刘议新。朱希祖有《永历十八年先生记事》,考证尤详。《安龙纪事》有《记载汇编》本,《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本。

  • 资治通鉴直解

    资治通鉴直解

    《作者:张居正《资治通鉴直解》原名《通鉴直解》,是明代两朝帝师、首辅张居正同翰林院讲官给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量身定做的宫内读本。此书以《资治通鉴》为主,其他史书如《通鉴外纪》、《续资治通鉴》、《宋元通鉴》等为辅,从中选取了一些重要片段与事件加以讲解,一方面通俗易懂,一方面也融入了张居正等人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总结,以及对重大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先读经,后读史,是历代帝王必修之大纲。《资治通鉴直解》是明朝隆庆六年,由两朝帝师张居正给万历小皇帝日讲的宫内读本。《资治通鉴直解》以最通俗的白话文写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时还融入了大政治家张居正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总结。当年为皇帝讲解《资治通鉴》,意在教育皇帝如何做一名圣明之君。即使在今天,此书对各级管理者与读者大众,依然可资借鉴,更可从中读出立身处世的智慧光辉。

  • 陆氏南唐书[四库本]

    陆氏南唐书[四库本]

    《作者:陆游十八卷,音释一卷,宋陆游撰。陆游(1125-1210)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务观,号放翁。绍兴二十四(1154),应试礼部,因论恢复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陆游出任枢密院编修官并赐进士出身。乾道间入蜀为夔州通判,先后为王炎及范成大幕僚,居蜀八年东还,历提举福建、江西。嘉泰间,召入修孝、光两朝实录,书成后升宝谟阁待制,即致仕归家。陆游是南宋着名诗人,他的诗雄浑豪放而沈郁顿挫,多以表达力主恢复大宋江山的爱国热情为主。他的词熔纤丽与雄健于一炉,亦自成一家。着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撰修《南唐书》的在宋初有六家,大都十分简略。后来又有三家,胡恢、马令、陆游各成一家,现唯存马、陆两家。陆游的《南唐书》尤简核有法,元天历初年,金陵人戚光为之做“音释”一卷,程塾等校刊。书中陆游于烈祖、允宗、后主皆作《本纪》,且于烈祖论中引苏颂之言,以《史记·秦庄襄王、项羽本纪》为例。该书流行的版本为毛晋汲古阁本。另有《秘册汇函》本、《陆放翁全集》本、《述古丛抄》本、《南唐书合刻》本、《翠琅玕馆丛书》本、《芋园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四部备要》本等。

  • 绮情楼杂记

    绮情楼杂记

    《作者:喻血轮《绮情楼杂记》是一部比较典型的民国文人笔记。分为晚清残影、辛亥风雷、北洋轶事、宁渝旧梦四个部分,内容颇为芜杂,所涉及的人和事以清末至民国年间为主,尤以辛亥革命和北洋时期为重点。全书以一个亲历亲闻者的身份回忆了民国牛人的奇行壮语,风格近似《世说新语》,堪称一部“清末民国人 物言行录”、“辛亥人物志”或“民国版《世说新语》”。

  • 东明闻见录

    东明闻见录

    《作者:瞿共美记载南明永历朝有关史事的史书,共一卷,明瞿共美著。《东明闻见录》只记载永历王朝四年史事,从永历元年(公元1647年)起,到永历四年(公元1650年)终,写到桂林沦陷、瞿式耜殉难便再无下文。瞿式耜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抗清将领,是永历王朱由榔的主要拥立者,也是永历朝抗清军事行动的主要支持者,组织者和指挥者。他具有坚韧不拔的非凡志向,在万分困难中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致力于复兴明王朝的事业。他拥戴永历帝、驻守桂林“都城”、协调各路抗清义军,为永历王朝的建立维持和当时的抗清运动都立下了汗马功勋,瞿共美作为瞿式耜的族人和部下,以瞿式耜幕府官员的身份常伴于瞿式耜左右,得以耳闻目睹永历王朝的许多军政大事。所以,一方面,《东明闻见录》中的许多记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另一方面,由于作者本人对瞿式耜推崇备至,尊敬有加,故书中有关瞿式耜的记载中便难免有“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乃至于“为亲者讳”的倾向;有些关于瞿式耜的评价,也会难免有溢美之辞,有失公允,这也是我们在重视该书史料价值的同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 德宗请脉记

    德宗请脉记

    《作者:杜钟骏清杜钟骏撰。一卷。光绪三十四年 (1908) 清德宗载湉病重,全国征医,身为浙江任候补知县的钟骏经中丞冯星举荐应征。此书即为德宗诊治疾病的真实记录。书中始自缘由、启程、航海至津,进见初诊、复诊、六医家会诊及轮班进诊等,至德宗去世而止。详细记载为德宗诊病的历次方案,德宗病重时的部分言论、情绪、病情变化情况,及各医家诊脉论治不一,皇宫内院清规戒律等,并杂有随感诗文和感恩诗。在京与为德宗诊治无关之事不录。叙述简捷流畅。可供医学和历史学工作者研究参考。有京华印书局 《杜子良医书五种》 铅印本。

  • 马氏南唐书[四库本]

    马氏南唐书[四库本]

    《作者:马令三十卷。宋马令撰。马令是江苏宜兴人。陈振孙在《书录解题》中记载马令曾有自序称祖父为太博元康,世家金陵,多知南唐故事,故辑成《南唐书》。但该自序后佚失不见。《南唐书》首为《先主书》一卷、《嗣主书》三卷、列后妃公主而附录列女二人;《次宗室传》一卷、列楚王景迁等十二人,而从度、从信二人有录无书。其余有《义养传》一卷、《列传》四卷、《儒者传》二卷、《隐者传》一卷、《义死传》二卷、《廉隅传》、《苛政传》二卷《方术传》一卷、《诙谐传》一卷等等。该书欲规仿五代史记,颇类效颦,且于诗话小说不能割爱,亦不免芜杂琐碎。比之于陆游重修本,多有不及。但马令书法谨严不苟,亦有一定功劳。此书有《墨海金壶》本、《述古丛抄》本、《藏修堂丛书》本、《芋园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戴案纪略

    戴案纪略

    《作者:蔡青筠本书(一册六二面三七、二○○字)不分卷,蔡青筠撰。按同治初年所发生之戴潮春事变,前有林豪「东瀛纪事」(见第八种篇)及吴德功「戴案纪略」(见第四七种「戴施两案纪略」篇)记述其事。此书系作者征访耆旧,增补上述两书而成者;稿本成于民国十二年,今藏鹿港蔡氏本家,前未印行。书用编年体裁,与吴着略似。所可异者,卷首「前言」殆全取吴着「自序」之文,有「不知其何所指而云然」者;他如「添注」凌杂、人名互歧,缺失不一而足。今据传抄本(依稿本影写)排印,书首并刊一著者传略」

  • 戴施两案纪略

    戴施两案纪略

    《作者:吴德功本书(一册一一六面六九、六○○字)合刊「戴案纪略」与「施案纪略」为一书,因题曰「戴施两案纪略」;吴德功撰。作者彰化人,字汝能,号立轩;清同、光间,设教乡里垂四十年。当弱冠时,适值彰化戴潮春事变,亲见其事。光绪十四年,因办理清丈未协激成彰化施九缎事变,亦属耳闻而目接。后至二十一年割台之后,台民拒守,并尝与其事。对此三事,均有撰述;除本书合刊「两案纪略」外,并有「割台记」一种(已刊入第五七种「割台三记」)。此外,着有「瑞桃轩文稿」及「诗稿」等书。「戴案纪略」分三卷:上、中两卷仿编年「纲目」之例,自起事以至平定,因年系月、因月系日记述;下卷则纯属附录性质,将有关文案「录而附之」而已。「施案纪略」一卷,亦属编年体裁。「自序」有云:『惟九缎明系围城三日,罪同叛逆;欲大书特书「反」字,何以成信史!又系清丈激成事端,若不曲笔,如公论何』!末附「周华仲广文遭乱记」,记「施案」中一罹难者。

  • 史记四库本

    史记四库本

    《作者:司马迁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著。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南宋建安黄善夫家塾刻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中。此外有明南、北监本,汲古阁本和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刊行的《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是清朝后期较好的本子。四库本《史记》系根据殿本《史记》抄写而成,分为正文、索隐,正文为司马迁所著原文,其中“楮少孙曰”是司马迁以后汉元帝时期的楮少孙所写。索隐为唐代司马贞所作,其包括节录《竹书纪年》的记载以佐证或互见。对地理名词、典章制度和语句音意的解释等。四库本《史记》正文前还有有清高宗(乾隆帝)御撰的序和四库馆臣所作的《四库全书提要·史记》。

  • 崇祯记闻录

    崇祯记闻录

    《作者:佚名本书(一册一二四面七四、四○○字)分八卷,据「痛史」本「崇祯记闻录」略去卷一前半部天启元年至七年部分,改题今名。作者苏州人(书中屡有「吾苏」语),在籍记明季遗闻。书为随笔体裁,逐条列举;其中记地方杂事以外,对于崇祯朝政并甲申国衄、乙酉南都败亡以及后此苏、松变故与海上关系,多所记述。所可异者,原书起自明天启初元,讫于清顺治十年(癸巳);而末尾十年已非崇祯时事,何以名为「崇祯记闻录」?书首有崇祯戊寅(十一年)天寥道人叶绍袁撰序(自序),所言与原书不合。今加「弁言」,因作考略;结语云:『书非叶氏所作,序文亦非本书所有。作者苏州人(籍吴县或长洲),堪以认定:以当时人记当时事,已足可取,固不必问其出自谁手!原书名为「崇祯记闻录」,原止有四卷,卷末因另收他人之作为「附录」。卷五以下,为原作者所续,或为他人所增』。本书略去天启部分,约尚不及全书十分之一。至卷囚末所收他人之作,计有三文:首篇后署草莽陈莽波臣(疑有错字)记「国难睹记」,系记目击北都国变事;次篇未署撰人「史阁部、黄虎山殉国纪略」,系记史可法、黄得功成仁事;

猜你喜欢的书

最长的一天

最长的一天

这是决定世界命运的24小时。 1944年6月6日(D日),来自12个国家的15.6万名士兵、1.1万架飞机、7千艘海军舰艇,横渡英吉利海峡,登陆法国诺曼底,等待他们的是希特勒用拒马、地雷、碉堡、火炮阵地精心打造的“大西洋壁垒”。无论对盟军还是对纳粹德国,这都是“最长的一天”:残酷、血腥而艰难,战斗惨烈程度前所未有…… 诺曼底登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登陆作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转折点:盟军从西线反攻欧洲大陆,使得战争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最长的一天》正是 “关于诺曼底登陆不可超越的叙事史”。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励精图治,用10年时间寻找D日幸存者,进行了3000多场访问后,终于写成了这部旷世巨著。它真实记录了诺曼底登陆的策划内幕和激战过程,描述了血腥海水和钢铁火焰构成的战争奇观,写下了双方普通士兵作为个人所遭遇的史诗般的命运,所经历的痛苦、迷狂和兄弟情谊……

古都

古都

《古都》为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中篇小说。书名“古都”指的是日本京都。该作在1961年10月至1962年1月《朝日新闻》连载,1962年1月出版。该作是川端康成196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千重子和苗子是一对孪生姐妹,由于家境贫寒,千重子被弃掉,结果被一富户收养。两姐妹在贫富不同的家庭长大,后来重逢。千重子一再邀妹妹来家一起生活,苗子害怕影响姐姐的幸福拒绝了。织工秀男爱慕千重子,为她织了一条华丽的腰带,但他误把苗子认做了千重子。后来他明白了自己和千重子身份悬殊,便移情于苗子。小说以感伤的笔调表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阳羡风土记

阳羡风土记

晋代地方风土人情杂记。又名《风土记》。地理杂志。晋周处撰。周处字子隐,阳羡(今江苏宜兴南)人。仕吴为东观左丞。归晋,迁御史中丞。原书久佚,此乃王谟由《御览》、 《太平寰宇记》、《艺文类聚》等十余种古籍中抄出。约五千字。详考阳羡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山川湖泊、吴越风俗、四季节序。

西夏纪事本末

西夏纪事本末

三十六卷。清张鉴 (1768—1850)撰。张鉴,字春冶,号荀鹤、贞疾居士,别名秋水。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一说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早年讲学阮元之诂经精舍,谋划海防,倡导海运,赈济灾区。工诗擅文,精考据学。终生撰述,著作除《西夏纪事本末》外,还有《东南半壁纪事》、《隋朝行宫录》、《蕃厘观志》、《历统岁实消长表》、《十三经丛说》、《古文尚书脞说》等。《西夏纪事本末》,始自李思恭,迄李砚,载有夏一代史实。录宋、辽、金、元诸史有关西夏的资料,排比成书。党项羌族据银、绥400余年,先后与宋、辽、金抗衡。立国后,实录、国史具备。元修宋、辽、金史,附西夏于外国。西夏轶闻往 事,多湮没不传。清有西夏史书10余种,惟张鉴之书首尾完整。 每卷一事,卷首附图表二卷。集宋、辽、金、元诸史有关西夏资料编次勒成。《年表》、《西夏堡塞附图》、《历代疆域节略》及《职方表》,史料价值尤高。有光绪江苏书局初刊本,1992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据光绪刊本影印。

发墨守

发墨守

一卷。汉郑玄撰。何休着《公羊墨守》,捍卫《公羊》学,郑玄针对何氏之书着《发墨守》,攻击何氏之学。今书只存四条,是宋王应麟从诸书中辑出的,与《箴膏肓》、《起废疾》合编为一书,《四库全书》仍之。清儒刘逢禄主《公羊》学,不满郑氏之攻驳何氏,撰《发墨守评》,谓今本郑氏《发墨守》可指说者惟一条,然多牵《左氏》,讥郑氏于董仲舒、胡母生之书研之未深。

妙吉祥最胜根本大教经

妙吉祥最胜根本大教经

凡三卷。宋代法贤译。略称妙吉祥大教经。属于密教杂密经之大威德法仪轨。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系妙吉祥菩萨之化身大威德明王所宣说之法。内容计有上卷五分、中卷二分、下卷三分。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