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钟骏

- 姓名:杜钟骏
- 别名:字子良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清江都县邵伯镇
- 出生日期:1852
- 逝世日期:1922
- 民族族群:
杜钟骏(1852-1922),字子良,清江都县邵伯镇(今江苏江都县)人。清末医学家。出生于医学世家。幼年天资聪颖,学业超群。学完各类经书后,又精研《内经》、《难经》诸书。20岁悬壶于扬州弥勒庵桥。凡去求医者,必妥为诊治,所写方案洋洋数百言。每遇一般医生束手无策或有争议的病例,能引用名医论著加以阐述,众皆称善,故扬州一带颇有声望。杜喜吟咏,常与诗友唱和。后经引荐至浙江淳安、诸暨等县任职。
光绪三十四年(1908),杜钟骏经浙江巡抚冯汝骙推荐,进京为光绪帝诊病,历时3月有余,虽光绪帝已见好转,但由于内廷关系复杂,日换一医,未能持续辩证施治。光绪帝去世后,杜离京居住上海,后至奉天任巡按使署财政顾问,适逢袁世凯胃痛甚剧,曾邀杜前往诊治,一帖解痛,数帖病愈。后出任淮关监督1年多,为有力者排挤离去。杜再入北京,延清他治病的甚多。他所制“黑虎丹蟾香散”,为外科上品。晚年客居杭州,寄情山水,诗酒自娱。著有《德宗请脉记》、《白喉问答》、《抉瘾刍言》、《管窥一得》、《药园医案》及《药园诗集》等。
杜钟骏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书信小说
《书信小说》是俄国著名文学家、诗人、小说家普希金著。写于1829年。普希金也是打算把它作为长篇小说来写的。小说也没有书名。诗人死后,别人只得用“书信小说”给它安了个一般化的名字。小说1857年才发表。
老子道德经解题及读法
本书据大华书局1934年版影印。全书分四个部分,分别谈了老子,《道德经》及其版本。读法。作者首先根据《庄子》和《史记》等书的记载,慨述了老子的身世及孔子问礼和道于老子的情形。接着,作者概述了各家关于《道德经》的论述,介绍了《道德经》各种板本。最后.作者强调读《道德经》的方法:第一要通其指意。老子之观道,始于“知常”,终于。斟玄”,两义一贯,就可以通道纪。第二要审其篇章。诸家对《道德经》分章未可信,原分章次盖不可知,读者要“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第三要旁籀渚子,即要阅读庄子、列子等诸子言老子的书,这样才能明白老子的指意。第四要会核众注,因为“一家之见,发义未宏。
增修互注礼部韵略
简称“增韵”。南宋毛晃增注,其子居正校勘重增。成书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五卷。是书以*《礼部韵略》收字太狭,乃搜采典籍,依韵增附。又《韵略》凡字有别体别音者,以墨阑圈其四围,舛漏颇多。晃并为厘定,于音义字画之误,一一辨证。凡增二千六百五十五字,增圈一千六百九十一字,订正四百八十五字。居正续拾所遗,复增一千四百零二字,各标总数于每卷之末。
脉经校注
中医诊断学专著。全书10卷,西晋·王叔和撰。王叔和(约公元3世纪),原名王熙,高平(今属山东,一说山西)人。他对中医学发展做出伟大的贡献,曾把汉代张仲景《伤寒卒病论》中有关论述伤寒的部分加以整理使之条理化,尤其是当时用竹简写成的这部书,前后次序零乱,经他整理后,才得以条理化,成为我们今日所见的《伤寒论》。王叔和的另一个贡献是他对古代医家有关脉学方面的论述加以整理。在他之前,扁鹊、淳于意、华佗、张仲景这些大医家,对脉学都已有所论述和研究,一些医著如《黄帝内经》、《难经》中,也都已经有了不少关于脉学的论述,但都比较零散。王叔和认为,关于候脉,医生在临证时总是“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而且脉的内容十分复杂,道理精深,一般医生不易掌握。因此,他决心整理出一部专门论述脉学的书。这就是《脉经》。《脉经》中记载有脉象24种,即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这些脉象包括了当时人们了解的所有脉象。《脉经》还进一步确定了汉代《难经》所提到的寸口脉法以及在寸口部位用寸、关、尺三部位来诊候内脏状况的规则。这就是古代寸口切脉,三部候脉法,一直为后世脉学所遵循,至今仍在应用。
金匮发微
《金匮要略》注本。曹家达(颖甫)注。作者之注文力求结合个人临床心得,予以提要钩玄,分析精义,并针对《金匮》原文存在错讹或脱漏予以校订,并纠正了前人一些错误或释义不当的注解。此书初刊于1936年,1956年上海千顷堂书局将曹氏之《伤寒发微》与《金匮发微》予以合刊出版,书名《曹氏伤寒金匮发微合刊》。
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
四卷,唐菩提流志译,说五佛顶尊之陀罗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