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
-
正德武功县志
《作者:康海》陕西地方志。 明康海(1475—1540)纂修。三卷。海字德涵,号对山,陕西武功人。弘治进士,授修撰。为明中叶文学家、诗人。是志成于正德十四年(1519),约二万字。记事止正德十三年。正文分地理、建置、祠祀、田赋、官师、人物、选举志七门, 无细目。“艺文”则附见诸门各条之下。全志文简事賅。如田赋志对田赋、人口、商税、物价、物产皆有详记。官师志善恶并书,共记五十余人。康氏开文学家修志之始,所载多关国计民生、人心习俗,于当时及后世均有较大影响。此志刻本极多,有正德十四年、雍正十二年(1734)刻本, 《四库全书》、台北《中国方志丛书》等二十余种版本。另有乾隆二十六年(1761)玛星阿刻本附清孙景烈评注。高峰《陕西地方志考略》(《陕西图书馆》1982年创刊号)及向景安《陕西方志考略》(《陕西地方志通讯》1982、2)于此志均有论述,李之勤《陕西方志提要。正德(武功县志)》 (《陕西地方志通讯》(1982、2)等可资参考。
-
清代琉球纪录集辑
《作者:佚名》本书系一集刊,共收清代册封琉球「使录」及有关文献十二种。清代册封琉球凡八使,其正、副使为:康熙二年,张学礼、王垓;二十二年,汪楫、林麟焻;五十八年,海宝、徐葆光;乾隆二十一年,全魁、周煌;嘉庆五年,赵文楷、李鼎元;十三年,齐鲲、费锡章;道光十八年;林鸿年、高人鉴;同治五年,赵新、于光甲(其人选以翰林院侍讲、检讨、编修、修撰及内阁中书舍人为准,但亦有例外)。每使或由正使、或由副使,例有撰述;惟体例不一,巳非明代「使录」型式。本书所收「使录」,有张学礼「使琉球记」及「中山纪略」(前种「使录」附属篇)、徐葆光「中山传信录」、李鼎元「使琉球记」;此外,计有赵文楷「槎上存稿」(为纪行诗稿,非「使录」)、王士祯「琉球入太学始末」、黄景福「中山见闻异」、钱氏(原脱作者名)「琉球实录」、姚文栋(译)「琉球说略」、中根淑「琉球形势」(译文)、王韬「琉球朝贡考」及「琉球归日本办」等八种。除王撰「琉球入大学始末」及赵撰「槎上存稿」(后者据「太湖赵氏家集丛刻」)两种外,全据「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
-
清代琉球纪录续辑
《作者:佚名》本书系继第二九二种「清代琉球纪录集辑」后之一集刊,共收有关琉球文献三种。一为日人桂山义树(君华)辑「琉球事略」一卷,取自徐葆光「中山传信录」。前有叙言,作为乾隆七年(日本宽保二年);末附「书后」,略记日人所见。二为潘相撰「琉球入学见闻录」四卷,今略其卷次而改编。潘相,湖南安乡人。乾隆拔贡,历充武英殿校书。二十五年,琉球官生郑孝德等入学,调为教习;二十九年教习事竣,选授山东福山知县。此录不但详具琉球入学本末,且参考中琉载籍、核问入学陪臣,广及琉球历史、地理、制度、风土、文教,实为「地志」之一种。卷首有序、有例,正文依次为封爵、锡赉(土贡附)、星土、星槎(岛迹附)、谨度、爵禄、田赋(食货附)、制度、祀法、兵刑、风俗、土音、字母、书籍、诵声(教条附)、贤王(良吏民附)、奏疏、廪给、师生、官生、教规、答问、艺文,凡二十三目。三为姚文栋译「琉球小志并补遗」一种,为光绪八年姚氏随使日本时所译。是编原附有「琉球说略」一文,因已见前编「集辑」所收,故略。据「说略」叙言(前收「说略」未载)
-
天启吴兴备志
《作者:董斯张》浙江地方志。明董斯张纂,三十二卷。斯张字遐周,乌程(今浙江湖州)人。监生,著《广博物志》等书。是编天启四年(1624)告成。记事止天启初年,约二十三万字。分帝胄、宫闱、封爵、宦师、人物、建置、岩壑、田赋、水利、选举、战守、赈恤、祥孽、书画、方物等二十六征,采摭极富。载历代书画家三十余人,录历代田赋、兴修水利设施等有很高参考价值。匡籍共订正《南史》、《太平御览》、《浙江通志》、《万姓统谱》等四十五种,明以前著作错误一百四十余则,是珍贵的校勘学资料。每“征”内容皆录自古籍,载其原文,下标出处,足资考据,是一部具有类书特点的地方志,为后世学者推重。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董朝柱抄残本,另有《四库全书》、《吴兴丛书》本。
-
辽夷略
《作者:张鼐》一卷。明张鼐撰。张鼐字世调,号侗初,明代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县)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迁司业。天启(1621—1627)时屡迁少詹事,陈言十事,语斥近习,遭魏忠贤忌恨,擢南京礼部右侍郎,上疏引疾,忠贤责以诈疾,故削其籍。崇祯(1628—1644)初起故官协理詹事府,旋改吏部右侍郎,卒谥文节。著有《宝日堂集》,清乾隆(1736—1795)间入禁书总目。《辽夷略》一书即是从《宝日堂集》辑录。万历庚申 (1620)年,张鼐奉命东行,在归途中撰写了此书,主要记载辽东少数民族部落、住牧、及市赏等。首叙朵颜、泰宁、福余三卫,次叙海西、南关、北关诸夷以及建州女真各部族情况、道里远近,叙事条理清晰,非身历其境,不能如此详述。尤其是张鼐把明代自洪武(1368—1398)以来,于东北边防、三卫辖地,以及三卫与明关系所述更详,足补史事之缺。此书有宝日堂集本。清初史料四种本。
-
雍正四川通志
《作者:黄廷桂》四十七卷首一卷,清黄廷桂纂修。黄廷桂(1691-1759),汉军镶红旗人,字丹崖。康熙末以世荫起家,历任宣化总兵,四川提督,甘肃巡抚,两江、四川总督,武英殿大学士等。乾隆二十年(1755)任陕甘总督,时值清军入新疆平阿睦尔撤纳及大小和卓之乱,廷桂常先期筹画军需,马驼、粮饷、驿递诸事均合高宗旨意,屡受奖励,封三等忠勤伯。二十四年病死于凉州。《四川通志》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此志条理清晰,体例严谨。其于旧志之阙者补之,略者增之,较旧志为详备。其田赋、边防、土司、兵制诸目记载尤为翔实,可谓信今传后之作。然其仍有因沿旧志之错而错误之处。如唐韦昭度征陈敬暄无功而还,宋岳云为忠州防御使乃遥授之官,俱不应入名宦。卢允文为四川宣抚,乃统制全蜀,应入总部,而不应仅入保宁府。唐之鲜于仲通依附杨国忠丧师南昭,新旧《唐书》均有明确记载,而此志反以其忤国忠而被贬,载入人物,实为荒谬。该志尚有乾隆元年(1736)补版增刻本及乾隆间《四库全书》本。
-
京师坊巷志稿
《作者:朱一新》清朱一新编写。清光绪十一年 (1885) 重修《顺天府志》,朱一新和缪荃孙为此合纂《京师志·坊巷》上下卷。以后朱一新又重新整理是书,以现书名出版单行本,分上下两卷刊行。书中把明清以来京城各坊巷胡同的变化记录下来,对各处的名称、位置、沿革等作了较全面、详细地介绍。作者并根据许多有关著述的记载,对一些问题作了考证,如“灵清宫” 条,作者就引录了 《明成祖实录》、《帝京景物略》、《明史·礼志》、《明史·方技传》、《春明梦余录》、《世庙识余录》、《燕都游览志》等多种史籍中的文字,将该宫的由来、沿革和明以来作为祭礼庙宇的情况一一开列,并说明灵济宫即灵清宫,因读音讹误而呼济为清。通过这些资料,可以人中看到该庙的兴衰: 从一个普通的小祠逐步演变为 “明代凡大朝会,百官习仪于此” 和 “灵济宫讲学,莫盛于癸丑甲寅间,是时大学士徐阶、礼部尚书欧阳德、兵部尚书聂豹、吏部侍郎程文德主会, 皆有气势, 乡绅可攀附得显官, 故学徒云集至千人” 的情景。是书中有不少这种考证,很有价值,为研究明清的来皇城的变化沿革集中了有用的史料。但是书有的材料引得过多,也不免有的地方显得芜杂。清末,刘承干又曾重订是书,共分10卷5本刊行,内容有所增添,却删去不少掌故。1962年,北京出版社仍用朱一新本排印此书。1983年,北京古籍出版社重印此书,与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一书合订出版。
-
雍正陕西通志
《作者:刘于义》陕西地方志。清刘于义修,史贻直、沈青崖纂。一百卷。于义字喻旃,号蔚冈,江南武进(今属江苏)人。康熙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贻直官西安总理巡抚。青崖官陕西布政使司督理粮储道佥事。此志成于雍正十三年(1735)。约五百万字。体例仿康熙《志》。正文分星野、建置、疆域、山川、职官、贡赋、学校、祠祀、选举、兵防、驿传、水利、盐法、茶马、物产、风俗、祥异、人物、古迹、 经籍、 纪事、艺文等三十二门。部分门下列目,如艺文门列御制、诏诰、奏疏、表、状、议等三十一目。建置门自夏商至清每代各附一图,凡十四幅, 配以图说,又以表叙三代、秦汉抵清历代政区沿革,引正史地理志诸书以证之,明晰详核。疆域门绘省、府、州、县舆图百幅,山峰河流地名等地理要素标注齐全,图绘亦精。经籍门分经、史、子、集四部著录历代典籍约二千种,并附原书序、跋或解题,多有今已失传者,堪称一部完整地方文献书目。艺文门含御制、诏诰、奏疏、碑文二十篇,记三十余篇,序二十五篇,传五篇,论、说、辨、考、文各十余篇,均为陕西地方史料。搜罗宏富,考证严谨,为陕西通志中最大一部,对研究古代陕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教育诸方面均有较大参考价值。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订古证今,详略悉当”,由于修志者时代和阶级限制,对非正统王朝诸如王莽政权、苻坚、石赵政权、人物、室制、地名不予承认而摈弃,降低了文献价值。有雍正十三年底稿本藏北京图书馆,十三年刻本。
-
雍正山东通志
《作者:岳濬》清岳浚修,杜诏等纂。三十六卷。岳浚,字厚川,四川成都人,山东巡抚都御史。杜诏,字紫纶,江苏无锡人,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是书始修于雍正七年,成于十三年,乾隆元年梓行。又有《四库全书》本、道光十七年补刻本。卷首有序、凡例、图考。正编三十六卷:卷一典谟;卷二星野;卷三建置:卷四城池;卷五疆域:卷六山川;卷七形胜;卷八圻封;卷九古迹;卷十巡狩;卷十一阙里;卷十二田赋;卷十三盐法;卷十四学校;卷十五选举;卷十六兵防;卷十七驿递;卷十八河防;卷十九漕运;卷二十海疆;卷二十一秩祀;卷二十二桥梁;卷二十三风俗;卷二十四物产;卷二十五职官;卷二十六公署;卷二十七宦绩;卷二十八人物;卷二十九列女;卷三十仙释;卷三十一方伎;卷三十二陵墓;卷三十三五行;卷三十四经籍;卷三十五艺文;卷三十六杂记。康熙十三年山东曾修通志,因迫于期限,时间仓促,康熙通志多因袭明志,质量不高。此次纂修,于康熙通志多有改革。如宦绩、人物以经史所载者,不再收录。而于建置、兵防、河防、漕运、海疆、田赋、盐法等与清代政治军事经济制度有关内容,则详为补辑,是一部有较高资料价值的志书。
-
雍正山西通志
《作者:觉罗石麟》山西地方志。清觉罗石麟等修,储大文(1664—1743)纂。二百三十卷。石麟为正红旗人。监生。历官都御史、山西巡抚。大文字六雅,号画山,江苏宜兴人。康熙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著有《存砚楼集》。修纂者奉旨为《一统志》备采,以其时山西九府十州六十三县地理山川与上下数千年历史人文为内容,参以旧志,另修新志。历时五年,雍正十二年(1734)成书。约五百万字。志分图考(含省、府、州及风景图四十幅)、星野(含天文图十三幅)、沿革、疆域、山川、水利、田赋、风俗、物产、武事、古迹、职官、名宦、人物、艺术、祥异、艺文、杂志等四十门。以详考山西古今地名变迁、巨姓氏族支系和广载典籍书目优于旧志。大文先有《存砚楼集》为考订舆地之力作,故于志山川形势颇得其要领。辨证门以历代地理名著考证阳曲、上党、云朔等上千历史地名的沿革变化。关隘门详列雁门、偏头、壶口、宁武等三千余关堡墩寨。氏族门考其时山西柳、薛、裴、阎、狄、武等四百余巨姓的世系来源及历代迁徙;及以经、史、子、集四类列晋地书籍一千五百余种,均为重要人文史料。有雍正十二年(1735)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和嘉庆十六年(1811)校刊本。
-
钦定皇舆西域图志
《作者:傅恒》边疆地理著作。清傅恒奉敕修,褚廷璋纂,英廉(1707—1783)增纂。四十八卷,首四卷。恒有《皇清职贡图》已著录。廷璋字左莪,号筠心,长洲(今苏州)人。乾隆进士,官翰林院侍读学士。英廉姓冯氏,汉军镶黄旗人。雍正举人,官至汉大学士,署直隶总督。此书于乾隆二十七年(1756)纂成,四十七年增纂约六十六万余字,首四卷为天章,列康熙、乾隆等有关西域题咏、统论等。正文图考三卷,新图二十一幅,前代旧图十二,每图后均有文字说明。列表二卷,上起秦汉,下至元明,并以明国土分合、建置沿革为据。晷度二卷,以古法定其经纬度。疆域十二卷,分四路叙:安西南路,嘉峪关外州县隶属;安西北路,哈密至镇西府迪化州;天山北路,库尔喀喇乌苏至塔尔巴哈台伊犁;天山南路,关展至和阗诸回部。山四卷、水五卷、官制二卷、兵防一卷、屯政二卷、贡赋、钱法、学校各一卷、封爵二卷、风俗、音乐各一卷、服物二卷、土产一卷、藩属三卷、杂录二卷,记流沙尤详。为新疆第一部官修通志,记“武功”较详,其他所记也皆具史料价值。专列音乐一卷,为古今志书所罕见。疆域志所述亦详,对考证新疆历代沿革有较大价值。有乾隆四十七年武英殿刊本, 《四库全书》本,光绪铅印大字本,台北《中华史地名著丛刊》本。
-
钦定盛京通志
《作者:阿桂》《盛京通志》130卷。康熙二十三年(1684)奉天府尹董秉忠奉敕纂修,为32卷。雍正十二年(1734)奉天府尹吕耀曾等再修,为33卷。乾隆元年(1736)宋筠等将此书又增修为48卷。十二年、四十九年乾隆皇帝又亲自令大学士汪由敦、阿桂等人两次纂修,增纂为130卷,定名为《钦定盛京通志》。其内容包括盛京地区的坛庙、宫殿、建置沿革、疆域形势、山川、城池、关邮、津梁、田赋、户口、职官、选举、学校、兵防、圣制、京城、山陵等,集中记载了满族入关前帝王后妃的活动,及入关后历朝皇帝来此祭祖的情形,对研究爱新觉罗家族史和东北史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此书目前流传的版本较多,有咸丰二年(1852)重修的48卷本和1917年袁金铠重印的乾隆四十九年修130卷本。
-
泉州府志选录
《作者:佚名》本书不分卷,选自清乾隆二十八年黄任与郭赓武重修、同治九年知府章倬标等补刊之「泉州府志」。原书列有四十六门类,凡七十六卷、卷首一卷。,本书所选有关台湾史料,改以志地、志事、志人分目,而殿以「志余」六则。首为「志地」,录有原书军制门「明军制」「水寨军兵」一节,记明代泉州府属诸岛屿--包括澎湖设寨置汛概况。次为「志事」,此目分两篇:一伪节自原书祥异门所附「纪兵」,一为选录海防门有关纪载。「纪兵」上撷宋干道七年昆舍邪入寇事,下取明崇祯二年以讫清康熙二十二年止明季「海寇」扰泉活动及清初郑氏海上之进止。「海防」断自明万历二十五年添设澎湖游兵以及于台湾入清以后以台、厦为枢纽之海上交通管制诸措施。又次为「志人」,选自原书「名宦」、「封爵」及「人物」诸传。其最早者为宋干道时汪大猷传,有涉及昆合邪之记载;最晚者,则止于清雍、干间人。至未附「志余」六则,本诸原书「拾遗」门转载诸家笔记或文集有关台、澎及郑氏之轶闻。
-
钦定热河志
《作者:和珅》一百二十卷。清和珅、梁国治纂修。和珅(1714-1799),字致斋,姓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生员出身。乾隆三十四年(1769)袭轻车都尉世职,授三等侍卫,受高宗赏识。四十一年(1776)授户部侍郎,旋擢军机大臣,在任二十余年。历任步军统领,户、兵、吏部大臣,理藩院尚书。后晋文华殿大学士。曾充四库馆、国史馆正总裁。累封至一等公。嘉庆四年(1799)高宗死,为仁宗数二十大罪,赐死,时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谚。着有《嘉乐堂诗集》。梁国治(1723-1787),字阶平,号瑶峰,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外任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乾隆三十四年(1769)擢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办平粜。三十六年(1771)移湖南巡抚,供金川军需。三十八年(1773)升为军机大臣,旋入值南书房。曾充四库全书副总裁。后官至东阁大学士。着有《敬思堂集》。热河最初以温泉得名。《热河志》乾隆四十六年(1781)刻本。全书二十四门:天章、巡典、徕远、行宫、围场、疆域、建置沿革、晷度、山、水、学校、藩卫、寺庙、文秩、兵防、职官题名、宦迹、人物、食货、物产、古迹、故事、外记、艺文。每门列有小序,以记缘起。该志考古证今,辨疑传信,既精且博,蔚为舆地大观。此志图表甚多,如建制沿革门附有热河历代建置沿革表,以府州县为经,以时代为纬。藩卫门附有藩卫表,其罗列世系,俱经过严谨考证。该志尚有乾隆间《四库全书》本,民国二十三年(1934)重印本和民国二十三年(1934)《辽海丛书》本。
-
海东札记
《作者:朱景英》地理杂志。清朱景英撰。四卷。景英字幼芝,一字梅冶,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乾隆举人,官至北路理藩同知。著有《畲经堂集》。历官台湾,遍及南北路,凡所见闻,俱成杂记,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成书,记事止于乾隆三十三年,约三万字。正文含方隅、岩壑、洋澳、政纪、气习、土物、丛璅、社属等八记。方隅,考台湾名称由来、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土地面积、四至八到;岩壑专载台湾山水、一年四季自然景观、地理形势、火山喷泉;洋澳则自厦门出海,有澎湖、鹿耳门、海啸、风雨以及航海须知;气习记飓风、台风、风向、风信、气候(四时皆夏,一雨成秋);土物、丛巢分记台湾动物、植物, 物产尤多,大陆鹊至此难活,土气不宜,马小且弱等目以自然地理为主。政纪、社属则专载行政区划、社会组织,偏重人文地理。有乾隆三十七年刻本,1968年福州古旧书店据此复印本。
猜你喜欢的书
潮骚
《潮骚》(しおさい),是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创作的中篇小说,他于1953年3月与8月先后两度前往神岛旅行,9月开始执笔创作,在1954年发表,作品曾获第一届新潮社文学奖。作者在五十年代初曾访问晚春的希腊。归国后,美丽的希腊使他产生创作冲动。他向往着古希腊肉体与知性的平衡,要在作品中表现远离当代文明、人情朴素的美丽小岛的生活以及小岛上毫无现代人苦恼与绝望的年轻人的爱情。由此,产生了这部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小说描写了住在伊势湾歌岛上的年轻渔夫新治与少女初江的热恋故事。新治高大健美,初江光彩照人。两人在悄悄相爱中,激情使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但理性与意志力又促使他们克制住各自的冲动。一个淫雨连绵的日子,当渔船遭到危险时,新治以惊人的水性与力量挽救了全船人的性命。曾竭力阻挠两人相爱的初江的父亲闻后,应允了两人的婚事。
万氏女科
妇产科著作。又名《万氏妇人科》。3卷。明万全(密斋)撰。初刊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此书分调经、崩漏、胎前、产后4章。卷1为总论及妇科杂病;卷2、3分述胎前产后诸疾,末附保产良方。治疗上主张“调经专以理气补心脾为主;胎前专以清热补脾为主;产后专以大补气血行滞为主”。全书条分缕析,洞悉原委,简而实用。现有《万密斋医学全书》丛书本,建国后有排印本。
道德真经注
四卷。初唐李荣(生卒年不详)撰。李荣,初唐元天观道士,号任真子,为高宗、武后间人。撰有《道德真经注》四卷。仅存一至三十六章。旧题称: “元天观道士李荣注”。书分《道经》、《德经》二经。《道经》末章与《德经》原缺,后在敦煌卷子中发现此书下卷。因书前奏表称道士臣荣,所以都误认为李荣是息斋道人,进而认为此书为息斋道人所著。白云斋《道藏目录详注》在《道德真经义解》下误抄为息斋李荣注,实乃错误。然《道德真经注》与《道德真经义解》之间存在异端有四:其一,《道德真经义解》分《道经》、《德经》共八十一章;而此书仅分《道经》、《德经》并无章次。其二,《道德真经义解》之旨在于: “常无,欲以观其徼,常有,欲以观其微”。认为《道德经》上、下都可以达到一定的极限,掌握它可以得道、治国、修身;而此书之旨阐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提倡圣人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治。其三,《道德真经义解》认为“非常道,非常名,常者不变谓也”,又认为“谷神不死,神藏于体,犹山之藏谷,故曰谷神”。此书认为:“非常道者,非是人间常俗之道,非常名者,非常俗荣华之虚名也”,又认为 “谷空也”。其四,《道德真经义解》多散句,而此书似骈文,如此等等。说明此二书实非一人之作。《新唐书·艺文志》、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及唐末强思齐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对《道德真经注》都有记载和引用,因此学者认定此书为李荣著而于息斋道人《道德真经义解》无涉。后世学者认为此书阐述详实,对《道德经》的理解、解释均有独到之处。为唐以后研究《道德经》者引以为参考。现存明 《道藏》本、明 《道藏举要》本。
讨满洲檄
章炳麟撰,以“军政府”名义发表。刊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民报》临时增刊《天讨》。历数清政府十四条大罪并檄告天下:军政府将奋起逐北,摧其巢穴,为中华种族请命。誓言当扫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实行民族民主革命。
俟解
王夫之著。一卷。作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其“题辞”言:“窃恐解之者希也,故命之 《俟解》”。全书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着重阐述了人生哲学方面的问题,劝人“养其习于童蒙”,“博文以礼”, 切戒“玩物丧志”。主张以《诗》教荡涤浊心,凡事要适如 其节。对宋儒和释老所倡“居敬”、“空疏”等观点亦有批 评。其中不少观点可与《张子正蒙注》相发明。收入《船山遗书》、《船山全书》。1956年中华书局将该书与《思问录》合编,校点刊行。
发菩提心戒
发菩提心戒,一卷,石经寺主讲经律沙门志仙记,房山石经 第28册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