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
-
光绪雄县乡土志
《作者:刘崇本》雄县人刘崇本编纂的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乡土志书,成书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 刘崇本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举人,精研经史、汉学、金石考据、文学,热心地方志,还曾参与或总纂 1929 年版《雄县新志》等多部地方志书。 该志书介绍了雄县的地理环境、山川道路,记载了当地从康熙九年到光绪十一年人口的变化,以及与环境灾害的关联。书中还有对雄县历史人物的介绍,如 “赵映辰…… 署雄县知县,勤恤民隐严禁吏胥舞文索贿之弊”,还记叙了戚崇进等知县的政绩。在实业方面,提到雄县地势平坦适合耕作,“士农工商” 职业者人数记载详细,商务发达,猪、羊、鹅、鸭、干粉、蜡烛、砖瓦等商品品类丰富、商埠众多。此外,作者还用近 20 页篇幅介绍雄县境内花鸟鱼虫植物等的特征、效用,甚至还有一些吃法介绍。 总体而言,《光绪雄县乡土志》生动细致又宏大全面地记述了雄县的方方面面,为了解清末雄县的社会风貌、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对研究雄县地方史以及中国近代乡土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j
-
光绪高陵县续志
《作者:佚名》陕西地方志。清程维雍修,白遇道纂。八卷。维雍,福建归化人。官高陵知县;遇道字悟斋,高陵人。光绪进士,授编修、国史馆协修。高陵吕志后,万历、雍正二修,因历时久远,内容疏略,程、白二人遂就吕志重修,成于光绪七年(1881),约十三万字。卷前为续修序言及县境总、分图九幅,昌运、 中南、乔望、中白、禑南五渠图颇珍贵。正文依吕志体例分门,仅将历数述改作缀录。依次为地理、建置、祠庙、户租四志及礼仪抄略、官师传、人物传、科贡间传、邸宅陵墓、缀录十门。地理志重水力,记渭清泾三水,津渡二,渠六,并用水则例、水司碑记、受水利夫诸水利事宜,水文资料丰富。有光绪十年(1884)刻本,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
-
民国神木乡土志
《作者:佚名》记录民国时期神木地区历史与风土人情的重要文献,全书共四卷。姜政三(治齐)、魏楚翘(超)纂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1970年台湾省成文出版社出版。神木地处陕西省北部,自秦汉设郡县以来,便是中原与草原的交汇之地,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该志书详细记载了当地的诸多方面,如地理环境上,对神木的山川形势、土地风貌进行细致描绘,让人直观感受到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方面,对当时神木的人口数量、分布及变迁情况进行了梳理,其中提及同治七年回民起义军攻破县城及高家堡等地后,人口大幅减少,此后逐渐回升但仍历经波折,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在经济领域,涉及到农业、商业等方面的情况,展现了民国时期神木的经济业态。文化教育上,对当地的教育机构、文化传统等进行了记录。
-
乾隆大竹县志
《作者:佚名》十卷,《乾隆大竹县志》是大竹县现存最早的县志,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该志由陈仕林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主持编纂刊行。陈仕林为浙江山阴县(今绍兴市)人,乾隆四十七年(1782)任大竹县知县。其编纂过程颇为曲折。大竹县志创修于明代,历经兵灾散失。陈仕林到任后多方搜求,先得县人刘裔超家藏抄本,后又获王以曜后人王敬宜出示原底本。在此基础上,他延请县中士绅分行采访近事,最终编订成帙。全书约8万字,分为十门,涵盖封域志、营建志、秩官志、武备志、风土志、赋税志、祀典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等。内容丰富,对大竹县的建置沿革、山川形势、风俗民情、职官设置、选举情况、人物事迹以及艺文创作等方面均有详细记载。其中,人物、职官、艺文收载尤为详尽,艺文主要收录清代诗文,如陈仕林、王以曜和寓居本县的云南进士李云程的诗文各有二十篇(首)左右,王以曜《游凤凰山记》、陈仕林《阖邑捐回赈济碑记》等文具有较高史料价值。今存乾隆五十二年刻本,是研究大竹历史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为后人了解古代大竹社会风貌、文化传承等提供了直接依据。j
-
道光镇原县志
《作者:佚名》李从图总纂,道光二十六年(1846)成书。该志在张辉祖原纂辑稿基础上增删而成。李从图,江西南城人,道光己丑翰林,改授文县知县。道光二十六年任镇原知县,其所增删、刊刻的张辉祖原纂县志,共二十三卷,分图、纪、表、志、传五类,涵盖恩纶、恩泽、官师、人物、选举、乡贤、孝友、节烈、寓贤、大事、沿革、天文、地理、建置、食货、礼乐、风俗、经籍、学校、兵防、拾遗、艺文、方技、仙释、叙传等方面。资料丰富,内容浩瀚,体例完备,集清代前期镇原县所编各志之大成,为此后镇原各志续编之蓝本,是古代地方史志中难得的佳作之一。光绪年间,镇原中峰书院刻版重印,分别藏于国家、甘肃省和陇东学院图书馆,有破损。2004年镇原县根据各种藏本整理,影印内部交流。
-
[乾隆五年]富平县志
《作者:乔履信》清乔履信修纂。八卷。是志始修于乾隆四年(1739年),次年成书付梓,记事止于乾隆五年(1740年)。约14万字,是在韩文《富平县志稿》的基础上修补订正而成,分星野、建置、山川、河渠、赋役、乡甲、学校、典礼、职官、选举、名宦、人物、祥异、艺文,共14门类,21个子目,记事至清乾隆五年。京师图书馆藏本共5册,第1册序、图、星野、建置、山川、河渠、赋役,第2册乡甲风俗附、学校、典礼,第3册职官、选举、名宦,第4册人物、乡贤、节烈、流寓、仙释,第5册祥异、艺文。有乾隆五年刻本。<br/><br />
-
永乐东昌志
《作者:佚名》明钟彦彰、曾钝编纂的永乐《东昌志》,是现存最早的江西志书,原本不存,仅有清初手抄本藏于江西省博物馆。是志收录了庐陵籍文人及游客自宋至明永乐间撰写的诗文二百九十七篇,实为东昌艺文志。东昌,今吉安县永和镇。“昔班史纪艺文,仅列篇目。及有明修志,乃载及词章,非体例异也。志以纪事,文艺即纪事之言。凡政治所系,因革所宜,以及山川风物,吊古言情,皆有不容自已之心,然后其事传者文亦传,其人亦因以并传。”(乾隆《安福县志·艺文志序》)《东昌志》翔实地记载了当地的历史及概况,可补正史之阙,极具文献价值。《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认为永乐《东昌志》“对研究东昌县历史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然而由于原本早已不存,传本甚少,其价值长期湮没。永乐《东昌志》三卷附志一卷,以“忠臣烈士之砺志砥节、名公巨儒之擢科登仕、仙翁释子之留迹遗踪” 为吟咏对象,记载了东昌的历史沿革、名胜古迹、人物事迹、宗教信仰、文人交游等,翔实地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及概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康熙延安府志
《作者:佚名》康熙《延安府志》反映范围包括现在延安、榆林两市全境和铜川市宜君县。清顺治十七年(1661)牛天宿任延安知府时倡修《延安府志》,继任者王廷弼、陈天植续修,康熙三十八年(1699),吴存礼任知府后,对府志稿终审定稿后始刻印,康熙四十三年离任前印毕。从始修到印成志书,先后经6任知府,历44年。雍正七年至乾隆二年徐洹瀛任知府期间,手写增补了少数内容。本志在写作体例上以志分卷,共10册,全志分10个专志,即舆地、建置、田赋、兵防、秩祀、官秩、选举、人物、纪载、艺文,每志1卷,共10卷;各专志视内容多寡分目,全志共56目。志目之下,按19州县,卫所、道、营堡依次分别记述。本次校点对原志文进行了校点,对原来的通篇文章依据逻辑关系进行了分段,对模糊不清或空缺的字参考其他资料尽量进行了补正,对原志中的生僻字、生僻典故、重要的人物、地名、历史事件等做了注释。
-
同治安福县志
《作者:姚濬昌》(清)姚濬昌修,周立瀛、赵廷恺等纂,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代同治年间,中国存在湖南、江西两处同名“安福县”,但行政互不隶属。其中,湖南省安福县(今临澧县)于同治八年(1869年)由知县姜大鹍主持修纂《安福县志》34卷,而江西省安福县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知县姚濬昌(一作姚浚昌)主修、周立瀛纂修完成《[同治]安福县志》该志共18卷,分装9册,内容涵盖天文、地理、营建、食货、学校、武备等门类,具体包括天文志、舆地志、营建志、食货志、学校志、武备志等,卷首另有序文、修纂姓氏、凡例及绘图。姚濬昌时任江西安福知县,曾任职江西湖口、安福及湖北竹山等地,其主持修志属清代地方官修志书的典型实践。此版本为江西省安福县在同治年间唯一修纂的县志,与湖南省安福县(临澧)姜大鹍所修县志并存,但内容互不交叉。该志原刻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
同治武陵县志
《作者:陈启迈》湖南地方志。清孙翘泽等修,陈启迈纂。四十八卷。翘泽, 贵州黄平人。咸丰举人。历官知县、知府。启迈字竹伯,武陵(今湖南常德)人。道光进士,官至江西巡抚。著有《武陵故实》。是志成于同治二年(1863),约四十五万字。正文分地理、建置、食货、灾祥、学校、武备、职官、选举、人物、艺文十门。下分舆图(含府城及县境图四幅)、沿革、 疆域、 山川、坊乡、古迹(附金石)、风俗、城池、田赋、户口、物产、关隘等五十目。是志体例严谨,山川图考等不以十景八景充斥,而着重实地介绍。艺文载与地方有关者及历代学者书目。地理志重山水,对境内主要河流沅江的记述详瞻,既溯其源流,又记支干,并及历年水患修堤治水事宜。古迹三十五处,载有沈约台记碑、春申君故宅、善卷坛石坛等。人物有仕绩、忠烈、孝友、耆旧等各目,凡记千余人。艺文门收载已佚和尚存书籍一百八十余种,如梁代《武陵图经》、唐代《桃花源志略》、宋张斛鐫《鼎帖》、明《武陵县志》等,有较高文献价值。有同治二年刻本。
-
同治永新县志
《作者:萧玉春》 江西地方志。清萧玉春修,李炜纂。二十六卷,首一卷。玉春字璧卿,湖南蓝山人。赐同进士出身,官永新知县。炜,福建永定人。举人,历官知县。永新旧志始于明万历,中经清康熙、道光二修。是志奉檄为通志备采,于同治十三年(1874)成书。约五十四万字。卷首有舆图、山水图等十五幅。正文分地理、建置、食货、职官、选举、学校、武备、人物、艺文、杂类十门。门下分沿革、山水、寺观、物产、公廨、户口、田赋、文职表、名宦、列传、金石、祥异等六十九目。以旧志为基础,凡抄自旧志外皆注出处。沿革表列自虞夏至清乾隆永新隶属分合。有关该地山水、寺观等诗文典故皆散见于山水寺观记载之中。武备载后汉迄清同治间兵革大事五十余次,其中有明末农民起义军在吉安、永新附近与清军交战的记载。人物分目繁细,记儒行、文苑、列女等千余人。金石收颜真卿龙溪石刻、岳飞分墨庄石刻等并记刻石位置、字体大小、风格等,较为珍贵。有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
猜你喜欢的书
英国特工
毛姆著。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毛姆因其通晓多种语言、熟识欧陆各国,同时又身兼知名作家的优势,被英国秘密情报部门招募,成为一位货真价实的“英国间谍”,赴欧陆执行过多次重要任务。本书即以其切身经历为基础写成,被《泰晤士报》誉为“头一部由亲身经历并亲力亲为者创作的间谍小说”,也是毛姆一生当中创作的唯一一部间谍小说。虽系偶一为之,他却大大拓宽了原来仅属通俗娱乐形式的此类小说的写作疆界,让更多有雄心有野心的文学家注意到间谍小说的表现潜力,因而在间谍小说的发展史上占据了里程碑般的重要地位。
华阳陶隐居集
华阳陶隐居集,南朝陶弘景撰。据《隋书‧经籍志》着录,有《陶弘景集》三十卷,又《内集》五卷,其书陆续散佚。今《正统道藏》本二卷,乃明朝傅霄编集,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中辑录陶弘景所撰文章诗赋数十篇。其中《寻山志》、《水仙赋》、《华阳颂》等篇及诗歌四首,抒发作者忘却名利,寄情山水之怀,仰慕庄列乘风飞举,逍遥太虚之境界,歌咏茅山胜景及居山隐修生活。书启九篇,乃作者与梁武帝评论魏晋诸家书法优劣得失。〈答朝士访仙佛体相书〉一篇,论述仙道佛法对形神关系之不同观点。书序五篇,综述《登真隐诀》、《药总诀》、《肘后百一方》、《本草集注》及《相经》等书旨意。碑铭五篇,记述葛玄、许谧等前代道士生平及道教遗迹。陶弘景学识渊博,神思飘逸,其诗文皆淡雅清丽,可讽可诵。非唯道流之秀特,亦六朝文学上乘之作。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精耀三景妙诀
经名: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精耀三景妙诀。撰人不详,约出於东晋南朝。原为《八素真经诀》之一,徒分出单行。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八素真经》为六朝古上清经。《真诰》著录,《无上秘要》引 文。《云笈七签》卷9《释八素真经》曰:“又有《地仙八素经》,论 服王气吐纳之道也。”本经盖《地仙八素经》残卷,与 《八素真 经》为姊妹篇。本经述《服北斗九星法》与《服五方五星法》,劝 人存思星斗,服日月北斗五星王气。
素文女子遗稿
袁机著,袁枚辑,离绝后袁机作诗三十余首,死后由袁枚编辑刊刻,题名《素文女子遗稿》,收入《小仓山房全集》中,为“袁家三妹合稿”之一,有1891年印本,又被收到《随园全集》中,有1918年上海文明书局刻本。
历代崇道记
唐五代杜光庭撰。介绍道教历史的散文。载于《全唐文》卷933。记载历代帝王崇奉道教的经书。全书一卷,书末题:中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上都太清宫文章应制弘教大师赐紫道士臣杜光庭上进谨记。书从周穆王记起,直到唐僖宗中和(881—885)时,叙述历代帝王修建宫观、度道士等尊崇道教事迹。详列修建道观地点、数量,及所度道士的人数,兼采有关事件。各代文字,前略后详,尤以唐代最为具体完备,占绝大部分篇幅。
金光明经
北凉中天竺沙门昙无谶译,有十八品,按此经同《金光明最胜王经》,而来未尽。但因智者依此译说玄义及文句,故举世流通。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