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灿

杨芳灿
  • 姓名:杨芳灿
  • 别名:字才叔,号蓉裳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常州金匮县
  • 出生日期:1754年1月10日
  • 逝世日期:1816年1月19日
  • 民族族群:

杨芳灿(1754年1月10日—1816年1月19日),中国清代文学家。字才叔,号蓉裳。常州金匮县(今江苏无锡)人。性早慧,有“神童”之目。乾隆四十三年(1778),26岁的杨芳灿应廷试,以拔贡入一等,出为甘肃伏羌知县20年。回京后历任户部员外郎、《会典》馆总纂修官等职。嘉庆十一年(1806)辞官,先后主衢杭、关中、锦江书院讲席。著述颇富,诗词骈文兼善,卓然为乾嘉之际一大家。


杨芳灿是乾嘉诗坛“才人之诗”的名家,代表了一种清新华艳的诗风。这类诗风在其早年诗集《真率斋初稿》体现得最为鲜明。其中以七言歌行《董小宛贴梅扇子歌》《凤龄曲》成就最高。王豫誉之为“吴梅村后一人”。在中年赴官甘肃之后,诗风陡然一变。占大多数的写景、抒情、序志之什,均因江山之助而变得笔力雄健。尤以号称“可参史乘”的《伏羌纪事诗一百韵》影响较大。晚年回到京师后,发展出一种清新瘦硬的风格,卓然自立一格。他形容女子娇弱“娇如新月真宜拜,瘦到秋花转耐看”(《题梁溪女史凉瑶环仕女小帧》);渲染老来孤寂“虚堂说剑邀奇士,小像焚香拜美人”(《拨闷四首柬二三知己和之》之四),脍炙人口。


杨芳灿在乾嘉词坛也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他的《抝莲词》和《移筝词》各集温庭筠李商隐的诗句为词,形式别致,亦显示出他本人的词学门径。杨芳灿骈文的成就和影响不亚于其诗。袁枚把杨芳灿与顾立方许为“门下双绝”。王昶誉其“骈体之工,几于上掩温邢,下侪卢骆”(《蒲褐山房诗话》卷上),全椒吴鼒认为其声名堪与乾嘉时期的“骈文八大家”相埒。光绪本《芙蓉山馆全集》含文钞8卷,收有骈文167篇,赋、记、书、启、序跋、碑铭、表诔、传赞各体俱备。有《散花集序》《绿净园记》《当亭诸烈士赞》等名篇。


著作有嘉庆刻本《芙蓉山馆诗钞词钞文钞》与光绪刻本《芙蓉山馆诗钞词钞文钞》。二本虽均名“芙蓉山馆全集”,但实为选集。另有清抄本《芙蓉山馆尺牍》16卷和光绪间赐书堂木活字本《志序存稿》若干卷等。

杨芳灿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文溪集

宋代诗文别集。20卷。李昴英著。《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文质实简劲,如其为人;诗间有粗俗之语,不离宋格,而骨力遒劲,亦非靡靡之音”。其诗词题材丰富,颇具特色。有的透露了农村丰收时节的喜悦:“负郭平田阔,秋深获课勤。短镰行缺月,多稼剪黄云。旧腊占三白,今年稔十分。太平村舍里,堕穗饱鸡群。”(《观获》)《过严子陵钓台》一诗则生动地表现了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矛盾:“船重只因将利去,船轻又恐为名来。如今羞见先生面,夜半撑船过钓台。”在〔兰陵王〕词里又以婉约的风格塑造一个柔弱多情的女性形象,反映爱情生活上的波折和苦恼,与诗歌的通俗风格又大异其趣。本集有《粤十三家集》本、《四库全书》本。

中国文化的展望

中国殷海光著。台北文星书店1966年出版。“序”称:针对“近年来”中国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传统跟随”(即以承继“道统”和弘扬“历史精神文化”自任)等“心理迷雾”,旨在“论列中国近百余年来的社会文化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反应”,并“试行寻出中国社会文化今后可走的途径”。以“天朝模型的世界观”来概括视自身文化为一“自足的系统”的传统观念。不赞成将中国文化染上“道统”和“理学”的色彩。又以“变”与“不变”之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轴心,着重考察和评价了严复、谭嗣同、梁启超、吴虞、胡适、吴稚晖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倾向”,强调:“道德、自由、民主、科学”为中国应走的道路,提出中国知识分子今后的责任在“创建适合大家生存、发展的新文化”,从目的社会走向开放社会。1988年又收入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台湾学者文化研究丛书》。

河间传

唐文。柳宗元作。宋王楙《野客丛书》云:“客或讥原涉曰:‘子本吏二千石之世,结发自修,以行恶推财礼让为名,正复雠取仇,犹不失仁义,何故遂自放纵为轻侠之徒乎?’涉应曰:‘子独不见家人寡妇邪?始自约敕之时,意乃慕宋伯姬及陈孝妇。不幸为一盗贼所污,遂行淫佚,虽知其非礼,然不能自还。吾犹此矣’。此柳子厚《河间传》之意也。”黄震说:“志贞妇一败于强暴,以计杀其夫,卒狂乱以死。子厚借以明恩之难恃。愚以为士之砥节砺行,终不免移于富贵利欲者多矣。正当引以自戒,而不必计其恩之可恃否也。”今人孙昌武说本文乃“虚构”之作,已不是史传,“包括着政论、寓言、小说等多种因素”。通过河间妇的形象,“影射当时士人操守败坏,朋友之恩难恃,君臣之际可畏,也是寄托了对现实的感慨的”(《柳宗元传论》)。本文描写细致,情节曲折,刻划人物的音容笑貌,描绘人物的行动和场面十分生动。内容上虽有不堪入目之处,但在艺术描写的技巧上很突出。

畜德录

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明陈沂撰。一卷。现有记录汇编本、古今名贤汇语本、续说郛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此录自序云: “沂儿时侍外祖金静虚公,时公年九十余,道宣德正统间事甚悉。弱冠接夏太常公崇文,出其祖忠靖公所纪,又述丘文庄公言前辈之可法者,多忘去,仅追忆得数事。后奉吴文定、李文正二公教,及沂所目击者而著之成编,用以自警,名《畜德录》”。书中所记,皆先朝及本朝名公之操守亮节,颂扬他们忧国忧民,体恤百姓,廉洁公正,不畏权势的高尚品质。如记王翱两事:王忠肃公翱自两广召为吏部尚书,舟次济宁。都水主事法以先后叙过间,虽贵官不得越。人怪之,公曰:“彼立法,安忍坏之。”公在吏部,门无请托。太平侯时与上鞠戏, 自意可请。会朝退,从公后徐呼。王问为谁,侯以名自通,方以事启, 公不顾, 作厉声曰: “不谙事。”侯惶恐而退。作者以简练的笔法,通过具体事情的描述,鲜明地表现出王翱对下不以势位压人,对上不依阿权贵的刚正性格。语言质朴,时以风趣出之,如记岳正耿介不能容人, “或谓公曰:不闻宰相腹中撑舟乎?曰:顺撑来可容,使纵横来安容得耶!”在幽默的语言中寄寓了深刻的道理。

致身录

《致身录》是建文传说中出亡一节的重要文本,此书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前后流传于吴中,作者史仲彬,自陈为建文帝时翰林学士.其书以第一人称讲述靖难间作者亲历,亲见之事.依其述,史仲彬于洪武时为惩治贪官事告御状,得到朱元璋的赏识,"命主政户部"但被推辞.建文帝授其明经出身,命为翰林院侍书,从此为官直到燕王陷南京,参与了建文帝一朝的重大事件.建文帝改定官制,他上书谏言;《致身录》之说历来争议极大。疑托名史仲彬所著的伪书。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要

明菩萨沙弥智旭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