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

  • 康熙新昌县志

    康熙新昌县志

    《作者:佚名浙江省绍兴市地方志,清康熙《新昌县志》。共十八卷,约18万字。知县刘作梁、邑人吕曾柟修纂。康熙辛亥(1671)成书。刊本存浙江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有抄本及光绪重刊本。康熙志以《万历县志》为底本,调整纲目,加以补充,但仓促成书,错讹较多。

  • 康熙滋阳县志

    康熙滋阳县志

    《作者:佚名四卷。清李溁修,仲弘道等纂。李溁字禹门,直隶真定府高邑人,出身举人,康熙十年(1671)任滋阳县知县。仲弘道字开一,浙江桐乡人,曾任峄县知县。按滋阳即古兖州,从前无志,明嘉靖四十四年知县李之茂始创修,较草率不备,历两月告竣。旧志除赋役、职官外,事俱湮没。李溁掌滋阳后,锐意修志,延其友仲弘道为主纂。仲弘道在其《纪略》中云:“我友禹门李侯莅滋邑之明年修举邑乘时,余因浪游至兖,得与戳力其间。”始于康熙十年秋,成于十一年(1672)春,历时五月。《滋阳县志》康熙十一年刻本。全书四卷,分土地、人民、政事、文献四大部。卷一土地部: 沿革、地亩、寺观、分野、山川、桥梁、疆域、古迹、形胜、衙署、城池、祠庙,卷二人民部: 户口、物产、灾祥、社集、选举、赋役、貤封、建国、坊表、风俗、坟墓,卷三政事部: 职制、武卫、盐政、秩祀、秩官、宦绩、钱粮、驿递、学校、恤典、礼乐、仓储,卷四文献部: 人物 (圣贤、乡贤、节义、贞烈、隐逸、先儒、忠孝、武胄、流寓、仙释)、艺文 (赋、赞、诗、策略、碑铭、奏疏、记传、祭文)。此志体例为邑志中所罕见,每门之前,冠以小序,略述其内容,使读者易于明了。其虽简略,较之嘉靖旧志完备,其中以赋役、风俗、钱粮、古迹较为精审。

  • 康熙咸宁县志

    康熙咸宁县志

    《作者:黄家鼎 清黄家鼎修,陈大经、杨生芝纂。八卷。是志系咸宁知县黄家鼎奉陕西巡抚贾汉复 “徵志之檄”以备“通志采摭”而编纂的,先草成两卷。后又延请邑士陈大经、杨生芝更为修纂,编为八卷。是志修于康熙七年(1668年),同年刻印。卷首列星野图、疆域古迹图、会城图、县署图、庙学图、隋都图、唐三内图等。正文分星舆、建置、田赋、官礼、选举、人物、古迹、杂志、艺文九门,分设九十九目。其中星舆列分野、疆域、形胜、山川、桥渡、渠堰、井泉、景致、水利、风俗、物产十一目。建置列城池、沿革、县署、学校、贡院、书院、社学、坛壝、庙祠、行署、杂署、驿递、仓厂、铺舍、坊第、市镇、兵防、建封十八目。田赋列田亩、粮石、户口、起运、存留、屯田、盐引、学田八目。官礼列官师、名宦、公仪、祀典、乐器、乐考六目。选举列荐辟、进士、举人、贡士、例贡、恩貤、荫叙、吏典、武科九目。人物列乡贤、忠节、武勋、孝义、乡耆、隐逸、寓贤、技术、节烈九目。古迹列城阙、宫殿、苑囿、池亭、名胜、陵墓、寺观、石刻九目。杂志列祥异、仙释、异闻、正讹四目。艺文列诏、玺书、策、制、敕、书、议、奏、封事、疏、诗、赋、策、表、颂、序、碑、记、论、说、铭、题、传、墓志、著述等二十六目。内容丰富,类目详备。记事始于周,止于康熙六年。有康熙七年刻本。

  • 康熙绛州志

    康熙绛州志

    《作者:佚名四卷, 清刘显第修,陶用曙纂。显第,字泽远。辽东东宁卫(今辽宁辽阳)人。贡生。康熙二年(1663)任。宏才多干,百废俱兴,严禁火耗,减轻百姓负担,优礼士绅,政绩甚多。用曙,生员。正文七门六十二目十一附目。图四幅。起修于康熙八年,成于九年并刻印。记事止于同年。星野门论星象不必与地域区分强行联系。坊乡目中有后述,记本地民无世业,人口凋敝,户不盈甲,甲不盈里,是绛州难以雄邑称也。水利目中记兰村西北山上有间歇泉,定时涌出。职官门先置官秩目,序历代设官变化。田赋目记知县刘氏代民捐马工和粮食银两,并有作者小记,论赋役宜轻不宜重,宜公平不宜有诡。人物门乡贤目特详,记韩云、韩霖兄弟。由于乾隆《绛州志》中删去韩霖事,所以此志所载尤足珍重。霖之著述目录详见光绪和民国年所修之志。艺文门中记霖五言绝句八首,为各志所无。还有马中锡《一间轩赋》,为其《东田集》中所无,注文云系马氏为都御史时所作。有康熙九年刻本。北图、南京地理所、中科院图藏。

  • 乾隆海丰县志

    乾隆海丰县志

    《作者:佚名十卷首一卷。清于卜熊修,史本纂。于卜熊,江南金坛 (今江苏金坛县)人,举人,乾隆十一年 (1746)任知县。于卜熊莅任,以《海丰县志》康熙十一年 (1672)、二十五年 (1686)屡经修辑,又已六十年,字迹漫漶,不可辩识,雍正九年分置陆丰后,海丰未有立志,都里人士专属海丰者未有专记,旧所纪载舆图关隘,多已不合。公余之暇,就其所未隶者,按旧本,少为增删而成。《海丰县志》 乾隆十六年(1750)刻本。全书十卷首一卷,分为:舆图、都里、建制、经政、皇言、学校、秩官、选举、人物、列女、名宦、寓贤、词翰、邑事、赋役、兵防、杂志、外志十六门,卷未附补编一卷。此志将旧志二十一类,并为十八类,合为十卷。前后编次略异,如旧分舆图为一类,山川、沿革各分一类,现舆图为总,纪山川、沿革即分属舆图内。又记明代循吏冯渠、周一敬。又收录叶梦熊《冯侯遗爱记》、陈子壮《周侯去思碑》。宋文天祥屯兵于此被执,其地有表忠祠,方献之为之记,具载词翰志中。该志尚有同治一年 (1866) 补刻本和民国十九年(1930) 铅印雍正本。

  • 康熙邵武府续志

    康熙邵武府续志

    《作者:汪丽日十卷,(清)汪丽日修,吴迪化纂。丽日,六安州(今安徽六安)人,康熙三年(1664)由拔贡任邵武府知府,在任九年。迪化,邵武县(今福建邵武)人,举人。邵武有志,自宋上官氏《和平志》创始于前;元陈士元《武阳志》踵事于后;沿及有明成化中冯孜、成化末刘元、弘治末夏英、嘉靖中邢址,万历末韩国藩等相继修葺。是志系万历志之续志,修成于康熙九年,续万历四十五年(1617)之后至修是志时邵武府史事。其体例因万历志分十纲为:舆地志、建置志、赋役志、官师志、戍备志、秩礼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事志。子目少于万历志,为四十九目,又七目附。正文前列序,续志纲目,《邵武续志檄》,凡例。全书约十万余字。是志校正不细,官师志中“国朝知府”内容有重复。有康熙刻本。

  • 康熙盐山县志

    康熙盐山县志

    《作者:佚名十二卷。朱鸾鷟修,钱国寿纂。朱鸾鷟,字翔千,泰兴人,贡生,康熙五年(1666)盐山县知县。钱国寿,字子彭,大兴人,举人,康熙七年任盐山县教谕。盐山有志,始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为知县时尚所修,至隆庆六年(1572),知县李萼又续修之。其后百余年未再修。朱鸾鷟任知县后,聘教谕钱国寿重新纂辑,成此书。康熙十一年(1671)刻本不分志别,只列门,盐山明志久已亡失,乡邦文化实赖此志以传,此其功。然此志标目太繁,失之琐碎。其叙事过略,考核亦未精,如山川下所记,有些非实有。职官下则有传无表,且多有不详任期不书朝代者。尚有康熙十二年(1673)黄贞麟续修刻本刊行。

  • 南畿志

    南畿志

    《作者:陈沂明代方志,由明朝陈沂撰、闻人诠修。明嘉靖十三年(1534)刻,64卷。分总志与郡县志两类。卷一到卷三为总志;卷四到卷六十四为郡县志,依次为应天、凤阳、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庐州、安庆、太平、宁国、池州、徽州诸府,广德、滁、徐、和诸州。 总志分都城图、南都纪、南畿地理图、畿土世代表、志命官、志户口田赋、志水利、志戎备八门。 郡县志以府州为单位,分立沿革、区域、城社、建牧、学校、祠墓、古迹、宦迹、人物、列女、方外、艺文诸门。 此书记述范围包括今江苏、安徽、上海三地,这不但对江苏省,而且对长三角地区社会、文化的高度融合,乃至当前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深远影响。

  • 万历太原府志

    万历太原府志

    《作者:张慎言二十六卷。明关廷访修,张慎言纂。关廷访,河南泌阳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钦差清军驿传盐法道,山西按察司副使。张慎言,邑人,累迁河东道左参议,卒葬邑南坛侧,民时祀之。此编为关廷访于万历间官太原知府时所作。《太原府志》旧虽有草篇,未成书。廷访掌太原时,见旧志稿疏讹无章,搜集补订,重新编纂,万历四十年(1612)始付梓刊行。全书二十六目,分为星野、舆图、建置、形势、城池、衙署、学校、山川、风俗、物产、户口、田赋、封建、祀典、帝后、职官、名宦、选举、武备、人物、乡贤、诗词、艺文、古迹、杂志、灾祥。此志采辑太原府在明初时所领五州、二十县志书。全书体例则仿通志,与通志略有不同,通志叙述郡事太简,县志又无法囊括。该志以府志为经,县志为纬,就太原一府疆域、形势、山川、人物等作了较详细记述。不足之处,类多而无纲纪,略显散漫。

  • 顺治太原府志

    顺治太原府志

    《作者:佚名四卷。无名氏撰。清顺治十一年(1654)本。全书九类,分为:城池、公署、学校、职官、名宦、选举、人物、诗文、灾祥。此书实为承续关廷访万历刊本而作,承袭旧志书的体例和章法。记事始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止于清顺治九年(1652)。在职官类下,载有顺治十一年(1654)事,如“王显祚,直隶曲周县人,举人,顺治十一年任。”由此可见此志所续,如其刊刻时间,应为顺治十一年后。

  • 康熙随州志

    康熙随州志

    《作者:刘霦《[康熙]随州志》四卷,清刘霦修,清何藩等纂。 清康熙六年(1667)刻本。

  • 顺治封丘县志

    顺治封丘县志

    《作者:李嵩阳顺治封丘县志九卷清顺治十九年刊本由清余缙修,李嵩阳纂。按封丘三面濒黄河,土疏易溃,顺治七年九年溃决相继,顺治封丘县志记河患甚详。按顺治封丘县志系增续万历乙亥知县胡以祚修县志,顺治封丘县志体例悉本《胡志》,分封域、建置、民土、学校、职官、选举、人物、艺文八门。《胡志》与嘉靖辛丑朱缙修县志,顺治封丘县志凡例称其书:“文词典赡,体裁峻整,未易增损一字。”故顺治封丘县志俱录旧志原文,凡增续者加一“按”字,以晰分新旧界限。顺治封丘县志书后,又附康熙三十六年知县耿宏祚修《续志》五卷,续顺治十六年后之事。

  • 武功县重校续志

    武功县重校续志

    《作者:佚名《武功县续志》 知县李绍韩修,张文熙纂,清康熙元年(1662)刊刻问世。全书分官师、人物(附选举)、艺文三卷,约四万字。编纂者在“跋”中写道:“太史公(康海)旧志,昭若日月,兹不复赘,只就后未所及见而记者,缉而续之”。这就说明本志为什么只有官师、人物、艺文而无其他内容的原因。 本志原版已不多见,现存本多为雍正十二年(1734)重刊本。重刊前十年,即雍正二年(1724),本县著名学者、80岁高龄的康吕赐,曾对原本作了校补。“凡诸未妥,类加考订、增删,期于简质可信”,并“更定”了篇目。现在流传的就是更定本。

  • 康熙续安丘县志

    康熙续安丘县志

    《作者:王训[清] 王训纂,任周鼎修。安丘修志始于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年)修成《安丘县志》。清康熙元年(1662)修成《续安丘县志》。

  • 康熙松江府志

    康熙松江府志

    《作者:佚名五十四卷,图经一卷。清郭廷弼王修,周建鼎、包尔赓纂。康熙二年(1663)刻本。郭廷弼,汉军镶白旗人,贡生,官松江知府。该志卷首图经;卷一沿革年表、分野、疆域;卷二山;卷三水;卷四土产;卷五风俗、户口;卷六至十二田赋;卷十三徭役;卷十四盐法;卷十五至十六水利;卷十七城池、坊巷、桥梁、市镇;卷十八官署;卷十九至二十学校;卷二十一兵防;卷二十二仓廪、驿传;卷二十三坛庙;卷二十四第宅;卷二十五冢墓;卷二十六至二十七寺观;卷二十八至二十九守令题名;卷三十学职题名;卷三十一至三十四名宦;卷三十五至三十七科目;卷三十八封爵、封赠、录庙;卷三十九至四十二名臣;卷四十三独行;卷四十四文苑;卷四十五隐逸;卷四十六艺术;卷四十七流寓;卷四十八烈女;卷四十九仙释;卷五十艺文;卷五十一灾异;卷五十二至五十四遗事。此志为清代第一部松江府志,其体例基本沿袭明崇祯《松江府志》。参照史传实录,稽考异同,任修纂者皆郡中通儒,故体例精详。

  • 顺治宝鸡县志

    顺治宝鸡县志

    《作者:佚名清顺治十四年(1657),周愃纂,三卷,无凡例。第一卷天纪,下分星野、沿革两目。第二卷地纪,下分疆域、城池、山川、风俗古迹(残存两行)、景致、土产、编里、户口、田亩、税粮、站徭、公署、县治、庠校、庙社、祠祀、陵墓、武备十九目。第三卷人纪,分秩序、宦绩、科贡、封荫、人物及外志。此志体例比较独特。全书按天、地、人分成三大门类,颇与百余年后章学诚创立的“三书体”有点相似(章氏《湖北通志》分通志、掌故、文征三部分)。由于是周愃离任前,奉上宪之命修志,只好搜集旧志“遗牒”,“鳞集成篇”,成书仓卒,因而内容相当简略、缺陋。如“人物”除姓名外,仅有数字或数十字事迹介绍。“秩官”仅列姓名而无任职年代。“土产”记货物,竟说“无特产可述”。“风俗”则云:“人性勤俭、务稼穑、遵教化,有先王之遗风。”寥寥数字。原书共九十一页。雕版粗劣,字迹不清,是现存《宝鸡县志》中年代最久远的。流传极少,全国仅北京图书馆藏有一部。

  • 嘉靖宣府镇志

    嘉靖宣府镇志

    《作者:孙世芳地方志。四十二卷,明·孙世芳修·滦尚约辑。嘉靖四十年刊本。

  • 扬州府图说

    扬州府图说

    《作者:佚名《扬州府图说》是明代以地方行政区作范围而绘制的全景式设色地图,传本极罕。著撰人不详,共收编有12幅画,分别描绘了扬州全府以及江都、瓜州、仪征、秦兴、高邮、兴化、宝应、钦州、如皋、通州和海门等11个都的风貌。每幅画均附有一篇文章,介绍所绘各都的历史。扬州地处京杭大运河,紧邻长江,自唐朝以来,一直是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主要贸易港口。这部作品提供了显示其历史地位的本文及视觉证据,也记载了从现存历史记录无法得知的事件。如《通州图说》记录了发生在嘉靖33年(1554年)的倭寇事件。根据此文所记的年月,以及写本字体,此画册可追溯至明朝万历(1573-1620)年间。【图片参阅pdf版】

  • 康熙睢州志

    康熙睢州志

    《作者:汤斌七卷,康熙32年刻本,[清]戴斌修,汤斌纂。睢州金天德三年(1151)改拱州置。治襄邑县(今河南睢县,明省入睢州)。属南京路。辖境相当今河南睢县、柘城、民权等县地。元属汴梁路。明初属开封府,嘉靖中改属归德府。清不辖县。1913年改为睢县。

  • 嘉善县志

    嘉善县志

    《作者:倪玑明正德十二年,知县倪玑主修《嘉善县志》,简称《倪志》。编修时间距设县87年。《倪志》由孙璧及邑生沈概、蒋岳、高廪、郁衮、夏光宇分别编写,列6卷、1图,分25目,后又续《志余》3卷(已佚)。志详水利,重风俗,包括建置疆域、山川、市镇、乡都、户口、祀典、公署、题名、官绩、人物、风俗、物产、田赋、土贡、水利、桥梁、古迹、冢墓、祥异杂志、古今文章等内容,记述较简,成书4册,卷首有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王鏊、太仆寺少卿都穆及倪玑三人之序言。

猜你喜欢的书

英国特工

毛姆著。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毛姆因其通晓多种语言、熟识欧陆各国,同时又身兼知名作家的优势,被英国秘密情报部门招募,成为一位货真价实的“英国间谍”,赴欧陆执行过多次重要任务。本书即以其切身经历为基础写成,被《泰晤士报》誉为“头一部由亲身经历并亲力亲为者创作的间谍小说”,也是毛姆一生当中创作的唯一一部间谍小说。虽系偶一为之,他却大大拓宽了原来仅属通俗娱乐形式的此类小说的写作疆界,让更多有雄心有野心的文学家注意到间谍小说的表现潜力,因而在间谍小说的发展史上占据了里程碑般的重要地位。

华阳陶隐居集

华阳陶隐居集,南朝陶弘景撰。据《隋书‧经籍志》着录,有《陶弘景集》三十卷,又《内集》五卷,其书陆续散佚。今《正统道藏》本二卷,乃明朝傅霄编集,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中辑录陶弘景所撰文章诗赋数十篇。其中《寻山志》、《水仙赋》、《华阳颂》等篇及诗歌四首,抒发作者忘却名利,寄情山水之怀,仰慕庄列乘风飞举,逍遥太虚之境界,歌咏茅山胜景及居山隐修生活。书启九篇,乃作者与梁武帝评论魏晋诸家书法优劣得失。〈答朝士访仙佛体相书〉一篇,论述仙道佛法对形神关系之不同观点。书序五篇,综述《登真隐诀》、《药总诀》、《肘后百一方》、《本草集注》及《相经》等书旨意。碑铭五篇,记述葛玄、许谧等前代道士生平及道教遗迹。陶弘景学识渊博,神思飘逸,其诗文皆淡雅清丽,可讽可诵。非唯道流之秀特,亦六朝文学上乘之作。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精耀三景妙诀

经名: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精耀三景妙诀。撰人不详,约出於东晋南朝。原为《八素真经诀》之一,徒分出单行。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八素真经》为六朝古上清经。《真诰》著录,《无上秘要》引 文。《云笈七签》卷9《释八素真经》曰:“又有《地仙八素经》,论 服王气吐纳之道也。”本经盖《地仙八素经》残卷,与 《八素真 经》为姊妹篇。本经述《服北斗九星法》与《服五方五星法》,劝 人存思星斗,服日月北斗五星王气。
  

素文女子遗稿

袁机著,袁枚辑,离绝后袁机作诗三十余首,死后由袁枚编辑刊刻,题名《素文女子遗稿》,收入《小仓山房全集》中,为“袁家三妹合稿”之一,有1891年印本,又被收到《随园全集》中,有1918年上海文明书局刻本。

历代崇道记

唐五代杜光庭撰。介绍道教历史的散文。载于《全唐文》卷933。记载历代帝王崇奉道教的经书。全书一卷,书末题:中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上都太清宫文章应制弘教大师赐紫道士臣杜光庭上进谨记。书从周穆王记起,直到唐僖宗中和(881—885)时,叙述历代帝王修建宫观、度道士等尊崇道教事迹。详列修建道观地点、数量,及所度道士的人数,兼采有关事件。各代文字,前略后详,尤以唐代最为具体完备,占绝大部分篇幅。

金光明经

北凉中天竺沙门昙无谶译,有十八品,按此经同《金光明最胜王经》,而来未尽。但因智者依此译说玄义及文句,故举世流通。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