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广生

- 姓名:冒广生
- 别名:字鹤亭,号疚斋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苏如皋人
- 出生日期:1873
- 逝世日期:1959
- 民族族群:蒙古族
冒广生(1873—1959)字鹤亭,号疚斋、疚翁、小三吾亭长,晚号水绘庵老人。蒙古族。江苏如皋人。清初名人冒襄(辟疆)后裔。四岁即遵祖父之命入塾开蒙,是塾中年最幼者。六岁丧父。七岁即能作诗属对,被七伯外祖周星誉称为“神童”。年十二,从外伯祖周星誉受词章学。又十年,从外祖周星诒受校雠、目录学。光绪十六年(1890)与三叔汝华同补博士弟子员。次年(光绪十七年,1891)四月院试,又拔魁首,举茂才。未及弱冠即得中“小三元”,冒广生声名鹊起。二十年,中举人,考官黄叔颂赏其才,选为婿,人称“文字姻缘”。次年,试礼部报罢,遂与俞樾、孙贻让游,结为忘年交,并读姚鼐《古文辞类纂》,乃知所谓桐城派古文。又从吴汝纶、萧穆学古文。戊戌变法时期,与康有为、梁启超、林旭、徐珂、狄平子、潘飞声等维新人士,往来密切,列名“保国会”,参与“公车上书”。同年,应经济特科试,因策论中引卢梭《民约论》落榜。历官刑部、农工商部郎中。辛亥革命后,任瓯海(温州)、镇江、淮安等地海关监督、南京考试院考选委员、高等典试委员、国史馆纂修。三十年代末,于广州勷勤、中山大学任教,并兼广东通志馆总纂。四十年代任上海太炎文学院等校教授。1949年后,被聘为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特约顾问。晚岁专力于编订唐、宋、元、明、清诗文集,校勘《管子》等古籍。工诗、文、词、曲。汪国垣《光宣诗坛点将录》评其诗云:“诗境俊爽,情韵并茂”,“晚年与闽赣诸家通声气,诗益苍秀”。钱仲联谓其“虽与陈三立、陈衍诸人交游,而不染‘同光体’习气”,“夫惟大雅,卓尔不群”(《近百年诗坛点将录》)。为词主张“上接骚(《离骚》)、辩(《九辩》),下接诗歌”,独辟蹊径,“有得于幽忆怨断之音”(谭献《复堂日记》)。为“子部杂家之学,与石遗(陈衍)等,信缪艺凤(缪荃孙)、沈乙庵(沈曾植)后一人”(徐一士《一士谈荟·李审言文札》)。日本、美国等研究中国汉学之出版物,对冒氏及其创作,亦有研究。著有《小三吾亭文甲集》(不分卷)、《诗集》四卷、《词集》二卷、《笔记》、《词话》、《疚斋杂剧》八种、《疚斋散曲》、《冒巢民先生年谱》等多种。生平事迹见《小三吾亭文甲集》、冒效鲁《记我的父亲冒鹤亭》(香港《大公报》1979年11月21日)等。
猜你喜欢的书
书画跋跋
三卷。续三卷。杂著。明代孙鑛撰。矿,字文融,号月峰,谥文简,余姚(今浙江)人。万历(1574年)会试第一,累进兵部侍郎,右都御使,南京兵部尚书。是书名为书画跋跋,因先有王世贞书画跋的著作,矿又跋其所跋,故称“跋跋”。体例如同王世贞《弇州山人题跋》,所列墨迹、碑刻、画各一卷一样,在其跋跋中匡正王氏书中之失不少。孙在跋跋中,墨迹一卷所列自《钟太傅荐季直表》、《右军三帖》等名家大作110条。如“太傅此表正与《兰亭》绝相似,皆是已退笔于草草不经意处生趣。但《兰亭》长,此扁;《兰亭》瘦,此肥; 《兰亭》今,此古。然《兰亭》以骨为肉,此以肉为骨;《兰亭》规矩在放纵中,此放纵在规矩中。其相反处笔意亦正相合”,又如在柳公权的《柳诚悬书兰亭诗文》一件跋跋中跋曰:“诚悬书深,此诗文率尔摘录,若不甚留意,而天趣溢出……绝仗铁腕,败笔误笔处乃愈妙。可见,作字贵在无意,涉意则拘,以求点画外之寡矣。”“惟间有丑怪处,去恶道不远,玩者亦玩其趣可耳。若效之,恐遂成恶札。”对书法艺术创作的求工于一笔,乃至更求其势,其精、其趣、其韵,以至其法等多有所见。在跋跋中对用笔、穷势、墨彩有众多辨伪和评论,实为书法艺术批评与欣赏的一部重要学术资料之作。该书从成书后仅有抄本,至清乾隆庚申年才有刊行。有清乾隆庚申居业堂原刻本、《四库全书》本。
唐长孺回忆录
唐长孺先生是著名历史学家,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领域,是继陈寅恪之后公认的祭酒。唐先生生于江苏苏州吴江平望镇,祖母和母亲都是今浙江湖州南浔人,从舅乃近代著名藏书家、刻书家刘承干,嘉业堂藏书楼主人。回忆录记叙了南浔顾、朱、刘、张、庞、邢(南浔四象)、邱、梅、蒋,以及吴江殷氏、凌氏,嘉兴王氏等望族的兴衰史,涉及刘承干、张石铭、张静江、庞元济、蒋汝藻、殷兆镛、王欣夫等众多政治文化名人,并记叙了南浔与平望的园林、寺庙、学校、方言、风俗、米业、戏曲电影等,尤致意于人物、文化等随家国命运的沉浮。
四书近指
明清之际孙奇逢著。二十卷。其中《大学》一卷、《中庸》二卷、《论语》十二卷、《孟子》五卷。《自序》言尊刘因《四书精要》和鹿善继《四书说约》。“吾四十年领其教旨,亦尝窃以教我子弟”。后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七十六岁时将讲稿编成此书。“圣贤立训无非修己治人亲师取友理财折狱用贤远奸郊天事神明理适用,总之皆学也,故两论遂章皆点学字,学庸两孟以学字统括之,此近指一编之义”(《凡例》)。《四库全书总目》说:“是编于四子之书,挈其要领,统论大指,间以先儒之说以证异同。”“奇逢之学,兼采朱陆”。以心学观点解释《论语》,说“仲尼之道”,虽犹天而“可阶而升”,“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有圣人出,心、理自同,亦吾之心而已。心以天地万物为体,操功却在日用饮食之间”(《自序》)。强调圣贤“生知之人,亦不废学”。其解“仁”为“人心,心不违仁,心才得正”。又说:“仁者原与天地万物相流通,而礼则灿然秩叙流动充满于天高地下之间,盖仁不可见,而可见者礼也。”“礼与仁非二物也,克与复非两功也,欲尽礼还而仁即在,故一日克复而天下归仁。”《四库全书》有辑录。
弥勒下生经述赞
弥勒下生经述赞,卷二,残册。唐述。
大丈夫论
二卷。提婆罗菩萨造。北凉道谛译。有三十九品,广说悲心行施之相状及功德。
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
全一卷。唐代宝思惟译。又称随求经、随求得大自在咒。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本经叙述佛应大梵天王之请,而说根本咒、一切佛心咒、一切佛心印咒、灌顶咒、灌顶印咒、结界咒、佛心咒、心中心咒等八咒及咒之种种功德,并阐说作坛、供养法、书写法及书写携带持咒之功德。此神咒又称随求即得成佛自在、求福德自在、求七宝自在。本经之别译本有不空之普遍光明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