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广生

冒广生
  • 姓名:冒广生
  • 别名:字鹤亭,号疚斋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苏如皋人
  • 出生日期:1873
  • 逝世日期:1959
  • 民族族群:蒙古族

冒广生(1873—1959)字鹤亭,号疚斋、疚翁、小三吾亭长,晚号水绘庵老人。蒙古族。江苏如皋人。清初名人冒襄(辟疆)后裔。四岁即遵祖父之命入塾开蒙,是塾中年最幼者。六岁丧父。七岁即能作诗属对,被七伯外祖周星誉称为“神童”。年十二,从外伯祖周星誉受词章学。又十年,从外祖周星诒受校雠、目录学。光绪十六年(1890)与三叔汝华同补博士弟子员。次年(光绪十七年,1891)四月院试,又拔魁首,举茂才。未及弱冠即得中“小三元”,冒广生声名鹊起。二十年,中举人,考官黄叔颂赏其才,选为婿,人称“文字姻缘”。次年,试礼部报罢,遂与俞樾、孙贻让游,结为忘年交,并读姚鼐《古文辞类纂》,乃知所谓桐城派古文。又从吴汝纶、萧穆学古文。戊戌变法时期,与康有为、梁启超、林旭、徐珂、狄平子、潘飞声等维新人士,往来密切,列名“保国会”,参与“公车上书”。同年,应经济特科试,因策论中引卢梭《民约论》落榜。历官刑部、农工商部郎中。辛亥革命后,任瓯海(温州)、镇江、淮安等地海关监督、南京考试院考选委员、高等典试委员、国史馆纂修。三十年代末,于广州勷勤、中山大学任教,并兼广东通志馆总纂。四十年代任上海太炎文学院等校教授。1949年后,被聘为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特约顾问。晚岁专力于编订唐、宋、元、明、清诗文集,校勘《管子》等古籍。工诗、文、词、曲。汪国垣《光宣诗坛点将录》评其诗云:“诗境俊爽,情韵并茂”,“晚年与闽赣诸家通声气,诗益苍秀”。钱仲联谓其“虽与陈三立、陈衍诸人交游,而不染‘同光体’习气”,“夫惟大雅,卓尔不群”(《近百年诗坛点将录》)。为词主张“上接骚(《离骚》)、辩(《九辩》),下接诗歌”,独辟蹊径,“有得于幽忆怨断之音”(谭献《复堂日记》)。为“子部杂家之学,与石遗(陈衍)等,信缪艺凤(缪荃孙)、沈乙庵(沈曾植)后一人”(徐一士《一士谈荟·李审言文札》)。日本、美国等研究中国汉学之出版物,对冒氏及其创作,亦有研究。著有《小三吾亭文甲集》(不分卷)、《诗集》四卷、《词集》二卷、《笔记》、《词话》、《疚斋杂剧》八种、《疚斋散曲》、《冒巢民先生年谱》等多种。生平事迹见《小三吾亭文甲集》、冒效鲁《记我的父亲冒鹤亭》(香港《大公报》1979年11月21日)等。

猜你喜欢的书

文苑英华辨证

文苑英华辨证

十卷。宋彭叔夏撰。彭叔夏,庐陵 (今江西吉安)人。乡贡进士,《江西通志》列其名于绍熙三年 (1192)乡举条下,不为立传,生卒年及事迹已不可考。是书盖因周必大所校 《文苑英华》而作。考周必大 《文苑英华》跋曰: 孝宗皇帝欲刻 《江钿文海》,臣奏其去取差谬不足观。乃诏馆阁裒集 《皇朝文鉴》,臣因及《文苑英华》。虽秘阁有本,然而错乱谬误不可读。周必大退休后,寻取 《文苑英华》不同版本,与朋友彭叔夏等人共同研究、探讨,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增减删削,改正错误,详注各篇,经多方努力,嘉泰四年 (1204),两人之书分别刊出。彭氏之书,前有自序一篇,书中内容共分二十一类,下列子目多条。一曰用字,为目凡三。二曰用韵,为目凡二。三曰事证,无子目。四曰事误,为目凡二。五曰事疑,无子目。七曰人名,为目凡五。八曰官爵,为目凡三。九曰郡县,为目凡三。十曰年月,为目凡四。十一曰名氏,为目凡三。十二曰题目,为目凡二。十三曰门类,无子目。十四曰脱文,为目凡四。十五曰同异,十六曰离合,十七曰避讳,十八曰异域,十九曰鸟兽,二十曰草木,均无子目。二十一曰杂录,为目凡五。其中如磋、驱、帆、��诸字,与周必大所举者合。然序文称小小异同,在所弗录。原注颇略,今则加详。其未注者仍附此篇。则视周必大原本亦多所损益。《文苑英华》本继《文选》而作,于唐代文章,采摘至备,号为词翰之渊薮。而卷帙既富,牴牾实多,在宋代已无善本。至明重刊,承袭前代,错上加错,超出前代。彭叔夏此书,考核精密,大抵分承讹当改、别有依据不可妄改、义可两存不必递改三例。但往往也有持疑不决之处,然而用意严谨,不肯轻易点评篡改古书,也是一大长处。有聚珍版本、许氏有卢校本、《知不足斋》本、《学海类编》本。明嘉靖间活字本、明万历刊本、八千卷楼有旧钞本、《四库全书》本等。

石林燕语辨

石林燕语辨

叶梦得《石林燕语》所记多为北宋以来的典章制度和人物轶事,此书“纂述旧闻,皆有关当时掌故,于官制、科目,言之尤详,颇足以补史传之阙,与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徐度《却扫编》可相表里”。惜该书成于动乱之时,由于图籍散失、资料匮乏等多方面原因,其中”或有记忆失真、考据未详之处”。叶氏自己也云”其言先后本无伦次,不复更整齐”,故书中存有若干讹谬之处。《石林燕语》书成之后,汪应辰就曾针对此书之讹误展开考辨,得辨文二百零二条,成《石林燕语辨》一书。汪应辰《石林燕语辨》书成之后,曾于南宋嘉泰元年(1201)被俞鼎孙、俞经辑于《儒学警悟》丛书中,一同收入的还有宋程大昌《演繁露》六卷、宋马永卿《懒真子录》五卷、宋程大昌《考古编》十卷、宋陈善《扪虱新话》八卷、宋俞成《莹雪丛说》二卷,计四十一卷。嘉泰二年(1202),俞闻中将《儒学警悟》刊刻成书。此为该书最早刻本。据明嘉靖王良栋抄本,二俞在编《儒学警悟》一书时,所收《石林燕语辨》是将汪应辰之辨文附在叶梦得《石林燕语》本文之后。惜《儒学警悟》一书历来流传甚稀,“世所罕见。……是编《大典》时即未见此书”。其中《石林燕语辨》亦是如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应辰之书,陈振孙已称未见,盖宋末传本即稀。”因此自宋以来,元、明两代不见刊刻,世人少见《石林燕语辨》一书。明嘉靖年间吉庵王良栋曾抄录《儒学警悟》一书,但外人也绝少知之。至清朝四库馆臣纂修《四库全书》时仍未见《石林燕语辨》一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应辰之书,……仅《儒学警悟》间引数条,与绍奕《考异》同散见《永乐大典》中,然寥寥无几,难以成编。惟绍奕之书尚可裒集,谨搜采考校,各附梦得书本条之下。”四库馆臣由于未见《石林燕语辨》及《儒学警悟》,故轻易结论云”《儒学警悟》间引数条,……然寥寥无几,难以成编”。同时,四库馆臣又将此书与《石林燕语考异》一书进行比较,认为“惟绍奕之书尚可裒集”,并”谨搜采考校,各附梦得书本条之下”。由此可见,至清朝乾隆年间,《石林燕语辨》一书亦流传甚稀。

学仙辨真诀

学仙辨真诀

学仙辨真诀,原不题撰人。《宋史‧艺文志》着录张无梦《学仙辨真诀》一卷,当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张无梦乃北宋初华山派道士,陈抟弟子,通内丹之学。本书分、〈辨真〉、〈辨宝〉、〈辨水银〉、〈辨汞〉、〈通辨〉五篇,末附〈子母歌〉。各篇就丹经中常用之金、铅、汞、水银等名词。引述《参同契》、《金碧经》等道书,辨明其含义。认为炼丹者当据天地变化之道,合三为一,修情合性,以达到归根复朴,返魂还元,从有为返于无为。

洪恩灵济真君自然行道仪

洪恩灵济真君自然行道仪

洪恩灵济真君自然行道仪,明道士王某奉旨编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本篇所载自然行道仪式,为《洪恩灵济真君斋仪》之一。

草山残梦之三:同床异梦

草山残梦之三:同床异梦

长篇历史小说。唐人著。写于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从蒋介石逃离大陆写起,直至蒋客死台湾,描写了蒋家父子及蒋氏家族在台湾复杂环境中的种种活动及心理状态。《草山残梦第三集 同床异梦》着重刻画了蒋介石与台湾当地势力以及国民党内部各派系之间的复杂关系。虽然表面上大家都在为了维持台湾的统治而合作,但实际上各方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野心,彼此之间相互猜忌、争斗,呈现出 “同床异梦” 的局面,揭示了国民党内部的混乱和矛盾对其在台湾统治的影响。

杨家府演义

杨家府演义

明代长篇小说,又名《杨家将演义》,全称《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明人作。现存最早刊本为明万历本,题“秦淮墨客校阅”、“烟波钓叟参订”。共八卷,五十八则。系据历史事实和民间传说创作。主要讲述杨继业祖孙五代,对辽和西夏英勇作战的故事,最后以杨文广之子杨怀玉率全家赴太行山隐居作结。在伦理思想上,这部小说突出地歌颂了杨家将高昂的抗敌御侮、以身报国、世代忠勇的品德。作品既写了杨继业、佘氏及其“七子二女”的英雄群象,又集中表现了杨继业、杨延昭、杨宗保、杨文广、杨怀玉等五代将领的征战业绩。杨家将的这种前仆后继、忠勇报国的精神,赢得后代人们的钦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