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

  • 陆倕诗集

    陆倕诗集

    《作者:陆倕陆倕的诗词全集共9首。

  •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作者: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是南齐重要文学家王融的代表作之一, 其中的用典遵循着严密的次序, 手法繁复而多变, 构筑起一种富于建筑美感的多层文学形态。

  • 萧琛诗集

    萧琛诗集

    《作者:萧琛萧琛诗四首,和元帝诗,别萧咨议前夜以醉乖例今昼由酲敬应教诗,饯谢文学诗,咏鞞应诏。

  •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

    《作者:佚名组诗名。南朝梁萧统辑,载《文选》。作者不详,但非一人所作,约创作于东汉末年桓、灵时期。或谓枚乘、傅毅作,不可信。共十九首,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 鲍参军集注

    鲍参军集注

    《作者:鲍照南朝宋诗文别集。鲍照著。钱振伦注。黄节补注诗集并集说。钱仲联增补、集说并校。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2月出版。全书分6卷。卷1为赋、表、疏,卷2为启、书、颂、铭、文。这两卷均为钱振伦注,钱仲联补注、集说并校。卷3、卷4为乐府,卷5、卷6为诗,这4卷均为钱振伦注。黄节在钱注基础上补注并集说,钱仲联增补注释、集说并校。各篇作品经过各家依次注释、补注、集说及补集说,作品引用的典故出处,字、词、句的涵义,行文的章法结构、艺术特点等均能较全面地被阐释出来。是到目前为止较好的鲍照集注释本。书前除钱振伦序文附钱仲联小序、黄节序外,尚有张尔田序及虞炎《鲍照集序》、张溥《鲍参军集题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宋书》本传、《南史》本传及钱仲联所作《鲍照年表》。书后附有鲍照之妹鲍令晖诗7首。钱振伦是第一个为鲍照集作注的人,但当时没有来得及刊行。黄节在钱注基础上对诗集部分所作的补注并集说,曾由北京大学排印问世。

  • 玉台新咏

    玉台新咏

    《作者:徐陵诗歌总集。南朝陈徐陵编。陵字孝穆,东海郯人。历时梁陈,为当世文学名士。他的诗歌和骈文大多精巧细密,圆融流畅,文辞绮艳。与庾信齐名,号称“徐庾”。《玉台新咏》是他奉梁太子萧纲之命而编纂的。选录诗歌的宗旨是“撰录艳歌”,共计七百六十九篇。计有五言诗八卷,歌行一卷,古绝句即五言四句的古体诗一卷,共十卷。前八卷按作者时代排列,卷九为歌行,卷十为五言二韵之诗。保存了一部分乐府民歌及六朝前已佚诗篇。大部分为艳情宫体之作。有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赵均小宛堂覆宋本。

  • 诗品

    诗品

    《作者:钟嵘钟嵘著。字仲伟。颍川长社人。生于齐梁时代。该书又名《诗评》。以评名是论作家优劣,以品称是定作家品第。后《诗品》成为定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论著作。全书由正文和序文两部分组成。《序》是全书总论,论述了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表达了作者对诗歌写作的看法以及对当时诗风的批评。正文分三品论评自两汉至齐梁诗人,每品一卷。上品十一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共计一百二十二人。 “略以时代为先后”,对各家逐一品评,论其创作得失及承传关系。虽不乏见地,然强分等第,牵强附会,亦有未当。约成书于南梁天监十二年(513)后。通行有《四部备要》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陈延杰的注本《诗品注》。

  • 晋安帝纪

    晋安帝纪

    《作者:王韶之史书。又作《晋安帝阳秋》或《晋纪》。南朝宋王韶之撰。十卷。编年体。记载东晋安帝时史事,止于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初学记》等书曾引用过此书中有关资料。《隋书·经籍志》有著录。已佚。有清黄奭辑本一卷,收入《汉学堂丛书》。

  • 断酒肉文

    断酒肉文

    《作者:萧衍 梁武帝萧衍所撰禁止僧尼食酒肉之文,共4篇。早期佛教并无僧尼酒肉之限,传入中国后,僧尼仍可食“三净肉”,即可食不自杀、不为己杀和自死动物之肉。南朝梁武帝萧衍依《涅般经》、《四相品》等经文,认为“白衣食肉,不免地狱”,主张不著革履,断制酒肉,于天监十六年(517)撰成《断酒肉文》。文中言: “若出家人犹嗜饮酒,啖食鱼肉,是则为行同于外道,而复不及。”梁武帝于文中详述了食酒肉不及外道的9个方面,并进一步论证了出家人食酒肉不及居家人的道理。在第2篇《断酒肉文》中,梁武帝令各寺僧官: “宜自警戒,严净徒众,若其懈怠,不遵佛教,犹是梁国编户一民,弟子今日力能治制。” 梁武帝还将断禁酒肉扩大为: “凡诸辟祀,若有祈报者,皆不得荐生类。各尽诚心,止修蔬供。”据《广弘明集》卷26记载,各《断酒肉文》撰出之后,“僧尼合一千四百四十八人,并以五月二十二日五更一唱,到凤庄门。二十三日旦,光宅寺法云于华林殿前登东向高座为法师,瓦官寺慧明登西向高座为都讲……,舆驾亲御地铺席位于高座之北,僧尼二众,各以次列坐”,静听耆阇寺道澄“唱此断肉之文”。梁武帝除亲自与诸律师唱断肉律外,并日只一食,食止菜蔬。自梁以后,汉地僧尼多以素食为规戒。

  • 荀氏家传

    荀氏家传

    《作者:荀伯子十卷,《隋志》失载,两《唐志》史部传记类著录,后佚。前人尚无辑本。今从《三国志》袭松之注、《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文选》注、《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太平御览》诸书辑得36条,勒为一卷。荀伯子,颍川颍阴人,事迹具《宋书》、《南史》本传。据《三国志·荀彧传》注及《宋书·荀伯子传》,知伯子乃荀彧之七世孙。荀彧,祖父荀淑,《后汉书》本传称淑乃荀子十一世孙,然则荀伯子乃荀子第十二世孙。《荀氏家传》所记,最早者为荀淑,最晚者为荀伯子。荀淑至荀伯子,凡十世。原书次序不可知,今依家传之体,将作者荀伯子直系父祖排列于前,伯子旁系父祖排列于后,概以昭穆先后为序。荀氏为颖川大族,在历史上曾经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影响当时的社会。《史通·採撰》云“至如江东五隽,始自《会稽典录》颖川八龙,出于《荀氏家传》。而修晋汉史者,皆征彼虚誉,定为实錄。苟不别加研核,何以详其是非。”从这段话里可以得到两点认识。第一,伯子对其父祖多有一溢美(这是可以理解的)。第二,修《后汉书》、《晋书》者,曾经取材于《荀氏家传》。

  • 白话魏书

    白话魏书

    《作者:魏收《魏书》,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北齐魏收撰。天保五年(554)成书。一百三十卷,其中帝纪十四卷,志二十卷,列传九十六卷。载北魏建国(386年)至东魏孝静帝亡国(550年)间一百六十五年历史。此为《魏书》白话文。

  • 白话宋书

    白话宋书

    《作者:沈约《宋书》记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南朝梁沈约撰。一百卷。分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记载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至宋顺帝升明三年(479年)六十年间历史。其八志上溯三代秦汉,尤详于魏晋,可补《三国志》之缺。此为《宋书》白话文。

  • 白话南齐书

    白话南齐书

    《作者:萧子显《南齐书》,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南朝梁萧子显撰。五十九卷。原本六十卷,今本佚《序录》一卷。分本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记事起齐高帝建元元年(499),迄和帝中兴二年(502)。此为《南齐书》白话文。

  • 史记集解

    史记集解

    《作者:裴骃一百三十卷。南朝宋裴骃撰。裴骃(生卒年不详),字龙驹,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历史学家。官至南中郎参军。他因为看了徐广的《史记音义》有独见,又认为过于省略了,于是采摘九经诸史和《汉书音义》等书为《史记》作注解,所以题名为《史记集解》,共一百三十卷。书的上半部很可观,下半部较简略,甚至一连几页不见一字的也有。原本为八十卷,后《集解》为毛氏汲古阁刊为一百三十卷。自明代与《索隐》、《正义》附入《史记》原书。后又有删削。如《五帝本纪》“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句下,脱“名见左传”四字,《项羽本纪》“其九月会稽守”句下脱“徐广曰尔时未言太守”九个字等。有汲古阁刊本、金陵局本、点石斋本。

  • 续晋阳秋

    续晋阳秋

    《作者:檀道鸾南朝宋檀道鸾撰。二十卷。编年体。记述东晋史事。已佚。清黄奭有辑本一卷,收入《汉学堂丛书》;汤球有辑本二卷,收入《广雅书局丛书》。《南史·檀超传》:超叔父道鸾字万安,国子博士,永嘉太守。有文学,撰《续晋阳秋》二十卷。《史通·杂说篇中》王、檀著书,是晋史之尤劣者,方诸前代,其陆贾、褚先生之此欤。道鸾不揆浅才,好出奇语,所谓欲益反损,求妍更者矣。又刘遗民、曹缵,皆于檀氏《春秋》有传,至于今《晋书》,则了无其名(按道鸾编年书不宜言有传,刘遗民即刘坖之,今《晋书》列隐逸传,《史通》误也)。《隋书·经籍志》:《续晋阳秋》二十卷,宋永嘉太守檀道鸾撰。《隋书经籍志考证》:《世说·德行篇》注陈仲弓造荀淑,大史奏德星聚事在炎汉,而称道鸾《晋史》,未详其义。《开元占经》所引,则皆日蚀星移之征。《旧唐志》作《注晋阳春秋》,“注”当作“续”,“春”字误增。《新志》作《晋阳秋》,脱“续”字,卷同。

  • 晋中兴书

    晋中兴书

    《作者:何法盛南朝宋何法盛撰。七十八卷(一作八十卷)。纪传体。记东晋一代史事。刘知幾称为东晋史书中之最佳者。已佚。今有清黄奭辑本,五百二十余则,收入《汉学堂丛书》。又有清汤球辑本,共七卷,卷一为《帝纪》,卷二为《悬象说》,卷三为《徵祥说》,卷四为《后妃传》,卷五为《百官公卿表注》,卷六为《盛蕃录》,卷七分郡记录大族姓氏,如《琅邪王录》、《陈留阮录》、《范阳祖录》、《浔阳陶录》、《吴郡顾录》、《丹阳纪录》、《陈郡谢录》等,计有三十二族,收入《广雅书局丛书》。近人陶栋也辑有二卷,上卷为诸帝纪略,下卷为诸臣传略,附史述论一则、胡俗二则,收入《辑佚丛刊》。

  • 十六国春秋

    十六国春秋

    《作者:崔鸿北魏崔鸿撰。原书102卷,今本100卷。载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秦、成汉、前凉、西凉、北凉、后凉、后燕、南凉、南燕、西秦、北燕、夏等十六国史事。各国自成篇卷,称“录”;叙人物则称“传”。属纪传体国别史。原书约在北宋时散佚,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嘉兴兰晖堂百卷本《十六国春秋》问世,该书由嘉兴文人屠乔孙、项琳之编订而成,仍题北魏崔鸿撰。这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史虽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多反响,却在百年之后备受质疑与诟病,被斥为伪书。其后,该书虽为世人反复翻刻,大量征引,其“伪作”的定性却在数百年间难有改变。

  • 别本十六国春秋

    别本十六国春秋

    《作者:崔鸿十六卷。旧本为魏崔鸿所撰,载于何镗汉魏丛书中。其书出在屠乔孙本之前。十六国各为一录,并列僭伪之主有五十八人,但其余诸臣皆不为立传。全为载记之体。考察《崇文总目》有《十六国春秋略》二卷,不著撰人名氏,司马光之《通鉴考异》所引诸书,也称之为《十六国春秋钞》。《四库简目》:别本《十六国春秋》十六卷,旧本亦题崔鸿撰。载何镗《汉魏丛书》中,其出在屠氏、项氏本前。然十六国各为一录,与一百卷之数不合,或即《崇文总目》所谓《十六国春秋略》,《通鉴考异》所谓《十六国春秋钞》也。疑以传疑,姑二本并存焉。

  • 魏书

    魏书

    《作者:魏收这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系北齐魏收所著。全书共130卷,起自拓跋圭建国(386年),讫于东魏孝静帝(550年),全书记载了北魏165年的历史。北魏立国即置史官,尚书郎邓渊的十余卷《代记》,是修史之始。后来,崔浩、崔鸿、邢峦、温子升、元晖业等均有修撰。北齐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奉诏撰修。搜采亡遗,缀续后事,至天保五年写出初稿。后经3次修改。原版本为130卷,到北宋,残缺39卷。刘颁等校定时,取隋魏澹《魏书》、唐代李延寿《北史》及张太素《后魏书》、高峻《高氏小史》、《修文殿御览》等补之,仍维持130卷。计帝纪14卷,列传96卷,志20卷。创《释老志》,述佛道之源流。旧有秽史之说,《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已甚之词”。 今有中华书局校点本。

  • 宋书

    宋书

    《作者:沈约中国古代纪传体南朝宋史。沈约撰。主要版本有宋元明三朝递修本、明北监本、毛氏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商务印书馆影印三朝本等,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的点校本是最好的本子。沈约(441—513),字休文,南朝时期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人。史学家、文学家。历仕宋、齐、梁三朝,宋时官至尚书度支郎,齐时任五兵尚书、国子祭酒等,梁时官至尚书令。齐永明五年(487)春奉命修撰《宋书》,根据何承天、山谦之、苏宝生、徐爱等人所编国史,补充修订,于次年二月完成纪传70卷,后来又续成志30卷,全书最后定稿当在齐末梁初。传世著作还有文集9卷。本书共100卷,约140万字。包括本纪10卷,志30卷,列传60卷。自永初元年(420)起,到升明三年(479)止,记载南朝宋一代60年的历史。本纪分述宋武帝至顺帝共8章的生平要事。列传所载人物多达400人以上,其中收录的许多奏议、书札和文章,是了解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重要资料。在类传中,新设了《恩幸传》,记述出身寒门得到皇帝信用而掌机要居高位的人物,反映了时代特点。志的篇幅约占全书一半,不仅记载南朝宋一代制度,于魏晋制度也极详细,可补《三国志》之缺。其中《律历志》收录的杨伟《景初历》、何承天《元嘉历》、祖冲之《大明历》全文,《州郡志》详细记载了南方地区的地理沿革及侨州郡的分布与户口,《乐志》保存了许多汉魏乐府诗,都有很高价值。本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南朝宋史专著,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对于研究南朝宋一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但本书传至北宋时,已有散失,后人取李延寿《南史》等书补足卷数,仍非原貌。书中叙事多所忌讳,时有曲笔,又无食货、刑法等志,均为明显之缺点。

猜你喜欢的书

医闾集

医闾集

明代诗文别集。贺钦(字克恭)著。贺钦子贺士谘所编。先有嘉靖九年(1530)阴成文的刻本,卷内题“后学兵部主事海盐郑晓参定,后学兵部主事常郡唐顺之重校”。集前有嘉靖八年李承勋序。凡9卷。前3卷为言行录,4至7卷为存稿,皆杂文,第8卷为奏稿,第9卷为诗稿。其集之所以称《医闾》,因钦常读书于医闾山,自号医闾山人,故以名集。继有嘉靖二十三年(1544)齐宗道刻本。《四库全书》著录即以此刻本为底本。另有明抄本行世。《四库全书》馆臣评其集说:“钦之学出于陈献章,然献章之学主静悟,钦之学则期以反身实践,能补苴其师之所编。尝言为学不在求之高远,在主静以收放心而已。故集中所录言行,皆平易质朴,非高谈性命者可比。而所上诸奏疏,亦无不通达治理,确然可见诸施行。在讲学诸人之中,独为笃实而纯正。文章虽多信笔挥洒,不甚修词,而仁义之言,蔼然可见,固不必以工拙论也。”(《四库全书总目》卷171)可见其诗文的文学价值并不高。

天下名山记

天下名山记

提新安吴秋士西邨选,汪立名西亭校订。七卷,摘录了历代名山游记,收入《重刊道藏辑要》,成都二仙庵版刻,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都二仙庵住持阎永和、新津彭翰然重刻,贺龙骧校订。全书按二十八宿顺序排列。收道书二百九十一种,其中新增道书一百零九种,皆为明《道藏》未收的典籍。

濒湖炮炙法

濒湖炮炙法

《濒湖炮炙法》,中药炮制书籍,明代李时珍著。本书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谷类,分类论述各个药物的炮制方法,对后世医家有参考价值。

萍踪忆语

萍踪忆语

邹韬奋著。生活书店1937年出版。收文37篇。作者在“弁言”中说:“这本书是我于一九三五年夏季在美国观察所得的结果。”由于“材料虽是在美国所得到,但是回国以后才把它整理追记下来,只得称为‘忆语’了。”作者从亲身见闻感受出发,记叙并谴责了包括对华侨与黑人施行歧视的“帝国主义麻醉下的种族成见”,更通过客观的调查研究,“对于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如政治背景、劳工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杂志和新闻事业等等,都根据种种事实,有所论述;尤其注意的是旧的势力和新的运动的消长,由此更可明了资本主义发达到最高度的国家的真相和它的未来的出路。”其间,对于“掌握全美国经济生命的华尔街”、美国头号富豪梅隆的发迹、“世界上最富的城市”纽约的两极分化,以及美国劳工运动、失业救济、生产效率、利润与工资、教育的真相、新闻的垄断等社会问题的剖析,尤为具体而深刻。记叙南方之行,观察南方工人运动的发展,描绘大瀑布大工厂的特色等,也颇能捕捉新意。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希望国人对于这三大国之一的美国能有更深刻的认识”,从中看到“种种事实和教训”,借鉴于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其观察敏锐,记述全面,擅长分析而文笔简明生动。

风月梦

风月梦

《风月梦》, 清邗上蒙人著,三十二回。主要版本有,光绪九年(1883年)上海申报馆排印本, 有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自序;光绪十年上海江左书林校刻本;光绪十二年聚盛堂刊本,有插图五幅。坊间常见的《中国近代小说大系》中所收本书,就是以聚盛堂本为底本。这是一部狭邪小说。假托过来仁(过来人)作,极言烟花女子之过,以为她们坏人心术,骗人钱财,惹事生非,呼吁“你自己也要看着家中也有妻子、姊妹、媳妇、女儿,若是贴人银钱,赔人睡觉,跟着别人去了,你心中怎肯干休!”寓意甚卑陋。

忍古楼诗话

忍古楼诗话

番禺梁文忠公鼎芬(节庵)先生遗诗六卷,为龙游余绍宋所编。公殁后,余氏捡其钞存之稿不可得,乃取龙氏《知服斋丛书》稿本,得二百五十二首。复遍从朋游钞集,得七百四十余首,多由公往所书贱扇录出,诠次校警,可谓勤矣。公诗孤怀远韵,方驾冬郎,而身世亦相若。近人诗可与公比类者,惟曾刚甫京卿习经,公诗较刚甫疆宇为大也。子得公遗诗四首,盖余氏所未及搜得者。《晓来十七柳亭》云:“早觉鸟声好,始知今日闲。池光新水到,柳色旧人攀。从政无能事,看花笑世颜。及时归正好,吾自有深山。”题下公自注:“陈觉叟按察湖北,筑于乃园。”《怀季莹》云:“登亭念所知,人去独来迟。细马池边影,寒花雨后姿。初逢惊病状,当别问归期。事与心违久,吾生有钓丝。”《题汤贞愍梅花》云:“犯冷穿行数十松,老夫乘兴不支筇。寒云淡日梅花世,伴我衰迟有鹿踪。”“苦意贞心偶见花,人生各自有天涯。纷纷桃李千杯酒,何似寒家一茶。”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