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子显

萧子显
  • 姓名:萧子显
  • 别名:字景阳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南兰陵郡(今江苏武进西北)人
  • 出生日期:489年
  • 逝世日期:537年
  • 民族族群:

萧子显(489年—537年)南朝史学家。字景阳,南兰陵郡(今江苏武进西北)人。齐高帝萧道成孙、豫章文献王萧嶷之子。南齐亡,仕梁。历任中书郎、临川内史、国子祭酒、吏部尚书、吴兴太守。性好学,工属文,著有《后汉书》100卷、《齐书》60卷、《普通北伐记》5卷、《贵俭传》30卷、文集20卷。现仅存《齐书》,世人为与《北齐书》相区别,称《南齐书》。萧子显以齐宗室而显仕于梁,撰述齐史既要颂扬自己的祖先,又要为梁朝隐讳,处境至为微妙,他以天命论和佛教的因果报应论调和了二者间的矛盾。他认为王朝的更替是上天的安排,一旦历数已尽,各种努力都无济于事,即所谓“丧乱之轨迹,虽千载而必同矣。”(《南齐书·海陵王本纪》)在当时佛教盛行的氛围中,萧子显极力崇尚佛法,认为它是高于儒、道之上的最好之法, “深信冥缘,谓斯道之莫贵也。”(《南齐书·高逸传》)人们的一举一动,善善恶恶,都体现出因果报应。当然,萧子显史学实践中也有不少可取之处。他以当代人写当代事,既保存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也体现了史学家的责任感,不少见解是利于历史发展的,比如他总结东晋、宋、齐三代对北方少数民族交往的经验教训,指出民族间的仇杀使得民不聊生,而对齐武帝永明年间南北双方的交往加以赞颂:“职问往来,关禁宁静,疆埸之民,并安堵而息窥觎,百姓附农桑而不失业者,亦由此而已也。”(《魏虏传》)他对史书编纂,讲求简要,许多列传,对传主所上章奏不是全文照抄,而是概括要点简要叙述。在叙事手法上,他特别擅长类叙法,即由立传的一人而兼叙同类型的其他人,由记叙一事而推及其他事。类叙法和沈约擅长的带叙法一样,在史书编纂中有比较大的参考价值。

萧子显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全辽备考

全辽备考

清代典籍。全书2卷,林佶撰,是记述清代东北的笔记。核其内容,实为杨宾作著《柳边纪略》之抄录本,只是增加了若干标题。金毓黻在是书序中说,林氏喜抄书,见杨氏稿本,遂录而藏之。以其无篇题,乃名曰《金辽备考》,下署莆田林佶,实抄者之自署。后来遂误以为作者之名。此说近是。有民国二十二年(1933) 《辽海丛书》本。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

二十四卷。清瞿镛撰。瞿镛 (约1800—1864),字子雍,江苏常熟人。其父绍基为藏书大家,镛承父志,将绍基藏室“恬裕斋”更名为“铁琴铜剑楼”,广泛搜罗访求,与山东聊城海源阁南北相峙,得“南瞿北杨”之誉,是道光时期两大著名藏家之一。瞿氏曾聘名家为其整理所藏,为之校勘补阙,编为此目。卷一至七经部十类: 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卷八至十二史部十五类: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卷十三至十八子部十四类:儒、兵、法、农、医、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释、道;卷十九至二十四集部五类: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共计著录图书一千一百九十四部,二万六千二百六十余卷,其分类详赡,提要精当。每书之下以小字注明版本,提要之后还注明藏家及其后记,对考证版本渊流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有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武进董氏诵芬室刊本、光绪二十四年(1898)常熟瞿启甲修补印本,光绪三十四年(1908)瞿氏家塾刻本。

黄楼赋并叙

黄楼赋并叙

辞赋名篇。北宋苏辙作。《宋文鉴》、《栾城集》见载。文章以序言交代作意:描写其兄苏轼守徐州时遭遇特大水灾的情景,以及苏轼身先士卒、帅全城官民共御洪水的功绩和水退后主宾登黄楼之所见风光。正文内容分为四层:首先写水退后苏轼与宾客共登黄楼,以客人话语,回顾历史,称道天意,侧面写出水患之大,治水业绩之盛。其次写主人笑答,以东坡之口揭示出题旨:“今夫安于乐者不知乐之为乐也,必涉于害者然后知之”。然后着力铺写登高望远所见之景色,突出徐州一带地理形胜和大好风光。结尾历数英雄豪杰逐鹿中原的龙争虎斗,和歌舞宴乐的情景,而终归尘土,抒发了沧海桑田的深沉历史感慨。这篇赋,借登黄楼远望,发怀古之幽思,立意高迈。唯篇制结构追效班固《两都赋》,描写亦不及秦观同名之作练达。

储光羲诗集

储光羲诗集

诗集。唐储光羲(707—约760)撰。五卷。光羲,族望兖州(今山东曲阜)籍贯润州延陵(今属江苏)。开元进士。曾任微官,退隐终南。后复出,迁监察御史。安禄山陷长安,受伪官,乱平下狱,贬死岭南。原有文篇赋论凡七十卷,乃其子储溶乞王缙编次。又著《政论》十卷,《九经分疏义》二十卷,今皆散佚。此本仅存诗二百二十余首。其诗多五言古体,除应制、应酬一类作品外,多为描写田园生活之作。如《田家即事》、《田家杂兴》等诗,风格淡朴自然,深受陶渊明影响。《天禄琳琅》著录为五卷。有《唐五十家诗集》本,《十家唐诗》本。诸家著录如张金吾爱日精庐、丁丙善本书室皆为明活字本,清雍正间有不分卷本。又近人储皖峰《储氏丛书》辑其诗为五卷、另有附录一卷。

四书章句集注 [标点本]

四书章句集注 [标点本]

简称《四书集注》。南宋朱熹编注。包括《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四书》之名始由此定。朱熹称其“集注”乃多年研究成果,“沈潜反复,盖亦有年,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领者,然后乃敢会众说而折其中。而且“脉络贯通,详略相因,巨细毕举,而凡诸说之同异得失,亦得以曲畅旁通而各极其趣”(《中庸序》)。选取前人注解并附己意,多从义理上发挥。在《论语集注》中以《学而》篇用力最深,认为“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学而》案语)。对解释孔子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谓:“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孝悌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以“爱之理,心之德”的概括解释孔子的“仁”。颇具道学家义理之学的特色。明清时期御定为读注本。版本甚多,卷数略异,以《四部备要》本为佳(有1957年中华书局排印本)。另有明嘉靖年间广东崇正堂刊本、南康府六老堂刊本等。

异出菩萨本起经

异出菩萨本起经

西晋聂道真译。一卷。过去现在因果经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