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子显

- 姓名:萧子显
- 别名:字景阳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南兰陵郡(今江苏武进西北)人
- 出生日期:489年
- 逝世日期:537年
- 民族族群:
萧子显(489年—537年)南朝史学家。字景阳,南兰陵郡(今江苏武进西北)人。齐高帝萧道成孙、豫章文献王萧嶷之子。南齐亡,仕梁。历任中书郎、临川内史、国子祭酒、吏部尚书、吴兴太守。性好学,工属文,著有《后汉书》100卷、《齐书》60卷、《普通北伐记》5卷、《贵俭传》30卷、文集20卷。现仅存《齐书》,世人为与《北齐书》相区别,称《南齐书》。萧子显以齐宗室而显仕于梁,撰述齐史既要颂扬自己的祖先,又要为梁朝隐讳,处境至为微妙,他以天命论和佛教的因果报应论调和了二者间的矛盾。他认为王朝的更替是上天的安排,一旦历数已尽,各种努力都无济于事,即所谓“丧乱之轨迹,虽千载而必同矣。”(《南齐书·海陵王本纪》)在当时佛教盛行的氛围中,萧子显极力崇尚佛法,认为它是高于儒、道之上的最好之法, “深信冥缘,谓斯道之莫贵也。”(《南齐书·高逸传》)人们的一举一动,善善恶恶,都体现出因果报应。当然,萧子显史学实践中也有不少可取之处。他以当代人写当代事,既保存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也体现了史学家的责任感,不少见解是利于历史发展的,比如他总结东晋、宋、齐三代对北方少数民族交往的经验教训,指出民族间的仇杀使得民不聊生,而对齐武帝永明年间南北双方的交往加以赞颂:“职问往来,关禁宁静,疆埸之民,并安堵而息窥觎,百姓附农桑而不失业者,亦由此而已也。”(《魏虏传》)他对史书编纂,讲求简要,许多列传,对传主所上章奏不是全文照抄,而是概括要点简要叙述。在叙事手法上,他特别擅长类叙法,即由立传的一人而兼叙同类型的其他人,由记叙一事而推及其他事。类叙法和沈约擅长的带叙法一样,在史书编纂中有比较大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的书
徐霞客游记
地理学名著。明徐霞客撰。成书于1640年。共二十卷,约40万字。是作者在多年游历中以日记和散文体裁写下的考察记实,其主要部分是对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或“岩溶地貌”的考察和研究,细致描述其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特点、类型、特征,对观察到的这些地理现象进行类比、总结,并厘订了一系列专用名称,在世界地理学史上堪称创举。详细载录了作者对一百多个岩溶洞穴的勘察探寻,大都记有方位、形状、结构、特点,有的还准确地给出洞口位置,对溶洞、钟乳石、石笋的成因做了符合科学原理的分析。书中还记述了作者对长江、南北盘江、湘江等多条江河之水源与流向的考察,纠正了过去志书中有关这些江河源地等方面的错误,对河流的侵蚀作用、流水和流速的关系等均有生动而科学的论述。各地的矿物、火山、温泉等地理地质现象以及因纬度、高度不同而产生的气候差异和对动植物生态与分布的影响等均作了颇有意义的记述。该书内容丰富多采,记述翔实精确,在地理学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文字精美,诗情画意,盎然纸上,写景状物十分逼真,引人入胜。关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记载,是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历史的极为珍贵的史料。
心意六合拳谱
心意六合拳拳谱是练好心意六合拳的总纲,是武术前辈经过几代人的实战交流得出的经验总结,其中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结晶。在旧时代,武技是一些习武之人的饭碗,他们往往将拳谱视如珍宝,不肯轻易传世外人,即使本门中也并不公开,练了一辈子拳而从未见过拳谱的拳家比比皆是,因而拳谱多以手抄本形式出现 。
长门赋
辞赋名篇。西汉司马相如作。《文选》见载。赋序说汉武帝皇后陈阿娇因妒失宠,幽居长门宫,遂以重金请司马相如作赋,希图感动武帝,武帝读赋后复宠阿娇。古今一些学者据序中“孝武皇帝”谥号之起期晚于作者卒年,及“陈皇后复得亲幸”不符史实等,推断此赋为他人托名所作;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赋序或为托名者作,而赋的正文则“非相如不能作”(张惠言《七十家赋钞》)。文章首先推出一位精魂踰佚、形体枯槁的弃妇形象,点明因夫君恩爱转移和自己过于痴情造成了这位美人独居的悲剧。继而具体描绘其内心痛苦:她“登兰台而遥望”种种自然景观,将雷鸣误作君王车声,将风动误作牵帷人;她“下兰台而周览”深宫,更是触景伤情,“怅独托于空堂”;她又在洞房清夜抚琴抒怀,历数己过,于睡梦中与君王重逢;及至醒后伫望星空,终以“不敢忘(君)”煞尾。赋题取《长门》,固与陈后失宠有关,但并不囿于历史故事,而是概括了众多宫女的遭遇与痛苦,并寄予深切同情。朱熹《楚辞后语》曰:“此文古妙,最近楚辞。”赋仿楚辞之遣词造句与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以悲为美”的特征。尤善刻画心理,以实写虚,利用景物特征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委婉曲折,悲悽动人,在抒情小赋中别具一格,更不同于大赋的夸诞恢廓。此篇对后代宫怨一类题材的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
玉堂嘉话
八卷,元王恽撰。此书记他34年中两入翰林所见所闻的有关词馆制度的故事,凡文章得失、典制沿革、掌故遗文等,皆加以汇录。书中记载当时制诰特别详细,可以考见元朝制度。如船落致祭文、太常新乐祭文之类,都不见其他书记载。又如,记唐张九龄、李林甫告身之式;记平宋所得法书古画名目;宋聘后六礼;金科举之法;以及论宣谕制诰之别;据柳公权跋,知唐时已有《广韵》;辨米芾之称南宫,以赠官太常;记秦桧家庙之制;摘颜真卿书《出师表》之伪;谓《金史·天文志》出于太史张中顺;与张德辉述塞北之程、刘郁述西域之事等,皆足以资考证。论宋、辽、金三史当各自成书,辽金不当为载纪,尤为平允。该书对于研究古代文馆制度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原收入王恽所著《秋涧先生大全文集》中,又有《墨海金壶》、《四库全书》、《守山阁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本。清人王仁俊又辑《佚文》一卷,收入《经籍佚文》中。
禅苑清规
凡十卷。宋代禅僧长芦宗赜集。于崇宁二年(1103)完成。又称崇宁清规、重雕补注禅苑清规、禅规。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一册。有关禅院之组织规程及僧众日常生活之规定,称为清规;最早有唐代百丈怀海(720~814)所撰述之‘百丈古清规’。至北宋时代古清规已散逸,禅林规则紊乱,宗赜为再兴百丈清规之精神,遂搜集残存于诸山之行法偈颂,编撰本清规。其后,中国、日本所制定之清规,皆以本清规为标准。
长爪梵志请问经
一卷,唐义净译。有一长爪梵志来问佛三十二相之业因,佛一一答之。彼信乐而受八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