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衍

萧衍
  • 姓名:萧衍
  • 别名:字叔达
  • 性别:
  • 朝代:南朝
  • 出生地: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
  • 出生日期:464年
  • 逝世日期:549年6月12日
  • 民族族群:

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字叔达,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是萧道成的族弟,自幼酷爱读书,博学多才,加上天资聪明,年纪轻轻就在文学方面崭露头角。


萧衍是在北魏伐齐的战争中起家的,他虽是文人,却有政治家的谋略和果敢,又有军事家的运筹帷幄之才。因此在抗击北魏军队的战斗中屡屡获胜,深得当时的齐明帝萧鸾赏识,对他的职位也是一升再升。最后为加强雍州防务,齐明帝将萧衍封为辅国将军兼领雍州刺史,萧衍终于有了一块坚实可靠的根据地。 为以后夺取萧齐天下奠定了基础。


齐明帝死后,即位的萧宝卷残暴嗜杀,文武群臣被杀者无数,百官皆不自安。而萧衍则韬光养晦,虽暗中支持众人叛乱,却让萧宝卷抓不到任何把柄。就这样,萧衍不断扩充实力,等待机会。这时萧宝卷将镇压叛乱有功的萧懿赐死,萧衍见机会到来,便于500年起兵征讨萧宝卷,将萧宝卷的弟弟萧宝融拥立为帝,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于501年秋兵临建康城下。萧宝卷的大将王珍国将萧宝卷杀死,然后开门迎降。


萧衍占领建康后,遂掌握了朝中大权,而齐和帝萧宝融不过是傀儡而已。萧衍自此踌躇满志,准备篡位称帝。萧衍先指使心腹让萧宝融封自己为相国,领杨州牧,梁公,然后将萧宝融的三个十岁上下的兄弟除掉。


由此万事俱备,只欠萧宝融下诏禅位了。502年春,萧宝融下诏禅位,于是萧衍登基称帝,是为梁武帝,南齐灭亡。


萧衍即位后,便将齐和帝萧宝融杀死,而明帝诸子中,唯有自幼残疾的晋安王萧宝义得以存活。


萧衍登基之后,倒也能接受齐亡的教训,总是勤于政务,孜孜不倦,即便是寒冬腊月,也是五更就起来批改公文,以至于双手冻裂。萧衍还注重纳谏和勤俭廉洁,分别施行了相应的措施,使得吏治有了不少起色。


侯景曾在西魏为官,后来因与高欢之子高澄不合,所以投奔南梁。萧衍知道后大喜,不但没有夺其兵权以富贵养之,而且还将侯景封为大将军、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诸军事。结果侯景刚降,不久即生乱,将梁朝天下搞得大乱。


548年,侯景起兵叛乱。不久就兵临建康城下,并打败前来勤王的众军,将皇城紧紧包围。城中守将见大势已去,遂开门投降,于是萧衍被抓获。


当时侯景虽有称帝之心,但面对众多勤王部队,还是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将萧衍软禁起来。侯景对萧衍更是刻薄,既无食物也无饮水,不久这个南梁的开国皇帝,就活活饥渴而死。


享年八十五岁,在位四十七年,安葬于修陵。


464年,萧衍出生。


500年,萧衍起兵反对萧宝卷,并于次年拥立萧宝融为帝。


501年,萧衍率大军击败萧宝卷的军队,从此掌握南齐朝政大权。


502年,在经过一番周密策划后,萧衍代齐称帝,是为梁武帝,南齐灭亡,南梁建立。


527年、529年、546年和547年,信奉佛教的萧衍先后舍身入佛门。


548年,侯景之乱爆发。


549年,萧衍被侯景软禁,饥渴而死。

猜你喜欢的书

千金谱

千金谱

全称《居家必备千金谱》,为曾流传于闽南、台湾的闽南语蒙学书籍。连雅堂在《雅言》说:“贫家子弟无力读书,为人学徒,以数钱买《千金谱》一本,就店中长辈而读之,可识千余字。是书为泉人士所撰,中有方言,又列货物之名,为将来记帐之用。若聪颖者可再读他书及简明尺牍并学珠算,不三四年可以略通文法,而书算皆能矣。”1984年。吴登神在《南瀛文献》第29期上发表〈千金谱考释〉,对全篇每字句都加以标音及注释。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又名《春秋大义》,由国学大师辜鸿铭的一系列英文论文结集而成,是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早期代表作品。辜鸿铭在书中把中国人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对比,指出中国人同时具备深刻、博大、简朴和灵性四种美德,并主张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解决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造。本书力图捍卫中国传统文化,出版后在西方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先后被译为德语、法语、日语、汉语等多种语言,并多次再版。德国因为本书而掀起数十年的辜鸿铭热。

邓天君玄灵八门报应内旨

邓天君玄灵八门报应内旨

邓天君玄灵八门报应内旨,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南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书乃邓天君降笔亲书,内言玄灵八门报应内旨、掌上六十甲子秘诀。所谓「玄灵八门内旨」。又称九宫遁用八门值日报应之法,其法出自北宋末徐神翁所撰《打门槌歌诀》及《鬼敲门之法》。大旨于心中存思念咒,思念自身蹑步斗罡九宫(即北斗九星)、依阴阳日而逆顺数,行至某宫以测凶吉:或蹑行开、休、生、惊、伤、死、景、杜八门,以求长生。又掌上六十甲子秘诀,是根据所见各种征兆,结合阴阳五行、九宫八门、六十甲子、年、月、日、时之数理,掐算吉凶祸福。全书文词诡秘难懂,盖为古代数术家遁甲占卜之术。
  

伊洛渊源录

伊洛渊源录

学术史著作。十四卷。南宋朱熹撰。成书于宋乾道九年(1173年)。《伊洛渊源录》是叙述程派诸人言行事迹的著作,伊、洛是河南二条河名,标志二程(程颢、程颐)学派发源之地,故名。《伊洛渊源录》,记载的是二程学派师徒们的事迹、思想。卷一记载的是二程的老师周敦颐的行状。第二卷、第三卷记有关程颢的行状、哀词、遗事(二十七条)等。第四卷记有关伊川先生程颐的年谱、祭文、奏状。第五卷记康节先生邵雍:墓志铭、行状略、遗事。第六卷记张子厚、张天祺的有关事迹、司马光的论谥书。第七卷记范祖禹等三人事迹、祭文、遗事。第八卷记有关刘绚、李端阳、蓝田吕氏兄弟的墓志铭、祭文、遗事。第九卷记有关苏季明、谢显道的遗志、墓志及苏季明的奏状。第十卷记杨文靖:墓志铭、行状、遗事。卷十一记刘安节和尹彦明:墓志铭、遗事。卷十二记张思叔遗事,马时中逸士状,侯仲良:遗事、墓志铭。卷十三记胡安国:行状略。卷十四列身列程门而言行并不显著者十九人的姓名字号等以备参考。该书是宋人谈道学宗派,分道学门户的第一部著作,不仅将程学的承传关系、来龙去脉作了清晰、详细的考察,也保存了大量的史料。《宋史》中的“道学”“儒林”诸传,多以此书为蓝本。有清同治五年(1866年)福州正谊书院刻《正谊堂全书》本,民国七年(1918年)成都老古堂刻本、民国四年至六年(1935至1937年)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经过校点,较佳。

春秋左传选译

春秋左传选译

《春秋》学著作。今人陈世饶译注。是书选录《左传》原文约五分之一。所选篇目大多是历史大事的记述或有代表性的文学名篇。注释参考前人旧注和今人研究成果,择善而从。译文尽量忠实于原文,但由于语言的发展而形成的差距,译文则根据需要适当增加某些词语或改变原来句式,以求明白流畅。每篇之首有提示,约略举出内容或写法上的某些特点。

性相通说

性相通说

两卷,三藏法师玄奘集,憨山沙门德清述。佛称三界医王,所说一大藏经,如世之医方。至于相宗文字,如医家之脉诀。世之医者,舍脉而不知病症之微细,则妄施方药,虽金丹适令人死。故学佛而独以参禅为向上,不究性相之原。如医不问病症,而概施以金圆,未有不瞑眩发狂者。此今禅门之大谬也。若习教而不知参禅,如说方而不识药,亦有知药而不知病者。参禅而不知教,是犹重金丹而弃方脉,莫不夭折慧命丧法身,此可为法门之大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