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书

  • 荈茗录

    荈茗录

    《作者:陶谷茶叶专著。宋代陶谷撰。约成书于宋开宝三年 (970)。原载《清异录》卷四,明代喻政除去第一条 (即苏廙《十六汤品》)后,改题《荈茗录》,作专书收入《茶书全集》。约一千字,分为18条,内容为茶的故事,即龙坡山子茶、圣杨花、汤社、缕金耐重儿、乳妖、清人树、玉蝉膏、森伯、水豹囊、不夜侯、鸡苏佛、冷面草、晚甘侯、生成盏、茶百戏、漏影春、甘草癖、苦口师。

  • 洞山岕茶系

    洞山岕茶系

    《作者:周高起明周高起著。周高起, 江阴人,富收藏,精鉴赏,嗜茗饮, 好壶艺。该书不分卷,载《檀几丛 书》等刊本,主要记述芥茶的品类、 产地、制作等,其中述湖南南岳茶: “贡茶,即南岳茶也。天子所尝,不 敢置品。县官修贡,期以清明日入山 肃祭,乃始开园。采制视松罗、虎 丘,而色香丰美,自是天家清供,名 曰片茶。” 下并记其采制、烹煎之 法,颇为周详。

  • 虎丘茶经注补

    虎丘茶经注补

    《作者:陈鉴清代茶书,1卷,陈鑑撰。鑑字子明,广东人,清初顺治乙未(十二年,1655)移居苏州。《檀几丛书》中收有其《操觚十六观》、《江南鱼鲜品》及此书。余未详。全书约3600余字,按陆羽《茶经》分为十目,将与虎丘茶事有关的《茶经》原文摘录,后加注虎丘茶事,凡超出《茶经》论述范畴的,则作为补,附于后。虎丘茶在明代声誉鹊起,曾被誉为天下第一。此书专为虎丘茶而作,体例又很别致,但未免牵强附会,有冗杂之嫌。卷首有其自序云:“陈子曰:‘陆桑苎翁《茶经》漏虎丘,窃有疑焉。陆尝隐虎丘者也,井焉、泉焉、品水焉,茶何漏?’曰:‘非漏也。虎丘茶自在经中,无人拈出耳!’予乙未迁居虎丘,因注之补之,其于《茶经》无以别也,仍以注补别之,而经之十品备焉。”此书仅见于《檀几丛书》本。

  • 茶酒论

    茶酒论

    《作者:王敷唐宋之际茶书,王敷撰,1卷,今存。此为敦煌石室中发现的通俗文学作品,全用拟人化代言体对话形式写成。作者王敷,唐代王敷是一名乡贡进士,他的 《茶酒论》久已不传,自敦煌变文及其 他唐人手写古籍被发现后,才得以重 新为人们所认识。《茶酒论》以对话的 方式、拟人手法,广征博引,取譬设 喻,以茶酒之口各述己长,攻击彼短, 意在承功,压倒对方。最后,《茶酒论》 是这样结尾的:“两个政夺人我,不知 水在旁边。”于是由水出面劝解,结束 了茶与酒双方互不相让,一争高下的 争斗,指出“茶不得水,作何相貌? 酒不得水,作甚形容?米曲干吃,损 人肠胃;茶片干吃,只粝破喉咙。”只 有相互合作、相辅相成,才能“酒店 发富,茶坊不穷”,更好地发挥效果。 《茶酒论》辩诘十分生动,且幽默有 趣。茶与酒的争论针锋相对,难分胜 负,描述生动有趣,使读者清楚了两 者的长与短: 茶与酒相比,茶更显出 宁静、淡泊、隐幽,酒更显得热烈、豪 放、辛辣,二者体现着人不同的品格 性情,体现着人不同的价值追求。今存《敦煌宝藏》伯2718卷等6种写本,王重民先生《敦煌变文集》卷三收录时进行了校订,又可据《敦煌变文集·校订》进行参校,合此二本可为善本。遗憾的是《全宋文》编入卷四七时没有充分利用上述二书的校订成果。

  • 本朝茶法

    本朝茶法

    《作者:沈括茶税茶法专著。宋代沈括撰。约成书于宋元祐六年(1091)。原为 《梦溪笔谈》卷十二中的一段,元末陶宗仪《说郛》将其作为专书录出,并以该段首四字题书名。全文约一千一百字,主要记述宋朝茶税和茶叶专卖,对研究茶史和茶文化有一定参考价值。

  • 茗笈

    茗笈

    《作者:屠本畯二卷。明屠本畯 撰。是书杂论茗事。第 一卷分溯源、得地、乘时、揆制、藏茗、品泉、候火、定汤八章进行论述。第二卷分点瀹、辨器、申忌、防滥、戒淆、相宜、衡鉴、元赏八章进行论述。每章大多数均引各种书中论茶之语,前引以赞,后系以评。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八年 (1610)。有明代喻政 《茶书全集》本、毛晋汲古阁刊 《山居小玩》本、《美术丛书》本。

  • 茶董

    茶董

    《作者:夏树芳《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六《谱录类存目》著录此书,《提要》对此书内容作如下评价:“是编杂录南北朝到宋金茶事,不及采造煎试之法,但摭诗句故实。然疏漏特甚,舛误亦多。其曰茶董者,以《世说》记干宝为鬼之董狐,袭其文也。前有陈继儒序,卷首又题继儒补。其气类如是,则其书不足诘矣。”此书有明刊本,旧藏(丁丙)八千卷楼,今藏南京图书馆。前有冯时可、陈继儒二序,董其昌题词及夏树芳自序,似为原刊本。《四库总目》著录之本也许是《茶董》和陈继儒《茶董补》的合刻本。

  • 煎茶水记

    煎茶水记

    《作者:张又新唐代关于评品水质的茶书,张又新撰,1卷,今存。张又新,字孔昭,深州陆泽人,父张荐,曾祖张鷟。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六详考其生平事历。元和九年(814)状元及第,十二年博学宏词科第一,因其又为京兆解头,时号“张三头”。尝为陇西军宾客,广陵从事,长庆(821~824)中,历官补阙,转祠部员外郎。性倾邪,谄事李逢吉,为之鹰犬,陷害李绅。《全唐诗》卷四八○录绅《趋翰苑遭诬搆四十六韵》,诗自注云:“张又新、苏景修,[李逢吉]朋党也”书中记述茶汤品质与泡水有关:山水、江水、河水、井水的性质不同,会影响茶汤的色香味。对后人启发很大。

  • 品茶要录

    品茶要录

    《作者:黄儒宋代茶书,《品茶要录》一卷,宋黄儒撰。儒字道辅,陈振孙《书录解题》作道父者误也。建安人。熙宁六年进士。此书不载於《宋史·艺文志》,明新安程百二始刊行之。有苏轼书后一篇,称儒博学能文,不幸早亡,云其文见阁本《东坡外集》。上元焦竑因录附其后。然《东坡外集》实伪本(说详集部本条下),则此文亦在疑信间也。书中皆论建茶,分为十篇。一采造过时,二白合盗叶,三入杂,四蒸不熟,五过熟,六焦釜,七压叶,八清膏,九伤焙,十辩壑源沙溪。前后各为总论一篇,大旨以茶之采制烹试,各有其法,低昂得失,所辨甚微。园民射利售欺,易以淆混,故特详著其病以示人。与他家《茶录》惟论地产品目及烹试器具者,用意稍别。惟东溪《试茶录》内有茶病一条,所称鸟蒂白合蒸芽必熟诸语,亦仅略陈端绪,不及此书之详明。录存其说,亦可以互资考证也。苏轼跋称其:“博学能文,淡然精深,有道之士也。作《品茶要录》十篇,委曲微妙,……予悲其不幸早亡,独此书传于世。”

  • 东溪试茶录

    东溪试茶录

    《作者:宋子安宋代茶书,宋子安撰,1卷,今存。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一二、《通考·经籍考》卷四五均著录为朱子安撰,实误。清末王先谦寓目的旧抄本和四部丛刊本《晁志》均作宋子安,《皕宋楼藏书志》卷五三著录的宋刊本和百川学海本《试茶录》也正作宋子安撰,两宋之际成书的《宣和北苑贡茶录》也引作宋子安撰,《宋史·艺文志四》也称作者为宋子安,作朱子安当为传写之讹。今存十来个版本中,当以陆心源著录的宋刊本及百川学海本为最早。东溪属建安,当时是茶叶集散地。该书分绪论和八个题目。前五分叙焙名、北苑、壑源、佛岭、沙溪,说明诸焙沿革及其所属各个茶园的位置和特点;后三分叙茶名、采茶、茶病,讨论了采摘时间与方法。

  • 茶神传

    茶神传

    《作者:草衣意恂描写朝鲜族祖先种茶、采茶及饮茶方法及其理论的茶书,草衣著,成书于1830年。该书认为,茶树只有种植于与其树质相和的土壤,并给予一定的滋养,才能长得叶繁枝茂;采茶时,特别是采春茶时,只有遵循一定的章法,才能采得一些不易采到的茶芽;

  • 大明水记

    大明水记

    《作者:欧阳修杂记。北宋欧阳修作。全文约600字,夹叙夹议,言情达性。先叙唐代陆羽《茶经》论水要旨,次谈张又新《煎茶水记》所排宜茶水品的座次。接着,开门见山地指出,张氏说陆羽评为第四等的虾蟆口水,第八等的西山瀑布,第十七等的天台山千丈瀑布,“皆(陆)羽戒人勿食,食而生颈疾”。最后欧阳修说:「羽之论水,恶汀浸而喜泉流,故井取多汲者,江虽云流,然众水杂聚,故次于山水,惟此说近物理云。」对辨水之论做了一番较为公允的结论。

  • 岕茶汇抄

    岕茶汇抄

    《作者:冒襄《岕茶汇抄》大半取材于冯可宾《岕茶笺》,还钞于许次纾《茶疏》和熊明遇《罗岕茶记》。刊本有昭代丛书本,张潮撰序和跋;有冒氏小品四种本,光绪乙酉(1885)刊;有冒氏丛书本,光绪己亥(1899)刊。

  • 阳羡茗壶系

    阳羡茗壶系

    《作者:周高起明代周高起(1596—1654)撰。一卷。专门记述宜兴(阳羡)紫砂工艺发展过程及名工巧匠,分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等七个条目。行文如同讲故事,把历史、人物、工艺、名品特色等融汇其中,可读性较强,是首部记载宜兴紫砂业的专著。成书于明崇祯十三年 (1640),此书常和 《洞山茶系》合印。阳羡为今江苏宜兴古称,以制陶闻名。

  • 东茶记

    东茶记

    《作者:丁若镛《东茶记》,乃韩国第一部茶书,惜已散逸。此为清光绪抄本。

  • 东茶颂

    东茶颂

    《作者:草衣意恂赞美朝鲜族祖先茶道之书,草衣著,成书于1836年。这一年,草衣通过秋士金正喜结识了海居道人洪显周,并受其托著此书。《东茶颂》作为朝鲜茶书著作之一流传至今。

  • 十六汤品

    十六汤品

    《作者:苏廙《十六汤品》是一本茶书,是点茶道的代表之作。对茶的煮法加以分析衍释成十六种,将口沸程度分成三种,注法缓急则分三种,茶器种类不同分为五种,依薪炭燃料亦可分为五种,共计十六汤品。其约作于唐末五代,至迟也应作于宋初,其对茶艺、茶道及茶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约成书于唐光化三年 (900),有明代喻政《茶书全集》本、清代陈世熙 《唐人说荟》本、清代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本等。凡一卷,分十六品论述茶汤品质高低。

  • 毛文锡茶谱

    毛文锡茶谱

    《作者:毛文锡五代茶书,前蜀毛文锡撰,1卷,已佚,陈尚君辑本辑得41条。约成书于后蜀明德二年 (935),已佚。凡一卷,多记茶故事,后附以唐人诗文。

  • 北苑别录

    北苑别录

    《作者:赵汝砺宋代茶书,赵汝砺撰,1卷,今存。南宋赵汝砺撰。赵汝砺为宋宗室,是《宣和北苑贡茶》作者熊蕃的门生,曾官福建转运使,主管账司。对其师著进行增补,故名。此书比较详细地记载建安茶的品种与茶叶的加工技术,是研究宋代福建贡茶的重要著作。赵汝砺为补充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的不足而写。书首为序,次分御园、开焙、采茶、拣茶、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纲次、开畲、外焙等十二目。记述御茶园地址四十六焙,采制方法,贡茶种类及其数量等。讲究包装,保护茶叶品质。

  • 宣和北苑贡茶录

    宣和北苑贡茶录

    《作者:熊蕃宋代茶书,熊蕃撰,其子熊克增补,1卷,今存。熊蕃,字叔茂,建州建阳人,善属文,工吟咏,宗王学。筑室题额曰“独善”,学者因号为独善先生。是书作者撰于宣和三年至七年(1121~1125)间,生前未刻印。绍兴二十八年(1158),其子熊克摄事北苑,承父遗志,加以增补,模写绘图,《贡茶录》记徽宗时贡茶凡41品,今存图38幅,赖说郛本保存规格(注于茶品下),又附录乃父《御苑采茶歌》10首,始刊于淳熙九年(1182)。此书内容为宋代北苑贡茶简史,其图尤可贵。四库本据《永乐大典》本录出,有图有注,清代汪继壕校注本刊于《读画斋丛书·辛集》,乃现存各本中允称精善之本。余参见万国鼎先生《茶书总目提要》之说。

猜你喜欢的书

急救便方

急救便方

方书。清文晟(叔来)辑。亦为《萍乡文延庆堂六种新编·外科摘要》之附录,汇集救治自缢、溺死、冻死、五绝、诸伤、诸毒等证简易验方400余首。现存《六种新编》本及同治、光绪间刻本数种。

金陵春梦之四:血肉长城

金陵春梦之四:血肉长城

长篇历史小说。唐人著。五十年代初开始在香港《新晚报》连载,修改后由香港致城出版社分卷出版。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年陆续翻印发行。这是一部以蒋介石一生为题材的长篇多卷现代历史小说,共二百多万字,分为八集:《郑三发子》、《十年内战》、《八年抗战》、《血肉长城》、《和谈前后》、《台湾风云》、《三大战役》、《大江东去》。作品从蒋介石出生、发迹写起,一直到南京政府垮台,逃退台湾。作者说,它既不是小说,也不是历史;只是把蒋介石其人其事,象说书那样加以描绘而已。内容凭据史实和传闻,采用传统的章回小说形式,许多人物形象鲜明逼真,对蒋介石的刻画更是力透纸背,文笔通俗生动。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作者续写了《草山残梦》,共八卷,三百余万字,描写蒋介石到台湾后直至老死的全过程。第四集《血肉长城》‌以民众视角切入,描绘抗战中普通军民的浴血抗争,包括台儿庄大捷、长沙会战的惨烈,以及敌后游击战的艰苦卓绝,讴歌中华儿女用血肉筑成的“精神长城”,凸显民族危亡下的集体牺牲。

通鉴辑览明季编年

通鉴辑览明季编年

甲申、崇祯十七年(是年三月,流贼陷京师;五月,福王由崧称帝于南京,以明年为「弘光」元年)、我大清世祖章皇帝顺治元年春正月朔,李自成僭号于西安。臣等谨按:历代史家书法,义例攸殊;率于历朝代嬗时,意多偏私曲徇,进退失宜。如「续纲目」于元至正十五年后,即标「元」国号,大书「明年」。臣等学识凡猥,尝拟崇祯甲申即应仿沿前例;钦蒙我皇上折衷至义、昭示大公,面谕臣等以『祟祯十七年明统犹存,仍当大书纪岁;即福王称号,尚可比于宋代「建炎」之例。必俟芜湖被执,始书「明亡」。因以揭万世之闳纲,去百家之私议;辨统系而必存其实,垂法戒而永着为程』。睿制煌煌,为自古史臣发凡起例所未有;以视「春秋」谨严,后先一揆。臣等谨首登卷端,用彰盛美。自是以次编排,悉敬遵宸衷笔削,洵非管牖之见所能仰测高深于万一云。

大般涅槃经选译

大般涅槃经选译

这里选录的几章,是从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中节选出来的,它属 于《大般涅槃经》的重要理论部分,即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等有关大乘佛教思想 的部分。

坛溪梓舟船禅师语录

坛溪梓舟船禅师语录

3卷,明船说,明法等编(依驹本印)。第一卷,上堂升座小参示众机缘垂问像赞。第二卷,拈颂。第三卷,行实联芳法语杂着佛事。

十住经

十住经

梵名Das/abhu^mika 。凡四卷。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册。系华严经十地品之别译,即七处八会中之第六他化自在天会之部分。本经乃金刚藏菩萨承佛威神力,为解脱月菩萨宣说菩萨修行之位次十地之法门,称为集地智慧功德法门。西晋竺法护所译之渐备一切智德经五卷及唐代尸罗达摩所译之十地经九卷为其异译本。龙树之十住毗婆沙论十七卷、世亲之十地经论十二卷为本经之释论。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