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又新

- 姓名:张又新
- 别名:字孔昭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深州(今河北深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张又新,唐代大臣。生卒年月不详,约公元813年前后在世,字孔昭,深州(今河北深县)人。其曾祖张,曾任岐王府参军、长安尉、鸿胪丞等职。开元中,入朝为司门员外郎。张下笔敏速,著述尤多。当时,许多文人以他的文章为楷模。新罗、日本的使者每次来唐,必出重金购求他的文章。张又新的父亲张荐,也是文才出众,史学造诣尤深,很受当时名臣颜真卿的赏识。贞元二十年(804),吐蕃赞普死后,张荐以工部侍郎兼御史大夫的身份充任入吐蕃吊祭使,不幸病死于途中。张荐的两个儿子都进士及第,一个叫张希复,另一个便是张又新。
张又新初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第一名,又是京兆地区考试第一名,元和九年(814),又为进士科第一名,时人称之为“第三头”,即3个第一名:进士状头、宏词敕头、京兆解头。张又新的为人不像他父亲那样正直,而是如史书中所记载的“性倾邪”。他以献媚巴结宰相李逢吉,甘愿为其鹰犬,而臭名远扬。李逢吉在长庆年间任宰相。当时的翰林学士李绅很受穆宗信任,与李德裕、元稹同在宫禁之中,时称“三俊”。敬宗即位后,李逢吉对李绅不与自己结为朋党非常恼火,便指使张又新等构陷李绅,说李绅与裴度等人当初曾极力反对立敬宗为太子。结果,敬宗信以为真,将李绅贬为端州(州治高要,今广东肇庆)司马。李逢吉最信任的党徒有8人,又有8人为其附庸,同时,还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凡有求于他者,必须先通过这16人,故称为“八关”、“十六子”。张又新便是其中一个。他们不但排挤一般官吏,并且将当时持不同政见的副宰相李程挤出朝廷,牛僧孺为逃避纷争主动外任,身负众望的李德裕、裴度也因他们的阻挠长期滞留外地。由于充当李逢吉的鹰犬,张又新被李逢吉任命为祠部员外郎。李逢吉被罢相后,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张又新为行军司马,后又被贬为汀州刺史。李训掌权后,又召张又新为尚书郎。李训败后,张又新又被贬为运州刺史,不久卒于贬所。时人评论说,张又新靠谄媚起家,又因此而败,真是丧其家风,辱其门面。
张又新善写诗文,诗文中也流露出其淫荡之行。他曾说过:“我少年有美名,志不在任官,惟得美妻,平生足矣。”娶杨虔州之女,有德无色,感到很扫兴。后路过淮南,在李绅处得一歌妓,风流无比,遂与之偕老,其狂荡大都类此。
张又新酷嗜品茶,恨自己生在陆羽之后,自著《煎茶水记》一书,记录自己所品尝之水20种,并分出水之等次。
张又新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具茨集
明代诗文别集。王立道(字懋中)著。《四库全书》收录其集,以万历间刻本为底本。集前有万历三十三年(1605)孙继皋序。其集并非一时刻成,因而集内的卷帙情况较为复杂,四库馆臣说:“原目列诗集五卷、文集七卷、附录一卷。今诗集之末复载补遣、附录二十余首,文集七卷之后亦增论表等十余篇为一卷,载于附录之前。而附录后又别载遗稿一卷,盖其后人掇拾续刊,零星增入,故书与目不相应耳。”实际上,《具茨集》有诗集5卷、补遗1卷、文集8卷、附录1卷、遗稿1卷。四库著录的目录上在文集8卷之后,多出补遗1卷,盖四库馆臣计算之误。四库馆臣评论说:“其诗虽微嫌婉弱,而冲容淡宕,不为奇险之语,犹有中唐钱、刘之遗。文则纵横自喜,颇于眉山为近。其论文书有云,兵无常形,以正胜者什九,文无常体,以奇善者什一。盘诰之文则六经之什一耳。效而似者犹未可为常,而况其万不类也哉。其言深中当时北地诸人摹仿周秦之弊,即其所为文可识矣。”(《四库全书总目》卷172)王立道与孙绪实可以算是唐宋派的先声。
五木经
唐李翱撰。一卷。五木,博戏,由樗蒲演变而来。用五木投掷,以决胜负,故名。汉魏至唐盛行。李白《赠别从甥高五》诗:“五木思一掷,如绳系穷猿。”今有《丛书集成》本。
太上玄门早晚坛功课经
《太上玄门早晚坛功课经》是道教全真派日常修持的重要经典,也是道士每日早晚必修的功课仪范。全书分为《早坛功课经》与《晚坛功课经》两部分,内容汇集了道教核心经典、仙真宝诰、咒诀偈赞等,如《清静经》《心印妙经》《玉皇心印妙经》《太上洞玄灵宝救苦拔罪妙经》及诸天尊圣号,旨在通过持诵经诰、礼拜仙真、澄心静虑等方式修持身心,培养道性。 该经不仅是道士日常修行、持戒炼心的法门,也被视为沟通人神、祈福消灾的宗教仪式。其内容融合了道教哲学思想、养生智慧与宗教仪轨,体现了道教“性命双修”的宗旨,强调清静无为、积功累德。作为道教斋醮科仪的基础文献,此经在传承道教文化、维系信仰实践中具有重要地位,亦是研究道教仪范与修持思想的重要典籍。
乾坤衍
熊十力哲学著作,1961年自刻,是《十力丛书》之一。《易经》以乾坤两卦始,乾作大始,坤作成物,天地之道理,尽蕴于乾坤。衍即推演求通之义,熊氏自谓学《易》而识乾坤,其功在衍,故名其书为《乾坤衍》。全书分为辨伪、广义两篇。辨伪是辨别六经之真伪。熊氏认为孔子六经,历经小儒篡改,流传至今,已非孔子原本,只有《周易》及《礼记》中的《礼运》、《周官》两篇尚未完全湮没孔子原意。广义就是推演、扩充和弘大《易》之义。熊氏认为,《易经》广大悉备,无所不通,归结起来可分为内圣、外王两层意思。内圣即成己之谓,是要解决宇宙、人生之根本道理;外王乃成物之谓,是要解决社会政治问题。内圣外王在实际中并不能加以区分,即孔子所谓一以贯之。孔子内圣之学之最精微处乃是体用不二,不允许于功用之外求实体,实体已成功用。
太上开明天地本真经
道教书。此经以“本真”命名, 旨在论述“大道者,本真也,真是道之本”。认为自天地开辟, 育养万物,上世淳朴,人不迷本真, 故能长寿。后世风浇俗薄,人迷失本真,故体衰寿短。上圣开示,遂兴三教,儒务本,道守本,释返本。三教虽殊,返本归真则一,故不必斤斤于“人我三教之分”。本经题“师仁寿授”。其中以内丹为道教修炼之要,倡会通三教之说,从其内容看成书当在北宋后。收入《道藏》第27册。
南华真经余事杂录
宋陈景元撰。本书现存诸本中,以《道藏》本早出。本书也是《南华真经章句音义》的副产品。其上卷抄录《公孙龙子》中《白马论》、《指物论》二篇及谢希深注,下卷载唐杨嗣复《九证心戒》,是九种察言观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