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又新

张又新
  • 姓名:张又新
  • 别名:字孔昭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深州(今河北深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张又新,唐代大臣。生卒年月不详,约公元813年前后在世,字孔昭,深州(今河北深县)人。其曾祖张,曾任岐王府参军、长安尉、鸿胪丞等职。开元中,入朝为司门员外郎。张下笔敏速,著述尤多。当时,许多文人以他的文章为楷模。新罗、日本的使者每次来唐,必出重金购求他的文章。张又新的父亲张荐,也是文才出众,史学造诣尤深,很受当时名臣颜真卿的赏识。贞元二十年(804),吐蕃赞普死后,张荐以工部侍郎兼御史大夫的身份充任入吐蕃吊祭使,不幸病死于途中。张荐的两个儿子都进士及第,一个叫张希复,另一个便是张又新。


张又新初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第一名,又是京兆地区考试第一名,元和九年(814),又为进士科第一名,时人称之为“第三头”,即3个第一名:进士状头、宏词敕头、京兆解头。张又新的为人不像他父亲那样正直,而是如史书中所记载的“性倾邪”。他以献媚巴结宰相李逢吉,甘愿为其鹰犬,而臭名远扬。李逢吉在长庆年间任宰相。当时的翰林学士李绅很受穆宗信任,与李德裕、元稹同在宫禁之中,时称“三俊”。敬宗即位后,李逢吉对李绅不与自己结为朋党非常恼火,便指使张又新等构陷李绅,说李绅与裴度等人当初曾极力反对立敬宗为太子。结果,敬宗信以为真,将李绅贬为端州(州治高要,今广东肇庆)司马。李逢吉最信任的党徒有8人,又有8人为其附庸,同时,还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凡有求于他者,必须先通过这16人,故称为“八关”、“十六子”。张又新便是其中一个。他们不但排挤一般官吏,并且将当时持不同政见的副宰相李程挤出朝廷,牛僧孺为逃避纷争主动外任,身负众望的李德裕、裴度也因他们的阻挠长期滞留外地。由于充当李逢吉的鹰犬,张又新被李逢吉任命为祠部员外郎。李逢吉被罢相后,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张又新为行军司马,后又被贬为汀州刺史。李训掌权后,又召张又新为尚书郎。李训败后,张又新又被贬为运州刺史,不久卒于贬所。时人评论说,张又新靠谄媚起家,又因此而败,真是丧其家风,辱其门面。


张又新善写诗文,诗文中也流露出其淫荡之行。他曾说过:“我少年有美名,志不在任官,惟得美妻,平生足矣。”娶杨虔州之女,有德无色,感到很扫兴。后路过淮南,在李绅处得一歌妓,风流无比,遂与之偕老,其狂荡大都类此。


张又新酷嗜品茶,恨自己生在陆羽之后,自著《煎茶水记》一书,记录自己所品尝之水20种,并分出水之等次。

张又新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正一天师告赵升口诀

正一天师告赵升口诀

正一天师告赵升口诀,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南北朝。此篇乃正一天师张陵授弟子赵升。内称太上老君因六天不正,故以「正一盟威之道」授张道陵,令其设二十四治以化邪俗之人。又授「黄老赤箓」,付于种民,以修长生。后因佩带黄老箓职之人更相鄙毁,浊乱清文,贪财聚敛,故太上老君又出「太玄九光万称生符」,重新甄别种民。凡受此符者则为种民,生者可以长生,死者可尸解更生。此书内容与《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相似。

原本周易本义

原本周易本义

朱熹著。成书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朱熹在《答黎季忱》中认为“《易》本卜筮之书”(《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二),作《周易本义》就是要还《周易》的本来面目。原本依吕祖谦《古周易》本,经与传相分,共十二卷,上下经各一卷,十翼自为十卷,卷首载有《九图》,卷末有《周易五赞》和《筮仪》。后人董楷等将原书割裂,重组成四卷,卷一上经,卷二下经,卷三《系辞传》,卷四《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而将《彖传》、《象传》、《文言传》分附于各条经文之下,故有十二卷与四卷本之别。清《四库全书》收录原本《周易本义》为十二卷,系南宋咸淳间吴革刊本。《四库全书》另收录四卷本《周易本义》,系董楷等割裂本义以附程传的经传参合本。在原本《周易本义》里,朱熹着重依据《周易》的经传体例来探究《易》的卜筮之义,同时也阐发义理,主张通过象数去讲义理。该书流传甚广,一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用书。

远山堂剧品

远山堂剧品

明祁彪佳撰。一卷。体例与《远山堂曲品》相类。主要著录明人杂剧二百四十二种。分六品: 妙品二十四种,雅品九十种,逸品二十八种,艳品九种,能品五十二种,具品三十九种。每剧各加短评。品评注重首创精神和创作个性,标举“境界妙,意致妙”,“不知其何以入妙”的自然真趣。审美效果一方面要“宛若逼真”,一方面还要“咀之味愈长”。同时重“情”,“情至之语,气贯其中,神行其际”,但要“情与景会,意与法合”。语言方面,推重本色,“淡淡说去”、“融炼无痕”、“设色在浓淡之际”,得“镜花水月之趣”。另有“传奇取人笑易、取人哭难”,“于歌笑中见哭泣”,“以冷眼写出热心”等美学观点。有明远山堂蓝格原稿本和明启元社黑格钞本;今有黄裳《远山堂明曲品剧品校录》本,另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胡雪岩外传

胡雪岩外传

近代白话章回小说。12回。题“大桥式羽著”。爱美社(日本东京)光绪二十九年(1903)初版铅印本,平装1册。卷首有同年春浙东市隐《序》。卷末附户部尚书、两江总督、浙江巡抚有关查办胡雪岩一案的3篇奏稿及胡家财产清单一份。大桥式羽:真名陈蝶仙。他的表兄顾紫笙为胡雪岩第四女婿,因这层戚谊关系,陈蝶仙多次去过胡宅,他对“芝园”印象极深而写过《芝园怀旧记》。他对这个红顶商人有着深刻的感性与理性认识。叙巨商胡雪岩的秘史,是一部豪门生活纪实。胡雪岩为晚清最大的商人,所设阜康银号及当铺遍及全国各省,同时经营丝茶出口。曾多次为清廷借外债,并为其筹款镇压太平天国,因之官至候补道,加布政使衔,赏穿黄马褂。本书未写其经商经历,而只是渲染其帝王般的糜烂生活。胡雪岩在杭州营建花园,仿隋炀帝迷宫,有十六院、十三楼。又仿灵隐飞来峰叠假山,耗资巨万,豪侈无匹。家蓄金钗十二,姬妾成行,分住园中各楼。不久乐极生悲,长子夭折,一女疯癫,各地银号当铺多半亏损,胡不久亦死去。小说以花园为背景,描写大家庭中粉红脂腻的房帏琐事,是一个行将崩溃的黑暗社会的缩影。有光绪二十九年(1903)日本东京爱美社铅印本。中华书局1961年收入《晚清文学丛钞·小说四卷》出版。

韩非子译注

韩非子译注

《韩非子》全书共十万余字,分为五十五篇。就其主体而言,它实在是一部政治学巨著,主要论述君主如何才能管好臣民、稳坐江山、富国强兵乃至称王称霸,亦即古人所谓的“帝王之学”。书中除了论述法术、权势等主要内容外,也论述了一些君主应该注意的道德修养、政治策略。同时,书中还有一些韩非对世道人情的剖析与感慨,对《老子》的解说,对论说素材的辑录,以及向君主的上书,内容十分丰富。时至今日,《韩非子》对我们了解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四泥犁经

四泥犁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说提舍瞿波离等四人苦果,及出其因,亦出礼三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