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若镛

- 姓名:丁若镛
- 别名:字美镛
- 性别:男
- 国籍:朝鲜
- 出生地:京畿道广州郡瓦阜面马岘里
- 出生日期:1762
- 逝世日期:1836
- 民族族群:
丁若镛(1762~1836),朝鲜朝英祖、宪宗年间著名哲学家、实学派集大成者、著名文学家。字美镛、颂甫,号俟蓭、茶山、三眉、与犹堂。原籍罗州。生于京畿道广州郡瓦阜面马岘里(今扬州瓦阜面陵内里)的一个两班(贵族)家庭。7岁能作汉诗,22岁中进士,1789年式年文科甲科及第。历任检阅、持平、弘文馆修撰。1794年任京畿道暗行御使,后历任同副承旨、兵曹参议、刑曹参议。并曾与朴齐家等参与奎章阁书籍编纂事务。他为人刚直,不求媚于权贵,特别是在任暗行御史时,曾弹劾官吏的贪污舞弊,不断受到反动派的诬告和陷害。1800年正祖驾崩, 翌年在辛酉教难之时,他被流配到长鬐,后又因受黄嗣永帛书事件牵连,被流放到康津。在流放地茶山山麓上专心于经书学的研究,经19年的努力,完成了独立的学术体系。1818年获释,回故里, 继续专心从事写作和研究学问,直至去世。
丁若庸是实学派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实学派诗人和作家。他继承了柳馨远、李瀷的主流思想,并以朴趾源为代表的北学派思想集大成于一身,对政治、经济、医学、天文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对西方的新学问也有深刻的理解。在哲学上表现出先进的唯物主义和正确的实践立场。作为实学派的代表学者,他认为一切无助于实用的学问都算不上好学问,反对“空理空谈”、形式主义,主张结合实际研究学问,强调各种学问的研究均应以达到“利用厚生”为目的。在政治上, 反对门阀主义和世袭制度,认为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数富户之家“是残九千九百九十九人之命,以肥一户”, 提出“农者得田,不农者不得之”的主张,提倡土地公有,共同耕作,按劳役多寡分配的“闾田制”。
在文学创作上,他反对单纯的“吟风咏月”和形式主义,强调文学的教育意义,即要有“美刺劝惩”的效果。他作有汉诗2500余首,有不少是表现农村生活和农民在封建制度下挣扎度日的处境,谴责封建官吏的剥削和儒学者的伪善,指斥封建两班制度的不合理等。《奉旨廉察到积城村舍作》和《饥民诗》是两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前者描写一户农家的穷苦和豪吏的作恶;后者描绘了一幅农民颠沛流离的图景。在康津流放期间,他创作了更多同情人民、反映酷吏罪恶的优秀作品,其中有长诗《夏日对酒》、《耽津农歌》、《耽津渔歌》、《耽津村谣》、《哀绝阳》,以及次杜甫韵的三吏:《龙山吏》、《波池吏》、《海南吏》;三行:《猎虎行》、《狸奴行》、《僧拔松行》等。他熟悉多种诗歌表现形式。在创作手法上,善于运用比喻来刻画他所要表现的对象。他的一些散文和政论也写得生动、犀利, 很有说服力。1910年,在他逝世70多年以后,朝鲜朝政府追赠他为正宪大夫奎章阁提学,谥文度。著书有《牧民心书》、《经世遗表》、《丁茶山全书》等。集他的著作为一书的《与犹堂全书》(共503卷)中, 以《文体策》为首,收有他阐明自己的文学观的文章与很多诗篇。
丁若镛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鼻子
1835年,俄国作家果戈里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彼得堡的故事》,其中小说“《鼻子》的‘荒诞无稽’,使他具有果戈里最神秘的作品之一的声誉”。故事描写了一个八等文官柯瓦廖夫,有天早上起来发现自己的鼻子丢失,于是心急地四处寻找,而这鼻子却穿了件五等文官的礼服在街上游荡。后来鼻子被警察抓获,柯瓦廖夫的鼻子终于失而复得。
异授眼科
眼科著作。佚名撰。不分卷。约撰于清顺治元年(1644)。首载明目论,言及五轮八廓所配脏腑及眼病病因证治等问题。次以歌诀形式论述眼病之寒热虚实及治疗常用中药的药性及治疗宜忌等。对点药法、演药法、制药法、煎膏法、研药法、合药法、用药法、服药法、禁忌等均有述及。附以常用药方及加减法。后设七十二则答问,分述眼科七十二症的症状、病因、病机、治法及方药。论述简明扼要,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眼目与脏腑相关的学说。治疗多以阴阳五行及脏腑学说为基础,方药以内服汤剂、丸散为主,间有点眼之剂,如推云散等。流传较广。有清嘉庆十六年 (1811)休宁陈文盛堂重刊本,光绪九年(1833)太原濬文书局重刊本,豫章刘继礼重刊本。解放后有排印本 (与《一草亭目科全书》 合刊)。
命理约言
《命理约言》是清代的命理典籍。四卷,陈素庵著。陈之遴字彦升,号素庵。作者对命理学做出了全面清理和标准化创建,是一次规范性的小结,此书为命学精读本和教科书。书中第一卷为法,第二卷为赋,第三卷为论,第四卷为杂论。民国年间,全书经过当时命理学家浙江嘉兴人韦千里的校刊删注,名为《精选命理约言》,于是就渐渐通行开来了。
玉山名胜集
元诗总集。八卷,外集一卷。元顾瑛编纂。“玉山”乃顾氏别墅玉山草堂之省称,其园林池馆之胜甲于东南,顾瑛又极好客,一时文士名流多从之游宴。此编乃顾氏取当时诸贤俊题咏玉山诸作,以地为纲,取类相从,殿以自作。四库本之题咏次序为玉山堂、玉山佳处、种玉亭、小蓬莱、碧梧翠竹堂、湖光山色楼、读书舍、可诗斋、听雪斋、白云海、来龟轩、雪巢、春草池、绿池亭、绛雪亭、浣华馆、柳塘春、渔庄、书画舫、春晖楼、秋华亭、淡香亭、君子亭、钓月轩、拜石坛、寒翠所、芝云堂、金粟影。“每一地先载其题额之人,次载瑛所自作春题,而以序记诗词之类各分系其后。元季知名之士列其间者十之八九。考宴集唱和之盛,始于金谷、兰亭;园林题咏之多,肇于辋川、云谿。其宾客之佳,文词之富,实未有过于是集者。虽遭逢衰世,有托而逃,而文采风流,照映一世,数百年后,犹想见之。录存其书,亦千载艺林之佳话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此编有多种写本与刊本,卷帙、编排、文字均有差异。如《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所著录《玉山名胜集》皆作二卷,一原始写本当为元末诗人张翥所存,一为明初抄本。另有明弘治间刊本作四卷,明万历间刊本作六卷。此八卷并外集一卷本乃明末天启间徐韶翁刊于广东者,张萱为之校勘。常见者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鬼子母经
全一卷。全称佛说鬼子母经。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叙述鬼子母食人之子,佛藏其爱子以度化之,使拥护三宝。然此经所述较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一所说疏略。
大金色孔雀王咒经
全一卷。又作大孔雀王神咒经、大金色孔雀咒经、孔雀王咒经。东晋帛尸黎蜜多罗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为原始密教经典。内容包括︰金色孔雀王、大孔雀王心咒、弥勒菩萨、梵天、天帝释、大鬼神、咒等。帛尸黎率先将本经传入东晋首都建康(今南京),其后有姚秦鸠摩罗什译之孔雀王咒经一卷、唐代不空译之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三卷、唐代义净译之佛说大孔雀咒王经三卷等。本经收于高丽大藏经者,译者佚名;收于元、明本者,译者之名题为‘东晋西域沙门帛尸黎蜜多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