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 襄阳守城录

    襄阳守城录

    《作者:赵万年宋赵万年撰。开禧二年,金军二十万围襄阳,赵淳新知府事,以万馀人御之。自十一月至次年二月,大战者十二,水陆攻劫者三十有四。措置多方,出奇制胜,金军竟解去。万年时为幕僚,详录其事。后附战具诸法颇详。惟文多残阙,不尽可辨,为足惜耳。

  • 咸淳遗事

    咸淳遗事

    《作者:佚名历史著作。2卷。撰者不详,当为宋故老遗臣。或以为元人偶得当时邸报排比而成。记南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至八年之事。于尊崇赐命诸政典记载颇详,并备录学士院所行制命之词,而朝廷大政多阙略不载。所记遗闻琐记多史所未备,足资考订。原本久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得遗文,编为2卷。有《墨海金壶》、《粤雅堂丛书》等本。

  • 两汉诏令

    两汉诏令

    《作者:楼昉宋代林虑、楼昉辑录。二十三卷。书前有林虑序,另有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蒋瑎序及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苏天爵序。元刊本。林虑曾任开封府椽,楼昉曾任宗正寺主簿。林虑辑录的《西汉诏令》十二卷,从班固汉书中辑录汉高祖元年至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前206年至公元5年)历朝皇帝的诏令。其中有高祖疑狱诏,文帝除诽谤法诏、诏议犯法者收坐、除肉刑诏,景帝诏议受所监临令、减笞诏、谳狱诏,武帝诏议不举孝廉者罪、赦天下诏,宣帝子首匿父母等勿坐诏,元帝诏毋征召证案不急之事,成帝减死刑诏,哀帝限名田诏等。楼昉辑录的《东汉诏令》从各种史书中蒐集了汉光武帝建武元年至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5—214)间皇帝的诏令,共十一卷。其中有光武帝省刑罚诏、赦殊死以下、田租三十税一诏、杀奴婢不减罪诏,明帝公卿遵时令平罚诏,章帝纠嫁娶非法者诏、诏纠狱吏胁迫无辜、诏除禁锢、胎养令,和帝察荷吏诏,献帝原轻系狱等。该书对研究汉代法制和汉代统治者的法律思想有一定参考价值。

  • 西山政训

    西山政训

    《作者:真德秀《西山政训》一卷,宋人真德秀(一一七八~一二三五)撰。该书是真氏帅长沙、知泉州时晓谕下属官僚政训,颇可见彼时之吏治民风。版本不详,据清刻单行本标点整理。

  • 温公日记

    温公日记

    《作者:司马光《温公日记》(与《温公日录》疑为一书),北宋司马光著。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著录该书云:“司马光熙宁在朝所记。凡朝廷政事、臣僚差除及前后奏对、上所宣谕之语,以及闻见杂事皆记之。起于熙宁元年正月,至三年十月出知永兴军而止。”该书已佚,本整理本系整理者从《续资治通鉴长篇》、《五朝名臣言行录》、《三朝名臣言行录》诸书中辑得,辑录中增补了个别字(如“韩”增为“韩琦”)。共辑得一百零三条。

  • 王文正公遗事

    王文正公遗事

    《作者:王素一卷。宋王素(1007—1073)撰。王素字仲仪,莘县(今属山东)人。王旦之子。举进士,官至工部尚书。本书记述其父王旦遗事。王旦谥文正,故名。真宗时,王旦任宰相,对真宗搞封禅、“天书”等活动从不反对,故能久安其位,甚为时人所议。本书在这件事上暗为之开脱。然所载其他事,虽难免有扬诩之词,却也大抵与史书相近。本书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作四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作一卷,可知南宋中已非完本。今有《历代小史》本;《百川学海》本;《周氏师古堂所编书》 (韩王二公遗事合本) 等。

  • 通鉴总类

    通鉴总类

    《作者:沈枢二十卷。宋沈枢编撰。沈枢字持要,德清(今浙江德清县)人,南宋绍兴年间 (1131—1162年)进士,官至太子詹事、光禄卿,生卒年不详。所编《通鉴总类》,仿照《册府元龟》体例,将司马光《资治通鉴》一书中所记载的史事分为二百七十一门,每门下列若干标题,以事命名,再按时间先后排列,采摭精华,分门归类,便于检索阅读。该书最早版本是元至正二十三年 (1363年) 吴郡庠刻本。明万历二十三年 (1595年)有孙隋刻本,万历三十九年 (1161年) 又有刘成刻本。现均为北京图书馆等收藏。

  • 翰苑群书

    翰苑群书

    《作者:洪遵典志文献。南宋洪遵辑。2卷。遵父子兄弟皆入翰林,遂以家藏唐宋有关翰苑故实之作11种,汇为此编。其上卷录李肇《翰林志》、元稹《承旨学士院记》、韦处厚《翰林学士记》、韦执谊《翰林院故事》、杨钜《翰林学士院旧规》、丁居晦《重修承旨学士壁记》、李昉《禁林䜩会集》等7种。下卷录苏易简《续翰林志》、苏耆《次续翰林志》2种。据《文献通考》所载尚有张著《翰林盛事》、李宗谔《翰苑杂事》2种,今本已不存。卷末有《学士年表》、《翰苑题名》以及洪遵所记《翰苑遗事》一篇。《四库全书》分为12卷著录,别有《知不足斋丛书》本。

  • 岁时广记

    岁时广记

    《作者:陈元靓四十卷。陈元靓撰。陈元靓,约当南宋理宗时人。该书卷首为图说一卷,卷末为总载一卷,正文四十卷。春、夏、秋、冬各为一卷,元旦分上、中、下各一卷,立春一卷,人日一卷,上元分上、中、下各一卷,正月晦日、中和节为一卷,二社日为一卷,寒食分上、下各一卷,清明一卷,上巳分上、下各一卷,佛日一卷,端五分上、中、下各一卷,朝节、天贶节为一卷,三伏、立秋为一卷,七夕分上、中、下各一卷,中元分上、下各一卷,中秋分上、中、下各一卷,重阳分上、中、下各一卷,小春、下元为一卷,冬至一卷,腊日、交年节为一卷,岁除一卷。摘录《月令》、《孝经纬》、《三统历》诸书为主,集以杂书所记有关节序之事按月、节分隶其下。所引典故虽多稗官野史,但都备录原文,详注出处,可资参考。传本有两个系统,一为四卷本,分四季为四卷,春令46条,夏令50条,秋令32条,冬令38条,大致为文翰应用而设,有《学海类编》本、《四库全书》本;另一系统为四十卷本,唯第六卷元旦中缺,为《十万卷楼丛书》二编本和《丛书集成》本。《格致丛书》本亦为四卷本,但多图说一卷。

  • 太平治迹统类

    太平治迹统类

    《作者:彭百川历史著作。南宋彭百川撰。30卷。《文献通考》载其前集40卷,后集33卷。岁久散乱,颇多讹阙,前集为《四库全书》著录,厘为30卷,即为是书;后集即《中兴治迹统类》,已佚。此书记载宋太祖至钦宗九朝典故,分门隶事,凡88门。于朝廷大政及诸臣事迹,条分缕析,多可与史传相参考。有《适园丛书》本,1981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即据以重印。

  • 乾淳岁时记

    乾淳岁时记

    《作者:周密风俗志。宋周密撰。一卷。此书专记古代风俗。自元旦起,至除夕止,凡二十六事。记每种风俗的起源、流传及与当地民族社会生产的关系。所记文化、体育、宗教方面的风俗,也和当地民风形成有关,是重要的民族、民俗史料。

  • 亲征录

    亲征录

    《作者:周必大《亲征录》一卷,一作《辛巳亲征录》,南宋周必大撰。是书即选自其中的杂著类,记自绍兴三十一年十月至绍兴三十二年六月间朝廷军政大事,由于事皆周氏亲历,故史料价值颇高。本整理本即以《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本为底本。

  • 南渡录

    南渡录

    《作者:辛弃疾题为辛弃疾撰。疑伪托,故所载并非事实。记载了靖康之难,徽钦二帝被虏北上,一路受尽屈辱,穿上敌人的异族服饰,于千山万水间到处放逐,驱赶,历经寒暑艰难,生不如死。

  • 南游记旧

    南游记旧

    《作者:曾纡庆历中,贾昌朝镇北都,因奏韩魏公治恩、[异]〔冀〕河流,断赵征[侍]〔村〕冈势,不利国姓,致皇嗣未立。仁宗即日中批付侍御史知杂吴中复亟往按治,一日受内降至七封。中复固请对乃〔行〕。既对,以所授内降面乞尽付中书、门下行出,乃敢奉诏。上初甚咈,吴固争不已,乃从之。时人谓之「铁面御史」。

  • 白话旧五代史

    白话旧五代史

    《作者:薛居正《旧五代史》。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宋薛居正等撰。原名《五代史》,后世为与欧阳修《新五代史》相别,改今称。开宝六年(973)成书。一百五十卷。此为《旧五代史》白话文。

  • 白话新五代史

    白话新五代史

    《作者:欧阳修《新五代史》,记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宋欧阳修、宋祁等撰。嘉祐五年(1060)成书。二百二十五卷。分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记载唐代二百九十年历史。志表水平与编者史识都很高,但文辞刻意求简,有史实不清处。此为《新五代史》白话文。

  • 白话新唐书

    白话新唐书

    《作者:欧阳修《新唐书》,记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宋欧阳修、宋祁等撰。嘉祐五年(1060)成书。二百二十五卷。分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记载唐代二百九十年历史。此为《新唐书》白话文。

  • 白话后汉书

    白话后汉书

    《作者:范晔《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今本一百二十篇,分一百三十卷。记载汉光武建武元年(25)至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一百九十六年史事。范晔以《东观汉记》为主,综合十八家后汉书成是编。此为《后汉书》白话文。

  • 两汉博闻 [四库本]

    两汉博闻 [四库本]

    《作者:杨大雅史钞著作。北宋杨侃编。12卷。侃字子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避真宗旧讳,更名大雅。端拱进士,历官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是编摘录《汉书》、《后汉书》,不依篇第,不分门类,惟简择其字句故事列为标目,而节取颜师古、章怀太子之注于其下。凡《汉书》7卷,《后汉书》5卷。间有疏失舛误,然所录注文中可资补阙、考证者颇多。乾道八年(1172)胡元质删削后刻版印行,已非杨氏之旧。有《粤雅堂丛书》、《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 经筵玉音问答

    经筵玉音问答

    《作者:胡铨《经筵玉音问答》的作者是胡铨,其生于宋徽宗崇宁二年(1102),卒于孝宗淳熙七年(1180)。此书流传版本不多,仅《知不足斋丛书》本、四库《澹庵文集》本 。此书流传版本不多,仅《知不足斋丛书》本、四库《澹庵文集》本  。

猜你喜欢的书

逻辑大全

中世纪奥卡姆的威廉著。1408年出版。从极端唯名论立场论述逻辑学。认为科学起源于个别物,但它却说明一般事物,即以一般概念来说明个别事物。把科学分为实在科学和唯理科学两类。实在科学以一般概念代替个别事物,而唯理科学则以一般概念代替别的一般概念和术语。认为逻辑学是一门唯理科学,它研究概念组合的方式方法,逻辑不是指示和代替某一事物,而是一种语言科学和记号系统,词项可以非意指地用为它们所表达的概念的名称,或者用为它们作为实例的口头或书面词语的名称。当词语非意指地用为词语名称时,它们具有实质指代;当非意指地用以称谓词语所表达的概念时,它们是作为简单指代而使用。在推论方面,对析取命题与合取命题的对偶关系作了论述,还提出一些其他命题逻辑的原理和模态命题及其推理的理论。认为归纳法是指具有相似性质的个体以相似方式作用或反作用于相似的情况。着重说明逻辑是概念的概念,记号的记号,它制定一些规则,以确定记号之间的关系,使记号从知识的工具变成知识的客体,从而陷于逻辑形式的推演。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法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的长篇小说。是他有名的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中的第一部。小说情节曲折、惊险,引人入胜。1864年,“邓肯号”游船船主爱德华·格里纳凡爵士偶然得到一份已被海水浸蚀的文件,从中得知了两年前失踪的航海家格兰特船长的线索。格里纳凡爵士决定组织一队人去寻找格兰特船长,其中有他的夫人海伦、海伦的表兄麦克那布斯少校、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玛丽和儿子罗伯特,以及地理学家巴加内尔。他们到达南美西海岸,没有发现什么线索。“邓肯号”在澳洲海岸还遇到了飓风,后来他们找到格兰特船长的舵手艾尔通。艾尔通给他们做向导,带他们去格兰特船长当年失事的海岸。艾尔通其实是正被追捕的逃犯乔斯,他盗走文件后逃跑。格里纳凡等人在新西兰海岸又被毛利人俘获,后来利用毛利人的迷信逃了出来。他们抓住乔斯,准备把他放逐到一个荒岛上,没想到在那里找到了格兰特船长,胜利地返回苏格兰。

中国文学史

钱基博著。与作者另一本《现代中国文学史》并称双璧。采用中国传统的文学概念和理论范畴,熔裁己见,并出之以雅炼优美的文言。此与民初整理传统文化较为普遍的“以西律中”大异其趣,从而构建了与中国学术传统相吻合的文学史模式。共六编,为绪论、上古文学、中古文学、近古文学上、近古文学下、近代文学。作者文体意识强烈,对作家作品注重整体性把握,具体评述与辨析均切中肯綮,加之文辞古雅,一代名家深厚的学养和文字功力尽见于此书,全面勾画中国文学史,就作家所处时代环境、政治思潮、社会思想等状况,着重考察历代文学的利病得失及其历史根源,揭示其发展规律。

杂病源流犀烛

内科著作。清沈金鳌(1717—1767) 撰。三十卷。金鳌有 《沈氏尊生书》已著录。本书为《沈氏尊生书》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认为无论何因,而病发于皮毛肌肉,经络脏腑之间,均为杂病,故著此书。博采 《内经》、《难经》、《甲乙经》 及历代诸名医之精华,参以己见,分证述其源流,详辨证,明治法,变杂乱为明晰,故名。成书于乾隆三十八年 (1773)。卷首,载有《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全书分脏腑、奇经八脉、六淫、内伤外感、面部、身形等六门,每门详列若干病证,每病均设“源流”一篇,以述病证原委,说明脏腑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的有机联系。每病脉、因、证、治悉俱,理、法、方、药契合,条分缕析,一目了然。使“表里不相蒙,寒热不相混,虚实不相淆,阴阳不相蔽”。除介绍方治外,还附有养生导引之术。全书所论源流清晰,分类明细,辨证论理精到,在杂病著作中颇有影响。对研究中医理论及临床运用,均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图书集成印书局《沈氏尊生书》本。一九五七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红绫枕

《红绫枕》连载于1926 年北京的《小小日报》(作者时年17岁),后由报社印行成单行本。该文连载时署名霄羽,出版时署名王霄羽,封面上印有“惨情小说”字样。因《红绫枕》中有鲁克探案内容,故亦可将其归入侦探小说系列。

续吕氏家塾读诗记

诗经学专著。三卷。南宋戴溪撰。戴溪字肖望(一说字少望),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历官工部尚书、华文阁学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此书是“宋戴溪所续吕祖谦之书也。……溪以《吕氏家塾读诗记》取《毛传》为宗,折衷众说,于名物训诂最为详悉,而篇内微旨,词外寄托,或有未贯,乃作此书以补之,故以续记为名,实则自述己意,非尽墨守祖谦之说”。此书与吕书颇有不同,其解说每与《诗序》相违。如《召南·驺虞》,吕书据《诗序》释为“《鹊巢》之应”,戴溪则云:“草方萌芽,遂以蒐田无蹂践之患,田有五豝,一发遽止”,视为国人所作歌咏狩猎的诗。《小雅·鹿鸣》,戴溪定为“燕嘉宾之歌也”,并且明白指出“诗辞止言嘉宾,序诗者增言群臣”,不遵序说。该书不录诗文,但述篇义,与吕书在诗篇之前,首列《诗序》,每章之后,分列诸家之说之体例迥异。戴氏说诗常有可取之见。如谓《唐风·葛生》为“妇人思其君子也……此新婚之别,古之所以为叹也”;《小雅·白驹》为“诗人惜贤者之去而冀其复至也”;所言皆平实简易,每得诗旨。再如《周南·芣苢》之诗,谓“采采芣苢,凡六言之,采取收拾,执衽襭裾,其同辈相乐,一时嬉戏尚可想也”,黄震《日钞》极其赞赏,谓所言“得其气象”。凡此,皆吕书所不及。此书清初未见传本,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其佚文,谓已得十之七八,其原序总纲则已无从补录。有《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墨海金壶》本、《经苑》本、《十万卷楼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百部丛书集成》本。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为佳。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