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溥

- 姓名:王溥
- 别名:字齐物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山西祁县人
- 出生日期:公元922年
- 逝世日期:公元982年
- 民族族群:
王溥(公元922年-公元982年),字齐物,山西祁县人,出生于一个小官吏之家。其 父王祚,为人颇有心计,后晋初跟随石敬塘进入洛阳,专门掌 管盐铁要政。不久,以母老辞官还乡。后汉时官至三司副使, 后周朝历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华州(今陕西华县)等地刺史。 宋初,升为宿州(今安徽宿县)防御史,后致仕归里。
王溥自幼好学。后汉高祖乾祐元年(948)参加礼部考试, 知贡举为户部侍郎王仁裕。王仁裕因见王溥器宇不凡,便录取 他为状元。当时,王溥年仅26岁(王溥自谓: “余年二十有 五,举进士甲科”)。从此以后,王溥在仕途上青云直上,6年 后拜相时,其座主王仁裕特地写诗向他祝贺:
一战文场拔赵旗,便调金鼎佐无为。 白麻骤降恩何极,黄发初闻喜可知。 跋敕案前人到少,筑沙堤上马归迟。 押班长得遥相见,亲狎争如未贵时。
王溥见诗后,也依韵和了一首诗:
挥毫文阵偶搴旗,待诏金华亦强为。 白社幸当宗伯选,赤心旋遇圣人知。 九霄得路荣虽极,三接承恩出每迟。 职在台司多少暇,亲师不及舞雩时。
王溥状元及第后,初任秘书郎一职。当时,方镇叛乱,天 下动荡,各地战火不息。后汉末,河中节度使李守贞首先发 难,占据河中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随后,京兆府 (治所在今西安)牙将赵思绾发动叛乱,凤翔府(治所在今陕西 凤翔)王景崇与之遥相呼应,共推李守贞为秦王。后汉王朝岌 岌可危。枢密使郭威率兵讨伐,辟王溥为从事。平定河中后, 郭威从李守贞军中搜出文书,记载着朝中达官显贵与藩镇势力 互相勾结之事。郭威打算回朝后按名单追查,王溥及时阻止了 这件事,并建议其将文书烧毁,以安定众官之心。郭威采纳了 王溥的建议。班师回朝后,王溥升为太常寺丞。
郭威(即后周太祖)建立后周王朝后,王溥被授为左谏议大 夫、枢密直学士。太祖广顺二年(952),迁中书舍人、翰林学 士。广顺三年(953)加户部侍郎,改端明殿学士。不久,太祖 皇帝病危,召学士起草遗诏,诏命王溥为宰相,领中书门下平 章事一职。宣读遗诏后,太祖皇帝说: “我没有忧心的事 了。”即日驾崩。
世宗刚刚即位,北汉刘崇就勾结契丹,大举南犯。当时, 世宗皇帝血气方刚、锐气正盛,决定率兵亲征。大臣冯道等人 极力谏阻,只有王溥表示赞成。及世宗凯旋,加王溥兼礼部尚 书,监修国史。世宗曾从容地问王溥: “后汉宰相李崧,曾以 蜡丸封密信勾结契丹,还有人能记得他信中的言辞,你相信 吗?”王溥回答说: “李崧身为大臣,假设真有投敌的阴谋, 岂肯轻易透露给外人知道?不过是苏逢吉诬陷他罢了。”世宗 恍然大悟,下诏追赠其官职。在后来世宗皇帝统一全国的战争 中,王溥也每每出谋划策,屡建功勋。
显德四年(957),王溥的父亲不幸去世,他急忙回家守制。丧服未除,世宗便下诏起复。王溥连续4次上表,乞求终丧,结果触怒了世宗皇帝。多亏宰相范质上表解释,方免灾祸。显德六年(959)夏天,重新任命他参知枢密院事。
恭帝嗣位后,加王溥右仆射之职。当年冬天,王溥上表请 修《世宗实录》,得到皇帝的同意后,遂与扈蒙等人开始一同编写。
显德七年(960)正月初四凌晨,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 检赵匡胤在开封东北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 后周灭亡。
北宋初年,王溥被免除参知枢密院一职,进位司空之职, 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宋太祖乾德二年(964),王溥被免除 宰相之职,降为太子太保。按旧朝惯制,文武百官上朝时,一 品官员的列班位于台省官员的列班之后。太祖皇帝因见王溥也 位列台省班之后,特地对左右大臣说: “王溥是前任宰相,应 当对他特别尊宠。”立即下诏,将台省官员分为东西两列。从 此以后,遂为定制。
乾德五年(967),王溥的母亲亡故。服终以后,加升为太 子太傅。开宝二年(969),迁太子太师。入朝谢恩的时候,太 祖皇帝对左右的大臣说: “王溥做了10年宰相,3次升迁为 一品官,福履之盛,近世没有人能够和他相比。”宋太宗太平 兴国初年,王溥被封为祁国公。
太平兴国七年(982)八月,王溥不幸去世,终年61岁。太 宗皇帝为此两天没有上朝,追赠其为侍中,谥号“文献”
王溥为人至孝,是当时有名的孝子。在他任宰相时,其父王祚领衔宿州防御使,却居住在家中。每当朝廷官员来此地, 因王溥的关系,必定首先来拜访王祚。王祚置酒设宴招待,王 溥则身着朝服,在酒席左右趋走侍候。席中的客人在朝廷中都 是王溥的下属,见宰相大人侍候左右,往往坐不安席,引退回 避。王祚却说: “此豚犬耳,不必麻烦诸位起坐。”后来,王 溥也觉面上无光,就暗示其父上疏,告老求退。王祚估计朝廷 未必会允许他的告退请求,就上了一道奏疏。不料,皇帝却批 准了他的“请求”,同意他致仕还乡。王祚闻讯后,大骂王 溥: “我筋力未衰,你想巩固自己的名位,就要幽禁我吗?” 举着一根大木棒就来打王溥,多亏亲戚们劝阻开导,方才罢手。然而,王溥孝心不改。其父去世后,王溥为守制终丧,几乎忤旨被罪。
王溥生性宽厚,风度潇洒,相貌堂堂。在他为政期间,特 别重视有才能的年轻人,喜欢汲引后进。由他推荐、后来官至 显位的年轻人很多。然而,他为人吝啬,其父尤好积聚田宅资 产,以至家累万金,富甲一方。
王溥一生好学,常常手不释卷。他曾汇集苏冕的《会要》 及崔铉的《续会要》,并增补其中的阙漏,编为100卷,名为 《唐会要》; 又采录后梁至后周之事,编为30卷,名为《五 代会要》。王溥又喜欢收藏,他所收藏的古书有1万余卷,并 且还收藏有许多著名的书画。
王溥的后人也颇有作为。其长子王贻孙累官至右司郎中; 次子王贻正官至国子博士; 三子王贻庆官至祠部郎中; 四子王 贻席(后改名贻矩),景德二年(1005)进士,官至司封员外郎。 其孙王克明(贻正之子),娶太宗皇帝之女郑国长公主,为驸马 (后改名贻永,诏令与其父同行)。可谓世代显赫。
猜你喜欢的书
学术与政治
本书收录马克斯•韦伯脍炙人口的两篇演讲:《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这两次演讲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终战前后,昨日世界业已崩塌,新的社会及政治秩序尚未成型,德国年轻人中弥漫着一股迷惘的集体氛围和左倾的政治浪漫主义。面对着渴求意义与先知的听众,韦伯刻意与纷乱的时事保持距离,将他的主题置放于思想史及社会史的脉络中,从而对现代世界做出根本性的诊断,并将此诊断运用于德国所面对的政治局势:在一个祛魅后的世界,学术及政治是否能成为一种志业?对世界有所知和对世界采取行动之间的统一,是否能在学术中或在政治中实现?韦伯的回答冷峻克制,暗蓄悲情,寄托深远。而他提出的价值中立原则及责任伦理与心志伦理的对峙,迄今仍对我们的学术反省与政治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战国子家叙论
战国子家叙论,本书为傅斯年先生残稿,共15章,是对战国时代各思想流派与思想家的考察。其中“十一 独行之士”、“十二 坚白异同之辨”有目无文,自注“以上两章非仓卒所能写就,待后补之”。
紫岩易传
南宋张浚撰。十卷。《通志堂经解》本。此书前九卷解说经传,末一卷为《读易杂说》。《四库全书提要》云:“其曾孙献之《跋》云:‘忠献公潜心于《易》,尝为之传,前后两著稿,亲题其第二稿云:此本改正处极多,绍兴戊寅四月六日,某书始为定本矣。献之尝缮录之,附以《读易杂说》,通为十卷,藏之于家。’据此,则《杂说》一卷似献之所续附。然考献之是《跋》在嘉定庚辰,而朱子作浚《行状》已称有《易解》及《杂说》共十卷,则献之特缮录而已,未尝编次也。其书立言醇粹,凡说阴阳动静皆适于义理之正。末一卷即所谓《杂说》,胡一桂议其专主刘牧。今观所论河图,信然。朱子不取牧说,而作浚《行状》但称‘尤深于《易》、《春秋》、《论》、《孟》’,不言其《易》出于牧,殆讳之欤?”
济公全传
自南宋以来,民间广泛流传有关济公的故事。形成文字者,今天所知最早的是明代晁瑮《宝文堂书目》记载的《红倩难济颠》平话,但未见传本。另有明隆庆三年刊沈孟柈述《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一卷,清康熙年间刊王梦吉编《新镌绣像麴头陀济颠全传》三十六则,务本堂刊墨浪子《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二十回,宝仁堂刊《新镌济颠大师玩世奇迹》二十回,乾隆九年仁寿堂刊西湖渔樵主人《济公传》十二卷。坊间刊有《评演济公传前后集》一百二十回,以大约成书于清代中叶的坊间刊无名氏二百八十回本《济公全传》最为完备。花城出版社1983年删去后三十八回,出版了二百四十二回本,为现今通行本。主要讲述济公和尚游走天下,遇到种种不平之事,一路惩恶扬善、扶危济困的故事。以“飞来峰”、“斗蟋蟀”、“八魔炼济颠”等故事较为著名。
春秋诗话
先秦诗歌史料著作。5卷。清代劳孝舆辑。作者于旧巢故垒中力开生面,择取《左传》中与诗相关者集为此书。卷1《赋诗》收集了《左传》所载各国公卿大夫在宴享赠答诸活动中赋诗的事例31则,体现了春秋时期在政治活动及日常生活中诵诗的风气。卷2《解诗》凡33则,多关涉到对《诗经》中某些诗章的解说。卷3《引诗》选录了《左传》中所记人们引诗以证其得失,抒其怀抱者,凡75则,显示了《诗经》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大影响。卷4《拾诗》将散见于《左传》中的古诗韵语轶句加以汇集,分为赋、诵、讴、歌、谣、箴、铭、投壶词、繇词、谚和隐语11类,计35则。卷5《评诗》录吴公子季札观乐一篇,推举为批评典范。本书为研究春秋时期诗歌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人们对诗歌的认识和理解,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岭南遗书》及《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云峨喜禅师语录
《云峨喜禅师语录》由清行喜说,智恒等编,共二卷。卷前有序。卷上收住霍丘大别山普济禅寺语录、住河南光山县普福禅寺语录、住萝山县国祥山龙池禅寺语录、住湖广随州落黄法兴寺语录,住河南府汝州风穴禅寺语录,卷下收陕西长安大兴善寺语录、再住风穴禅寺语录、问答入室机缘、拈古、颂古、赞偈、佛事、杂著、行实。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八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