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 神相全编

    神相全编

    《作者:陈抟十三卷,旧题宋陈抟撰,明袁忠彻订正。《明史》称“忠彻相术不殊其父,世所传轶事甚多”,且“颇好读书”;著有《人相大成》、《凤池吟稿》、《古今识鉴》等。此书《明史·袁忠彻传》未言及,明、清《艺文志》亦不著录,当为后世术家假托之作。此书按面相、形体诸部位论述相理及相法,有总论有分说;采录古代相人术著作多种,堪称相人术之集大成者,而且内容详备,文辞浅易,为明清间流行极广之本。《古今图书集成》收入《艺术典·相术部》。有乾隆五十一年宝翰楼刊本。

  • 悟真篇

    悟真篇

    《作者:张伯端道教论著。张伯端撰。《正统道藏》收入注本数种。张伯端(984—1082),字平叔,号紫阳,浙江天台人。中国北宋道士,炼丹家。自幼好学,通天文地理,医药书算,精于吉凶占卜之术。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随龙图阁学士陆诜入蜀。据说神宗熙宁二年(1069)在成都遇真人,授以金丹药物火候之诀,遂改名用诚。熙宁八年撰《悟真篇》,论述道教内丹修炼之道。后被尊为全真道南宗开派祖师之一。为宋以来道教南宗的重要著作。以诗词体裁论述修炼内丹的要求和方法。提倡内丹而排斥外丹,提出“取将坎位心中实,点化离宫腹内阴”的观点,即将坎中的阳气点化离中的阴精,乾健纯阳之体还,则人之修炼造化毕。收入《道藏》第一二六、一二七册。

  • 灵城精义

    灵城精义

    《作者:何溥《灵城精义》二卷,旧本题南唐何溥撰。溥字令通,履贯未详。是编上卷论形气,主於山川形势,辨龙辨穴。下卷论理气,主於天星卦例,生克吉凶。自宋以来,诸家书目皆不著录。观其言宇宙有大关合,气运为主。又言地运有推移,而天气从之。天运有转旋,而地气应之。盖主元运之说者。考元运之说以甲子六十年为一元,配以《洛书》九宫。凡历上中下三元为一周,更历三周五百四十年为一运。凡为甲子九,每元六十年为大运,一元之中,每二十年为小运,以卜地气之旺相休囚。如上元甲子一白司运,则坎得旺气,震巽得生气,乾兑得退气,离得死气,坤艮得鬼气,大抵因《皇极经世》而推演之。其法出自明初宁波幕讲僧,五代时安有是说?其非明以前书确矣。其注题曰刘基撰。前列引用书目凡二十二种,如《八式歌》之类,亦明中叶以後之伪书,则出於赝作,亦无疑义。但就其书而论,则所云大地无形看气概,小地无势看精神,水成形,山上止,山成形,水中止,龙为地气,水为天气诸语,於彼法之中颇为近理。注文亦发挥条畅,胜他书之鄙,犹解文义者之所为。术数之书无非依托,所言可采,即录存以备一家,真伪固无庸辨,亦不足与辨也。

  • 铜人针灸经

    铜人针灸经

    《作者:佚名七卷。不著撰人。此书虽冠“铜人”之名,实与“铜人”无涉。系元代书商抄录《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九《针经》的全文,析分为卷一~六,另附针灸禁忌一卷。原书成于唐代,作者已无可考。书中记载了一些常用要穴的针治经验,并附十二幅腧穴图。《四库全书》该书 《提要》 以为此书即宋王惟一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人离析为七卷。又有人考证为元代书商抄录《太平圣惠方》中《针经》而成六卷,另附唐人佚名之撰《针灸禁忌》一卷。本书卷一论经脉、俞穴,卷二至卷六分列十二人形图,论述俞穴位置、功能主治、针刺之法及禁忌等,卷七为针灸吉日、禁忌日及量穴法、灸艾杂说等。此书列举人身290余重要穴位及针法,以图详说,于临床具有指导意义。有元刊本;明山西平阳府刊善本,藏美国国会图书馆。

  • 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

    《作者:李昌龄道教劝善书。约成书于北宋末南宋初,《宋史·艺文志》著录“李昌龄《感应篇》一卷。”现《正统道藏》收入有南宋李昌龄传、郑清之赞《太上感应篇》30卷。另有刻本、注本多种。主要内容是劝导世人行善去恶。从“天人感应”、“因果报应”思想出发,劝人遵守儒家道德规范和佛教、道教戒规。宣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又称人身中有“三尸神”,时刻记录人之罪过,至庚申日上报天庭,天神据此决定人命寿夭。非义而行,背理而行者,天将夺其算纪,短命而死,罪大者殃及子孙。依道而行者,则“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避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若有过而能改恶从善者,则可转祸为福。此书在南宋至明清时代流传甚广,对世俗民众影响甚大。类似道书还有《文昌帝君阴骘文》等。

  • 周易郑康成注

    周易郑康成注

    《作者:王应麟易学著作。宋王应麟辑东汉郑玄《周易注》佚书。一卷。魏晋以后,郑玄《周易注》与王弼《周易注》成为当时的显学。二者并驾齐驱,王注在南朝盛行,郑注则独霸北朝。郑注《周易》是一本集两汉《易》学之大成的著作,但是由于隋唐时,人们认为老、庄、《周易》都是南方之学,视南学为正宗,而视北学为末流。尤其是唐初孔颖达奉诏统一天下学风,编撰《周易正义》时只以王弼《周易注》为底本,定王注为天下一尊,于是郑注《周易》逐渐被人们所淡忘。王应麟根据《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以及宋代《崇文总目》所保存郑注的《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四篇,又搜集各种《易》书所引残章断句,条分缕析,将它整理成书。本书体例是,将所搜集残断之句与经文相应的,就分附经文之下,并保存经文异字;对那些不能确定为诠释哪条经文的,则附在书后,又将郑玄《易赞》、《左传正义》、《礼记正义》、《周礼正义》中论述互卦的部分共八条,也附录在书后。由于本书所搜集的佚文并不是很全面,因而后世又有多人对它加以补正。主要版本有《玉海》附刊本、《秘册汇函》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三编》本。

  • 冲虚至德真经解

    冲虚至德真经解

    《作者:江遹八卷。宋江遹撰。唐天宝元年,诏号列御寇为冲虚子,其书 《列子》 为 《冲虚真经》,宋人又加至德二字而为《冲虚至德真经》。江遹作此书实际上是注《列子》,后人依《列子》八卷之数,将江遹所作二十卷合并为八卷,所以清《四库全书》依内府所藏八卷本收录,今依 《四库》本。前人研究 《列子》者,除晋人张湛外,有唐代殷敬慎作释文二卷,其书已不独存,其释文与张湛注文夹于通行本经句之下,已难分张注或殷释;又有唐人卢重玄作《冲虚真经解》二卷,如今也存于他人书中,唯有江遹此书,仍流传完备。其书逐段解说经文,阐发其旨意。认为“天道之运,必先于天瑞。圣人之应世,莫大于帝王”(见《说符》篇末解说),所以 《列子》一书的篇次为:《天瑞》第一,《黄帝》第二,《周穆王》第三,《仲尼》第四,《汤问》第五,《力命》第六,《杨朱》第七,《说符》第八。认为 《列子》一书的旨意是 “传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而所谓古之博大真人者也。”(出处同上)江遹颇为注重经中言外之意,称“子列子,古之善为士者也”(见《天瑞》首句解)。认为子列子不是一个人的称呼,而是先古所有“善为士者”的总称。他在《天瑞篇》中解释壶丘子林:是 “以虚容为体,以中庸为道,兼覆万物者”所以为诸子 (即子列子)之师。江遹此说,否定了列御寇其人的存在。后世研究《列子》者,认为江遹之作文辞典雅,思致玄远,但也不无穿凿之处,又染俗流之猥言,未免有秽其书。现存明 《道藏》本 (题二十卷,与焦竑《国史经籍志》著录的卷数相同),清 《四库全书》本。

  • 月波洞中记

    月波洞中记

    《作者:郑樵二卷,不著撰人名氏。此书始见于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作一卷,并云:“老君记于太白山月波洞中,凡九篇。”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此书亦一卷,称“唐任逍遥得之于太白山石壁上,凡九篇,相形术也”。《宋史·艺文志》著录《月波洞中记》一卷,又有《月波洞中龟鉴》一卷,均无撰人,不知为同书异名,抑或各是一书。其书失传已久,历来术家亦罕有言及,惟《永乐大典》所载尚存,《四库全书总目》以为“盖犹据宋时刊本录入”;并有原序,称“老君题在太白山鸿灵溪月波洞中七星南龛石壁间”,而不及任逍遥其人,似与晁氏所见之本不同。序中语及“钟吕二真人”,序末又题“赤乌二十年七月二十三日”;考吕洞宾为唐时人,赤乌为三国吴国年号,吴人岂能预知有唐朝有洞宾?且赤乌止十三年,又何来二十年?显然是不学之徒妄为附会。不过,清人认为,“其所论相法视后来俗本较为清晰,当必有所传授;篇目自《仙济》至《玉枕》九章,其词亦颇古奥,盖即郑樵、晁公武所言之九篇。疑原本实止于此,九篇以下或为后人所附益,未可知也。然相传已久,今亦不复删汰”,于是析为二卷,收入《四库全书》。书之上卷即《仙济》至《玉枕》九章,论五官骨相气质,兼及全身形体,既成系统,阐述亦明晰;下卷论八限及恶死、疾病、夭折等,较为丛杂。有《四库全书》本、《函海》本、《述古丛钞》本。

  • 人伦大统赋

    人伦大统赋

    《作者:张行简一卷,金张行简撰。此书《金史》不载,黄氏《千顷堂书目》有《人伦大统赋》一册,不言撰人;《永乐大典》所载,则皆题张行简撰。是书有元薛延年注及皇庆二年(1313)序。延年字寿之,临汾人。此书专论相法,词义颇为明简,“芟诸家之冗繁,撮百氏之机要;提纲挈领,不下三二千言,囊括相术殆尽,条目疏畅而有节”(薛延年《序》)。虽其中亦不免有语涉虚夸之处,仍属相书中甚有影响之作。有《四库全书》本、《十万卷楼丛书》本、《玲珑山馆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云笈七签

    云笈七签

    《作者:张君房道教类书。北宋张君房编集。道教称书箱为“云笈”,分道书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等七部,故名。喻取七部精英之意。本书包括三洞经教,日月星辰,洞天府地,杂修斋戒,秘要诀法,存思魂神,诸家气法,金丹内丹,神仙符图,庚申尸解,道教灵验,颂赞歌赋等,皆分门别类汇集,不仅集北宋以前《道藏》主要内容的大成,而且还保存了不少已失传的道教经籍的篇章,是研究道教方术的重要资料。《四库全书总目》称此书“类例既明,指归略毕,纲条科格,无不兼赅,《道藏》菁华,亦大略具于是矣”。全书共一百二十卷。收入《道藏》第六七七至七○二册。并见于《道藏辑要》参集、井集。编入《道藏要籍选刊》第一册。

  • 文昌孝经

    文昌孝经

    《作者:佚名《文昌孝经》是道家从自身的自然宇宙观出发,指出人的自然生命承载体的可贵,父母生育子女受尽辛苦,养育子女耗尽心血,子女应该体恤、孝敬父母,并以此道推己及人,由此不但保全自身天性,还可以获得上天赐福科举成功,乃至证果得道,是一部很具有道家特色的弘扬孝道的典籍。

  • 退斋笔录

    退斋笔录

    《作者:侯延庆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南宋侯延庆(号退斋居士)撰。一卷,有《说郛》本、 《历代小史》本等。本书录北宋至南宋初年的朝野异闻,今存者有王安石、蔡确之逸事,建炎间金人南侵时的传闻。所录皆注明说者的姓名。《说郛》另录有作者的《退斋雅闻录》,各条文字比前书为短,内容则多为异闻杂记,亦记及北宋臣寮轶事,未详与前书为一书之异名,还是两种书。

  • 江行杂录

    江行杂录

    《作者:廖莹中笔记。南宋廖莹中撰。一卷。莹中字群玉,邵武(今属福建)人。淳祐进士,为奸相贾似道幕僚,助纣为虐,自杀身亡。然此书所收传说故事,多有称道贞节、廉政、收复中原等内容,不似出于无耻之徒之手。观其文章,十分流畅,可比高手。如谈《阿房宫赋》、《长城赋》、《华山赋》之传承关系,评《花蕊宫词》、宋徽宗《祭享乐章》、无名氏《念奴娇词》等,多精彩语,具有理论价值。记两宋都市妇女职业、妇女殉国事迹,别具风趣。全书取材丰富,文笔生动,不失为南宋笔记佳作。有《古今说海》本,《说郛》本,《历代小史》本。

  • 青琐高议

    青琐高议

    《作者:刘斧志怪小说。宋刘斧撰辑。二十七卷。斧字号,里籍不详,约生活于北宋仁宗至哲宗时代。其父曾作过狱吏之类官职。原书有资政殿大学士孙副枢序,称其为“秀才”,足迹遍及太原、汴京、杭州等地。此书《宋史·艺文志》著录十八卷。另有《翰府名谈》二十五卷,《摭遗》二十卷,均佚;曾慥《类说》及《诗话总龟》收有一些佚文。此编现存前集十卷,后集十卷,别集七卷,计一百四十六篇,署作者姓名的仅十三篇。其余多辑录前人著作或经刘斧改编而成。内容包含志怪、传奇、杂事,以至议论(故书以“高议”名)。内容丰富而庞杂,但多依类编辑,如后集卷一记医、 卜、相、画;卷二记名公大臣;卷三卷四,多记异物、冤报;卷五传奇;卷八记科第荣耀,卷九记龙鹿鱼蛇等。前集虽不及后集整齐,亦皆有序。集中所载传奇如《赵飞燕别传》、《流红记》、《谭意歌传》、《王幼玉记》等各篇,多涉男女恋情,并多写嫔妃、宫女及娼妓问题。风格虽不若唐传奇之修整,但亦存其遗韵,且有用语通俗之长处。正如王渔洋在本书跋文中所说:“此《剪灯新话》之前茅也……”反映出传奇文学发展之概貌。其中五篇宋人传奇被收入鲁迅《唐宋传奇集》,很有参考价值。志怪、杂事题材,更形多样。要皆以因果、劝惩为作意,所谓“唐人小说少教训,而宋则极多教训”(鲁迅语)。见于他书者颇多。其中龙、鱼等类型故事,为“故事学”之重要资料。有董氏诵芬室刻本(分前、后、别三集)。上海图书馆善本部藏有明清两种钞本。明钞本仅有前集(且多误),清钞本有前、后集(无别集)。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董氏刻本为主校以钞本及鲁迅所据明张梦锡刻本,出版三集排印本,一九八三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增有“补遗”一卷(共二十五条),为全本。

  • 倦游杂录

    倦游杂录

    《作者:张师正宋代文言轶事小说。或简作《倦游录》。北宋张师正著。 《郡斋读书志》引此书序云: “倦游云者,仕不得志,聊书平生见闻,将以信于世也。自以非史官,虽书善恶而不敢褒贬。”可知书名之所自。 《郡斋读书志》著录作八卷, 《宋史·艺文志》则作十二卷。今原本已佚, 《宋朝事实类苑》、 《诗话总龟》、 《苕溪渔隐丛话》、 《类说》、 《名臣言行录》、 《说郛》、《永乐大典》等书中保存佚文一百余则。本书录北宋前中期的朝野杂事,个别条文记及五代之事。内容以北宋诸名臣逸闻为多,如寇准、丁谓、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韩琦、蔡襄、富弼等,皆有所述及。并多及当时的诗文写作故实,保存了一些诗人的作品及其本事。此外,书中对南方风物、各地异闻也有不少记载。

  • 厚德录

    厚德录

    《作者:李元纲四卷,《直斋书录解题》传记类著录,题作《近世厚德录》,有沈溶道源为作序。《宋史·艺文志》同,亦列在传记类,仅一卷。《四库全书》本无“近世”二字,列入杂家类存目。此书杂录宋人小说中阴德果报故事荟为一编,引书均注明出处。如第一条记钱若水平反冤狱事出《涑水纪闻》,张孝基以还产为山神条出《泊宅编》,钟离君嫁婢条引自《东轩笔录》。且有失传之书如《杨文公谈苑》《遁斋闲览》等,可据以辑录佚文。实可视为宋人小说选集,但出处尚有疏误。《四库全书总目》议其涉及神怪,言论鄙陋,“殊非儒者立言之道,与《圣门事业图》如出两手”。实未知两书性质、体例各不相同,不可比较。此书杂采诸家笔记杂说,记载廉洁官吏善政及州县诸多事例等,以垂范教人为善,故称《厚德录》。书中盛称因果报应,兼以神怪。如言张孝基以还产为山神,谓福州张生捐资救缢遇钟离权得道等事,皆不可信。《四库全书总目·杂家类存目》谓其书“非儒者立言之道”,与其所著“《圣门事业图》,如出两手,不可解也”。全面否定其书。其实,书中所寓劝善之意,还是可取的。今有《百川学海》、《稗海》、《笔记小说大观》、《丛书集成初编》、《历代小史》等丛书本。

  • 曲洧旧闻[四库本]

    曲洧旧闻[四库本]

    《作者:朱弁 十卷。南宋朱弁撰。朱弁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徽州婺源 (今属江西)人。朱熹族叔祖。朱弁在太学时,即以诗文见重于晁说之。建炎元年 (1127)奉诏使金,为金拘留,金人迫仕伪齐,誓死不屈,被留十七年始得归宋。书中有甲寅 (1134)岁腊月八日清凉山见佛光事;又记秘魔岩事,其地在金统治区燕京 (今北京);又记其友述定光佛语云,俘囚十年。据此可知,是书当作于留金时。但书中所记皆追述北宋君臣事迹及遗闻轶事,无一语及金,故称 《旧闻》。其书多记北宋皇帝盛德及诸名臣之言行,而于王安石之变法,蔡京之绍述,朋党之角逐等,言之尤详。其意在于申明北宋一代兴衰治乱之原由,深于史事有补。其间亦兼及诗话、文评、神怪传说等,因此,《文献通考》将其书列入小说家。其实,该书以追述北宋君臣事迹为主,所述诗话、文评、神怪谐谑等只有数条,所以,清臣在修《四库全书》时将其书改入杂家类。书中所叙诗话、文评、神怪传说及诸考证等,虽然较少,但不居一格,对于研究古代文学艺术、社会风俗等文化,仍有重要参考价值。今传本不一,《知不足斋丛书》、《学津讨原》、《笔记小说大观》、《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本为十卷,《宝颜堂秘笈》本为四卷,《敬修堂丛书》本为二卷,《五朝小说》、《古今说部丛书》、宛委山堂《说郛》本为一卷,商务印书馆《说郛》本不分卷,《旧小说》收入十七则。《知不足斋丛书》、《丛书集成初编》本为比较通行版本。

  • 鬼董

    鬼董

    《作者:佚名宋代笔记小说集。5卷。撰人不详。旧本或题元人关汉卿撰,不确。本书有清乾隆年间刊本,未署撰人姓名。《知不足斋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在收入本书时,均题宋人沈氏(名不详)撰。本书卷末有元人跋语1则,全文是:“《鬼董》五卷,得之毗陵杨道芳家。此只抄本,后有小序,零落不能详。其可考者云‘太学生沈’,又云‘孝、光时人,而关解元之所传也’。喜其叙事整比,虽涉怪而有据。故录置巾笥中以贻同好。泰定丙寅(即泰定三年·1326)清明日,临安钱孚跋。”《知不足斋丛书》本在此跋之后,又附有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鲍廷博跋。鲍跋据钱跋所记,认为本书应为宋孝宗、宋光宗时的太学生沈某所撰,并据卷4中提到“嘉定戊寅(即嘉定十一年·1218)予在都”,判定其人于宋宁宗时尚存。并且否定了明人蒋一葵在《尧山堂外纪》中竟以为本书为关汉卿撰的说法。鲍廷博的看法是较为稳妥的。本书所记,多为鬼神幻惑之事,隐含劝惩之旨。书中的记载比较注意细节描写,也往往杂有作者的想像在内,如卷5第1则所记温州人陈某的门客裴端夫之事,显然可以视为唐代传奇与《聊斋志异》之间的过渡。

  • 鱼篮宝卷

    鱼篮宝卷

    《作者:佚名一名《鱼篮观音二次临凡度金沙滩劝世修行》。佚名撰。一卷。初成书于宋代。约八千字。内容叙江苏海门县有一乡村名金沙滩,村人因行恶,不敬神明,上帝欲灭绝之。观音菩萨不忍,临凡变卖鱼女郎,劝化众人。村人第一恶人马二郎,见卖鱼女貌美,欲娶为妻,故放下屠刀,诵经行善,卖鱼女与马二郎成婚之日,仙归。金沙滩众人均弃_恶向善。三年后,观音再次临凡,以坚众人行善之心。马郎功成升极乐世界。金沙滩一改旧观,竟成善地。观音博大救世精神历代广为传颂。篇幅短小,语言精炼,有民国八年(1919)上海翼化堂刊本。

  • 南窗纪谈

    南窗纪谈

    《作者:佚名宋代无名氏撰写的一部笔记。书中记北宋时名人轶事及订正典故之类,颇有可资考证者。其中或有小说故事可采。如记某嫠妇被里人以田产事诬陷,含冤十馀年不得申。後在初中甲科来此任职的傅球手中昭雪。李迪曾在此为官,闻之後自检失职,并举荐傅球。写出傅球过人之才和李迪虚怀若谷。又记袁州女子登仙而去事,则已涉怪异。《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著录,一卷,无撰人姓名。 今有《知不足斋丛书》、《学海类编》等丛书本。均未署撰人。劳格《读书杂志》卷十一考为徐度撰。今据《知不足斋丛书》本整理。

猜你喜欢的书

花影集

花影集

明代文言传奇小说集。四卷二十篇。陶辅作于弘治初年,初刻于嘉靖初年,今存万历丙戌崔岂立重刊本。写刻,无图。卷首有张孟敬《花影集序》及作者《花影集引》,对本书各篇旨趣,以及作者情况、创作精神介绍甚详。据云,作者壮年时曾得《剪灯新话》、 《剪灯余话》、《效颦集》三书而读之, 感到“虽三家造理之不同,而各有所见,然皆吐心葩结精蕴,香色混眩,鬼幻百出,非浅学者所能至也。予不自揣,遂较三家得失之端,约繁补略,共为二十篇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李剑农著。太平洋书店1930年出版。李氏又名剑生,号德生,湖南邵阳人。1913年赴英留学,1916年回国。致力于中国政治史和经济史的教学和研究。该书原名为《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著者对1898—1928年间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和各系军阀之间政治斗争作了精辟的分析。1946年补写了1840—1937年的中国政治斗争,改为现名出版。后作者又删去《导言》和最后一章,并略加校改,195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在该书中,著者认为西方近代正值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而中国则处于封闭落后之中,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是必然的。而此后的政治变化,大致可分三个段落: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这是外力侵入,新思想酝酿的时期;第二阶段从甲午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这是革命势力进展,满清皇位颠覆的时代;第三阶段从民国成立到国民党由广东出师北伐,这是革命势力与满清残余的军阀势力斗争的时代。全书分析中肯,比较注意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纷争角逐以及政治斗争的演变和分化,是这一领域较成功的著作。

罗氏识遗

罗氏识遗

十卷。北宋末南宋初罗璧(生卒年不详)撰。罗璧字子苍,自号默耕,新安(今属河南)人。生平事迹不详。据书中前定一条,引陈抟“寒在五更头”之谶语,称第五庚申后又十五年,北宋灭亡,可知此书成于南宋时期。书中又谓宋代文章多粹,自程颢、程颐发明孔孟之说,便觉欧、苏气象不长,又谓孔夫子之道至朱熹而集大成,诸家经解自朱熹断定,然后一出于正等等,可知罗璧是朱熹学说的忠实信徒、传布朱熹学说的学者。此书于经史百家、朝野遗闻等,无所不论,无所不考。大体说来,征索旧文,皆有依据,考据精核,颇多可取。但书中也有可供商榷之处,如,论养老之制,谓《礼记》袒而割牲、执酱而馈等数语为委巷之谈,排诋经书,殊无忌惮。又谓公羊高、梁赤皆姓姜,亦属杜撰。又谓班史原于刘歆,引葛洪《西京杂记》后序为证,不知葛洪序谓刘歆有汉书一百卷者,自汉魏以来绝无是说,罗璧轻信伪书,尤为疏舛。此书虽少有错误,但多数皆有根据,足资参考。今传本不一,《四库全书》本作 《识遗》十卷,《学海类编》、《碧琳琅馆丛书》、《芋园丛书》本作《罗氏识遗》十卷,宛委山堂 《说郛》节选本作一卷,商务印书馆《说郛》本不分卷。

洛神传

洛神传

大和中处士萧旷自洛东游至孝义馆夜憩于双美亭时月朗风清旷善琴遂取琴弹之夜半调甚苦俄闻洛水之上有长叹者渐相逼乃一美人旷因舍琴而揖之曰彼何人斯女曰洛浦神女也昔陈思王有赋子不忆也邪旷曰然旷又问曰或闻洛神即甄皇后后谢世陈思王遇其魄于洛滨遂为感甄赋后觉事之不正改为洛神赋寄

黄书

黄书

明清之际王夫之著。一卷,收入《原极》、《古仪》、《宰制》、《慎选》、《任官》、《大臣》、《离合》等七篇论文,并附《后序》。作于1656年,是作者早年的政论著作。通过评述历史阐发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提出了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解释仁义为“以仁爱人,不授以制而尽其私。以义制我,不私所爱而厚其疑”。(《任官》)仁义的最高意义便是维护民族利益,“仁以自爱其类,义以自制其伦。”若不能保护民族的利益,便失去了仁义的真髓。“今族类之不能自固,而何他仁义之云云也哉!”(《后序》)指出“天下之势,有合者,有分者,有张者,有翕者”(《古仪》),而没有万世一系的天下。强调天下不是一姓的私产,指责“秦私天下而力克举,宋私天下而力自诎”,是孤秦陋宋,导致了天下的祸乱。认为改朝换代是自然的事情,但不能容许他族入主华夏,“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原极》),高度重视“夷夏之防”。指出要永保民族的利益,就必须公天下,“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宰制》)。收入《船山遗书》。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将此书与作者另一著作《噩梦》合编刊行。

中说

中说

一名《文中子》。为隋末名儒王通子福郊、福畤仿《论语》体例,集通生前言论,以问答形式整理而成。今有宋阮逸注十卷本。分《王道》、《天地》、《事君》、《周公》、《问易》、《礼乐》、《述史》、《魏相》、《立命》、《关朗》十篇。其哲学思想确认天、地、人为“三才”,“天者统元气焉”,“地者统元形焉”,“人者统元识焉”,但又相信“天神”、“地祇”的存在。认为治乱、穷达、凶吉都有命,“君子畏之”,又认为吉凶祸福,惟人自召,在人自取。矛盾之处很多。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明王道”,抨击现实社会暴政,依据孟子仁政学说,提出要统治者“遗身”(即至公无私)、“推诚”,盼望重建王道政治。主张儒、佛、道三教归一,但以儒家为主。并希望恢复分封制和井田制。王通在《中说》中提出的思想是宋代理学的先声。后人因其中所记王通门人多隋唐间大臣,年龄与事实不符,或疑其为伪作,虽不尽然,但其中有夸饰之词,则为事实。中统 元世祖年号(1260—1264)。凡五年。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