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 开庆四明续志

    开庆四明续志

    《作者:梅应发一称《四明续志》、《开庆续志》。南宋吴潜修,梅应发、刘锡撰。十二卷。开庆元年(1259)成书。因续《宝庆四明志》而作,故名。四明即庆元府,治今浙江宁波市。全书内容分为庆元府额、增秩因任、学校、科举、城郭、坊巷、郡圃、水利等三十七子目。凡山川、疆域前志已叙者,即不复载。多述判庆元府吴潜治绩及其诗文,系因人修志。

  • 入越录

    入越录

    《作者:吕祖谦《入越录》是吕祖谦的长篇日记体游记,记载了吕祖谦与潘叔度的十八日会稽之游,语言朴质平实,简拔切当,大多以白描为主,个别段落则能娓娓道来,细细铺写.作者尤其对光与色有着敏锐的感受,使得文中点染着鲜丽的色彩与美妙的光晕.《入越录》对田园风光与农村生活的关注早于以田园诗人而著称的范成大的《吴船录》,显示出吕祖谦作为一个真正的思想家对于世道民情的关注;从题材上来讲,也是对传统游记内容的开拓.文中还体现出吕祖谦重自然和要求人工亦应“殆若天成”的审美取向,是吕祖谦纪游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作品.

  • 寿昌乘

    寿昌乘

    《作者:佚名南宋宝祐年间( 1253—1258 )佚名纂修。原书已佚。清文廷式自《永乐大典》六千二百七十三卷中辑出。原为抄本,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武昌柯逢时重刻,有武昌柯氏息园刊本。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置寿昌军,民国三年(1914)改为鄂城县。即今湖北省鄂州市。<br/><br />

  • 吴船录

    吴船录

    《作者:范成大宋代文言日记小说。南宋范成大撰。 《宋史·艺文志》入史部传记类,题《吴船志》。 《直斋书录解题》、 《文献通考》入子部小说类。《丛书集成初编》本、 《笔记小说大观》本较常见,均为二卷。本书是作者于淳熙四年(1177)从四川置制使任上奉诏回临安时在途中的日记,取杜诗“门泊东吴万里船”之意命名为《吴船录》。所经之地,凡有古迹、名山、胜景,或故旧招请,均停船旅游一番,并逐日记载。本书文字清新优美,游记色彩浓厚,与陆游《入蜀记》历来同被视为宋人长江游记文学的代表作。所记古迹形胜、风土人情甚详,并有考证。

  • 吴郡志[四库本]

    吴郡志[四库本]

    《作者:范成大又作《吴门志》。江苏地方志。南宋范成大(1126—1193)撰。五十卷,首一卷。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累官至兵部尚书,参知政事, 资政殿学士。是书为石湖晚年所作, 约成书于绍熙三年(1192)或四年(1193)。校官汪泰亨等于绍定二年(1229)至宝祐四年(1256)增订,后人续有增补。分沿革、户口税租、土贡、风俗、城郭、宫宇、古迹、水利、人物、杂咏等39门。征引浩博,而叙述简赅。是研究南宋时苏州地区经济、文化、风俗的重要参考书。此本为四库本,本站也有标点本,可以搜索查找!

  • 番禺杂记

    番禺杂记

    《作者:郑熊《番禺杂记》郑熊撰。原书已失传。是研究广州早期地方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文献。现有元·陶宗仪辑录本,收入《说郛》一书,共10条,记录岭表山川异物,可惜较为简略。

  • 广清凉传

    广清凉传

    《作者:延一寺观志。宋释延一撰。三卷。系《古清凉传》的增补本。延一,为清凉山(今山西五台山)大华严寺坛长妙济大师法号,博通佛教。因惜唐《古清凉传》文字舛错,辞意乖谬,遂采摭经传,收讨故实,推而广之,于嘉祐五年(1060)撰成是书。卷首宋太原骑都尉郄济川序。较全面地记述了五台山的历史、自然景物和佛教史迹。卷一主要记述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道场的由来和五台山历代寺庙的情况。卷二大部分和卷三,主要记述五台山历代高僧和其他人物的事迹及传说。嘉祐四年(1060)著此传,历时三月,次年正月刻印。全书四万五千字,为《古清凉传》的三倍。它补充了前传的不足,如慧祥提及武则天曾派会颐上五台山,此则补充,武则天遣使到大孚灵鹫寺采花万朵,移入禁苑,派尼妙胜至中台建塔,在五台斋僧万人,送玉像至五台等

  • 岭外代答

    岭外代答

    《作者:周去非区域志。南宋周去非撰。 十卷。去非字直夫,永嘉(今浙江温州)人。隆庆进士。淳熙间为广南西路桂林通判。归后,以答客问于淳熙五年(1178)写成此书。约七万五千字。内容含地理、边帅、山川、岩洞、风土、服饰、法制、食用、宝货、金石、花木、禽兽、古迹和蛮俗等。原书久佚,后从《永乐大典》中录出,编入《知不足斋丛书》,共十卷,列二十门,总二百九十四条。《四库全书》收编时云: “其书条分缕析,视嵇含、刘恂诸书,叙述为详。”“而边帅、法制、财计诸门,实足补正史所未备,不但记土风物产徒为谈助已也。”有《知不足斋丛书》和《丛书集成》等本。

  • 宝庆四明志

    宝庆四明志

    《作者:罗濬南宋地方志。庆元知府胡榘修,方万里、罗濬撰。二十一卷。始撰于宝庆三年(1227),成书于绍定元年(1228)。四明即庆元府,治今浙江宁波市。是书据张津《乾道四明图经》重加增订,依其体例,前十一卷为郡志,分叙郡、山、水、产、赋、兵、人、祠、遗等九门四十六子目;第十二卷以下为鄞、奉化、慈溪、定海(今宁波市东北)、昌国(今舟山市)、象山各县志,每县俱自为门目,不与郡志相混。内容详备,叙述严谨,为后来修志者所根据。有绍定后至咸淳八年(1272)事迹,当系后人增续。今通行本为清咸丰四年(1854)徐氏烟屿楼校本。1950年故宫博物院曾将其所藏宋刊本影印出版。

  • 乘轺录

    乘轺录

    《作者:路振地理杂志。北宋路振 (957—1014)撰。一卷。路振字子发,永州祁阳(今湖南祁阳西)人(一作湘潭人)。淳化进士,官州通判、知州、太常丞。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二月,知制诰路振充契丹国主生辰国信使,率团使辽,次年正月返宋,归撰此文以献朝廷。本篇记载了使团越宋辽边境后沿途地名及地理概况,凡跋涉20天,宿辽20驿馆,才至辽中京大定府(治今辽宁建平西北)。

  • 东巡记

    东巡记

    《作者:赵彦卫台州临海县章安祥符寺,法堂有高庙御坐。寺僧师颜年八十余矣,能言东巡事,云:时年方十四,事悟讲主。建炎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曰,民间欢言天子航海东来,泊金鳌山下。

  • 使辽语录

    使辽语录

    《作者:陈襄地理杂志。北宋陈襄(1017—1080)撰。一卷。 襄字述古,称古灵先生,福建福州人。庆历进士,曾官三司盐铁判官、侍御史等。于治平四年(1067)使辽,归而成书,约四千字。以记宋辽使节沿途迎送礼仪、所过州县馆驿相距路程、相互通问馈送为主。所记是年华北旱情,女真、高丽等民族地区盛产松子,辽皇于每年七月往秋山狩猎,九年始住燕京等,颇具史料价值。所记辽宋交通系出于政治目的绕道而行,故其计程需如实考证。为研究辽代地理提供有益资料。有民国二十六年(1937)北平文殿阁书庄铅印《契丹交通史料七种》本。

  • 艮岳记

    艮岳记

    《作者:张淏名胜志。宋张淏撰。一卷。有《会稽续志》已著录。著有《云谷杂记》等。艮岳在汴京(今开封)东北隅,为宋徽宗政和年间所筑。是书著作年代不详。约三千字。详载寿山艮岳建置始末:竭府库之积,聚天下之伎艺凡六载始成,奇花异木、珍禽异兽莫不毕集。《百川学海》、《说郛》等均收录之。是书取宋徽宗《御制艮岳记》和蜀僧祖秀《华阳宫记》,各摭其略。首叙徽宗政和年间遣宦者梁师成督造艮岳园囿,备极侈丽。又记朱勔扰民之事。最后叙述靖康初年金兵南犯,都人避兵艮岳,台榭宫室,悉尽折毁,官不能禁。

  • 西夏事略

    西夏事略

    《作者:王称西夏史著作。宋王称撰。1卷。本书记党项拓跋氏兴起至西夏李元昊建国之史实。曹溶《学海类编》收有此书,实即王称《东都事略》卷127至128中之《西夏》附录。曹溶 《学海类编》 收有此书。按《四库全书存目著录》云:“考验其文,即王称《东都事略》中之‘西夏传’,作者抄出,别提此名,曹溶《学海类编》收之,失考甚矣。”

  • 虏庭事实

    虏庭事实

    《作者:文惟简原书已佚,仅于涵芬楼《说郛》卷八存留数则,分为姓氏、风俗、仗责、拜天、黄鼠、婚聘、过盏、放偷、披秉、哑揖、丧葬、血泣、释奠、寺塔等条,记述了女真各部当时的政治、生活习俗等内容。

  • 南康记

    南康记

    《作者:邓德明地理书。邓德明撰。是成书较早的江西地志,应撰于刘宋元嘉中期,大约亡佚于宋元之交或元代。记古代南康(相当于今江西南康、赣县、兴国、宁都以南地。)郡地理。史书艺文志及《文献通考》、《四库全书总目》不录。

  • 揽辔录

    揽辔录

    《作者:范成大地理著作。不分卷,为纪行之作。南宋范成大撰。1卷。孝宗乾道六年(1170),作者以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国。范成大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闰五月被命为资政殿大学士,与崇信节度使康谞出使金国。六月出国门,八月渡淮入金。此书即以行程时间为序,记录了作者渡淮之后至燕都沿途所见在金统治之下北中国的社会情况,对沿途文物古迹、民情风俗及金都的皇城建筑、朝章制度,皆有详实真切的记载,是研究金朝统治下北方社会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在南宋使金行记中为翘楚之作。

  • 蒙鞑备录

    蒙鞑备录

    《作者:赵珙南宋赵珙(旧误为孟珙)撰。1卷。南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作者奉使蒙古军前议事,至燕京(今北京),见到总领蒙古军的木华黎国王。归后将亲身闻见著录成书,记述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国的事迹。全书分立国、鞑主始起、国号年号、太子诸王、诸将功臣、任相、军政、马政、粮食、征伐、官制、风俗、军装器械、奉使、祭祀、妇女、燕聚舞乐共17则。为今存记载蒙古开国事迹的最早著作,其中有许多有价值的记载,为研究蒙古建国初期历史的重要史料。现存《说郛》本为最早版本。1926年刊行的王国维笺证本为佳。

  • 淳熙三山志

    淳熙三山志

    《作者:梁克家简称《三山志》。南宋地方志。又名《长乐志》。淳熙九年(1182)成书。知福州事梁克家撰。原40卷,今本42卷。三山指今福建福州。此书采择庆历三年(1043)林世程所修的《福州志》资料,增入以后139年事,分地理、公廨、版籍、财赋、兵防、秩官、人物、寺观(末附山川)、土俗9门。纪录掌故,详加考订,为传世的南宋地方志佳作。所记五代十国史事,可以补正史不足。版籍、财赋两门,系陈傅良执笔,内容翔实,参考价值较高。所载淳熙以后事迹系后人增补。现有明崇祯十一年本,1990年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即据以影印。另有清乾隆张德荣抄本和《四库全书》本。

  • 都城纪胜

    都城纪胜

    《作者:耐得翁城镇志。宋耐得翁撰。一卷。得翁为南宋人,生平籍里不详。感于杭州繁荣明秀,特于端平二年(1235)撰成是编约万字。分市井、诸行、酒肆、食店、茶坊、四司六局、瓦舍众伎、社会、园苑、舟船、铺席、坊院、闲人、三教外地十五目。食店目记南北食品、小儿戏剧糖果,瓦舍众伎目记杂剧及诸部、队、班等情况,道具、唱段、杂手艺等亦有详记,三教外地叙儒,佛、道三教情况。记事虽不及《梦粱录》、《武林旧事》赅备,亦足备考察当时之盛况,并可与其互相参证。有《四库全书》、《楝亭十二种》、《武林掌故丛编》本。今有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标点本,附《东京梦华录》后。洪焕椿《浙江方志考》(198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可资参考。

猜你喜欢的书

花影集

花影集

明代文言传奇小说集。四卷二十篇。陶辅作于弘治初年,初刻于嘉靖初年,今存万历丙戌崔岂立重刊本。写刻,无图。卷首有张孟敬《花影集序》及作者《花影集引》,对本书各篇旨趣,以及作者情况、创作精神介绍甚详。据云,作者壮年时曾得《剪灯新话》、 《剪灯余话》、《效颦集》三书而读之, 感到“虽三家造理之不同,而各有所见,然皆吐心葩结精蕴,香色混眩,鬼幻百出,非浅学者所能至也。予不自揣,遂较三家得失之端,约繁补略,共为二十篇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李剑农著。太平洋书店1930年出版。李氏又名剑生,号德生,湖南邵阳人。1913年赴英留学,1916年回国。致力于中国政治史和经济史的教学和研究。该书原名为《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著者对1898—1928年间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和各系军阀之间政治斗争作了精辟的分析。1946年补写了1840—1937年的中国政治斗争,改为现名出版。后作者又删去《导言》和最后一章,并略加校改,195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在该书中,著者认为西方近代正值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而中国则处于封闭落后之中,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是必然的。而此后的政治变化,大致可分三个段落: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这是外力侵入,新思想酝酿的时期;第二阶段从甲午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这是革命势力进展,满清皇位颠覆的时代;第三阶段从民国成立到国民党由广东出师北伐,这是革命势力与满清残余的军阀势力斗争的时代。全书分析中肯,比较注意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纷争角逐以及政治斗争的演变和分化,是这一领域较成功的著作。

罗氏识遗

罗氏识遗

十卷。北宋末南宋初罗璧(生卒年不详)撰。罗璧字子苍,自号默耕,新安(今属河南)人。生平事迹不详。据书中前定一条,引陈抟“寒在五更头”之谶语,称第五庚申后又十五年,北宋灭亡,可知此书成于南宋时期。书中又谓宋代文章多粹,自程颢、程颐发明孔孟之说,便觉欧、苏气象不长,又谓孔夫子之道至朱熹而集大成,诸家经解自朱熹断定,然后一出于正等等,可知罗璧是朱熹学说的忠实信徒、传布朱熹学说的学者。此书于经史百家、朝野遗闻等,无所不论,无所不考。大体说来,征索旧文,皆有依据,考据精核,颇多可取。但书中也有可供商榷之处,如,论养老之制,谓《礼记》袒而割牲、执酱而馈等数语为委巷之谈,排诋经书,殊无忌惮。又谓公羊高、梁赤皆姓姜,亦属杜撰。又谓班史原于刘歆,引葛洪《西京杂记》后序为证,不知葛洪序谓刘歆有汉书一百卷者,自汉魏以来绝无是说,罗璧轻信伪书,尤为疏舛。此书虽少有错误,但多数皆有根据,足资参考。今传本不一,《四库全书》本作 《识遗》十卷,《学海类编》、《碧琳琅馆丛书》、《芋园丛书》本作《罗氏识遗》十卷,宛委山堂 《说郛》节选本作一卷,商务印书馆《说郛》本不分卷。

洛神传

洛神传

大和中处士萧旷自洛东游至孝义馆夜憩于双美亭时月朗风清旷善琴遂取琴弹之夜半调甚苦俄闻洛水之上有长叹者渐相逼乃一美人旷因舍琴而揖之曰彼何人斯女曰洛浦神女也昔陈思王有赋子不忆也邪旷曰然旷又问曰或闻洛神即甄皇后后谢世陈思王遇其魄于洛滨遂为感甄赋后觉事之不正改为洛神赋寄

黄书

黄书

明清之际王夫之著。一卷,收入《原极》、《古仪》、《宰制》、《慎选》、《任官》、《大臣》、《离合》等七篇论文,并附《后序》。作于1656年,是作者早年的政论著作。通过评述历史阐发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提出了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解释仁义为“以仁爱人,不授以制而尽其私。以义制我,不私所爱而厚其疑”。(《任官》)仁义的最高意义便是维护民族利益,“仁以自爱其类,义以自制其伦。”若不能保护民族的利益,便失去了仁义的真髓。“今族类之不能自固,而何他仁义之云云也哉!”(《后序》)指出“天下之势,有合者,有分者,有张者,有翕者”(《古仪》),而没有万世一系的天下。强调天下不是一姓的私产,指责“秦私天下而力克举,宋私天下而力自诎”,是孤秦陋宋,导致了天下的祸乱。认为改朝换代是自然的事情,但不能容许他族入主华夏,“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原极》),高度重视“夷夏之防”。指出要永保民族的利益,就必须公天下,“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宰制》)。收入《船山遗书》。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将此书与作者另一著作《噩梦》合编刊行。

中说

中说

一名《文中子》。为隋末名儒王通子福郊、福畤仿《论语》体例,集通生前言论,以问答形式整理而成。今有宋阮逸注十卷本。分《王道》、《天地》、《事君》、《周公》、《问易》、《礼乐》、《述史》、《魏相》、《立命》、《关朗》十篇。其哲学思想确认天、地、人为“三才”,“天者统元气焉”,“地者统元形焉”,“人者统元识焉”,但又相信“天神”、“地祇”的存在。认为治乱、穷达、凶吉都有命,“君子畏之”,又认为吉凶祸福,惟人自召,在人自取。矛盾之处很多。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明王道”,抨击现实社会暴政,依据孟子仁政学说,提出要统治者“遗身”(即至公无私)、“推诚”,盼望重建王道政治。主张儒、佛、道三教归一,但以儒家为主。并希望恢复分封制和井田制。王通在《中说》中提出的思想是宋代理学的先声。后人因其中所记王通门人多隋唐间大臣,年龄与事实不符,或疑其为伪作,虽不尽然,但其中有夸饰之词,则为事实。中统 元世祖年号(1260—1264)。凡五年。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