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克家

- 姓名:梁克家
- 别名:字叔子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
- 出生日期:1127年3月17日
- 逝世日期:1187年7月24日
- 民族族群:
梁克家(1127年3月17日-1187年7月24日),字叔子,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幼聪敏绝人,读书过目便能背诵。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第34年,即绍兴三十年(1160),梁克家考中庚辰科殿试第一名,成为南宋第11位状元。
中状元后,被授予平江(今属湖南)签判,佐理政务。翌年,金主完颜亮率军南侵,于十一月二十七日被臣下杀死,金国政局动荡。一些宋臣建议乘机北伐中原,梁克家致函代理兵部尚书陈俊卿,说尽管金主完颜亮被杀,金兵北撤,但大宋的兵力未振,不量力而行,后悔莫及。陈俊卿把他的建议报告丞相陈康伯,陈康伯赞叹他远见卓识,奏准高宗,召梁克家入京,任用他为秘书省正字,掌校正典籍讹误。不久,晋官著作佐郎,掌修纂日历。
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高宗禅位太子赵,是为孝宗。
天多灾异,梁克家借灾异上疏,乞请下诏求直言,诏准。梁克家条奏六事:第一,端正心术;第二,整肃纲纪;第三,匡正风俗;第四,明确职权;第五,制定谋略;第六,上下同心。关于制定克敌谋略,他解释说,关键在于将良、兵强、财足。孝宗大加赞赏。梁克家进官中书舍人,掌起草诏令,如事有失当或除授非人,可奏请皇帝重新考虑。
不久,孝宗派他出使金国。金人因他是大宋的状元而格外敬重。在宴会上,宾主比试射技,文状元出身的梁克家连射数十箭,箭箭中的,金人叹服。金使来朝,梁克家奏请金使入朝走南门,百官入朝走北门,仆从不得随便跟至殿门外,以整肃朝仪。孝宗下诏,著为法令。
迁为给事中,职司封驳失当的政令。任职3年,遇有认为不可的事,必直言无隐。他曾奏言:“陛下想任用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喜空言。空言当然是没有好处的,但若因害怕说空话而敛口,谏诤之路势必堵塞。请皇上多加开导。”孝宗欣然接受,让他条陈风俗之弊,梁克家列举了4条:欺上罔下,苟且偷安,因循守旧,营私舞弊。孝宗手诏嘉奖。
乾道五年(1169)二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端明殿学士仅备顾问,签书枢密院事为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副长官。翌年,进官参知政事,即副相。过了1年,又兼任枢密院的长官——知枢密院事。
梁克家上任后,整饬兵备。当时,金宋虽已和议,但金兵不断挑起边衅。梁克家奏准孝宗,修筑楚州(州治山阳,今江苏淮安)州城,派重兵驻防,金兵不敢轻举妄动。在朝廷,他与虞允文密切合作。虞允文是仁寿(今属四川)人,抗金名将,时为宰相。梁、虞以国事为重,通力合作。但梁克家决不苟合。虞允文是主战派,而梁克家是主和派,虞允文建议遣兵出击,恢复中原。梁克家认为国力不足,不同意出兵。朝臣大都赞同虞允文的主张,孝宗也认同。梁克家见力争不得,遂上疏辞官。孝宗问他:“难道真的不能用兵吗?”梁克家道:“用兵以财为先,今国库空虚,怎可用兵?”孝宗改容说:“朕考虑一下。”第二天上朝,孝宗面谕梁克家:“朕终夜都在考虑你的主张,所言极是,不要走了吧。”梁克家遂留京继续任职。
第二年,即乾道八年,更定官职,定尚书仆射为左右相,孝宗任命虞允文为左丞相兼枢密使,梁克家为右丞相。虞允文推荐梁克家任左丞相兼枢密使,孝宗未准。数日后,虞允文又借口有病,荐举梁克家代替他的职位,孝宗还是不允。梁、虞二人同心协力,辅佐孝宗。一天,孝宗对宰相们说:“近日去德寿宫,太上皇颐养天年,十分愉快,朕回来后喜不自禁。”梁克家道:“尧未得舜时很忧愁,既得舜,心情就舒畅了。”虞允文接着说:“相比之下,在五帝之中,尧最为高寿。”孝宗高兴地说:“是的。”君臣同心,朝廷出现少有的和睦局面。
孝宗欲任用曹勋为枢密使,虞允文说曹勋人品卑下,不可用。不久,孝宗任用张说为签书枢密院事,右正言王希吕与监察官又纷纷上疏弹劾张说。孝宗大怒,手诏责斥王希吕,虞允文却把诏令交了回来,没有下达。孝宗更怒,梁克家见状,奏言:“希吕论张说,是他的职责;左相救希吕,是国家体制。”孝宗怒气渐消。
不久,虞允文辞相,梁克家一人秉政,他不畏权贵近戚,又不失和气。张说入枢密院时,有些人不同意,他出为签书枢密院事后,报复那些大臣,梁克家尽力救护。朝野称颂梁克家,号为“贤相”。
但为时不久,梁克家便辞去了相位。
事情起因于金使朝见时的授书礼上。高宗时,金使到宋,高宗须降座接金的国书,屈尽陪臣之礼。孝宗即位,不愿降座受书,宋、金之间为此发生纠纷。梁克家一向主和,主张按高宗时的仪式行事。孝宗不悦。梁克家遂上书辞职。孝宗诏准,让他以观文殿学士知建宁府(府治建安、瓯宁,今福建建瓯)。陛辞时,孝宗问他对国政有何见解,梁克家劝皇上无求奇功。不久,朝廷试图对金用兵,结果无功而还。
梁克家在建宁府一待就是七八年,直到淳熙八年(1181),才调任福州(州治侯官、闽县,今福建福州)知州。淳熙九年九月,拜右相,封仪国公。1个月后,梁克家罹病。淳熙十三年,孝宗诏令他以内祠兼侍读,赐他府邸,不断遣使存问。
淳熙十四年六月,梁克家病逝,享年60岁。
孝宗闻讯,为之垂涕,诏赠少师,谥曰“文靖”。
梁克家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最后一役
这曾经是一段我们无法回顾的历史。 1945年4月16日,星期一,凌晨4点整。在德国首都东边不到38英里的地方,涨水的奥得河上方的夜空突然燃起了红色的火焰,让人目瞪口呆的炮兵掩护炮火立即发射出来,苏联人对希特勒第三帝国发动的最后进攻开始了。柏林,即将成为一座被炮火、妒火和欲火彻底焚毁的城市…… 柏林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的一场终极恶战。这场战役,也是“二战”中最关键、最血腥的时刻之一,给柏林这座历史名城带来了毁灭性破坏。它不仅导致了纳粹这头利维坦式巨兽的垮台,也影响了未来几十年中国际政治局势的走向。 为了还原第三帝国崩溃的历史,科尼利厄斯·瑞恩采访了2000多人,既有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等英美将领,科涅夫、崔可夫等苏联元帅,也有戈特哈德·海因里齐等德国将军,当然还有众多平民和士兵。他搜集、研究了大量资料,并在冷战高峰期深入莫斯科,查阅苏联未解密档案……最终,写出了这部“无一字无出处”的经典著作。
高城堡里的人
《高城堡里的人》是由菲利普·迪克著创造的一部美国小说。在1963年获得了雨果奖。通过对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的穿插描述,讲述了一个反转过来的“历史”——同盟国在二战中战败,美国被德国和日本分割霸占,探讨了正义与非正义、文化自卑和身份认同,以及法西斯独裁和种族歧视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后果。
乾坤体义
二卷。明利玛窦(1552—1610)撰。利玛窦意大利人,明末来中国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万历十年(1582)来中国,初在广东肇庆传教,万历二十九年到北京,进呈自鸣钟等物,与士大夫徐光启、李之藻、周子愚等交往,介绍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他精习汉文,主张将孔孟之道和宗法敬祖思想同天主教相融合。著译还有《天文实义》、《同文算指》、《几何原本》(与徐光启合译)等。该书上卷言天象,下卷言算术。他将地表分为寒温五带,将七政恒星天分为九重,以水火土气为四大亢行,以日、月、地影三者定薄蚀,认为日月星出入产生蒙气。这些见解多为西方人当时的天文观。该书有万历余永宁刊本。
保越录
一卷。元徐勉之撰。本书记载元至正十九年(1359)明朝军队攻绍兴事。时徐勉之任杭州路海宁州儒学教授。绍兴从元末起被张士诚所控制。至是,朱元璋遣胡大海率军攻之。攻城三月不破,明军乃撤。本书记载胡大海兵受挫后纵兵淫掠、发宋陵诸墓,以及张正蒙妻韩氏、女池奴,冯道二妻抗节等事,均为《明史》所不载,可补正史之不足。本书《四库提要》云“不著撰人名氏”。据清人傅以礼云,此书明代有两本,一为杭州吴氏《瓶花斋》抄本,不著撰人名氏;一为明代越中刊本。并《武备志》附《古越书》,题曰元徐勉之撰。《四库全书》著录为前者。后者则有《十万卷楼》本,《丛书集成初编》据以排印。又有《学海类编》 (道光本、影道光本) 等。
春秋繁露译注
十七卷,汉董仲舒著。《汉书·董仲舒》载其“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宋代有四种本子,多少不一。至明楼郁,乃定为十七卷,八十二篇,缺三篇,实七十九篇。颜师古注以《竹林》、《玉杯》、《蕃露》都是书名,而今《春秋繁露》中有《竹林》、《玉杯》,故《崇文总目》、程大昌等都有怀疑、攻驳之论。但大多数认为,其书基本可信是董仲舒所作。书中以孔子为素王,《春秋》为一王大法;提出三统、三世诸说;对《春秋》笔削褒贬,微言大义探讨极多;借阴阳五行论说《春秋》灾异,建构天人感应的学说;借解释“春王正月”,论证君权神授与大一统等等,较为全面论说了《公羊》学的基本理论。是汉代《公羊》学派的重要代表作,对其后的《公羊》学发展影响深远。
春秋左传属事
二十卷。傅逊(生卒年不详)撰。傅逊字士凯,太仓(今属江苏省)人,明代经学家。少从师于文学家归有光,科举失意,晚年以岁贡授建昌训导。傅氏着述,除此外,还有《左传注解辨误》。此书之作,发端于其友王执礼,而由傅逊续成。其体例则仿袁枢纪事本末体,改编年为属事,分国纪事。有周、伯、鲁、晋、齐、宋、卫、郑、秦、楚、吴楚、楚吴、越诸国,目下又有子目。如周之下子目有:“桓王伐郑”、“子克、子颓、子带之乱”、“王臣之争”、“定灵昏齐”、“刘康公败茅戎”、“景王让晋”、“王臣丧亡”、“子朝之乱”、“王朝交鲁”九条。子目之内容则按年编次《左传》之纪事。每年后多有评议,兼发义理与训诂,于杜注每多商榷。如其《凡例》称,“杜于晋朝元皇后丧,议太子应既葬除服,故凡传中丧制皆曲为强解以信其说。先儒谓其巧饰经传以附人情,今注中悉为厘正,”傅氏尚撰有《左传注解辨误》,专门驳正杜预注解,然大抵臆说者多,其中有价值之部分,则被顾炎武收入其《左传杜解补正》一书入中。此书成于万历十三年(1585),现存万历十三年日殖斋自刻、十七年重修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