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克家

- 姓名:梁克家
- 别名:字叔子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
- 出生日期:1127年3月17日
- 逝世日期:1187年7月24日
- 民族族群:
梁克家(1127年3月17日-1187年7月24日),字叔子,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幼聪敏绝人,读书过目便能背诵。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第34年,即绍兴三十年(1160),梁克家考中庚辰科殿试第一名,成为南宋第11位状元。
中状元后,被授予平江(今属湖南)签判,佐理政务。翌年,金主完颜亮率军南侵,于十一月二十七日被臣下杀死,金国政局动荡。一些宋臣建议乘机北伐中原,梁克家致函代理兵部尚书陈俊卿,说尽管金主完颜亮被杀,金兵北撤,但大宋的兵力未振,不量力而行,后悔莫及。陈俊卿把他的建议报告丞相陈康伯,陈康伯赞叹他远见卓识,奏准高宗,召梁克家入京,任用他为秘书省正字,掌校正典籍讹误。不久,晋官著作佐郎,掌修纂日历。
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高宗禅位太子赵,是为孝宗。
天多灾异,梁克家借灾异上疏,乞请下诏求直言,诏准。梁克家条奏六事:第一,端正心术;第二,整肃纲纪;第三,匡正风俗;第四,明确职权;第五,制定谋略;第六,上下同心。关于制定克敌谋略,他解释说,关键在于将良、兵强、财足。孝宗大加赞赏。梁克家进官中书舍人,掌起草诏令,如事有失当或除授非人,可奏请皇帝重新考虑。
不久,孝宗派他出使金国。金人因他是大宋的状元而格外敬重。在宴会上,宾主比试射技,文状元出身的梁克家连射数十箭,箭箭中的,金人叹服。金使来朝,梁克家奏请金使入朝走南门,百官入朝走北门,仆从不得随便跟至殿门外,以整肃朝仪。孝宗下诏,著为法令。
迁为给事中,职司封驳失当的政令。任职3年,遇有认为不可的事,必直言无隐。他曾奏言:“陛下想任用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喜空言。空言当然是没有好处的,但若因害怕说空话而敛口,谏诤之路势必堵塞。请皇上多加开导。”孝宗欣然接受,让他条陈风俗之弊,梁克家列举了4条:欺上罔下,苟且偷安,因循守旧,营私舞弊。孝宗手诏嘉奖。
乾道五年(1169)二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端明殿学士仅备顾问,签书枢密院事为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副长官。翌年,进官参知政事,即副相。过了1年,又兼任枢密院的长官——知枢密院事。
梁克家上任后,整饬兵备。当时,金宋虽已和议,但金兵不断挑起边衅。梁克家奏准孝宗,修筑楚州(州治山阳,今江苏淮安)州城,派重兵驻防,金兵不敢轻举妄动。在朝廷,他与虞允文密切合作。虞允文是仁寿(今属四川)人,抗金名将,时为宰相。梁、虞以国事为重,通力合作。但梁克家决不苟合。虞允文是主战派,而梁克家是主和派,虞允文建议遣兵出击,恢复中原。梁克家认为国力不足,不同意出兵。朝臣大都赞同虞允文的主张,孝宗也认同。梁克家见力争不得,遂上疏辞官。孝宗问他:“难道真的不能用兵吗?”梁克家道:“用兵以财为先,今国库空虚,怎可用兵?”孝宗改容说:“朕考虑一下。”第二天上朝,孝宗面谕梁克家:“朕终夜都在考虑你的主张,所言极是,不要走了吧。”梁克家遂留京继续任职。
第二年,即乾道八年,更定官职,定尚书仆射为左右相,孝宗任命虞允文为左丞相兼枢密使,梁克家为右丞相。虞允文推荐梁克家任左丞相兼枢密使,孝宗未准。数日后,虞允文又借口有病,荐举梁克家代替他的职位,孝宗还是不允。梁、虞二人同心协力,辅佐孝宗。一天,孝宗对宰相们说:“近日去德寿宫,太上皇颐养天年,十分愉快,朕回来后喜不自禁。”梁克家道:“尧未得舜时很忧愁,既得舜,心情就舒畅了。”虞允文接着说:“相比之下,在五帝之中,尧最为高寿。”孝宗高兴地说:“是的。”君臣同心,朝廷出现少有的和睦局面。
孝宗欲任用曹勋为枢密使,虞允文说曹勋人品卑下,不可用。不久,孝宗任用张说为签书枢密院事,右正言王希吕与监察官又纷纷上疏弹劾张说。孝宗大怒,手诏责斥王希吕,虞允文却把诏令交了回来,没有下达。孝宗更怒,梁克家见状,奏言:“希吕论张说,是他的职责;左相救希吕,是国家体制。”孝宗怒气渐消。
不久,虞允文辞相,梁克家一人秉政,他不畏权贵近戚,又不失和气。张说入枢密院时,有些人不同意,他出为签书枢密院事后,报复那些大臣,梁克家尽力救护。朝野称颂梁克家,号为“贤相”。
但为时不久,梁克家便辞去了相位。
事情起因于金使朝见时的授书礼上。高宗时,金使到宋,高宗须降座接金的国书,屈尽陪臣之礼。孝宗即位,不愿降座受书,宋、金之间为此发生纠纷。梁克家一向主和,主张按高宗时的仪式行事。孝宗不悦。梁克家遂上书辞职。孝宗诏准,让他以观文殿学士知建宁府(府治建安、瓯宁,今福建建瓯)。陛辞时,孝宗问他对国政有何见解,梁克家劝皇上无求奇功。不久,朝廷试图对金用兵,结果无功而还。
梁克家在建宁府一待就是七八年,直到淳熙八年(1181),才调任福州(州治侯官、闽县,今福建福州)知州。淳熙九年九月,拜右相,封仪国公。1个月后,梁克家罹病。淳熙十三年,孝宗诏令他以内祠兼侍读,赐他府邸,不断遣使存问。
淳熙十四年六月,梁克家病逝,享年60岁。
孝宗闻讯,为之垂涕,诏赠少师,谥曰“文靖”。
梁克家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视学
中国清代数学家、政治家年希尧撰。这是中国最早的系统阐明透视原理的一部著作,是18世纪画法几何的一部代表作。 年希尧早年留心视学,后供职清宫,在北京与一位懂得透视原理的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结识,学习了透视知识,并对从郎世宁那里得到的一本有关透视的书,进行潜心研究,补充了大量图形,在此基础上,积30余年心得,终于写成《视学》一书,并于1729年出版。本书论述透视原理与方法,书中绘制了许多透视立体图,而且提出了许多平面视图及其画法,有二视图、三视图,其画法有量点法、双量点法、截距法和仰望法等,书中用量点法作出图形的平行透视图及其角透视图,利用几何体二视图及视线在坐标轴上的截距作出透视图,用轴测图上中心光源阴影作图,这是其主要贡献。书中图例精美,亦为中国版画史上罕见佳作。这部著作出版之后,年希尧并不十分满意,又于1735年作了修订后再版,使这部著作的内容更加丰富,水平也更高。 《视学》堪称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本画法几何学著作。它比法国数学家蒙日于1799年出版的有名著作《画法几何学》一书早70年。这部著作在国内只有两部再版本,而在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一残本,在英国有一部抄本。
老子河上公章句
旧题汉河上公撰。此书《汉书·艺文志》失载,其成于何时,学者看法不一,大致有“西汉”说与“东汉”说两种。不过,今通行本《老子》之分章体例即是沿袭《河上公章句》而来。当时《老子》各本体例不一,如刘向所定上篇三十四、下篇四十七,共八十一章;严遵分上经四十、下经三十二,共七十二章;马王堆帛书《老子》不分章次。此书则为上经三十七、下经四十四。此书分《老子》为八十一章,每章各有“章题”,如《体道》、《养身》、《安民》、《虚用》等,并对经文逐句逐段进行说解。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为要归,认为“圣人治国与治身同也”(三章注),糅治国与养身为一体。作为现存最早的《老子》注本,其注文句简明,流传极广,在民间影响极大。在文字校勘上亦有相当价值,唐傅奕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四句,古本无有,独得于(河上)公耳。”有宋麻沙本、《道藏》本、《六子全书》本、《四库全书》本、《增订汉魏丛书》本、《四部丛刊》本。
白香山诗集
唐诗别集。40卷。白居易撰。白居易晚年自号香山居士。此书是清人汪立名编纂。汪立名号西亭,婺源人,康熙时官工部主事。全书分为前后两集。前集20卷,分讽谕、闲适、感伤、杂律诗四类;后集17卷,分格、律两类;别集1卷,收其应制及试作诸诗;补遗2卷。前有宋荦序,朱彝尊序,汪立名序,凡例,新著年谱,陈振孙作年谱,元稹序,《旧唐书》本传等。此书参校了明代各本《白氏长庆集》和《唐音丁签》等。经过考证编排,除原注外号增笺释。书中字句,用万间堂校改本,苕溪草堂本、憩间堂所藏泰兴李侍御依宋刻手校本等参校,对错误颇多纠正。《四库全书》据内府藏本收录,其《总目》说:“立名此本,考证编排,特为精密。其所笺释,虽不能篇篇皆备,而引据典核,亦胜于注书诸家漫衍支离。徒溷耳目,盖于诸刻之中,特为善本。”书成于康熙四十一年 (1702),由汪氏 一隅草堂刊刻。《四部备要》据此排印。1954年文学古籍刊行社用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纸型校订重印。
读通鉴论
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阅读《资治通鉴》及历史的议论。书成于王夫之晚年,盖读史有感,随事触发,初无意于为文,故每篇皆不立题目;而于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之原,均有论列。全书30卷,包括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4卷,宋、齐、梁、陈、隋各1卷,唐8卷,五代3卷,另附《叙论》四篇为“卷末”,约六十余万字。《读通鉴论》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别;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王夫之从69岁开始执笔,“贫无书籍纸笔,多假之故人门生,书成因以授之”,直到康熙三十年(1691年)逝世前完成,用意在于“推本得失之原”,“立一成之型”。在四库全书中为史部史评类。目前中华书局所刊印的《读通鉴论》采用曾国藩金陵刻本为底本。
天请问经疏
佛典注疏。唐文轨撰。一卷。是《天请问经》的注释书。敦煌遗书藏本。首残尾全,从第四问疏至经末。本疏逐句疏释《天请问经》经文。释文时常引其他经典,还引用中国历史故事。其中有一段批判孔老主张天地先人而有的观点,表明作者完全以法相宗思想疏释该经。本书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曾于1925年据北黄19号录文刊出。日本又据此刊本收入《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敦煌遗书中另存伯2416号一件,首尾皆残,通卷草书,亦为对《天请问经》的疏释,但内容与本疏不同。
修禅要诀
《修禅要诀》一卷,北天竺佛陀波利随问略说,慧智传译,收入日本《卍新纂续藏经》第六十三册.内容主要是论述修禅的要领及其注意事项,在我国禅宗寺院还颇有影响。《修禪要诀》是佛教的重要典籍,学者常据以研究禅宗坐禅之法,日本学者对其研究最为深入。该书题北天竺佛陀波利随问略说,明恂随录,慧智传译,时为唐仪凤二年(677)。收入《卍新纂续藏经》第63册(以下简称续藏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