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襄

- 姓名:陈襄
- 别名:字述古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福州侯官(今属福建)人
- 出生日期:1017
- 逝世日期:1080
- 民族族群:
陈襄(1017~1080)北宋学者、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先驱者之一。福州侯官(今属福建)人,字述古,学者称古灵先生。年少而孤,能自立,游于乡校,与郑穆、陈烈、周希孟为友。时学者沉溺于雕琢之文,四人首倡知天尽性之说,守之不变,俗从而化,俗称“四先生”,又称“古灵四先生。”陈襄气行高古,以天下为己任。庆历二年进士,调建州浦城主簿,摄县令。移台州仙居县令。皇祐三年,知孟州河阳县,徙知彭州濛阳县。嘉祐二年,富弼举荐,召试,充秘阁校理。三年,判尚书祠部,编定昭文馆书籍。六年,出知常州,浚湖兴学。治平元年,为开封府推官。三年,入为三司盐铁判官。神宗即位,奉使契丹,使还知明州。熙宁初,召修起居注,寻知谏院、管勾国子监,兼侍御史知杂事,判吏部流内铨。四年,除知制诰兼直学士院。数上疏论新法不便,乞补外,出知陈州,历知杭、陈二州。八年,召还,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提举进奏院。除右司郎中、枢密直学士、判太常寺兼礼仪事。九年,兼侍读、知审官东院。元丰二年,兼判尚书省。三年卒,年六十四。
反对王安石变法。陈襄所到之地,必务兴学校受业者过千人。平素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曾遗手书数十卷,大多民事。生平“以兴学养士为务,以明经笃行为首选”,反对溺于章句和词章之学。提倡“学校之设,非以教人为词章取利禄而已当致学者首明周官三物之要,使有以自得于心,而形于事业,然后可以言仕”(《古灵先生文集·杭州劝学文》)。在哲学上,以“诚”为最高范畴,认为“诚”是立身行事的根本,也是“博厚”、“精微”的宇宙本体,提出“诚心以尽物”(《送章衡序》)的命题。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由“道”派生出气、形、性而形成天地万物。以“道”统摄气、形、性,并把天道与人道,把自然现象与人性、道德等合而为一,得出“人之性与天地同出于道”(《中庸讲义》)的结论。他认为《中庸》为“治性之书,祖述圣人礼性之学最为详备,使学者求之足以知道德诚明之本”(同上)。其“理性之学”的提出及对《中庸》的新评价,对后世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从人性的角度论证了“存天理,灭人欲”为理学宗旨,认为性善而情有善不善,强调人性、天理同人欲的对立、诚与伪的对立、性与情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对立,这也是他的人性论的基本主旨。在义利问题上,主张先义后利,用儒家礼义移风易俗,尝以继承韩愈之业勉人。其学大体已接近后来之二程之学,倡导之功,仅次于胡瑷、孙复,在福建一带颇有影响,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著有《郊庙奉礼礼文》30卷、《陈襄集》15卷及《易义》、《中庸义》、《古灵集》等。
陈襄有知人之誉,其诗文有盛名,李纲称其文“温厚深纯,根于义理”,“诗篇平淡如韦应物,其文词高古如韩退之,其论事明白激切如陆贽,其性理之学庶几子思、孟轲”(《古灵陈述古文集序》),评价虽过高,但大体符合其诗文特征。《和子瞻沿牒京口忆西湖寒食出游见寄二首》有“半岭烟霞红旆入,满湖风月画船归。缑笙一阕人何在,辽鹤重来事已非”之句,清新平淡,殊饶情调(《瀛奎律髓汇评》卷四二纪昀评)。其馀《春日书事》、《常州郡斋》、《颍川赏花》诸诗均可成诵。著有《古灵先生文集》二十五卷,南宋绍兴时其裔孙陈辉有重刊本,现存宋刊本(藏北京国家图书馆、日本静嘉堂)、清抄本(傅增湘校并跋)、《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四一二至四一六录其诗五卷。《全宋文》卷一○七七至一○九一收其文十五卷。事迹见叶祖洽《陈先生行状》、孙觉《陈先生墓志铭》(《古灵先生文集》附录),《宋史》卷三二一本传。宋人陈晔编有《古灵先生年谱》。
猜你喜欢的书
长生胎元神用经
长生胎元神用经,唐无名氏撰。郎肇注。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主要论述服气行气之理论及方法。其内容文字,乃摘抄唐代道士所作《嵩山太无先生气经》及《幼真先生服内元炁诀》,并附郎肇简明注文。
医方论
方书。清费伯雄撰。四卷。伯雄有《医醇賸义》已著录。卷一载方八十五首,卷二载方七十一首,卷三载方六十九首,卷四载方一百三十首。共三百五十五首。根据汪昂《医方集解》方剂次序,逐一评论,删去各方主治与注文而成。对选用不当之方提出看法。费氏认为:“学医而不读《灵》、《素》,则不明经络,则无以知致病之由;不读《伤寒》、《金匮》,则无以知立方之法,而无从施治;不读金元四大家,则无以通补泻温凉之用,而不知变。”主张师古人之意,不泥古人之方,执简驭繁,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颇有可取之处。有同治四年(1865)初刊本。
黑骑士
本短篇小说为《侠盗鲁平》系列里的一部。绝不可把卖国贼轻轻放过。孙了红是我国反侦探小说的开创者,他模仿西方“侠盗”亚森·洛宾的形象,创造了中国的“侠盗”鲁平。鲁平行踪诡秘,擅长易容,是个令警方头痛的通缉犯。作品的主角虽然是“侠盗”而非侦探,其结构却仍然是侦探小说,只是侦破者不是警察,不是侦探,而是“侠盗”鲁平。
结婚十年
长篇小说。苏青作。1944年上海天地出版社出版。作品写一位有文化、有上进心、热爱生活、向往自由的青年女子苏怀青,由家庭包办而结婚,生儿育女,由家乡迁居上海,但“在结婚十年中几乎不曾有过合理的生活”,夫妻感情逐渐恶化,最后终于离婚的故事。作者在《后记》中声明,“本文不是自传,只是自传体的小说”。故事没有传奇或浪漫性的情节,从头到尾是一般夫妇婚姻生活的日常事件,充满浓郁真切的生活气息。然而,作家在其中又着重表现了男女婚姻方面的社会新旧文明的交织与冲突,对束缚和不尊重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对重男轻女的社会风气和诸多歧视、苛待妇女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抨击;对妇女渴望得到男女平等的生活权利,得到应有的社会理解和尊重,得到幸福生活乃至情爱与性生活的正常满足等诸方面的心愿,进行了大胆表白。
农歌集钞
诗别集。南宋戴昺撰。《东野农歌集 》节选。
定性书
又称《答横渠先生定性书》、《答张横渠子厚先生书》,北宋程颢著。论述己性不分内外物我,主张通过定性的方法,达到廓然大公、顺应万事而不动情感的道德境界。张载提出“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的问题,为此,程颢特作《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表明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认为张载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张载“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以己性为有内外也。”既然以“己性”为内,“以外物为外”,就不免要产生“己性”为外物引诱、“定性未能不动”的问题。程颢主张“性”无内外,宇宙之心同为一体,没有物我之分和主、客观之别。“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大公,物来而顺应。”若能懂得不“以内外为二本”,就不会产生不能“定”的问题。世上一般人受外物之累而丧失“天理”的根本原因是“自私”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有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自私”就会为追逐私利行为无所顾忌,和“廓然大公”相对立;“用智”就不能明白顺应自然的道理,和“物来顺应”相对立。程颢认为,“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做到了“内外两忘”,应顺万事而不动感情,就能达到“定性”的道德精神境界,“两忘则澄然无事矣。无事则定,定则明,明则尚何应物之为累哉?”程颢的“定性”即“定心”。他作定性说的目的,是反对张载道德论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为“灭私欲,存天理”提供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