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襄

- 姓名:陈襄
- 别名:字述古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福州侯官(今属福建)人
- 出生日期:1017
- 逝世日期:1080
- 民族族群:
陈襄(1017~1080)北宋学者、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先驱者之一。福州侯官(今属福建)人,字述古,学者称古灵先生。年少而孤,能自立,游于乡校,与郑穆、陈烈、周希孟为友。时学者沉溺于雕琢之文,四人首倡知天尽性之说,守之不变,俗从而化,俗称“四先生”,又称“古灵四先生。”陈襄气行高古,以天下为己任。庆历二年进士,调建州浦城主簿,摄县令。移台州仙居县令。皇祐三年,知孟州河阳县,徙知彭州濛阳县。嘉祐二年,富弼举荐,召试,充秘阁校理。三年,判尚书祠部,编定昭文馆书籍。六年,出知常州,浚湖兴学。治平元年,为开封府推官。三年,入为三司盐铁判官。神宗即位,奉使契丹,使还知明州。熙宁初,召修起居注,寻知谏院、管勾国子监,兼侍御史知杂事,判吏部流内铨。四年,除知制诰兼直学士院。数上疏论新法不便,乞补外,出知陈州,历知杭、陈二州。八年,召还,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提举进奏院。除右司郎中、枢密直学士、判太常寺兼礼仪事。九年,兼侍读、知审官东院。元丰二年,兼判尚书省。三年卒,年六十四。
反对王安石变法。陈襄所到之地,必务兴学校受业者过千人。平素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曾遗手书数十卷,大多民事。生平“以兴学养士为务,以明经笃行为首选”,反对溺于章句和词章之学。提倡“学校之设,非以教人为词章取利禄而已当致学者首明周官三物之要,使有以自得于心,而形于事业,然后可以言仕”(《古灵先生文集·杭州劝学文》)。在哲学上,以“诚”为最高范畴,认为“诚”是立身行事的根本,也是“博厚”、“精微”的宇宙本体,提出“诚心以尽物”(《送章衡序》)的命题。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由“道”派生出气、形、性而形成天地万物。以“道”统摄气、形、性,并把天道与人道,把自然现象与人性、道德等合而为一,得出“人之性与天地同出于道”(《中庸讲义》)的结论。他认为《中庸》为“治性之书,祖述圣人礼性之学最为详备,使学者求之足以知道德诚明之本”(同上)。其“理性之学”的提出及对《中庸》的新评价,对后世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从人性的角度论证了“存天理,灭人欲”为理学宗旨,认为性善而情有善不善,强调人性、天理同人欲的对立、诚与伪的对立、性与情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对立,这也是他的人性论的基本主旨。在义利问题上,主张先义后利,用儒家礼义移风易俗,尝以继承韩愈之业勉人。其学大体已接近后来之二程之学,倡导之功,仅次于胡瑷、孙复,在福建一带颇有影响,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著有《郊庙奉礼礼文》30卷、《陈襄集》15卷及《易义》、《中庸义》、《古灵集》等。
陈襄有知人之誉,其诗文有盛名,李纲称其文“温厚深纯,根于义理”,“诗篇平淡如韦应物,其文词高古如韩退之,其论事明白激切如陆贽,其性理之学庶几子思、孟轲”(《古灵陈述古文集序》),评价虽过高,但大体符合其诗文特征。《和子瞻沿牒京口忆西湖寒食出游见寄二首》有“半岭烟霞红旆入,满湖风月画船归。缑笙一阕人何在,辽鹤重来事已非”之句,清新平淡,殊饶情调(《瀛奎律髓汇评》卷四二纪昀评)。其馀《春日书事》、《常州郡斋》、《颍川赏花》诸诗均可成诵。著有《古灵先生文集》二十五卷,南宋绍兴时其裔孙陈辉有重刊本,现存宋刊本(藏北京国家图书馆、日本静嘉堂)、清抄本(傅增湘校并跋)、《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四一二至四一六录其诗五卷。《全宋文》卷一○七七至一○九一收其文十五卷。事迹见叶祖洽《陈先生行状》、孙觉《陈先生墓志铭》(《古灵先生文集》附录),《宋史》卷三二一本传。宋人陈晔编有《古灵先生年谱》。
猜你喜欢的书
自鸣集
诗文别集。南宋章甫(约1182年前后在世)撰。六卷。甫(《贵耳集》作张甫),字冠之, 自号易足居士,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徙居真州。少从张孝祥学,豪放飘荡,不受拘覊,举秀才,与陆游、吕祖谦、韩元吉等相交游。有《孟子解义》。此集系从《永乐大典》辑出,收古今体诗凡二百余首。以酬赠之诗为多。所与酬赠者,有陆游、韩元吉、吕祖谦等,皆为当时俊杰。诗受杜甫与苏轼影响,格律虽稍近江湖一派,而骨力苍秀,亦具研练之功,自成杼轴。有《四库全书》本,《豫章丛书》本,增民国胡思敬撰校勘记一卷。
畏斋集
元代诗文别集。6卷。程端礼撰。《畏斋集》原本久佚,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程端礼诗文百余篇,重新类编为《畏斋集》6卷。卷首无序言。卷1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卷2为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律诗及五六七言绝句,卷3、4为序,卷5为记、碑,卷6为跋、说、箴、铭、墓志铭、祭文。《四库全书总目》曾批评程端礼泥于程朱理学,“以晦庵一集律天下万世,而诗如李杜,文如韩欧,均斥之以衰且坏,此一家之私言,非千古之通论也”。但总目又说:“端礼所作,尚皆明白淳实,不骩于正。而其持论亦足以矫淫哇艳冶之弊,于文章尚不为无功。”这一评价是比较有见地的。
淳熙新安志
南宋地方志。孝宗淳熙二年(1175)罗愿撰。10卷。新安即宋代徽州,治今安徽歙县。是安徽省现存最早的志书。宋赵不悔修,罗愿纂。新安,为安徽徽州古称。宋时辖县六,治今歙县。愿博学好古,文章以先秦两汉为法,尤重地方文献。常惜旧志图经等相继亡佚,因采诸书,访故老,求遗事,辑而未就。乾道九年赵不悔来治,闻有罗撰,乃据此续修。淳熙二年(1166)成书,约十三万字。宋原刻本和明翻刻本已亡佚,现流传有清康熙刻本、嘉庆刻本和光绪刻本。十卷。卷一州郡,卷二物产,卷三歙县,卷四休宁和祁门,卷五婺源、绩溪、黟县,卷六至七先达,卷八进士题名、义民、仙释, 卷九牧守,卷十杂录。
鄱阳五家集
十五卷。清史简(生卒年不详)编。此集为地方诗集。共十五卷。全书约十四万字。所录皆为其乡人之诗。自宋末至明初,共五家。有李廷瑞《芳洲集》三卷;吴存《乐庵遗稿》二卷;徐瑞《松巢漫稿》三卷,集末附其从子徐韬诗三十六首,曰 《仰山集》; 叶兰 《寓斋诗集》二卷,末附其父叶德新先生仅存诗一卷;刘炳《春雨轩集》四卷。今观此集,所录以诗为主,间亦及诗余及赋。五家之中,唯刘炳有全集传本,其余四家及所附录二家,均刊本殊稀,赖此刻以存。集中之诗大都谐雅可诵,非夸饰风土、滥盈卷帙者比。有乾隆四十五年(1706)《四库全书》本,民国年间魏元旷校、胡思敬续校南昌退庐《豫章丛书》本。
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四库本]
十二卷。乾隆四十一年(1776)奉敕撰。记载明末抗清殉节志士以及死于明末农民战争和明成祖朱棣篡位时殉难者之事迹。共分三类:凡生前事迹卓著,可传之后世,而又取义成仁者,各予以专谥,共33人;生前事迹平平,而慷慨就义者,则予以通谥,其中谥忠烈者124人,谥忠节者122人,谥烈愍者377人,谥节愍者882人;至于微官末秩、贫贱书生百姓以及山樵市隐、姓名无征者,不能一一议谥,并祀于所在忠义祠,共2 249人。而生前名声不佳,即使一时殉节者,如杨维垣等曾失身于阉党等,则不予收录。收录人物事迹以《明史》为主,参以《大清一统志》及各省通志诸书,谥号者多有小传,祀于忠义祠者多列名而已。有《四库全书》本,清嘉庆二年(1797)谢启昆刻本,清傅以礼批校(现藏南开大学图书馆)等。此本为四库本,本站也有标点本,可以搜索查找!
翠崖必禅师语录
三卷,清 必说,道通录,屠粹忠序,曹广端序。南岳下第三十二世,嗣别庵统。依驹本增入并印。卷首收序,卷一收住浙江杭州府仁和县永寿禅寺语录、住江西戆州府长宁县狮林禅院语录、住京都观音禅寺语录、住京都嘉兴禅寺语录,卷二收小参、机缘、佛事、像赞、颂古、牧牛十二首,卷三收源流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