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一

- 姓名:延一
- 别名:号妙济大师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延一(999—1072),号妙济大师。五台山大华严寺坛长,住真容院。日僧成寻于熙宁五年(1072)十一月二十八日至五台山,曾拜谒延一,时延一已七十四岁,见《参天台五台山记》。嘉祐四年(1060)著《广清凉传》,历时三月,次年正月刻印。
延一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傅雷家书
当代书信集。傅雷著。三联书店1981年8月初版。书中摘编了傅雷和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百余封家信,其中主要是傅雷写给傅聪的信。写信时间为1954年至1966年4月。书前有楼适夷作的序《读家书,思傅雷》。书后附傅敏写的《后记》。这本家书是一部极好的品德修养和艺术修养方面的读物,也是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在给傅聪的信中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明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青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反“右派”运动中,傅雷被错误地划为“右派”。不久传来消息,在波兰留学的傅聪突然出走,去了英国。在形同隔世、遥遥万里的两地间,傅雷的家书把父子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雷把培育儿女作为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应该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他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与心力来做这一切。每一封信的字里行间闪射着傅雷对艺术的高深造诣和才智、学识、修养的光辉,跳动着一颗崇高的父亲的心,以及一位有成就的艺术家在成才道路上所受的陶冶与教养。傅雷作为父亲给儿子浇灌了大量的心血。文如其人,《傅雷家书》表现出作为艺术家的傅雷那“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独特的人格力量。
昼帘绪论
官箴。南宋胡太初撰。1卷。是书论次县令居官之道,分尽己、临民、事上、寮寀、御吏、听讼、治狱、催科、理财、差役、赈恤、行刑、期限、势利、远嫌等15篇。大旨以洁己清心、爱民勤政为急务,所论皆平近贴切,胪列事例多涉宋代典章,可资证史。作者在《治狱篇》中全面阐述了其治狱思想、原则以及建立健全封建狱政制度的具体主张。作于端平二年(1235),刊于宝祐元年。
御制纪梦
昔当辛卯有元至正君弱政不务臣弄权擅威福海内失驭邪术者倡乱遂致王纲解纽天下纷纭其年汝颖蕲黄民皆为逆次年徐宿炽然盗起蔓及锺离定远民弃农业执刃器趋凶者数万当时贪官污吏莫敢谁何未几壬辰二月二十七日陷濠城而拒守之哨掠四邻焚烧闾舍荡尽民财屋无根椽片瓦墙无立堵可观不两月越境犯他邑所过亦然时官军久不见至失民依望弃顺效逆之心萌矣俄而胡帅至乃彻里不花率骑三千会陷城州主谋营城南三十里声攻城而逡巡不进惟是四掠良民得之则以綘系首称为乱民献俘于上请给其功于是良民受害激动前日萌逆之心是有呼亲唤旧相继入城合势共守以相拒以守则稳如泰山若以胡帅攻之则如蚍蜉之撼石柱识者以为胡亡自是始也
儆心录译注
《人臣儆心录》,简称《儆心录》,是清朝初年王永吉撰写的一部有关官箴方面的书籍。儆心,意思是警惕自己的思想,换言之就是要有自律意识。正如四库全书《人臣儆心录提要》称:“盖 因勋臣谭泰、石汉,大学士陈名夏等先后以骄怙 伏法,因推论古来奸臣恶迹,训戒群臣,俾共知炯鉴也。”本书由植党、好名、营私、徇利、骄志、作伪、附势和旷官八个方面组成,大致概括了古代官场弊病的主要方面。
弘道书
明清之际费密著。分上中下三卷,十五篇。统典论,辅弼录论,道脤谱论,古经旨论,原教,圣人取人定法论为上卷;礼乐祀典议五篇及先王传道述,圣门传道述,吾道述为中卷;圣门定旨两变序记一篇为下卷。又有附表十张,图三幅,分表一张。主旨在说明儒家文、行、忠、信四教并非“高远绝伦杳渺难知之微妙”(《卷中》),它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兵农礼乐中。指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同上),“欲不可纵,亦不可禁者也”(《卷上》),反对宋儒的禁欲主义。主张“道”须“致用”,反对空谈道德性命的理学。除收入《费氏遗书三种》,另有怡兰堂校刊本。
学佛丛谈
人生的悲欢苦乐只是心的作用,一切造作也是心的作用,佛度众生,只是要人觉悟,心上再来个心,了解人生的所以然。觉是感觉环境的幻化,悟是悟到自心的缘妄,外不被环境所惑诱,内不被妄心所转辗,明白自己天然有个自主独立性体,虽然一时糊涂妄作,一觉便回到本来。所谓悲欢苦乐,和一切一切,都是梦幻泡影,不再上当,这是个自主独立的伟大精神。佛不自称是佛的功能,是一切人无贤无愚无大无小自有的功能。佛法的真精神就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