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 三姓山川纪

    三姓山川纪

    《作者:祁寯藻《三姓山川纪》仅五千余字,记载三姓(今属黑龙江省泣兰、境内窝肯哈达山、马鞍山、朱尔山、巴彦哈达山、阿吉玛玛山、大瓦丹山等四十八座山峰,老岭一座,短羊、凤凰硷子二座,大迎门石、小迎门石二座,古木呐城旧城遗址一处,窝肯河、苏木河、巴胡力河、七胡力河、瓦玺别拉河、哈达河、浓浓河等河流二十七条,横头饱、方正泡、妖精泡冬处,西芬沟一条。其中脱、衍字数处,李兴盛、张杰标点时,均予指出或存疑。所记河流首起窝肯河,止卜雅密河。所记河流范围上讫阿勒楚喀副都统辖区与记之列,诸如胡尔哈河(牡丹江)、布雅密河、萨林河等。二十七条河都属松花江水系,辖区内属乌苏里江之河流概不叙述,汇入黑龙江一下游之河流亦不记。叙述时,一先及河名,有异名时亦予指出,接叙其方位、发源、流经流程、河源至河口距离、河口至二姓城距离。

  • 泰山道里记

    泰山道里记

    《作者:聂鈫记胜著作。清聂钦撰。一卷。聂钦字剑光,山东泰安人。光绪十一年(1885)夏游泰山后成此篇,三万三千字。为考证泰山长、宽、高度,广征《尚书》、 《山海经》、 《通典》、 《水经注》、历朝《一统志》等几十部古籍。自泰安城记至朗公谷,沿途名胜古迹、溪泉沟洞、岭谷岩峰、园林寺院无不备载,有关碑刻考述尤详,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追述名人游迹,多据自然景物、旧址遗存,考古谈今,保存大量历史文物资料。开篇所述地名沿革、历代泰山高宽周长也有参考价值。有《丛书集成初编》本、 《艺海珠尘》本、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

  • 东瀛识略

    东瀛识略

    《作者:丁绍仪清丁绍仪撰。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八卷。一建置、疆域,二粮课、税饷, 三学校、习尚,四营制、屯隘,五海防、物产,六番社、番俗,七奇异、兵燹,八遗闻、外纪。作者游台湾,就所见闻之记录。

  • 淡水厅志

    淡水厅志

    《作者:陈培桂地方志。作者陈培桂,广东高要人,1869年(清同治八年)任淡水同知。淡水设厅,始自1723年(雍正元年),但久无“厅志”。道光年间,台籍人士郑用锡辑有初稿四卷(即《淡水志略》);1867年,淡水同知严金清聘福建林豪续成志稿十四卷,但均未刊行。此志乃据上述二稿增订修辑而成。

  • 澎湖厅志

    澎湖厅志

    《作者:林豪台湾地方志。清林豪修纂,薛绍元删补。十四卷,首一卷。豪修另有《淡水厅志》已著录。绍元,苏江人。光绪举人。约于光绪五年林氏撰有《澎湖厅志》稿本,由台南海东书院收藏。十八年(1892),豪修重新补缺删冗,厘为十六卷。最后薛氏删补成今本。十八年,通判潘文凤以台湾通志局征访志稿,乃追寻原稿及副本,复聘豪与当地人士互为采订,阙者补之、冗者删之,成十六卷。嗣经巡抚唐景崧再命江苏举人薛绍元删补之,厘为定本。除卷首《皇言录》外,分十二门,曰封域(规制、经政、文事、武备、职官、人物、列女、风俗、物产、旧事、艺文;析艺文为三卷,余各一卷。

  • 禹贡会笺

    禹贡会笺

    《作者:徐文靖地理文献考证。清徐文靖撰。十二卷。文靖字位山,安徽当涂人。雍正举人。乾隆间举博学鸿词不第。官翰林院检讨。著有《周易拾遗》、 《竹书统笺》等。是书引蔡西山传而续之为笺。于乾隆十八年(1753)成书,约十万字。首列《禹贡》山水总目,以《水经》所载为主,附论于后;次分十八图,各系以说。所解先引蔡沈《书集传》,次为其各家之说,而断以己意。其论三江以南江、北江、中江为正,论九江在浔阳非洞庭筹条,皆不囿于蔡传之说。

  • 禹贡锥指

    禹贡锥指

    《作者:胡渭中国古代历史地理著作。清胡渭撰,题二十卷。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成书。此书在前人注释《禹贡》的基础上,旁征博引。主要对 《禹贡》的逐句加注,《禹贡》原文字分句顶格,作者博考载籍,凡郡县分合异同,山川形势,道里远近平险,讨论详明。尤其对历代黄河徙流变迁,详加论证。

  • 台湾府志

    台湾府志

    《作者:高拱乾纂修高拱乾,字九临,陕西关中人。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由泉州知府升补分巡台厦兵备道,任职四年。1694年开始搜补资料,以修府志。翌年纂成,年后付刊。凡10卷,分封域、规制、秩官、武备、赋役、典秩、风土、人物、外志、艺文等。内容多袭蒋“志”。1960年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据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刊本整理出版,收入《台湾文献丛刊》第65种。

  • 重修台湾府志(周志)

    重修台湾府志(周志)

    《作者:周元文纂修周元文,字洛书,正黄旗辽宁金州人。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由福建延平府调任台湾府知府。任职期间,曾参照高拱乾所修《台湾府志》体例重修府志,成书十卷。书中以卷为目, 目下设志,志下分若干小目,详考封域、规制、秩官、武备、赋役、典秩、风土、人物、艺文等事。重修于1710年。1712年有刻本行世。1960年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据抄本整理收入《台湾文献丛刊》第66种,1983年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方豪校订本改名《增修台湾府志》影印出版,为《中国方志丛书》之一种。

  • 重修台湾府志(范志)

    重修台湾府志(范志)

    《作者:范咸纂修范咸,字贞吉。号九池,浙江仁和(今杭州)人。1745年(乾隆十年)任巡台御史。时距刘良壁《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刊行未满三载,因嫌其遗漏较多,乃与同官满人六十七商议重修府志,合高、刘两志并有所增删,广罗典籍,多方引证,成书二十五卷。书中志分封域、规制、职官、赋役、典礼、学校、武备、人物、风俗、物产、杂记、艺文十二纲,每纲一至六卷不等。1747年有刻本。1961年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将其收入《台湾文献丛刊》第105种出版。

  • 续修台湾府志

    续修台湾府志

    《作者:余文仪地方志。主修余文仪,字宝岗,浙江诸暨人。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任台湾府知府,1762年摄台湾海防同知,1764年升分巡台湾道。同年擢福建按察使。在台期间,曾以“范志”为基础,“集新旧志而增损之”,成书二十六卷。该志书是在六十七和范咸第三次重修《台湾府志》的基础上进一步续修而成。取材广泛,包括有关台湾的封域、规制、官职、赋役、典礼、学校、武备、人物、风俗、物产、杂记及艺文等等。内容丰富。

  • 重修福建台湾府志

    重修福建台湾府志

    《作者:刘良壁地方志。纂辑刘良壁,字省斋,湖南衡阳人。1737年(乾隆二年)任台湾府知府。1740年升分巡台湾道。同年10月开始重修府志,至翌年五月书成。除卷首圣谟一卷外,凡二十卷。依次为:星野、建置沿革、山川、疆域、城池、风俗、田赋、户役、典礼、兵制、学校、公署、职官、名宦、选举、人物、古迹、杂记、艺文十九篇。中职官篇分为两卷,余各为一卷。书中县、厅分志,已与前修高、周两志不同。通称刘志。1961年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将其收入《台湾文献丛刊》第74种出版。

  • 重修台湾县志

    重修台湾县志

    《作者:王必昌清鲁鼎梅主修,王必昌总辑。乾隆十七年(1752)书成刊刻。十五卷。分疆域、山水、建置、赋役、学校、祠宇、礼仪、武卫、职官、选举、人物、风土、艺文十三志,每志一卷,惟艺文两卷,外加杂记一卷。本书舆图较旧志简略,山川、风俗、潮汐、海道则详为辨正各家之记载,疆域沿革,按年叙述,广录有关资料,原文皆台湾入清版图之重要文献。凡例末云:凡志,略斯遗,详或疑滥。然志台湾,与其略也宁详。故凡有关事地人之诗文文献随兴附注于下,不厌其繁。

  • 台湾县志

    台湾县志

    《作者:[清]王礼台湾地方志。清王礼修,陈文达等纂。十卷。本志利用旧志资料和档册,并广采见闻,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成书,约十七万字。前有舆地、学宫等五图。正文分舆地、建置、秩官、武备、选举、典礼、赋役、人物、杂记、艺文等十志,含封域、沿革、土产、风俗、潮汐、海道、兵防、营制、朝贺、诏令、户口、田赋、祥、灾、奏疏等八十目。土产目所载占仔、甕菜、檨、番柿、地瓜、薏苡、洋茶等传自海外。户口记康熙年间地亩、田赋数字甚详。记陆饷、水饷、杂税、存留经费尤详。记妈祖庙、五妃墓、澎湖暗澳城、弥陀寺等近百处名胜古迹。艺文志所收季麒光《条陈台湾事宜文》、高拱乾《台湾赋》、李钦文《平台记》等颇有史料价值。有康熙五十九年(1720)刻本,台北《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本,校勘铅印本并附索引。李秉乾《台湾沿革和方志管见》(载《福建省图书馆学会通讯》1982、1)可参考。

  • 续修台湾县志

    续修台湾县志

    《作者:薛志亮薛志亮主修,谢金銮、郑兼才总纂。嘉庆十二年(1807)修,同年序苏州刻本。八卷,首一卷。此志续乾隆十七年(1749)所修县志。卷首有序、凡例、图十三,志分卷为八,分门为六:地志、政志、学志、军志、外纪、艺文。艺文分卷为三,余志各一卷。子目五十八。此志尚有道光元年(1821)及三十年(1850)两种补刻本。补刻本之子目稍有不同,如道光三十年刻本之卷二多“县官”、“祥异”等子目。

  • 四书释地

    四书释地

    《作者:阎若璩一卷。四书释地续一卷。四书释地又续二卷。四书释地三续二卷。总称《四书释地》。清阎若璩撰。阎若璩事详《古文尚书疏证》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疏于地理人物考据,亦间有训释经义不当之处,阎氏遂作此书以补其缺、正其失。初作《四书释地》一卷,共五十七条;又作《四书释地续》十七卷,释地兼及人物,共八十条;又作《四书释地又续》二卷,因地理人名而及训诂典制,共一百六十二条;又解释经义得一百二十二条,称《四书释地三续》,计三卷。四书合为一书,总称《四书释地》。全书计释地一百五十五条,人物六十三条,训诂典制二百零三条,专疏名物考据;至于义理,则宗归朱熹,未有异议。阎氏精于考证,言必有据,旁参互证,融会贯通。补其缺失者,有樊廷枚《四书释地补》四卷,宋翔风《四书释地辨证》二卷。有学海堂刊本传世,收入《清经解》,此外还有《通志堂经解》本。

  • 皇清职贡图

    皇清职贡图

    《作者:傅恒中国清朝少数民族和外国人衣冠状貌图录。又称《清职贡图》。地理杂志。清傅恒等奉撰。 九卷。傅恒,姓富察氏,号春和,满洲镶黄旗人。乾隆时平定金川,征剿缅甸和准噶尔,以功官大学士。初为彰扬清朝功业,八方贡服,于乾隆十六年(1751),诏令有司将外使和国内边疆各族服饰绘图进呈军机处。二十二年汇集,由傅恒等人编撰。以朝鲜以下诸外藩为首。其馀诸藩、诸蛮,各以所隶之省为次。分图系说,共为七卷。告成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迨乾隆二十八年[1758年]以后,乃广为续图一卷。每图各绘其男女之状,及其部长属众衣冠之别。

  • 钦定盘山志

    钦定盘山志

    《作者:蒋溥自圣祖仁皇帝四度临幸,宸章题咏,照灿岩阿。然旧无山志,青沟释智朴,始草创成编,词旨冗蔓,体例尚多未备。我皇上宸游莅止,灵境日开。乾隆九年始命发内帑,建静寄山庄於山之阳。天辟名区,全揽胜概。岁春秋有事於祖陵,每驻跸行宫。几馀静憩,智仁乐趣,畅洽宸襟。山水效灵,益增神秀。乾隆十九年二月,因行幸山庄,爰命蒋溥、汪由敦、董邦达纂修新志。溥等承诏属稿,详加裒辑,分《图考》、《名胜》、《寺宇》、《流寓》、《方外》、《艺文》、《物产》、《杂缀》八门,厘为十六卷。首冠以巡典、天章五卷。至十二月,书成,奉表恭进焉。臣等敬绎睿制,旁考旧闻。惟兹山之靓润深奥,足与岳镇竞秀,而其名不大显於前世。以是知天地清淑之气,扶舆磅礴,固必待时而出,以奉大圣人泮奂之娱。而天笔昭回,镂岩耀谷,品题甲乙,荣幸无涯,尤自古所未有。敬录斯编,亦以庆兹山之遭也。

  • 春明梦余录

    春明梦余录

    《作者:孙承泽七十卷。明清之际孙承泽 (详见《尚书集注》)撰。是编属杂记,所记只限于明代北京。分四个层次,首记建置、形胜、城池、畿甸;次记城防、宫阙、坛庙;再记官署;终记名迹、寺庙、石刻、岩麓、川渠、陵园共计十四门,但叙述沿革的甚少。其中官署一门四十卷,居全书过半。体例庞杂,兼有政书、掌故、方志之特点,而以政书内容为详。内引实录、邸报、上谕、章疏、礼制、法律等古代文献资料极博,于明典章源流迁革,中央机构职掌和北京地理人文研究均有史料价值。为记载明代北京特为详瞻的著作之一。书中标目,以记明代为主,则不应泛及前代,即便泛及,也应遵其原貌,原原本本,丝牵绳贯。是书第一子目名礼制,首条朱子仪礼经传通解,次条吴澄三礼考注,三条朱子家礼,皆先儒著述之文,非朝庭典章,亦非明代新制,不应归于礼部。承泽受门派纷争余波影响,持论常有偏袒。周延儒持官纳贿,赐死不冤,承泽乃从内阁门中录其《直房记》一篇,大加赞誉,实为其袒护。惟于材料去取,时杂成见,叙次仍有挂漏。后作者又补撰《天府广记》一书,较侧重于北京史地和宫阙情况。版本有清康熙、乾隆间内府刊本,《四库全书》本,清同治、光绪间孙氏 《古香斋袖珍十种》 本。

  • 台海使槎录

    台海使槎录

    《作者:黄叔璥地理杂志。清黄叔璥撰。八卷。叔璥号玉圃,直隶大兴(今北京)人。康熙进士。官至常镇杨通道。是编乃康熙元年(1662)叔璥为御史时巡视台湾所作。故以使槎为名。约八万余字。卷一至四为赤嵌笔谈,分原始、形势、洋、潮、风信、气候、水程、海船、城堡、武备、商贩、进贡等二十二目。卷五至七为番俗六考,卷八为番俗杂记。作者采集旧书结合亲身见闻以成此书,对台湾海岛之山川、风土、民俗、物产、气候、攻守险隘、海道情形以及各民族情况。

猜你喜欢的书

诗艺

诗艺

演讲集。一九六七年秋,博尔赫斯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邀,就诗的地位、隐喻模式、小说与诗、音韵与翻译等展开六讲。讲座录音带在图书馆尘封三十多年后,由时任西安大略大学现代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的凯林–安德·米海列司库整理出版。全集广征博引,涉及从古至今诸多文学现象,又有着口语化文本的不拘形式感,娓娓道来,收放自如,“《诗艺》是一本介绍文学、介绍品位,也介绍博尔赫斯本人的书……博尔赫斯跟历代的作家与文本展开对话,而这些题材即使是一再反复引述讨论也总还是显得津津有味。”

太上金华天尊救劫护命妙经

太上金华天尊救劫护命妙经

太上金华天尊救劫护命妙经,又名《昊天玉皇文》。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宋元。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为五言韵文,篇幅不长。大旨言金华天尊奉元皇玉帝之命,救人劫难。凡诵持此经者,则有七元天星君、破军天星君、天罡大星君、霹雳大仙君等神灵护卫,消除灾难,并可修成真道,超越三界。

周易参同契解

周易参同契解

道家著作。3卷。宋·陈显微撰。显微字宗道,自号抱一子,淮阳(今属江苏省)人。嘉定端平间(1208~1236)道士。是书为其弟子王夷于端平元年(1234)所刊。卷内不分章节。书中次第,悉依彭晓之本,其“鼎器歌”一首,亦从彭本附于卷末。书中所解,于内丹阐发较详,故在诸注解本中颇有特点。《四库全书总目》评:“以其诠释详明,古《参同契》诸注之中犹为善本。故存备言内丹之一家, 犹经解之中录吴澄诸书之意云尔。”

流亡

流亡

现代长篇小说。洪灵菲著。上海现代书局1928年4月初版。收作者《自叙》和《自诗》各1篇。小说描写大革命时期一群青年革命者的斗争活动和爱情生活。主人公沈之菲是M党党部的重要人员。M党发生内讧,旧势力大举抓捕激进的新派人物,沈之菲带着女友黄曼曼仓皇逃到T村斋寺附近的一间藏棺古屋,并在危亡之际结为生死伴侣。不久,他们双双来到H港,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后被密探发现而被捕。在狱中,他们受尽折磨,但牢记中山先生的教导,坚贞不屈。两天后他们被驱逐出境,押送回S埠。沈之菲与黄曼曼约定在最短的时间里逃往海外,但却受到了家庭的阻挠。父亲不允许他“牺牲家庭去革命”,前来约他的黄曼曼则遭到他父亲的粗暴阻挡。沈之菲不得不只身外出流亡。他先到新加坡,因生活无着,前途无望而转道暹逻,但那里的环境十分险恶,到处逮捕进步人士,沈之菲无所作为,过了十几天流浪生活。革命的愿望终于驱使他回到故国,但国内正值革命低潮。沈之菲只好回到故乡。不断的挫折和死水一般的生活使他徘徊在沉沦与革命的十字路口,父亲的讽刺又使他感到非常苦闷和气愤。这时,黄曼曼从北京来信,诉说了思念之情,并鼓励他继续奋斗,沈之菲热血沸腾,决心“为着人类寻求永远的光明”,踏上新的“流亡的征途”。作品描写了主人公在流亡生涯中遭受的苦难,赞扬了革命者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作品格调高昂,富有斗争气息,但描写不够细腻。

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
  与《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同,地婆译,缺观行法。

兜调经

兜调经

一卷,失译。与鹦鹉经及分别善恶报应经皆中阿含鹦鹉经之别译。兜调者,婆罗门名也。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