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靖

- 姓名:徐文靖
- 别名:字位山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安徽当涂人
- 出生日期:1667年
- 逝世日期:1756年
- 民族族群:
徐文靖(1667年~1756年),字位山,安徽当涂人。生于清康熙六年(公元一六六七年),活了九十余岁,卒年不详。少时生活困苦,勤学不怠。雍正元年(1723)以57岁得中举人。主试官黄叔琳(昆圃)自谓得了3个人才,徐文靖为其中之一。乾隆元年(1736),试鸿博,没赶上。乾隆十五年(1750)又试经学,次年会试授翰林院检讨,时已84岁。徐文靖他虽家境贫寒,但矢志治学,后来成为清代著名的经学大师,深得江南学者的推崇。八十四岁后告老还乡,潜心治学,著书立说,硕果累累。
徐氏仕途缘浅,先是困于诸生,五十七岁才举乡试,古稀之年,得甘司马等保举博学鸿词料,偏又廷试不谐,于是只好“天假穷愁得着书”(湖居三十咏,见志寜堂稿),聊以自慰。后来他的著作被侍读学士张鹏翀看中,于乾隆九年上呈皇帝。十七年,安徽巡抚再度推荐其经学,乾隆皇帝看他年高体健又如此好学,着实世间少有,方赐了个翰林检讨。
徐文靖著作大部分已在十九世纪前半期的水灾和政治变故中散佚无存,但《徐位山先生六种》仍然行世,此书收有徐文靖六种著作,第一部名为《天下山河两戒考》十四卷,第二部名为《竹书统笺》十二卷,第三部名为《禹贡会笺》十二卷,第四部名为《管城硕记》三十卷,约刊于1744年。第五部名为 《周易拾遗》十四卷。第六部名为 《志宁堂稿》。《管城硕记》是徐氏整理的历年读书笔记,是他的代表作。此书考订经典,驳难传统注疏,旁及子史杂说,材料丰富,立论有据,堪称一家之言。
徐文靖一生淹贯经史,择善而从,既不墨守先儒,也不妄加臆断。他特别致力于一般学者所不甚注意不愿研究的《竹书纪年》一类的典籍。《竹书纪年》原为蝌蚪文。其注相传为梁沈约所作,自沈约以后能够加以研究的极少。徐文靖作了大量的文字校勘工作,他广征博引,著《竹书纪年统笺》12卷。又潜心研究地理地貌,每到一处,记录在簿,著成《山河两戒考》14卷。在清胡渭著《禹贡锥指》的基础上,他又补其所未涉猎之处著《禹贡会笺》12卷。接着又撰《周易拾遗》14卷。大力阐发程朱的学术见解,而对汉唐以来各家学派也多有独见。他的《管城硕记》(30卷)一书,涉猎诗、礼、经、子、史各个领域,其中有关历史部分的论断,亦时有创见。鄞人全祖望极服其考据精博。他还著有《皇极经世考》3卷,《志宁堂诗赋集》若干卷。徐文靖不仅致力于古代典籍研究,对于当代人的著作也极为注意,他还订正张芑山的《正字通》,并对方以智的《通雅》提出修正意见。徐文靖生于清朝全盛时期,一门兄弟,自相师友。居湖阳,鱼米丰饶,菱藕飘香,命耕课读,寄情水乡,有《语助七字诗》、《湖居三十咏》,脍炙人口。清著名学者袁枚(简斋),将其采入《随园诗话》,学士张大礼《文汇》,选其著作前后二集行世。
猜你喜欢的书
语文影及其他
语文影及其他,收文18篇,前有作者自序。是朱自清生前亲手编定的最后一个集子,未及印行,几个月后,他就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建国初期,“朱自清全集编委会”曾将书名改为《语文影》,准备收入全集,但终于未能印行。1985年10月,交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书名仍用作者原来拟定的《语文影及其他》。分为“语文影”和“人生的一角”两辑。朱自清先生在这部杂文集里,主要谈论了日常用语的运用和日常伦理规范两个方面的问题,先生用流畅风趣的文笔,勾勒出这些生活现象所体现出的普通百姓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准则,读之令人会心一笑。
宝文堂书目
目录书。晁瑮撰。1957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排印本,与《红雨楼书目》合订。明清无刻本,北京图书馆藏有明冯本,卷首稍有残缺,1957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据以排印出版,与《红雨楼书目》合订,并辑《晁氏宝文堂书录》,汇集焦竑《国史经籍志》以下至叶昌炽《藏书纪事诗》10家有关本书的记载,附于卷末。晁瑮(约1506—1576),字石君,号春陵,中国明代开州(今河南濮阳)人,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其子晁东吴,字叔权,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年23卒。父子都喜欢藏书。本书分上、中、下3卷,上卷分总经、易、书、诗、春秋、礼、四书、性理、史、子、文集、诗词12目,中卷分类书、子杂、乐府、四六、经济、举业6目,下卷分韵书、政书、兵书、刑书、阴阳、医书、农圃、艺谱、算法、图制、年谱、姓氏、佛藏、道藏、法帖15目,共33类,共著录图书7 829种,各书一般只录书名,非常简单。但子杂、乐府一目著录元明话本小说、杂剧、传奇极为丰富,是不可多得的文学史料。全目不守四部成规,设33子目,富有独创精神,“其著录极富,虽不能尽属古本,而每书下间为注明某刻,亦足以考见明人版本源流”(《四库全书总目》),在版本史上,《遂初堂书目》以下,也是值得重视的一种。
童蒙须知
宋朱熹为儿童教育编写的教材和读物。内有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杂细事宜六节,详细规定了道德规范、行为细则、日常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的礼节、读书写字的常规。如“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文字笔砚,凡百器用,皆当严肃整齐,顿放有常处,取用既毕,复置原所”;“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详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凡写文字,未问写得工拙如何,且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总之,其基本内容是从小灌输和训练封建伦理道德,是其糟粕;但要求从小打好基础,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端正学习态度等,应是可取之处。收入《东听雨堂刊书·儒先训要十四种》。
薛案辨疏
医案。明薛己撰。钱临疏。二卷。原案成书于嘉靖八年(1529),注疏年代未详。按病证分为元气亏损、内伤外感、饮食劳倦等二十一类,约八万二千余字。以证为题,每证载若干案例,均为内科杂病证治。每案简述证候、辨证与治法。其中叙述脾胃肝肾亏损的证治颇多。确有独创之处。钱氏疏文,结合薛氏辨治要点,进一步阐明辨证之理,分析理法方药,并详析案中对方药记载不详者,有助于对正文的理解。对薛氏学术思想有所阐发,便于临证研究参考。有乾隆间刻本,民国七年(1918)绍兴药学报社《国医百家》铅印本。
华威先生
短篇小说,张天翼著,发表于1938年4月《文艺阵地》创刊号,是作者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作品主人公华威先生永远挟着他的公文包,不时要掏出怀表来看一看,坐一辆全城跑得最快的包车,他说“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真是个“抗日”的大忙人。其实他每天忙的就是坐着包车招摇过市、演说、开会、迟到、早退、大吃大喝,他的“忙”不过是虚张声势,装腔作势。他在会上发言以及和人交谈总是喋喋不休地要大家“认定一个领导中心”;他到处要权,要官位,文艺界抗敌总会的爱国青年召开日本问题座谈会没有告诉他,他就大发雷霆,破口大骂。作品极为成功地刻划了抗战初期一个特殊的“救亡专家”的典型形象。茅盾在《八月的感想》里评论说,作品帮助人们去“认出那些隐藏在抗战旗影下的大小丑恶”。本篇是作者讽刺文学的精品,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杰作。作品发表后,在社会和文坛引起强烈反响,文艺界曾就《华威先生》的暴露和讽刺问题,于1939年还展开了关于抗战文艺要不要暴露和文艺的真实性问题的讨论。
唐史通俗演义
《唐史演义》共有一百回李氏先祖对北方各国的特别贡献,在隋朝末年纷乱局面中得以保存实力,一举赢得天下。太宗李世民对大唐帝国的建立更是众所皆知,在弱势的反对下顺利取得帝位,并开创了贞观之治。其后更有史无前例的女皇帝武则天,延续了帝国的盛世。唐玄宗的开元天宝之治紧接其后,帝国在中土大地上傲视世界各个角落。安史之乱后,唐帝国开始步入衰落。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成为唐朝政治的毒瘤。宦官掌握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命运。在中心人物纷纷不经意跳脱历史同时,为求结束战局,反对势力便就地合法化,加上不很听话的藩镇军阀,帝国恰也很识时务,得过且过。在长时间的冷静沉思中,失控的帝国也曾有过振作的遐想,却终究无法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