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靖

- 姓名:徐文靖
- 别名:字位山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安徽当涂人
- 出生日期:1667年
- 逝世日期:1756年
- 民族族群:
徐文靖(1667年~1756年),字位山,安徽当涂人。生于清康熙六年(公元一六六七年),活了九十余岁,卒年不详。少时生活困苦,勤学不怠。雍正元年(1723)以57岁得中举人。主试官黄叔琳(昆圃)自谓得了3个人才,徐文靖为其中之一。乾隆元年(1736),试鸿博,没赶上。乾隆十五年(1750)又试经学,次年会试授翰林院检讨,时已84岁。徐文靖他虽家境贫寒,但矢志治学,后来成为清代著名的经学大师,深得江南学者的推崇。八十四岁后告老还乡,潜心治学,著书立说,硕果累累。
徐氏仕途缘浅,先是困于诸生,五十七岁才举乡试,古稀之年,得甘司马等保举博学鸿词料,偏又廷试不谐,于是只好“天假穷愁得着书”(湖居三十咏,见志寜堂稿),聊以自慰。后来他的著作被侍读学士张鹏翀看中,于乾隆九年上呈皇帝。十七年,安徽巡抚再度推荐其经学,乾隆皇帝看他年高体健又如此好学,着实世间少有,方赐了个翰林检讨。
徐文靖著作大部分已在十九世纪前半期的水灾和政治变故中散佚无存,但《徐位山先生六种》仍然行世,此书收有徐文靖六种著作,第一部名为《天下山河两戒考》十四卷,第二部名为《竹书统笺》十二卷,第三部名为《禹贡会笺》十二卷,第四部名为《管城硕记》三十卷,约刊于1744年。第五部名为 《周易拾遗》十四卷。第六部名为 《志宁堂稿》。《管城硕记》是徐氏整理的历年读书笔记,是他的代表作。此书考订经典,驳难传统注疏,旁及子史杂说,材料丰富,立论有据,堪称一家之言。
徐文靖一生淹贯经史,择善而从,既不墨守先儒,也不妄加臆断。他特别致力于一般学者所不甚注意不愿研究的《竹书纪年》一类的典籍。《竹书纪年》原为蝌蚪文。其注相传为梁沈约所作,自沈约以后能够加以研究的极少。徐文靖作了大量的文字校勘工作,他广征博引,著《竹书纪年统笺》12卷。又潜心研究地理地貌,每到一处,记录在簿,著成《山河两戒考》14卷。在清胡渭著《禹贡锥指》的基础上,他又补其所未涉猎之处著《禹贡会笺》12卷。接着又撰《周易拾遗》14卷。大力阐发程朱的学术见解,而对汉唐以来各家学派也多有独见。他的《管城硕记》(30卷)一书,涉猎诗、礼、经、子、史各个领域,其中有关历史部分的论断,亦时有创见。鄞人全祖望极服其考据精博。他还著有《皇极经世考》3卷,《志宁堂诗赋集》若干卷。徐文靖不仅致力于古代典籍研究,对于当代人的著作也极为注意,他还订正张芑山的《正字通》,并对方以智的《通雅》提出修正意见。徐文靖生于清朝全盛时期,一门兄弟,自相师友。居湖阳,鱼米丰饶,菱藕飘香,命耕课读,寄情水乡,有《语助七字诗》、《湖居三十咏》,脍炙人口。清著名学者袁枚(简斋),将其采入《随园诗话》,学士张大礼《文汇》,选其著作前后二集行世。
猜你喜欢的书
庸庵集
元代诗文别集。14卷。宋禧撰。据清人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宋禧有《庸庵文集》30卷,《庸庵诗集》10卷。以上两书传本很少见,到清初仅有《庸庵诗集》10卷尚有抄本传世。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宋禧诗文若干篇,分属于《庸庵集》及《庸庵后稿》。《四库全书》编者重编为《庸庵集》14卷,其中10卷诗主要依据浙江采进本《庸庵诗集》10卷;4卷文则全取自《永乐大典》。卷1为五言古诗,卷2为七言古诗,卷3为五言律诗、排律,卷4—7为七言律诗,卷8为五七言绝句,卷9为七言绝句,卷10为七言绝句,词(1首),卷11—13为序,卷14为记、碣记、哀词。宋禧学问源出于杨维桢,但他的诗却不受“铁体”拘束,清和婉转,以自然恬淡为宗,显然受到白居易、陆游的影响。他的文章详赡明达而不诡于理,《四库全书》编者称他是:“可谓善学柳下惠,莫如鲁男子。”现存宋禧的文章全是写于元代的作品,入明以后之作未能流传下来。
马一浮之书札
《马一浮全集》收编《书札》共三卷,分“致亲戚师友”(上、下)与“致学生晚辈”两部分,呈现马一浮儒学思想乃至生命的丰富性。事实上,研读论学书信,不仅是为了理解马一浮,而且也诚如马一浮在一封信中所讲,“晦翁与友朋论学书最多,其言为学功夫、次第、品节、条目,最深切详尽”,实乃进学之门径。当然,马一浮的“论学”,并非今人熟知的一味骛外的知识、理论,抑或思想,而是切于自身的儒家义理之学。从本书信集中,可以看到马先生与同辈学人的切磋与对晚辈后学的指导,通过编者的解读与爬疏,可以使读者更为贴切的看到作为新儒家尤其理学家的马一浮的思想与治学方法。
画筌
画论。 清代笪重光。一卷。 约1670年。 用骈体文写成,辞藻华美,近如歌诀。凡四千数百言, 原是一气呵成。所论多为山水画法, 认为画应“抒高隐之幽情,发书卷之雅韵”,而“从来笔墨之探奇, 必系山川之写照, 善师者化工, 不善师者抚缣素”,笔墨与山水的情调须保持一致,“山川之气本静,笔躁急则静气不生,林泉之姿本幽, 墨粗疏则幽姿顿减”。凡山之位置高下起伏,水之出入纡曲流止, 以及树、石、船、桥、亭、屋之点缀,与乎皴、擦、点、染诸法等都有精到论述。现代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评论云:“是篇荟萃历代画论, 聚集百家画法, 撷其精华,汰其糟粕,千锤百炼,字斟句酌, 不特诸法俱备, 而精微奥妙,不偏不倚,毫无门户之见,堪称艺苑南针, 画道宝筏。其为骈句,盖沿袭《山水松石格》、《山水诀》之遗规,可谓后来居上, 为一千多年来, 山水画之总结,怕笪氏个人无甚发明耳。”
金丹妙诀
气功著作。不分卷。济阳子撰,撰年不详。全书阐论“收视返听、凝神入炁、调息绵绵、心息相依”16字练功古诀。述说凝神聚气、炼精化炁、内气通任督二脉之功法及神与炁不可须臾相离等练功要领。其眼不视而凝神、耳不听而保精、口不言而养炁之语,尤具画龙点睛之妙。全书理法契合、言词浅显易明。现存1989年北京出版社《金丹集成》排印本。
易精蕴大义
十二卷,元解蒙著。解缙《春雨堂集》称其书名《易经精义》,朱彝尊《经义考》称为《周易精蕴》。《永乐大典》称《易精蕴大义》,解、朱所记皆偶误。其书早佚,唯存《永乐大典》,缺豫、随、无妄、大壮、睽、蹇、中孚七卦与晋卦的后四爻,其他都首尾完备。元解蒙(生卒年不详)撰。解蒙,字求我 (《江西通志》作字来我,因形近而误),吉水 (今属江西)人。天历元年 (1328)举人。与其兄解子尚 (字观我)以善《易》名于当时。该书于彖爻之下,采辑先儒之说,而末发明以己意,各以“蒙谓”二字别之。
西河词话
词学专著。二卷。清毛奇龄撰。成书于清初。多记明末清初词坛见闻,论述词韵和体制,间附自己所作词、以及同时诸人唱和的词。书中材料,大都是当时词坛实录,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如卷一云:“予少不检,曾以度曲知名,凡坊曲使人争相请教,且尝以己词令唱,故云间徐西厓赠词有云:‘晨消魂,一曲新词,雪儿争唱神仙句。’……皆是实赋。”卷二又云:“建平吴博士送予之江宁,有《念奴娇》词,尝藏之袖间。暨十年后重过其庐,出词读之,则已漫灭不可认矣。其词曰:‘五更初起,装成未,把酒送君烛下。挥手出门正月落,满屋光流如泻。此去江南,他时江北,回首无多话。驱车行矣,可怜独步归舍。 试看地荆榛,君今卜何处?能超罟获。无节望门去路远,天下朱家皆假。田舍粗安,壶浆堪掩,意气长相藉。天涯何限,一时去此秋夜。’”毛奇龄精通音韵、工于度曲,所以书中有许多关于词韵问题的论述,兼以具体例证,对于研究词的音韵颇有参考意义。卷一云:“词本无韵,故宋人不制韵,任意取押,虽与诗韵相去不远,然要是无限度者。予友沈子去矜,创为《词韵》,而家稚黄(毛先舒)取刻之,虽有功于词甚明,然反其古意。”随后,他举出苏轼《念奴娇》调与张孝祥《念奴娇》调,加以具体说明。《西河词话》还记载了笛色谱,如《锦缠道》、《普天乐》、《古轮台》、《尾声》等,因极少见于他书,故很可贵。该书的缺点在于,所记条目,不按时序,不分细目,颇难检索;同时,考证亦有失误之处,如云“宋末有安定郡王赵令畤者”,其“宋末”二字即不确。因为赵令畤生于皇祐三年(1051年),卒于绍兴四年(1134年),并非“宋末”。有《西河合集》本、《词话丛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