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 天学会通

    天学会通

    《作者:薛凤祚一卷。清薛凤祚撰。是书本穆尼阁《天步真原》而作,在于介绍推算交食之法。其法按年月日时度数,逐次检取角度加减而得食分时刻方位,堪称简捷精密。有乾隆朝刊本,八千卷楼有抄本。

  • 勿庵历算书记

    勿庵历算书记

    《作者:梅文鼎一卷。清梅文鼎撰。梅氏著述推步之书计六十二种、算书二十六种,是编将各书撰写的主旨加以题解式的说明,其中述及古今中外历术诸家之源流得失,颇为客观。梅氏自著亦可从中得其大概。有知不足斋本,八千卷楼有抄本。

  • 晓庵新法

    晓庵新法

    《作者:王锡阐清朝初年王锡阐所著。成书于康熙三年(1664),是清初国人独立撰述的一部重要的天文著作。王锡阐创作本书的目的,是想拿它与“专用西法”的官历一较长短。全书共分为六篇。第一篇是数学基础知识,主要叙述了勾股定理与三角函数。第二篇是讲了一些基本的天文常数,包括回归年、恒星年、近点年、黄经岁差、朔望月、近点月、交点月等等。第三篇推历谱、日躔、月离、五星运动等内容,中西方法兼有。第四篇阐述了昼夜长短,昏晨朦影、月球与内行星的盈亏及见伏的计算方法,其中有许多算法与西方的球面天文学公式一致。第五篇讨论了气差(相当于时差与视差的计算,又提出了日体光魄定向的推求方法,这是王氏的一大独创。第六篇是本书的重点,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日月食的推求法,二是对金星凌日与五星凌犯的计算,这也是王氏的独创。《晓庵新法》中有很多缺点,但也体现了王锡阐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同时也说明,创造性地吸收西法对于发展中国天文学事业是很重要的。

  • 数学

    数学

    《作者:江永国朝江永撰永有周礼疑义举要己着録是编因梅文鼎历算全书为之发明订正而一准<br/><br /> 钦定历象考成折其异同一卷曰历学补论皆因文鼎之説而推阐所未言二卷曰嵗实消长文鼎论嵗实消长以为髙冲近冬至而嵗余渐消过冬至而复渐长永则以为嵗实本无消长消长之故在髙冲之行与小轮之改而嵗节气相距近髙冲者嵗实稍嬴近最髙者稍朒三卷曰恒气注历文鼎论冬至加减谓当如西法用定气不用恒气而所作疑问补等书又谓当如旧法用恒气注历永则以为冬至既不用恒气则诸节亦皆当用定气不用恒气故此二卷皆条列文鼎之説而以所见辨于下四卷曰冬至权度元史六历冬至载晋献公以来四十九事文鼎因作春秋冬至考删去晋献公一事各以其本法推求其故永则以为算术虽明而未有折更因文鼎之法考证历法史志之误五卷曰七政衍文鼎论七政小轮之动由本天之动七政之动由小轮之动永则以恭按

  • 天步真原

    天步真原

    《作者:薛凤祚一卷。清薛凤祚译。薛凤祚字仪甫,淄川 (今山东淄博) 人。著有《圣学心传》、《两河清汇》、《历学会通》等。薛氏初从魏文魁习天文,主持旧学,后会穆尼阁,始改从西学。于南京协助穆尼阁编译,掌握了西方天文学计算方法。是书即薛凤祚所译穆尼阁推求日月交食之法。其间绘弧三角图三张,末绘日食食分一图。译于清初顺治朝,是较早介绍西方天文学到中国的专著之一。有《指海》本,《守山阁丛书》本。

  • 天经或问前集

    天经或问前集

    《作者:游艺清游艺撰。艺字子六,号岱峰,福建建宁人。约在康熙年间,为解答有关天文、气象、地理等问题,参阅古今中外有关著作百余种,写成此书。分前、后二集。共述七十二个问题,比较全面地解释自然变化的一些道理,其中对风、雨、云、雷、电、露、霜、雾、虹等现象论述清晰,为介绍西方气象科学知识的早期著作之一。有书林大集堂刊本、《四库全书》本,及日本享保年间抄本。

  • 钦定仪象考成

    钦定仪象考成

    《作者:允禄清代一部以星表为主的天文工具书,由钦天监组织在京监内外人员完成。中国清代对天文观测的专著。主编允禄、保和殿大学士鄂尔泰、刑部尚书张照。协理者刑部左侍郎觉罗勒尔森,工部左侍郎何国宗、实际负责者钦天监监正德人戴进贤(I. Kogler,1680—1746)与奥人刘松龄(A. De Hallerstein,1703—1774)。分正、续两编。正编于乾隆九年(1774年)开始编撰,十七年完成。由当时的钦天监监正、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戴进贤主编,有26人参加编算。共32卷,分10册。书首两卷是《仪说》,介绍乾隆九年创制的玑衡抚辰仪的性质和用法;后30卷为星表,列有300个星座、3083颗星的黄道坐标和赤道坐标,及每颗恒星的赤道岁差等。星表使用80年后,因岁差和黄赤交角的变动,产生的误差较大,钦天监又对《仪象考成》进行复测、修订,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成书32卷,称为《仪象考成续编》。由当时钦天监监正周余庆主编,有38人参加测算和编写,共录星3240颗,较前增加163颗。这是一部由中国人独立观测、编算的星表,提供了一批年代可靠的新恒星坐标值。它还提出了一些新见解,如肯定了恒星有自行,并提出恒星也有和行星轨道运动类似的运动等。

  • 全史日至源流

    全史日至源流

    《作者:许伯政三十二卷。清许伯政撰。许伯政字惠棠,一字石云,巴陵 (今湖南岳阳)人。乾隆进士。著有 《易深》、《诗深》、《春秋深》等。是编主旨在于稽考经史传注中的至朔气闰是否符合实际天象并纠正记载中的误失。前三卷论述推步方法,实为许氏推算至朔的历术原则。后三十卷将上起轩皇下迄明代四千年的朔闰编为长历,可依历谱考校经史传注所载历日。实为三十三卷,总目作三十二卷。有《碧琳琅丛书》本,八千卷楼有抄本。

  • 大统历志

    大统历志

    《作者:梅文鼎八卷。附录一卷。清梅文鼎撰。元代郭守敬等创制“授时历”,应用弧矢割圆术来处理黄经和赤经、赤纬之间的换算,并用招差法推算太阳、月球和行星的运行度数,所定数据全凭实测,精确度很高。明朝沿用不废,改称 “大统历”。施行达三百六十四年之久。崇祯朝徐光启推衍西方天文学方法,始有新法与旧法之分,时有纷争。梅氏此书,专就 “大统历”得失之源流加以解说,分法原、立成、推步三部分。法原包括勾股测量、弧矢割圆、黄赤道差、黄赤道内外、白道交周、日月五星平立定三差、里差漏刻七章;立成包括太阳盈缩、太阳迟疾、昼夜刻分、五星盈缩四章;推步包括气朔、日躔、月离、中食、交食、五星六章。法原用以取数,即实测;立成用以纪数,即实测所得数据;推步用以纪法。是书将郭守敬制历之原理、步算方法一一加以阐明。除 “四库”收录外,别无刊本。

  • 广东新语

    广东新语

    《作者:屈大均地理杂志。明末清初屈大均(1630—1696)撰。二十八卷。大均初名绍隆,字翁山,又字介子,号菜圃,广东番禺人。清军破广州,遁入空门,行游南北,结交天下名士。本书成于屈氏晚年。首载潘耒序和自序, 次分天、地、山、水、石、神、人、女、事、学、文、诗、艺、食、货、器、宫、舟、墳、禽、兽、鳞、介、虫、木、香、草、怪等二十八语。约四十万字。凡广东之天文、地理、经济物产、人物风俗,无所不包。

  • 筹河篇

    筹河篇

    《作者:魏源我生以来,河十数决。岂河难治?抑治河之拙?抑食河之餐?作筹河篇。

  • 稗海纪游

    稗海纪游

    《作者:郁永河日记体游记。又名《采硫日记》,删节本名为 《渡海舆记》、《裨海纪游略》,是有关台湾较早和最重要的行役记。作者郁永河,字沧浪,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曾受命赴台采硫磺, 自台南至淡水北投,历时10个月,沿途考察高山族村社。同年十月返闽,撰《稗海纪游》,共3卷,附录《郑氏逸事》、《番境补遗》、《海上纪略》、书成后是否迅速刊刻,不得而知。现知最早的刻本为雍正十年(1732)曾任福建永春和将乐知县的周于仁刻印的删节本《渡海舆记》。现知名为 《采硫日记》 的主要版本有: 道光二十三年(1843) 《舟车所至》本、咸丰三年 (1853) 《粤雅堂丛书》本和 《丛书集成初编》

  • 燕京岁时记

    燕京岁时记

    《作者:富察敦崇风俗志。清富察敦崇编写。富察敦崇,满族人。所编是书以一年从始到末的顺序介绍各时的节令、风俗、禁忌和各种仪礼娱乐活动。其中有一月的元旦,八宝荷包、祭财神、破五、人日、打春、灯节、筵九、打鬼、大钟寺、白云观、厂甸、东西庙、土地庙、花儿市、耍耗子、耍猴儿、耍苟利子、跑旱船,二月的太阳糕、龙抬头、春分、清明,三月的蟠桃宫、潭柘寺、戒台、天台山,四月的舍缘豆、万寿寺、妙峰山、榆钱糕、黄鹂,五月的端阳、雄黄酒、天师符、城隍出巡、过会、瑶台、磨刀雨,六月的洗象、祭马王、祭关帝、十刹海、扫晴娘、酸梅汤,七月的丢针、鹊填桥、法船,八月的中秋、月光马儿、月饼、兔儿爷摊子,九月的九月九、钓鱼台、九花山子、财神庙,十月的十月一、添火、卖宪书、风筝、毽儿、咘咘噔、太平鼓、走马灯、蛐蛐儿、聒聒儿、油壶卢、粟子、白薯,十一月的翻褂子、冬至、九九消寒图、拖床、溜冰鞋,十二月的腊八粥、大白菜、雍和宫熬粥、封印、封台、春联、门神、除夕等等。是书与 《帝京岁时纪胜》 的内容互有异同,可参证补充。书中有些内容,也与宫廷事务有关,如打春条,就按礼部则例,说明是日大兴、宛平县令设案于午门外正中,奉恭进皇帝、皇太后、皇后芒神土牛,配以春山。还有府县生员、尚书、侍郎、府尹及丞等进午门,至乾清门、慈宁门,太监接奏等礼仪的经过。凡此种种,多为有用资料。是书清光绪三十二年 (1906)刊印,1961年,北京出版社据原刻本排印。1983年,北京古籍出版社重新排印,与 《帝京岁时纪胜》 合订出版。另外,是书曾有法文和日文译本。

  • 藤阴杂记

    藤阴杂记

    《作者:戴璐地理杂志。清戴璐撰。十二卷。戴璐字敏夫,号菔塘。一号吟梅居士。浙江归安人。乾隆进士。历官都察院给事中、太仆寺卿。辑著有《国朝六科汉给事中题名禄》、《吴兴诗话》等。作者弱冠入都,留心掌故,尝阅王渔洋《池北偶谈》和《香祖笔记》等,目见耳闻,对巡视东城、六街、琳宫梵宇、贤踪名迹,皆加访录,书成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八万余字。以所寓庭院“新藤渐次成阴”名书。卷一至卷四杂记清代掌故、衙署旧闻,卷五至卷一二分别记载清代北京中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城与郊坰的里巷琐闻、名人遗事、名胜古迹、园林寺观等。

  • 黄檗山寺志

    黄檗山寺志

    《作者:隐元《黄檗山寺志》初修于明内阁首辅叶向高重兴山寺之后。清顺治九年(1652年),隐元禅师在圆悟、通容禅师和居士林伯春、僧行玑所襄辑的旧志基础上重修本志。清道光三年(1823年),住山僧清馥、道暹再次重修。现存的本志系民国十一年(1922年)的重刻本。

  • 闽县乡土志

    闽县乡土志

    《作者:郑祖庚奏定学堂章程所列初等小学堂学科,于历史则讲乡土之大端、故事,及本地古先名人之事实;于地理则讲乡土之道里、建置,及本地先贤之祠庙遗迹等类;于格致则讲乡土之动物、植物、矿物。凡关于日用所必需者,使知其作用及名称。盖以幼稚之知识,遽求高深之理想,势必凿枘难入。惟乡土之事为耳所习闻,目所常见,虽街谈巷论,一山一水、一木一石,平时供儿童之嬉戏者,一经指点,皆成学问。

  • 香山县乡土志

    香山县乡土志

    《作者:佚名香山县,汉番禺县地,晋以后为东官郡地,唐为东莞县地,宋始分置县治,属广州,割南海、番禺、新会三县滨海地益之。

  • 康熙锦州府志

    康熙锦州府志

    《作者:刘源溥地方志。刘源溥等纂。清康熙十八年(1679)始修,二十二年 (1683) 成书,为纂修康熙《盛京通志》而作。有刘、孙等人序、跋,附图五幅。无刊本,《盛京通志》著录。康熙二十一年(1682)抄本。此志始由刘源溥邀请范勋纂修,范先修锦县、宁远(今兴城)、广宁(今北镇)三志,后由孙成在三志基础上,删繁就简,订讹补缺,裁定而成。是书共八志、十卷、四十六目。

  • 金陵物产风土志

    金陵物产风土志

    《作者:陈作霖清末陈作霖撰。一卷。凡《植物品考》、《动物品考》、《矿物品考》、《食物品考》、《用物品考》五篇。记叙金陵(今南京)农业、畜牧业、食品业、印刷业、纺织业等历史与生产情况。为金陵地方志一种,与《金陵通纪》、《金陵通传》相辅而行。有光绪三十四年(1908)刊本。

  • 日下旧闻考

    日下旧闻考

    《作者:于敏中城镇志。原名《钦定日下旧闻考》。稽考北京历史、城坊、名胜、建制、宫廷、岁时风俗的大型史料集。于敏中等编纂,共八册,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出版。该书为清乾隆三十九年乾隆帝弘历派窦光鼐、朱筠等根据《日下旧闻》加以增补、考证而成,由于敏中、英廉为总裁,故书前有“钦定”字样。全书共160卷,分为星土、世纪、形胜、国朝宫室、宫室、京城总记、皇城、城市、官署、国朝苑囿、郊坰、京畿、户版、风俗、物产、边障、存疑、杂缀18大门类。分目精细,论述详实,所含内容极为丰富。既辑录有大量的古碑残碣,如周秦的石鼓文,唐代悯忠寺的苏灵芝行书宝塔颂碑,辽御史大夫李内贞的墓志等等,使许多文献可资考证。又详细介绍了乾隆初期、中期北京建筑的情况和康熙中叶以来北京城市的变化,以及北京的岁时风俗。为了解、研究北京城的历史变迁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书中还对一些疑难问题、历史上有争议的论点,以按语的形式作出判断,写明缘由。是一本具有很高价值的文史参考书。

猜你喜欢的书

诗艺

诗艺

演讲集。一九六七年秋,博尔赫斯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邀,就诗的地位、隐喻模式、小说与诗、音韵与翻译等展开六讲。讲座录音带在图书馆尘封三十多年后,由时任西安大略大学现代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的凯林–安德·米海列司库整理出版。全集广征博引,涉及从古至今诸多文学现象,又有着口语化文本的不拘形式感,娓娓道来,收放自如,“《诗艺》是一本介绍文学、介绍品位,也介绍博尔赫斯本人的书……博尔赫斯跟历代的作家与文本展开对话,而这些题材即使是一再反复引述讨论也总还是显得津津有味。”

太上金华天尊救劫护命妙经

太上金华天尊救劫护命妙经

太上金华天尊救劫护命妙经,又名《昊天玉皇文》。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宋元。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为五言韵文,篇幅不长。大旨言金华天尊奉元皇玉帝之命,救人劫难。凡诵持此经者,则有七元天星君、破军天星君、天罡大星君、霹雳大仙君等神灵护卫,消除灾难,并可修成真道,超越三界。

周易参同契解

周易参同契解

道家著作。3卷。宋·陈显微撰。显微字宗道,自号抱一子,淮阳(今属江苏省)人。嘉定端平间(1208~1236)道士。是书为其弟子王夷于端平元年(1234)所刊。卷内不分章节。书中次第,悉依彭晓之本,其“鼎器歌”一首,亦从彭本附于卷末。书中所解,于内丹阐发较详,故在诸注解本中颇有特点。《四库全书总目》评:“以其诠释详明,古《参同契》诸注之中犹为善本。故存备言内丹之一家, 犹经解之中录吴澄诸书之意云尔。”

流亡

流亡

现代长篇小说。洪灵菲著。上海现代书局1928年4月初版。收作者《自叙》和《自诗》各1篇。小说描写大革命时期一群青年革命者的斗争活动和爱情生活。主人公沈之菲是M党党部的重要人员。M党发生内讧,旧势力大举抓捕激进的新派人物,沈之菲带着女友黄曼曼仓皇逃到T村斋寺附近的一间藏棺古屋,并在危亡之际结为生死伴侣。不久,他们双双来到H港,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后被密探发现而被捕。在狱中,他们受尽折磨,但牢记中山先生的教导,坚贞不屈。两天后他们被驱逐出境,押送回S埠。沈之菲与黄曼曼约定在最短的时间里逃往海外,但却受到了家庭的阻挠。父亲不允许他“牺牲家庭去革命”,前来约他的黄曼曼则遭到他父亲的粗暴阻挡。沈之菲不得不只身外出流亡。他先到新加坡,因生活无着,前途无望而转道暹逻,但那里的环境十分险恶,到处逮捕进步人士,沈之菲无所作为,过了十几天流浪生活。革命的愿望终于驱使他回到故国,但国内正值革命低潮。沈之菲只好回到故乡。不断的挫折和死水一般的生活使他徘徊在沉沦与革命的十字路口,父亲的讽刺又使他感到非常苦闷和气愤。这时,黄曼曼从北京来信,诉说了思念之情,并鼓励他继续奋斗,沈之菲热血沸腾,决心“为着人类寻求永远的光明”,踏上新的“流亡的征途”。作品描写了主人公在流亡生涯中遭受的苦难,赞扬了革命者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作品格调高昂,富有斗争气息,但描写不够细腻。

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
  与《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同,地婆译,缺观行法。

兜调经

兜调经

一卷,失译。与鹦鹉经及分别善恶报应经皆中阿含鹦鹉经之别译。兜调者,婆罗门名也。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